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7W 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习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音磁带一盒

三、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教师先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现在用这样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朗读体会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3、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

给学生直观出示各种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直观的感受。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时配以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的画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画境般的桂林,去领略他山水的美。教师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动情的歌曲和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在写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初步美感,形成整体表象。

然后播放录音,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语境中去。

(四)图文对照,品读课文。

1、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要读出美感。

2、按课文的顺序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作者用什么与漓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句。学生交流汇报后,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然后了解排比句,并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练习仿说。

4、引导学生照画面反复朗读,品读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体现的赞叹之情。

5、多媒体出示总结感悟本段的写作方法。

抓住特点:静、清、绿 (排比句)

运用对比: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平如镜的西湖

(五)创设情境,自学训练:

1、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师指导。

2、观赏“桂林的山的图片,激发美感。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叹之情。

(六)读中想,想中读。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学生欣赏画面。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七)阅读拓展

播放贺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录像,总结全文。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澜、瑕、翡、峦等生词,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把握文章大意。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依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时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发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身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沉溺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同学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假如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布置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丰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同学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同学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同学体会出来了;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干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干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身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同学已经掌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同学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小朋友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同学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同学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置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同学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同学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和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同学听后谈自身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同学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同学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身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同学自身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同学入境,让同学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发生共鸣,抒发自身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表达了自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他人。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山水闻名遐迩,然后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山和水等角度分别描写了桂林美景的特色。

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与热爱之情,并让学生体悟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的。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单元主题和本文的特点,设定本课重难点如下:

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绘身边的事物。

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二、说学情

1、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习过关于描绘山水的文章,初步具有了欣赏美、热爱美的能力,但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运用技巧来写景达意,并对其中的优秀技巧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感悟力和能力还需要加强。

2、我的学生多是95后,他们已经学会了网上查资料,有的还曾经去很多地方旅游过。因此,让他们通过自己查资料先了解桂林山水的美并不难。他们也已经初具独立思考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可以组织相应的互动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方法目标:

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情感目标: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品读赏析”和“问题探究”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安排2课时。

借助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描写景色时所采用的优美语句;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三)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有感情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板书:第2课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景色美。

2、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3、教师范读以后,再请学生默读,这次是带着任务的默读:首先,让学生借助词典查出生字的读音和组词,并查出新出现的重要词语的意思;然后,试着概括每段最主要写的是桂林的什么美景。(说明: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初步学会默读,不指读,学会略读并粗知文章大意,所以在默读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简单概括文章的大意的任务;另要求学生学会借助相关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意思,所以我还安排学生自己查词典并解决生词释义。)

4、检查朗读的任务完成,并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首先我请两名同学分别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带领学生解决了生词的问题,再来初步概括文章大意。这里仍然采用检查任务完成的方式,请4名同学分别说出每段最主要写了桂林的什么美景。得出如下线索: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以后,接下来就要重点学习文章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桂林的美景的。在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分段研读的方法,因为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分段研读的设计如下: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老师读前面的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读出后面的内容),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说明:由于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学生根据前面老师的讲解,结合小组讨论,可以对第三段进行分析了,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以后,预想学生会总结出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险、秀,和采用的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排比,老师就可以根据大家的回答,按照第二段的模式写成板书。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帮助学生回顾整体知识的: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放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5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植物、动物。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学习课文中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2、4题。

5.教具准备

《桂林山水》.课件。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0”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习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习第2、4题。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篇6

大家好!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为了巧妙的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材研读必不可少。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魅力,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习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是生动课堂的指南针。

四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因为这篇写景的课文有很强的抒情性,许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看过桂林的山和水,因此要体会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好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风向标,具有灵魂和统帅作用。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波澜壮阔、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掌握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灵魂与统帅,那么教学重难点则是心脏,处于核心地位。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理解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掌握作者的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将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作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展开我的教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教学通往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感悟知识情境的开始。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将采取谈话导入法,我会让学生描述他印象最深刻的景色,进而引到有一位作家用笔记录了他印象最深的美景,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领略一下。顺势导入新课《桂林山水》。

(二)初步感知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喜欢阅读的习惯,而整体感知环节可以体现这一要求。本课伊始,将首先给五分钟时间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易错易混生字词,并指名写在黑板展示区。

接下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就展示区的生字词从读音、字义、字形三方面进行讲解。

通过这种形式的生字教学锻炼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为之后的文本阅读扫清了障碍。

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概括课文主要从桂林美景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为接下来深入研读文本奠定良好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深入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入。

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填写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文章中山和水有哪些特点呢?你能否找到原文中描写这些特点的词句?作者又是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进行描写的呢?(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的品读,思考以下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小组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的补充,学生能够得出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巩固提高

巩固是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拓展兴趣的平台。

我将组织一个创编活动,学生自由组合,一位同学朗诵课文,另一位同学创编合适的歌舞,并给予点评和评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堂的巅峰,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化理解和吸收。

(五)小结作业

在语文教学中,小结作业的地位不可低估。首先,我将采用系统归纳与情感升华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梳理,并烘托出情感主旨:大家要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并敢于出现走走,发现新鲜事物,感受祖国的魅力。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一个开放型的作业,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桂林美景图,并配上相应的小诗歌。通过布置这个小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与生活技能,体现语文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语文教学由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