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通用10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通用10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9W 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通用10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 1

一、开场白

各位专家和领导,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十课,课题是《杨氏之子》。

二、说教材

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而小杨修“聪惠”之表现主要有四:

1、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修能明白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杨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

3、反应敏捷。“儿应声答曰……”“应声”即为接着人家的话,不需耽搁地做出回应,可见小杨修的反应之敏捷。

4、措辞委婉,懂礼数。“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

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小杨修深谙礼数。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本文又被安排在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一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本文,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是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我要站在课堂的二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方法上还是以读为主,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一)导入,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谈话导入揭题之后,课件出示课文,让学生说说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根据学生回答,点出这是文言文,并引导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精炼、难懂。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

(二)读通,不仅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先让学生连读三遍,提醒其读准文中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为、应”。再标出节奏老师范读一遍,让学生感受古文朗读的韵味,然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朗读的提升,也对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

(三)读懂,明确故事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大概讲了什么事,以训练学生对古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的话来说一说,实在无法理解的标出来问老师。大概五分钟之后,让学生先提出无法理解的地方,尽量由学生自己互相讨论解答,实在不行才由老师解答。估计理解难点主要是以下几处:

1、为设果,果有杨梅。重点帮学生搞清楚谁为谁设果。

2、孔指以示儿曰……

3、夫子。之后,逐句让学生说说意思,期间相机纠正语病,引导学生把句子讲通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要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是别有用意,是在用杨家的姓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这是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因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难体会杨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读,体会杨氏子的聪惠。全文55个字是围绕哪三个字写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聪惠”。板书惠字,同时指导惠字的书写。再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聪慧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

1、答得快,应声答曰;

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

3、有分寸,未闻的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其中第三点有分寸较难体会,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比较有无未闻两字句子的微妙变化。也可用两种句子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以体会。

(五)、背诵,想象拓展。先练习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特别是对话的句子要读出孔的逗小孩语气和杨机智委婉的语气,再试着背诵。最后让学生想象孔听了如此精妙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写下来。并做交流。

(六)总结全文,指导写字。告诉学生古文和唐宋诗词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多读多背。写字重点指导曰、梁。

六、说板书。

本课最后的板书是这样的……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明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法,以及课文重点。

七、总结陈词。

纵观本课的教学,首先我对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子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制定了比较合理科学教学目标。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本课教学不仅是教懂了课文,更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鲁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 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我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4)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5)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三、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文言文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讲课文之前,我先以上一单元日积月累里的古文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提问,我说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再让学习展示这样的语言自己还积累了哪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上课热情,孩子们说了很多我预设之外的文言文诗句,这样我很自然的过渡:像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语言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们理解“杨氏之子”。我是这样做的:问学生“贵姓”,教孩子们用“免贵姓什么”来回答,再追问大家:“那他是?”同学们便饶有兴趣的回答“李氏之子”或者“何氏之女”了。引导学生很好的理解并且运用了这个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起初,我设计的先让孩子们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再针对问题来重点指导。王恩瑞王主任看了我的设计,提出来,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有必要教师先泛读、随之领读,再让孩子们练读。我马上调整了我的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课堂上指出“读”就是学好文言文的诀窍。

(三)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同学们翻译起来很简单,“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我问“哪个字意为非常”,孩子们轻易说出“甚”,我举例子,那么咱们班的小磊很可爱,可以说成?淼淼读书声音很动听,可是说?星辰长得非常非常帅,可以说?这样,“甚可爱,甚动听,甚帅”孩子们理解的很好,也会用了,而且课堂气氛很欢乐。随之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这里其实不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通假字,我们在此处复习了《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和日积月累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曼”,既回顾了旧知,又加深了对通假字的认识。

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

第三句当孩子们翻译出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时,我提问:“文中并没有写出是谁为谁端出水果啊”“为设果”中并没有指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提出是根据上一句话得知的,这时点拨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指导学生注在文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第四句和第五句我们要重点品读,尤其要体会语言的巧妙。孔君平以姓氏做文章和杨氏子开玩笑,小家伙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机智地作以回答,我利用板书,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两人对话的弦外之音。同时,又着重体会了“未闻”和“夫子”两个词语的使用,反应出杨氏子不但机智,还很礼貌,真不简单啊!我设计了两组读,分别由我来说上句:“此是君家果”学生分别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译成现代文来说一遍,很明显地体会出加上“未闻”,语气是多么的委婉。再说“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我借当时正好校长和几位老师在场,顺势提问,比如你们的苗校长,可以称为——苗夫子,张校长可以成为——张夫子。何老师呢?张老师呢?学生马上反应说“不行,夫子是指男的!”可见,称孔君平为“夫子”是多么的得体啊。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补全板书:甚聪慧

此处,我做了一个这样的设计,拓展孩子们的思路,非常有意思。

我问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鸟。……

又问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孩子们反应很快,不逊于杨氏之子啊!这是我补拍的片段,不过再现了课堂真实的场景。

(四)指导背诵。(机动)

(五)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回顾方法: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六、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点明“读”的重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副板书当中学习方法的归纳更是简明、实用。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整篇课文难度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就能读懂,课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以及体会语言的幽默性。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把课文读流利、顺畅,能正确断句。因此要让学生多朗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幽默性,要带着学生读懂对话,分析对话所体现的人物形象,了解杨氏之子是怎样机智巧妙地回应孔君平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主要是朗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能体会人物对话的机智幽默。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板书课题“杨氏之子”,讲解课题意思。“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3、课件展示生字,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huì)曰(yuē)禽(qín)诣(yì)

生字:梁诣禽

强调:“为设果”中的“为”读作weì。“应声”中的“应”读作yìng。

4、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①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②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③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④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⑤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⑥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2、背诵课文。

五、课文小结

课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一个九岁男孩机智应答来访的客人的故事,反映出他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

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

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

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

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

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

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

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

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

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巩固了上节所学内容,又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读写结合,激发想象。(C126分钟)

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现在我们以杨修为名,把这个故事分组进行新编。

第一组的同学:想象,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用哪些语句可表现出他聪明机灵。第二组想象二、三句,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开门?小孩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后,会怎样跟孔君平见面?第三组想象四、五句,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还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意在读写结合丰满文本,让学生丰富想象,使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需要。

第三板块:交流搜集的妙言故事。(C210分钟)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抽生读自己搜集的妙言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杨氏之子聪惠

杨——杨梅反应快

会听

孔——孔雀会说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1、课外拓展要有针对性。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巧妙应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可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妙言小故事,感悟他们的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积累。再如学习了《打电话》,可让学生看电视时,注意相声的表达艺术。

2、课外拓展要有上的性。无的放矢,什么也做不好,课外拓展也同样如此。为使学生视野更广阔,学完课文后,老师也可有目的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如学了《儿童诗两首》,可补充《山村孩子的画》《童年》等,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

3、课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时间过长,任务过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拓展的目的。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 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杨氏之子》。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

2.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3.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读了不少书,增长了不少知识。现在我想来考考大家,考什么?考古诗。能接受我的挑战吗?你可得把题目给听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诗篇写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小学生爱表现自己,教师利用学生熟知的古诗入手,从而能大大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探究的自信心,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简介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让学生初次尝试读文言文,找出读文言文的问题】

3、再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树立 “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这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的,在学生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应进行适时的范读,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能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特点,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4、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环节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5、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分角色朗读,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老师也课加入到角色扮演中,做到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评读僵局,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三)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子 孔君平

孔雀 杨梅

孔家 杨家

甚聪惠

(让学生畅所欲言,抓住关键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加深对人物及语言的理解。“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读中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 五)延伸拓展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六)说板书

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小孩子的聪慧、机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共四篇课文。通过学习文言文、剧本、相声、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课文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2、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4、教学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5、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读,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读思议相结合,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示课件)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试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句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这篇古文,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熟读成诵。

2、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两则。

四、说板书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10杨氏之子(儿子)——甚聪惠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杨——杨梅

(在姓上做文章)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孔雀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 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

一、说教材,联系学生实际

第三单元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选编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出自《世说新语》,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一个九岁孩子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选编这篇课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课文的朗读和理解上都有一定困难,如何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语言之妙,并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教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是教学的难点。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二、说理念,把握学科特点。

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节课我以“初识文言,引发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之妙,习得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三、说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1、朗读品悟法

朗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引思,以读促悟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悟、积累、学习语言。

2、情境教学法

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角色表演等情景的创设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语言学习之中。

3、文白对照法

先读白话文故事,再读文言文,在对比中学生更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言简意赅。

四、说程序,力求突出重点

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激趣导入,识文言。

上课伊始,我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古代小孩的故事,他是我们河南老乡,家就在今天的商丘。讲完故事后,我以: “这个故事古人会怎么写?”自然引出课题(板书)。在学生对题目的质疑中,理解“氏”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在自我介绍中灵活运用“氏”字。

接下来让学生在古今文的对照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的简炼,认识文言文,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得“课未始,兴已浓”。

二、分层朗读,读流利。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和难读的句子,我相机进行指导。在读音方面,尤其是读准两个多音字: “为”和“应”。()做到字音读正确。

在断句方面,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一句难在“指以示儿”的正确停顿,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想象,用动作表演出“指以示儿”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学生往往把 “家”和“禽”连在一起读,我通过区分“家禽”古今意思的不同,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做到停顿正确。

然后,通过师生合作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多读几遍,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

三、借助注释,读明白。

1、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强调“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我先让学生根据提示自主探究。

2、然后交流理解: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重点渗透学习方法:

◇“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一句,引导学生思考: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知道杨氏子为孔君平摆设水果,从中体会杨氏子待人的热情有礼。这里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文言句的理解。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中,“应声答”是怎样回答,让学生说说与这个意思一样的成语(不假思索 对答如流 脱口而出 毫不犹豫)

“闻”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忆和这个意思一样的含“闻”的成语和诗句(耳闻目睹 闻鸡起舞 听而不闻 久闻大名 百闻不如一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理解。

联系旧知,以旧解新,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语言的积累运用。学生在读懂的`同时又习得了学习古文的方法。

四、感悟语言,读出妙。

1、首先抛出问题“全文只有5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最精彩?”,引导学生听出言外之意,感受对答之妙,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和人物特点。

先品读孔君平的话,“孔君平的话藏着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激活学生思维,进而悟出“杨氏子和杨梅的联系。

有感悟孔君平的话作铺垫,学生不难发现“杨氏子也在拿孔君平的姓氏作”,答得巧妙(出示句子),由此可这个孩子的“聪惠”(板书)惠是要求写的生字,先让学生观察字形,正确书写,然后再从间架结构上指导学生写得美观。)可是,书中为什么说他“甚聪惠”呢?比较两种说法……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杨氏子“说话委婉”。(板书)通过对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因为有些语言,单独地看,看不出它的妙处,一旦加以对比,就会凸显其阅读价值。

“甚聪惠”还表现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联系“应声答”,体会杨氏子的“才思敏捷”。联系“为设果”“夫子”等,体会杨氏子的热情有礼。

2、接着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如果来的是黄夫子、白夫子如此说,该如何妙答?在语言实践中内化语言,形成语文能力。

3、之后,再读课文(教师范读),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节奏美。然后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表情表演讲文言文故事,重点表现出孔君平的风趣,孩子的机智,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达到熟读成诵。

五、拓展阅读,读出趣。

这篇课文只有55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待人有礼、才思敏捷、说话委婉的杨氏子”,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结出聪慧的果实。然后,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的《世说新语》,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得 “课虽终,思未止”。

我的板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课文为主干,人物和语言特点为枝干,中心词为果实,勾画出一棵大树,既凸显了本课的文眼,又给学生以启示。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与思考,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 8

一、说课程标准

对于第三学段古诗文的学习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及“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建议老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对诗文朗读中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提示老师重点从两方面下手,一是“读”,二是“想象”。

二、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第三单元课文围绕主题“语言的艺术”编排,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选编本课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基于课标及教材,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文意,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4、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子语言的精妙。

三、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已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句的方法,如借助插图、参照注释、查阅字词典等的学习方法,这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篇文言文提供了方便。但这毕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朗读及文章的理解上应还存在着不小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及帮助,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达到思维的兴奋点也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四、说教法

1、诵读。

古诗文教学要注重读,反复地读,才能将古文读准确、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节奏。

2、想象。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古文内容展开想象。

五、说学法

1、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上,进一步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等,自主学习、

理解文言文。

2、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交流与分享中进一步理解文意,感受语言的精妙。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读题解题。

开门见山,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解题“杨”是姓,“氏”表示尊重,“之”的,“子”儿子,姓杨人家的儿子。师适时补充资料,杨氏之子实指杨修,让学生明白“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故事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一本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中的一个小故事。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古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把这种情感融入朗读,更容易读出古文的韵味。《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老师在古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允许读出不同的理解与想象,达到以诵读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对内容的理解。在本环节,通过齐读、指名读、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这篇文言文,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感知古文诵读的断句方法、音调变化、语气语调等诵读技巧,并在诵读中加强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环节,研读古文,理解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文教学中,要结合古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情感。对于高年段的学生,尽管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光会读肯定不行,还得准确地理解其意思。本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享汇报等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上,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在深入研读后,感受杨氏子应答的巧妙、有礼,感受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古文的精练、扼要。

第四环节,赞“聪惠”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到,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古文中的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本环节设计让学生赞杨氏子的聪慧,要求学生想象孔

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让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第五环节,熟读成诵

本环节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第六环节,拓展阅读

学习了方法,不运用是很难掌握的。本环节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练习运用的机会,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背诵《杨氏之子》,把这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3、综合实践:汉语中有许多在表达上有特色的短文,如:幽默故事、古今笑话……请搜集并积累,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孔君平 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雀孔家禽

甚聪惠

多读

看注释

查找资料

联系上下文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的文言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们遵循古诗词教学之重点,以读为本,反复诵读,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我们相信,通过师范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学生能逐步把本文读准确、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节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在原有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上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深入研读、品读,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杨氏子应答的巧妙、有礼;这样,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合作交流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品读体验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5、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6、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7、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8、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9、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⑴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⑵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10、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11、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四、巩固延伸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4、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1)、让路(名人幽默系列)

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2)、德国大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犹太人,因此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师:我们的日常语言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伴得更加美好!

课堂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孔

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反思

文言文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男女对擂等方式开展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读通、读懂、读背课文。

小学语文五年级杨氏之子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

【预习导航】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熟读到背诵。

2、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

(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预习检测】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文章主要讲了杨家小儿才()岁,是个()的孩子。有一天,孔君平来杨家()。父亲不在,()用()招待()。孔君平逗他说:“()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马上回答说:“没听说()是先生您家的鸟呀!”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解释课题意思(生齐说并写下来)

2、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3、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

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2、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3、指名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生字词抽查。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并家听。

2、再读本课课文两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同学们,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课后的注释。

1、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篇古文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谁先来说?

第一句: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孩子才九岁,很聪明。

(解释“梁国”:一个地方,在现代的河南商丘一带。板书“惠”字,指导书写。)

第二句: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

这里省略很多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第三句:杨氏子为他摆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第四句: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孔君平为什么要指着杨梅和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孔说这句话的用意是?第五句: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什么是“应声”?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2、串讲故事

二、合作交流,感受机智

1、为何杨氏之子不直接反驳“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要加上“未闻”二字。

2、比较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3、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4、如果访问的不是孔君平,而是黄秋白,那杨氏之子该怎么回答了?

总结:是啊,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多巧妙的回答!

三、想象拓展感悟人物

(1)听到孩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出示“写一写”)

(2)引读中心句

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

【板书:甚聪惠】

(3)注释中解释:惠同慧,那么在古代,惠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温顺、仁爱、善良、好处等,看看杨氏子的表现,你觉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四、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古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师总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

【课堂检测】

1、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对话的意思是:

(2)对话巧妙极了,巧妙在何处?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学评。

2、预习第11课。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甚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