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 > 小学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

小学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43K 次

导语: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性,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科普性文章也不例外。

小学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

  【小学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老师要讲究方法和策略。熊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解读科普性文本的大门。

一、 巧设支架,降低科普性文本的语言障碍

第四段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文章中的许多词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读懂。这时候,熊老师巧设内容结构支架,把恐龙的四个演化过程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补充出来,降低了难度,学生也不再感觉文字晦涩难懂了。

二、给足时间品咂文本,让自主学习不再流于形式,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自主找出恐龙演化过程的自学阶段,熊老师没有急于赶时间,而是耐心等待,大约4分钟后,班上大部分孩子都已举手示意,问题已经解决,但熊老师仍旧在等待,期待全班同学都参与到交流汇报中来。学生们得到了充分的学习,所以在接下来的汇报中,他们都能说出各自的理解。

三、从细微处,引导学生发现科普性文本的独特魅力

在引导学生读出第一种恐龙出现的时间时,引导学生关注到“大约”一词,然后说出这个词的作用,归纳出这是科普性文章的用词准确性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又找到了“逐渐”、“一支”、“慢慢”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这种文本的独特性。

四、对比学习中巧识关键词语,感受关键词的力量

在学习恐龙大家族一部分时,熊老师巧妙地把文本变换呈现方式,然后师生、生生对读,在读中学生很容易发现了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不同恐龙的不同特点,一个“则”字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关键词语“四两拨千钧”的力量。更进一步感受到科普文的用词准确这一特点。这也是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用词魅力。

五、无痕总结学习方法,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

当学生说出“一些猎食性恐龙演化成鸟类”后,熊老师接着引导,“这看,后面几句话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说的;那你能不能再说说其他恐龙又是怎么变化的呢?”得到老师的引领,学生很自然就说出了“它一些种类转移到树上生存”,水到渠成,毫无牵强之意。

在认识科普性文章用词准确这一环节时,熊老师也是屡屡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词语特点,不断总结这种写法、用法。

一节课,无需关注太多目标,向熊老师一样,锁定一个目标,深入研读,就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切不可贪多,让学生陷入茫然无助的境地。

  【小学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2】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天天面对着我的学生,而我,又何尝不是一位学生呢?在人生的旅途中,还有太多太多需要我学习的东西和地方,有时候,不只是身边的老师,孩子也可以成为我的老师,就拿这堂课来说,就是因为有了和孩子们一次一次地磨合,我才能成竹在胸。

竞赛中我上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孩子们对未知的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这也是当时我选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增强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所以当我拿到文章后,就静下心来钻研教材,设计每一个环节,弄清重、难点,搞清了学习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我才能够有的放矢。经过近一周的准备,我的教学设计终于出炉了,我迫不及待的在五班进行了第一次试讲,结果却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尽如人意,过渡性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说,整堂课上下来有些主次不明,的确,为了追求每一个环节的完美,在前面浪费的时间实在是太多,这样,到了最后的重点段落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分析、去检测……课后,本组教师一起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尤其是张昊老师,帮助我一步一步分析课文,设计环节,在第一次备课时我遗漏的地方张老师也细心的帮我指出。第一次的失败,注定今晚将会是个不眠夜,回到家后,我又再次细细研读教材,把各位老师提的意见和建议加入到重新设计的教案中,这样,我准备了第二次的试讲。这一次的试讲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时间不够。要想书中提到的各个需要学生掌握的环节都让学生体会到,那这样设计的结果只能是将时间一拖再拖。于是,第三次的“改革”开始了,经过我们组集体讨论,决定在引课之后直奔主题,先去和学生一起探讨“恐龙到底是如何飞向蓝天的?”等学生明白了恐龙的演变过程,再去学习推演过程前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以及科学家欣喜后的美好愿望。教案一次次的修改,终于迎来了第三次的试讲,在这次试讲中,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恐龙的演化过程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可是在“自己复述演化过程”环节中,学生的表达还是稍稍有些困难,最后决定,一定要让学生回去好好的预习。这一晚,我忐忑不安到天亮,一大早就来到学校,不过孩子们自信的表情,却让我不再那么紧张了,是的,我不是去比赛,而是,带着我的孩子们去上一堂有趣的课,没了包袱,心情反而轻松。在课堂上,我看不见后面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我的眼里只有这一群可爱的学生,这样的心态又怎么会紧张呢?也许这就是袁老师说我心理素质好的根本所在吧!整堂课上下来,心中还是有些许遗憾,那就是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有点过长,太注重让学生当堂掌握恐龙的演化过程,还有一个就是在指导朗读中有些欠缺,像读科学家的美好愿望时,那种欣喜的心情没有读到位,最后,就是我自身的一个软肋,那就是粉笔字,其实,在用钢笔书写时,我的字也能写得工工整整,可是一到黑板上,好像那“横平、竖直”都不听我的使唤了。要想课上得精彩,那需要和学生不断磨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备教材,也要备学生;但基本功的长进,只有靠自己扎扎实实地练习。

  【小学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3】

申红艳老师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不慌不忙的进入了导课环节,她三言两语与学生交流过后,我知道了,今天申老师执教的是《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在小学阶段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这种文体的踪影都随处可见。但是,这种文章不好讲,所以好多老师都望而生畏。我很庆幸今天自己能聆听申老师的这节课。

申老师今天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结构,通过分析来体会科普性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新授一开始,申老师就让孩子们看着课题提出问题,通过孩子们的思考提出了1.恐龙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怎么会飞向蓝天呢?2.恐龙不是早已灭绝了,为什么又会飞向蓝天呀?带着两个问题去齐读课文,孩子们通过读,在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就找到了答案,生物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假说——在中生代时期,恐龙是一支庞大脊椎动物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恐龙也随着变迁,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一结论。在20世纪末在辽西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申老师把重点放在了3、4自然段的分析与理解中,这也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她根据故事的情节,通过引和导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近中生代时期的最早出现的恐龙时代,一步一步的和孩子们一起研究生物演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感知恐龙演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我在走出教室的同时也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本单元的主题是说明文,本篇课文是科普性说明文,这类文章往往是通过叙述来说明科学常识及科学道理的。我从三个遵循来体会。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来看,《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科普文章,文中的很多科学术语和知识与学生的前理解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如中生时代、一支、假说、化石等词语的理解都需要老师给学生创设语境,通过课件或者图片的展示帮助孩子们理解。

2.遵循语文的学习规律:

我们常说语文的教学要有语文味,要用语文教学来解决语文问题。文章的分析离不开语句的理解与体会,曾记得有位语文名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凸显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我们通常运用创设语境,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去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就拿漫长一词为例,我们可以在了解了中生代时期以后,收集有关第一种恐龙的出现到猎食性恐龙演化成鸟儿的过程大约经历了6500多万年,让学生用具体的数字来刺激眼球,结合已有的经验谈感受,孩子们会动物的演化实在是太艰难了、太漫长了,通过和文本的对话触摸漫长这一词的语言温度。再拿第二自然段如能融入自己的情感来理解欣喜若狂。特别要是能抓住一个“狂”字来想象发狂的样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思考同学们知道了科学家为了考证假说的真实性,几代人为此历尽了千辛万苦,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孩子们对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此时,个体的体验成为大家的感受,如这样去设计依托于文就你会有效的将

语言与文本结合起来是真正体现了语文的教学规律。

3.遵循说明文的教学规律:

1.逻辑性。科普性说明文往往是通过叙述来说明科学常识及科学道理的,在反复阅读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能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白了恐龙演化是按照时间顺序的,在阅读的基础上能体会出其语言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学生在阅读时理解了恐龙演化的过程理清了文章,同时,对语言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又有了新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

2.准确性。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里的一支,准确的体现出在演化的过程中只是一些也就是一部分的恐龙变成了鸟儿,又如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的,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劲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在这里表示是推测的意思,

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如能通过这些词语的理解加之与文本之中,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对于遣词造句,就会应用自如。

说明文教学既有一般阅读教学的共性,也有其个性特征,只有将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才能让说明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作为一线老师来说,我们才不会望说明文而生畏,语文教学值得我们不停的实践探索,说明文更是如此,让我们共同努力。

更多热门观课报告推荐:

1.《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

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3.飞向蓝天的恐龙观课报告

4.2016小学语文观课报告

5.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6.鲁迅《故乡》观课报告

7.初中英语观课报告

8.201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9.乘法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