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推荐作文 > 老街的作文

老街的作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2W 次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街的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街的作文

老街的作文1

每年过年都会去外婆家,外婆家在一个小镇上,也恰好在一条热闹的路边。

老街很吵。每日早晨入耳的第一声不是外婆亲切热情的叫早,而是街上店门口放的大号音响传来的“还有三天,最后三天!全场二十,统统二十!”的叫卖声。顺着老街从头走到尾,耳畔从《最炫民族风》到《恭喜发财》,各种流行不流行,过时不过时的歌曲不绝于耳,三日余音绕梁。

午后老街会静一会儿,给烦躁的小镇喘口气。哪怕是这样,也少不了蹬三轮的车铃声和对着拦路的小鬼头们吼上句模糊不清的“小鬼,让!作死啊!”。在街口还常有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接着不一致的二胡曲,觊觎着路人口袋里叮当响的硬币。

老街很艳丽。乡下人好个喜庆,店门口绝不寒酸。招牌的底子不是大红便是大绿。往往这样还不够,要往门口放一块红底的招牌,上面是金色的“欢迎光临”。从外婆小楼的阳台向下看,各色的牌子和着路边的苍葱的梧桐,眼前好似一块印象派画家的调色盘,充斥着你的视觉。

老街一年四季都很热闹。这热闹使你想和它一起沸腾。你会有一种想冲进店里和老板娘攀谈的冲动,哪怕你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你会有一种想跳上三轮车,绕城一周的欲望,哪怕三轮比宝马奔驰颠簸得多;你会有一种想看看这自己说门面要到期的小店有没有关门,哪怕那小店已经在那儿经营了五六年了。

站在老街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人们穿着普通,却会绽出最朴质的微笑,那微笑带着招牌红色的热情,和着三轮车铃声的辛劳,还有乡人们对客人对他人最尊敬的问候与祝福。

老街的吵唤醒了被城市喧嚣掩埋了的热情;老街的色彩,缤纷了原本黑白的生活;老街的人感动了我的心!

之后我再也没被一条路像老街这样感动过。

老街的作文2

对老街的最初记忆源于5岁时所看到的那场龙舟赛。那应该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情了。

那场龙舟赛应该是平昌的首届吧。我从未见过那么多的人,从街头到街尾,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简直就要“压断街”了!我抓住母亲的手,一刻也不敢松开。母亲终于在街道的尽头找到一块可以立足的地方,透过人与人之间的缝隙,我第一次看到宽阔浩大的王家沱,河面上有几艘“气划子”正整装待发。听母亲说,待会儿“气划子”会把十个“水鹞子”运至河中间,然后把被灌了白酒的鸭子扔到河里,那些“水鹞子”们便跳进河里抢鸭子,看谁抢的多谁就赢。

那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只听见一声枪响,“气划子”疾驰,到河中央了,有人从船上仍下鸭子,接着“水鹞子”们一个“鹞子翻身”扎进了河里。那些喝醉了酒的鸭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水面上横飞;“水鹞子”们奋力挥臂,开始了你争我抢。眼看一只鸭子就要被被逮住了,可又挣脱了“水鹞子”的手,在河面上疯狂的飞奔起来,引来人群中一阵高过一阵的惊呼……

比赛持续了很久,河面上的醉鸭子越来越少;终于河面上没有鸭子翻飞,水面也恢复了先前的平静……比赛结束了,开始颁奖了,获胜的“水鹞子”的奖品就是自己逮到的鸭子。人群开始散去,人们一边走一边议论:那么多鸭子,“水鹞子”们吃得完吗?

因为人太多,人群散去的时候发生了拥挤;我非常害怕,紧抓住母亲的手不敢松开,但是在临近街头的时候还是挣脱了母亲的手。我顺着人流走到了上一级街道——汉中路。找不到母亲,我开始在街道上边走边哭。有好心人问我,是哪里人,母亲叫什么名字。我一一告之,可他们摇摇头也知不道。不过他们安慰我不要害怕,还叫我不要到处走。我站在老金宝医院的门口,终于听到了母亲的呼喊声,我看见母亲了,母亲也看见我了,我喊不出声来,哭声更大了……

后来听母亲说,那天老街发生了情,有好几个人还受伤了。我暗暗庆幸:幸好我们跑得快!不过我还是很盼望第二年的龙舟赛。第二年没有举行,第三年也没有举行……听大人们说,为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主办方决定不再举办了……

对老街的记忆还源于“甜食店”的诱惑。那是个国营小食店,常年经营着小笼包和泡粑(一种用糯米做成的甜点),还有免费的稀饭。爷爷喜欢看川剧,“甜食店”的对面就是川剧团,我对川剧没有兴趣,哼哼呀呀的唱腔让人欲睡,我感兴趣的是川剧团对面的甜食店。川剧结束后,我会扭着爷爷给我买“甜食店”的小泡粑。白白的,圆圆的,比铜钱略大的小泡粑,一分钱一个,是我的最爱。爷爷还会温上一杯酒,我则安静地咀嚼着一分钱的小泡粑,惬意而满足。

毕竟家距离老街较远,步行要走上1个小时,不可能天天上街。不过老街对我们来说有太多太深的诱惑。大人们从老街买回盐巴、菜油等生活必需品,我们呢,则盼望着上完街的大人们给我们带回甜食店或百货店的饼干、包子和酥心糖。最快乐的是暑假,我们可以隔三差五的上街去。我们或陶醉于光怪陆离的电影院,或踯躅于充满魔幻的国营照相馆,或留恋于青砖黑瓦的新华书店。

有时还会来到川剧团的门口,从门缝里偷听梁山泊和祝英台的美丽传说;或者小心翼翼地透过武装部的门缝看看是否有当兵的武警抗着枪走过……我们对卖漂亮衣服的百货店不感兴趣,一来是没有钱不敢进去,二来是进去了老板总会鄙夷地嚷道:细娃儿,莫事,出去耍!好像我们进去挡住了他的财运似的。用现在时尚的话说:真郁闷!……一天的时光短暂而闲适,我们不知在长长的青石板街道上走了多少个来回,直到太阳偏西,我们才会想起该回家了……

老街的记忆,温馨,甜蜜,充满期待和向往。想什么时候也能像老街的居民一样只卖卖衣服或小泡粑就能养活一家人,而不像母亲整日都在烈日下或雨天里辛苦劳作;想什么时候去学校的路也能铺上像老街一样的青石板,我们打着光脚板就能上学去而不会沾满泥巴;想什么时候也能像新华书店的老板拥有众多的图片、画报和书籍,而不像自己成天拿着《小兵张嘎》的画本看了又看,还百看不厌……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老街被新城取代。老街终于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关于老街的印象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每当自己因生活的重压和世俗的纷扰而深感疲惫、浮躁或困惑时,便会想起她,想起她的温馨闲适、安静甜蜜,自己的心就会渐渐沉静下来……

老街的作文3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早上爸爸带着我们去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地方─老街。

在路上我看到很少的车子,可能是因为非典型肺炎的关系吧。在路上我还看到有一台汽车里的人都戴口罩,所以你看非典型肺炎的影响有多大。(请记住 )

到了老街,我看见一大堆的店铺,里面卖的东西都是吃的,尤其是那边的特产,也就是好吃的臭豆腐,最特别的是他们竟然把豆腐串起来烤,真是好玩,而且他们的烤豆腐也很好吃喔!

如果下次还要再来一次的话,我一定会高兴的跳起来,所以你应该知道我有多喜欢这个地方。

老街的作文4

随着一阵阵“丁儿当儿”、“叮叮当当”的响声,“根治丹水河,带给子孙福”迎来了第一次开山放炮。

在这之前,爆破员向江来从指挥部仓库保管员手里领来了大量的爆破材料、TNT炸药、导火索,通条、带长铁杆儿的挖瓢等爆破器材,装放在“土火车”上,然后乘“土火车”从水文站附近的指挥部出发,车轮在乌黑的铁轨上飞快的转动,轮子过几秒就会出现一个稍大一点的声音,咣铛。然后一直这样,过几秒就会出现稍大一点的.声音,咣铛、咣铛。

仿佛你用手指摸一个锯齿状的长条,隔了相同距离就能出现一个“齿”,就像是早已编排好的舞蹈,总在固定时候出现波动。

五六分钟后,“土火车”就到了桥南采石场工地。只见爆破员向江来从车上跳下来,用一个大蛇皮编织袋,把炸药、爆破材料(盒装)、导火索等器材装在一起,扛在肩上,爬上大青石板上。

他详细检查炮眼的深度,方向和炮眼排列是否合理,按要求先把干黄土粉末往眼里装少许,随即在黄土沫上铺一层适量炸药,放导火索,然后再把大量的炸药送到炮眼底。在往炮眼里装炸药时,一边装一边小心翼翼的用一个随身带得小木棍轻轻捣实在,最后再用黄泥沫封住炮眼口,生怕把导火索包皮损坏。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专门指挥附近群众安全撤离的旗手,用举起红颜色的三角旗,的旗语。当爆破员向江来看到旗手亮起红三角旗,只见他从东往西依次点燃导火索引线。飞奔向西边两百多远地距离的农户家的门的横监、过梁处躲避。

在爆破员向江来飞奔离去的以此同时。导火线燃起了星星点点。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一分多钟后,只听得“轰隆——轰隆——轰轰隆隆——”的巨大声响。炮声隆隆,浓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炸药的硝酸味儿。伴随着轰轰隆隆的响声,一方一方的的巨石噼噼啪啪响彻云霄,到处是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待这一阵过后,旗手打着绿三角旗手势,解除了安全警戒。

还没等硝烟散尽,爆破员、施工人员像燕子亮开翅膀,飞扑到工地。只见青石斜坡处,横七竖八躺着众多巨石,斜坡上犬牙交错,大坑小洼。效果比预想的要好得多,真是“旗开得胜,一炮打响”。

按原先分好的小组,开山凿炮眼的,仍然继续作业。

用“土火车”拉料石的车早已停在了桥南岸,上石头的、拖石头的人马也已经整装待发。

指挥长向克涨,一行八人,拖着杉木抬杠,其他人等手拿腰子、粗麻绳。由经验丰富的人作指导。石头太大、太重,只见他们在石头一边垫上枕木,把翘嘴钢钎插进枕木上的巨石落地的悬子,喊着号子:

“一、二、三”

“一、二、三”

大家一齐作力,硬是把巨大的石头,翘起缝隙来。然后有人把粗麻绳从石头的缝隙穿过到另一边,再把麻绳拗过来形成一个对角,再用同样的方法,把枕木搬到另一头,用翘嘴钢钎把巨石翘起,塞进麻绳穿过石头底部,拉上来在上面打上结,挂好竹库(也较筘)三四根杉木杠子穿进筘里,把杉木杠子搁在肩上,只听得有人说:

“起——”

接着伴随着抬石头的劳动号子:

“嘿呀个佐咧,嘿呀个佐咧,……”

“号子吗喊起来哟,伙计们把石抬哟,腰杆子往上顶咯,脚板子要踩稳咯!”

“嘿呀个佐咧,嘿呀个佐咧,……”

要是前面看到有岔路,前面抬杠的人就会提醒后面的抬石头的人:

“岔路口哦,跟到走哦,之字拐哦,顺到摆哦,有个沟哦,招呼溜哦,有个坎咯,慢慢展咯!”

“嘿呀个佐咧,嘿呀个佐咧,……”

一方几千斤重的石头,在他们的号子声中,在他们节奏和谐的步子中,在他们的肩头上……当抬到了“土火车”平面上,又听到有人大叫一声:

“落——”

这方巨石,便稳稳当当的搁放在了车上。

紧接着,只听到

“咣铛——咣铛——”

“土火车”的钢轮与乌黑的铁轨富有节奏感的撞击声音,顺着那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直向西、向西。

老街的作文5

在梦中,我总是会梦见家乡的老街,铺满青石的路面,灰蒙蒙的房屋,七零八落的店铺,惟有一辆的士扬长而去或谁家孩子的哭声夺窗而出,这给老街带来了几分生气。

老街就像是一架古老的钢琴,当绵绵细雨时,它弹奏出的是优美的旋律和证人不能忘却的那般娇美,当狂风骤雨时,它奏出的是沉重,郁闷的声音,但音中琏着无限力量,一种让人想飞腾跨越的感觉。

雨后的老街像是一把小提琴,总是弹奏出一种轻快、和谐的调子,街上自然很热闹,路旁的树叶显得格外绿,小草也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要是在夏季,这里就到处都弥漫着桅子花的味道,清香使人留恋,美丽使人难忘。在这个时候,随手递上一块钱,一碗飘着蛋丝的馄饨便立刻送到嘴边,这样的景,这样的情,堪称天下一绝。

几乎每个未长大的孩子都喜欢老街,几乎每个长大的孩子都想离开老街,因为老街太狭小了,然而我却永远喜欢老街,如今我虽然每年都会回去看老街,但心中的那份热爱却难以表达,心中的那份依恋却一起陪着我。

我爱老街,它哺育了我,教育了我,我将永远深深喜欢着它。

老街的作文6

“哎——正宗的水东蜜枣嘞——”一声清脆的吆喝,水东老街迎来了新的晨曦。

晨光熹微,清风拂面。一排排房屋青砖黛瓦飞檐翅壁,白色墙壁上有斑斑驳驳的苔绿,传统的徽式气息古朴而沧桑。“咯吱、咯吱……”,一位老人专心致志地刻制着木梳,岁月蹉跎,尽管老人两鬃染上了雪的颜色,但时光却夺不走他那精湛的传统手艺。

金灿灿黄澄澄的糖人,白白嫩嫩的豆腐脑,浓香蜜意的水东枣儿……撑着油纸伞,漫步于“十八踏”,一座石桥架起,扶手上精美的雕饰让人爱不释手。取出竹筒饮水,饮水几酌,一股清凉残留唇齿之间,那种清润甘甜沁入人间。桥下歌声悠扬,浣衣女子鲜艳欲动,深深浅浅的一幅风景。拾级而上,街上不知何时支起一张桌子,老人们或拉二胡,或打小牌,或聚拢谈心,洒落的是一串串会心的笑声。

“梳儿好,水儿清,蜜枣甜到心窝间……”徜徉在这一片古色古香之间,凝眸这千年古镇品味这民风民俗,见证着中国元素的源远流长。

夕阳西下,双目微闭,仿佛那一声声质朴之音荡漾心田:“哎——正宗的水东蜜枣嘞——”

老街的作文7

总有些情绪是人们不期而遇的,总有些感动是叫人难以释怀,挥之不去的,正如老街,和关于老街的那些似远似近的记忆碎片。

——题记

置身于漳州的复古街区,有一种时空倒转的感觉。他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古朴又耐人寻味,深深的烙印在它的每一位访客心头。

对老街的感觉有时很具体,具体到一块青石板,一扇绿窗棂,一本小人书;有时又很模糊,似乎只是一种概念,一个象征。

当东方发白时,老街便开始了它的一天;吃摊的油锅里“咝咝咝’地炸着油条,杂货铺的老大爷拉开门栓,忙着摆货上架,接着,豆花卤面等便抢先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邀约往来的过客中,中药店里传出铜杵捣药的富有质感的声音响,这时,老街便活了起来。此刻漫步于这条老街,行走于缝隙间缀满青苔的石板路上,鲜活的思想,跳跃的思绪将足以填充你一天中可能发生的心情缺憾。充满活力的老街!

老街的房屋,是漳州最传统,最美丽的房屋。白墙红瓦,微斜的屋顶,不经意间的几处飞檐,反射着阳光,一片灿烂,朴实地传达着它的俏丽多姿。江南多雨,江南人多情。伸出墙面的屋檐注定是为了给来不及躲避风雨的路人送去一片关爱的。

墨绿的窗棂为质朴的老街有平添了许多色彩。斗大的居室一天中总有三四个时辰能沐浴到阳光,这也全仗了绿窗棂。窗棂上细蜜的雕纹如此精致,光粒子均匀地散步在每一道雕纹上面,一粒粒的闪光点,铺着一层层幽幽的雾光,神秘,轻推开一扇绿窗棂,墨绿的窗棂成了精美的画框,在眼前即刻定格出一幅灵动的生活画面,平淡中却也使思想漫无边际的散步。

夜晚的老街,就更具韵味了。看惯了城市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此时步入这条老街,有一种感觉似乎已在那里等了你许久。原本眼花缭乱的眼睛立刻得到了安宁。

眼前只有一片静谧的红。夜晚的老街没有路灯,而是每家每户门前都齐刷刷的挂着两个红灯笼,一起点燃了一分祥和,宁静,也点燃了每个路人心中那盏久置不亮的灯。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在这条街上与你不期而遇,让你如置梦中。缓缓渡至这条老街的尽头,身体不禁亦有些飘飘然了,仿若已脱离了凡夫俗子的躯壳,步入仙界一般。

于是,白昼的老街,夜晚的老街,活力,神秘,多情,美丽,静谧。在脑海中不断翻转倒置,成记忆的碎片,虽先凌乱,却也明晰。

老街的作文8

我爷爷说过,村子的历史写在老街上。

雨中,我站在古庙的屋檐下,像像的小雨细细地斜织着,拍打着老街新通的柏油路。灰色的房屋,紧挨着的店铺,都被笼罩在雨中。

爷爷在世的时候,常常伫立在老街东头的古庙旁,沿街西望——这不到一里长的老街。

古庙,灰色的方砖,飞卷的檐角,裂了缝的山墙,结实但不平整的台阶……构成了村中那时的学校。

我的小学一年级就是在古庙度过的。难忘的是雨季的一切。老街如同一架扬琴,为庙中传出的读书声伴奏,悠扬地飘向远方。上课的口哨吹响时,几个从雨中窜出的泥孩子,笑嘻嘻地溜进古庙,左顾右盼地坐在从家中抱来的小板凳上。一股股细流不断地沿屋檐轻轻泻下,与老街上的水流汇合,流进村中的池塘里去。放学了,老街上星叔的小卖部便挤满了孩童,争先恐后地伸出手中的硬币,买一块印着小熊猫的怡糖。没钱的便到铁匠吴伯那里去看打铁,大锤抡落溅起的火星,吓得我们后退几步,又围上前去。

村中每个在庙中上过学的孩子都喜欢老街,几乎每个离家的人都想念老街。因为昔日的贫穷,父亲离开了老街,去了遥远的大西北当兵,数年后返回老街,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工人,就再也没有离开老街,也不准备再远离这曾经养育过祖孙三代人的老街。

现在,老街更加笔直,更加宽阔了。街侧垂杨的枝条低低地拂着地面,像一位红了脸的少女一样垂下俊俏的脸蛋。高高的街灯,常绿的花圃。把老街装扮得焕然一新。青色的柏油路延伸着老街,连接四面八方,老街变了。

依然伫立老街东头的古庙,已改变了旧日容颜:不平的石阶修平了,开裂的山墙补好了,古庙的门窗也粉刷一新。处处散发着“枯木逢春”的喜气。如今已成为文物古迹的它,傲然地展示着风姿,向人民诉说老街不尽的往事。庙后的空地上,立起了去年新建的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崭新的桌椅……放学的时候,老师吹响的哨声,早已经被电铃代替了,下雨的时候,我们再也不会“踩水”了,水泥路为胡同输人了新鲜的血液;虽然教室中依然传出琅琅读书声,却也没有了古庙中的那份韵致和情趣。

走进星叔的小店,琳琅满目的商品会让你眼花缭乱。星叔仍然用老街固有的朴实和热情迎接每一位顾客。放学的时候,这里还会挤满买糖的孩子,不过,印着小熊猫的怡糖已没有了。巧克力、泡泡糖摆满了货架。走出小店的孩子,大多三三两两地蹦跳着回家,遇见熟人的时候,会用他们稚嫩的童声打个招呼,让人听了感到美滋滋的:这孩子真懂事。

吴伯的铁匠铺变成了一座二层楼的农具商店,他还买了一辆农用车,为用户免费运输农具。吴伯的名字和他的农具一样走进了更多的家庭。但他自有他的打算,过几年再把店面扩大些,专门经营农机。用他的话说,农业也要走向现代化了。

老街上的人们,依然保留着那份淳朴民风,只不过少了些农人们粗犷轻浮的闲话,多了几丝现代的气息。以后,我也会离开老街,去接受另一片天。我相信,我回来时,会用另一种心情去拥抱老街,我将在阳春三月的暮霭中和老街共叙人生。

现在,老街天天都在发生变化。老街东头有个信箱,连接着老街和外出的人们。以往常常空着的信箱,现在却充实了许多。邮递员总要先打开信箱,拿出将要寄走的信,然后再将寄来的信送到各自的家中。每个小小的信封,都贮满了外出的人对老街的牵挂,但更多的人们是走出老街。一个又一个新的征程相继开始,老街在走,发展的路通向远方。

老街的作文9

天真是冷得够呛。凛冽的北风刮得大学校舍前的大树枝丫“哗哗”作响。躲在围墙缝隙里的几株枯草毫无生气地随风摇摆,好像一下子就要被大风刮倒似的。

谁都知道老街,这大学校舍前的一条长年失修的小街道,平日总有一些小贩在这里摆摊。他们无需叫卖,专等路人和下课的大学生们来看货色,特别是学生们放学之后,这里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而如今到了冬季,学生们都回家过年去了,只有几个外国学生留守校园。小贩们见没生意好做也都走了,空留下这么一条老街,寂静而寒冷。

可还有人在,在那个不太显眼的角落里,坐着个人。

这个人身着灰色棉衣,年过半百,灰白交杂的头发紧紧箍在头巾里。一双凝重而深陷的眼睛微微闭着,好像在沉思。

如果说这个老妇人是坐着还不如说她是蜷着。

可是,这个老妇人来自何方,姓什么名谁,都无人知晓。况且,这么冷的天她还干坐着,人们更猜不透其中的缘由。

只有老妇人心里最清楚。

老妇人闭着眼,想起了她最心爱、最可怜的孙子在那场离婚大战后的情景。小家伙的老子,只知道酗酒赌钱,全然不顾无助的孩子。尽管居委会每月发放补贴金,可杯水车薪,孩子还要上学呀......

一想到在校学习的孙子,老人不禁喜上眉俏:是啊,孙子每年都能给她搬个奖状回来,真是可爱又懂事;哟,还有那位年轻的女班主任,每次付个什么报费资料费总是自己悄悄将钱垫上,的确是个可亲可敬的人啊......

老人沉浸在这件件往事的回忆中,忽然听见有响声,于是忙把眼睛睁开,只见面前站着几个外国学生。他们对着桌上几张剪纸戳戳点点,也不知叽里咕噜在说什么,反正神情很是惊异,看样子是来买剪纸的。

老妇人重新振作精神,把身子坐直了。

“Very good!”精美而细致的纸片实在使眼前这几个外国学生惊叹不已。

有个蓝眼睛的外国学生开始掏口袋了,只见他零零碎碎地掏出好多票子。

老妇人看了看,有角钱,也有百元大钞。

老妇人的心不禁一颤,手也开始颤了起来。

要知道,只要一百元,孙子明年的学费就可以解决了;只要一百元,就用不着美丽的女老师处处费心了;只要一百元......

老妇人怵怵地伸出一个手指,终于开口说:“......一毛钱一张。”

外国人没听懂,争着吵着将一把十元百元的钞票递上去。

老妇人没有接受,只是用手一一推开,在那一大捧钞票中,抖抖地挑出几张角钱......

老人凝视着灰灰的天空,深深地吐了口气。

寒风依然低吼着肆虐在老街的每一个角落,可人们知道,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

老街的作文10

我从深深地记忆中一幕一幕再现,也从中进行了认真的、慎重的梳理,林林种种、应接不暇,能给我终身不忘的也就是那么几件事:

看电影,这在我们农村是多么司空见惯的场景,可是在我家大门口放电影就不那么一般。

太阳还老高,在我大门口,公社放映员先在我家的大门正中,按银幕的宽度,在面墙屋橼上按上两个定滑轮,早早地就从一个帆布圆筒口袋中,取出银幕放在地上,马上散开银幕找到银幕的两端,把麻绳牢牢地系在两端的圆孔中,再把麻绳穿进两个定滑轮的轮槽上,两个放映员站在地上,只需把两端的麻绳,使劲一拉,宽大的银幕就扯上了与屋橼并齐。然后在银幕下面两端的圆孔中再分别系好麻绳,找来两个大石头系在上面。银幕就布置好了。

他们俩分好工,其中一个人去装发电机,一个去安放映机。

那时候农村还没电,轰鸣的发电机是必备品。一般都放到比较远的地方,以免干扰看电影,放影队带的电线有多长就放多远。不过,发电机罢工却是严重问题,一堆人围着放影师傅看修发电机也是当时的一大风景。

另一个放映员并没有歇一口气,从银幕处用步子量,在量到大约十多米的地方,摆好大方桌子,在桌子上摆好放映机,由放映员打开电源开关,反复地对光距,调高矮,然后就调摄影机,在银幕上打出1、2、3。。。数字或者一段奇怪的东西。一直到调试好为止。

方桌桌腿上还绑着一把大雨伞,这把雨伞并不是为放映员来遮阳挡雨的,而是为放映机和拷贝准备的万一在放映途中下起了小雨,这把雨伞就派上了用场,他们宁肯把自己的衣服湿透,也不能让雨滴落在胶片上;只要观众不肯离去,放映员是绝对不能收场的

我就和其他小伙伴们搬着小板凳早早地来到我们大门口了。放电影的当天早晨,大队的干部通过大队广播室一遍又一遍地在大喇叭里面通知: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晚在七队的大晒坝、也就是公社旁边有电影!请大家早点吃完晚饭,欢迎大家准时来观看!”

附近各个村子都知道要放电影了,大人小孩子都奔走相告。

记得在放电影的那天的下午就已经有很多人带着自家的小板凳去占位置了。我家门前的那个晒场就成了最好的露天电影放映场,去的早就可以看见放映队的人布置现场的过程。人就越来越多了。

人们先是占座位,把自己的小凳子放在一个自认为不错的地方。然后就开始找自己熟悉的人,大声的吆喝着,然后拉起家常,男人都从口袋里拿出装着烟草的厚厚的布袋,或者用烟袋锅子掏几下,点上,或者拿出孩子上学用过练习本上的纸,自己卷着抽,也有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从口袋里掏出“圆球”、“七里香”、“游泳”、“新华”。或者“大公鸡”的香烟,互相敬着,大声聊天笑骂,女人们则注意着彼此的衣服,聚在一起家常里短,一边还要照看跑来跑去的孩子门。

我们这些孩子是最高兴的了。有的疯狂在人群里飞奔,有的爬到附近的树上显示自己的灵巧,高声的对下面的伙伴说:这里看的最清楚。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蹲在放映机前面看他们鼓捣机器,要么就跑到银幕前,摸摸。直到手指头都摸白了。电影放映最多的就是“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什么的,不管这个片子放了多少遍,每次都能吸引同样多的人,每次都是一次盛会。哪个时候的我喜欢在前面看看,然后再跑到后面看看,银幕后面的世界太奇妙了。一水的左撇子,而且还能感到放映机那强烈的光线晃动的感觉。我常常在哪个大银幕后面呆好久好久。还有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就是跑到放映机前面去,拼命的跳起来。把头或者手投影在银幕上。看着自己的影子和银幕上的英雄叠在一起的时候,心理感觉特别爽,仿佛自己也是英雄,看完电影回家。

第二天我们总喜欢的是和小伙伴一起辩论谁的头或者手在银幕上出现的次数多。当然每一次的冠军,几乎总是会被放映队的给扇过耳光。

……

想起儿时的这些趣事,不知要自个儿傻笑好大一阵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