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眼中的非遗征文

我眼中的非遗征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6W 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眼中的非遗征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我眼中的非遗征文

  【我眼中的非遗征文1】

记得去年,济南承办了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展览活动,偌大的会展中心,放不下那么多的文化遗产项目,只好另择良辰吉日,把那些“草根”的遗产,老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项目,挪到泉城广场上铺开摊子展示一番。

我赞赏现场表演的一位老先生,因为他说了这样的话:我这不叫“文化遗产”,这是我自己琢磨来玩的,雕虫小技,没有老师,没有学生,不值得称作“文化遗产”。

老先生表演的,是“指画”,就是用手指蘸墨汁作画。同样是“水墨丹青”,但与传统的毛笔作画完全另一番味道。其实,老先生这样的技艺,并不是他“发明”的,全中国,有不少有此技艺的人,或者说,有不少类似的技艺,与此“异曲同工”。

但那些技艺的所有者,都有老先生这样的心态吗?

我想说:老先生,你是在传承中国画。只要是用墨,在宣纸上画画,画作不求是,而求像,追求意象美,就是中国画的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其中的“世代相传”,所指的时间,不是一代人,甚至不是两代人所能代表的年限,而应该是好几代,时间跨度应当是挺长的。 《非遗法》上,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深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但是,那么长的时间里,若干代人的传承,会是“原封不动”地一代一代传下去吗?文化遗产,毕竟不是物质遗产,传承中很难保证它的“完整性”啊。

那么,这里所说的真实性、整体性,就不应该是一种刻板的“原汁原味”,而更应该理解为强调的是“传承性”。就是传承中,应该注重保持一种核心理念的承袭。比如中国画,用毛笔画在宣纸上,是中国画,用手指蘸墨作画,还有“水墨”风格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也是中国画;中草药,针灸推拿,是中医药,应用了现代制药技术的中成药,也是中医药。昆曲《牡丹亭》是中国的戏曲文化,一出新编现代戏,也是戏曲文化的传承。

列举如此种种的诸多例子,我只是想说,我们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同时,更应该强调这种文化的传承。强调这种传统文化整体韵味的时候,也要允许文化根据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潜移默化的演进。

我喜欢这样的口号: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我们要坚守的,不是一种具体的事物或者形式,而是一种文化的内涵,是一种精神的家园。

今天的中国人,肯定与古代的中国人不一样了,但那有什么要紧,只要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用不同的文化来轻松地区别哪一个是中国人,哪一个是外国人,即可。

中国人的味道,是春节时的一盘饺子,或者是姑娘裙裾上绣的一朵芙蓉……

  【我眼中的非遗征文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遗,对于淮南人来说,并不陌生,花鼓灯、马戏灯、推剧……这些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艺术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近日,笔者从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自从2008年我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1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位、省级非遗传承人22位,市级非遗传承人48位。

你知道几项淮南非遗项目?其中,比较熟悉的有哪几项?就此问题,笔者询问了几位普通市民。市民乔女士说,她仅仅知道花鼓灯和牛肉汤制作工艺,年龄稍长的曹大爷说,他还会唱几句“四句推子”……咨询中,记者发现,知道5项以上非遗项目的人寥寥可数。当笔者向他们介绍其他诸如火老虎表演、泥老虎制作技艺、采莲灯、六洲棋等项目时,他们表示,对淮南文化遗产的了解实在太少。

目前,各地对非遗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申请将一些民间项目认定为非遗。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毛洪生告诉记者,每一项非遗在申报时都有个标准,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中间不能有断层。笔者认为,对于真正的非遗项目,申请认定并不难。然而,对非遗的认定并不是保护非遗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之后包括如何发展、如何扩大影响、如何传承等各项措施都必须进行精密的部署,以推动非遗代代相传,这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必将是融入在民族血液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传承,非遗将失去意义。”非遗从诞生以来就根植于日常生活中,它所承载的文明基因始终与社会、与每一个个体相伴而生、形影相随。非遗的保护事业需要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民营企业、民间热心人士、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都应该推动非遗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出其巨大的价值。而相关部门既要明确保护担当的责任,更要拓展非遗保护的渠道、平台和方式,做到不拘主体、不拘形式、不拘内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聚各方力量,汇多方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是文化的保护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抽出点时间,了解一下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去茅仙洞赶庙会、去文化馆练永京拳、跳一段花鼓灯、下一局六洲棋,不要让传承非遗成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体的事,不要让传承了千百年的非遗在我们的指尖溜走。了解非遗,参与非遗,是每一个人的权力;而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则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一份责任。


更多热门征文推荐:

1.我眼中的非遗征文范文精选

2.2016我眼中的非遗征文

3.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