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小糖人的散文

小糖人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2W 次

一次到四川自贡出差,走出宾馆大门,准备去古玩市场欣赏一下自贡的剪纸、龚扇、扎染等民间艺术品,购置一些回去送人。当我走到一个小巷子的口边,竟然发现了一个艺人在制作糖人,旁边围了一圈孩子们。我的眼睛猛然一亮,这不正是我的童年梦吗?兴奋的我急急忙忙挤了进去。我的贸然闯入,立刻引来一双双敢怒不敢言的小白眼。

小糖人的散文

只见一嘟嘟的糖料在他的手里,瞬间的工夫,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糖人便展现了出来,好精致,好漂亮。那晶莹透明、活灵活现的、金灿灿的小糖龙,形象逼真。一股香甜的味道直入心扉,已经不惑的我,和旁边的孩童们一起,开始了口水的吞咽。这情这景,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期……

那个时经常见有走街串巷的'吹糖人的艺人,一边走着,一边嘴里喊着比糖还甜的号子。担子上的草竹架上,挂满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等造型的小糖人。那个时候,我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没钱买,吃不起。后听闻牙膏皮亦可换取,便偷偷地将家中没用完的牙膏取了出来,挤净了里面的牙膏浆,匆匆地拿去换来一个黄亮亮的小糖人,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把玩一遍后,便缓缓地一口一口的用口水把它漱噜完,那个甜呀,甜脆爽口,直透心底。

制作糖人,特别是画制糖人,这项当年赶乡集最常见的民间手工艺活儿,到如今的年代几乎踪影难觅了。在自贡却能看到,实在是欣喜若望!

画制糖人的工具就是一块锃亮光滑的石板、一把小勺子,原料也就是半勺糖汁。在画制糖人的过程中,这位艺人堪似国画大师,气定神闲,用勺作笔,沾糖为墨,在平整的石板上轻轻地甩动着手腕,时提,时抖,时顿,时扬,将糖汁流淌速度的快慢控制得恰好,就那么来回几下拿捏,形态各异的糖人就跃然诞生了。

画制糖人,是中国独特的传统的手工艺术。这些艺人大多都是游动的,有小孩子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供糖料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则是盛装糖料的罐子和绘制工具。

糖人,是用熬化的糖汁在板面画制而成的,其造型包罗万象,古代人物、各类花草以及小动物等,应有尽有。

记得看到过的史载,好像宋代就有画制糖人之说,当时多采用平面造型画制糖人,与今时的糖人画制工艺和手法基本相像。

流传下来的吹制工艺,是用一根两头通气的麦秸杆,沾上一点熬好的糖稀,然后轻轻一吹,糖稀随即鼓起,经艺人旋转拿捏,配合吹气的节奏,塑成了各种造型,完成后用竹签穿起冷却。

另据坊间传说,吹糖人的祖师爷是明初的刘伯温,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追源历史,画制糖人的技艺始于明末清初,被称作“吹糖人”。据史书所载,明始祖朱元璋为保障自己的皇位稳定,且能永保江山,建造了一座“功臣阁”,名义上是将一应功臣们邀来贺功嘉赏,实则是进行了秘密布局,封闭殿门,燃起熊熊大火,拟火焚烧这些功臣们,以绝后患。

大功臣刘伯温也属被处死的其中要员之一,但刘伯温的嗅觉很机灵,察觉了这一阴谋,在此浩劫中,趁乱仓惶逃脱。途中遇见一个吹糖人的老人,被老人救了。老人家就将自己的服装与刘伯温调换,并将吹糖人的担子让刘伯温挑上,帮助刘伯温躲过了此难。自此后,刘伯温隐姓埋名躲在了民间。为讨生活,刘伯温每天挑着糖人担子走街串巷叫卖。由于在吹糖人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小鸡小狗等类动物,非常的可爱,引得小孩子们都跑来买吃。人们都向刘伯温讨教制作方法,刘伯温则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他们。就这么一代代的传承,吹糖人的手艺便流传了下来。

吹制糖人的工艺,流行在民间,在数百年的不断演变中,经艺人们的再研琢、再发明、再创造,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画制糖人,其象形、色泽、味觉等都高于吹制糖人,很受孩童们的青睐和欢迎。

画制糖人,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制法不一样,称呼也不同,川地有称“吹糖麻婆子”的,有叫“打秋千”的,云贵川一带大都称“画糖宜娘”、“画糖官人”、“画糖宝塔”、“画糖龟儿”等。

我面前的这位画制糖人的艺人所展示的手艺和画制手法,应该是自贡所独有的传统艺术,较之我的那个年代,他的画制糖人其形其状的造型更显时代化,更有创新的卖相,糖人香甜的味道更浓郁。

听这位艺人有些淡淡感伤的言谈,他是家族里画制糖人的唯一继承者,会这样画制的人已经很少了。

听他这么一说,再有数年,“画制糖人”这个名词也只能保存在词典里了。

等了不大一会,艺人特意地让我买到了一个最大的而且是现做的画制糖人。不过,这个小糖人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几分钱了,而是整整的二十元。

举着这个已经迟来了几十年的糖人,我走出了儿童的氛围。嗅嗅儿时的快乐,轻轻地抿了一口,飞驰的思绪,把我拉向到了时光的隧道,呼唤我的童年记忆,那个有着酸酸甜甜的童年,四处寻找画制糖人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