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菩提有无树散文

菩提有无树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1W 次

菩提树到底有没有?我们能说清,可佛说不清。或许正是这说不清方能体现佛的无有无无,无色无相的大彻大悟之境界吧。

菩提有无树散文

弘忍大师在禅宗选第六祖时,看到慧能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深感其悟性,遂传其衣钵。其实,慧能的偈语是相对弘忍大师的大弟子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感慨而发,用佛的因果说来讲,“因”相对:佛学的理解意思相对,“果”亦然:于是也由此就有了禅宗的“南能北秀”,直至引发了南北两宗几千的“正统”之争。

慧能得弘忍大师的密传后,南渡九江,成了南宗创始人。南宗有时也称为“顿教”,在敦煌本《坛经》标题上揭示“顿教”字样,指的就是南宗的特征为“顿悟”,而且慧能本人也是在街上偶听人颂《金刚经》后而顿悟的,顿悟讲究的是灵性,一般和学习时间的长短、本人的学历程度无关,甚至和勤奋也关系不大,所以做为火头僧的慧能能够胜过勤学多年的神秀,脱颖而出。至于“菩提无树”表明的正是慧能后来禅宗的观点“无相戒”:佛性无相,实相为空;诸法既空,罪性亦空。无相即清净,无为即忘我,《菩萨戒经》亦云:我本源自性清净……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可见万物无相是当时求佛之人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无相”如此了得,但却不可以强施于他人,否则就变“无相”于“有相”了,比如慧能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法海,死守教条,把个恩爱鸳鸯白娘子和许仙强行分开,做了个千古恶人,现在人们还把螃蟹里的东西,说成是法海所变,让其经受千煮万煎,以示人们的`痛恨之心。可见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单以简单的好坏错对来评价一个人,一件事。

慧能的“菩提无树”是以清净佛性作为戒体的,一切无为而无不为,是抛却世界上所有名利与得失,逍遥于忘我或者说是无我的逍遥之中,这对于在世俗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来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妙境界,由此,我们凡夫俗子也多少可以理解弘忍大师把衣钵传过慧能的用意了。

说了无树,再来说说有树。

神秀的菩提有树说得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长弓牧野已经引经据典详细的说明了此事:自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正果后,菩提树就作为神话屹立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一立就是二千多年,直到后来所有的菩提树都被当成是智慧的象征而被人们所尊敬。佛祖的菩提树大概有浙江普陀山的菩提叶做证,人们的菩提有生长在俊秀河山的实物做证,可见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想当初,神秀在既想表明自己的禅宗悟性,又怕违背佛教不争的教义,徘徊许久,在冷汗淋漓之下才写了“身是菩提树”的偈语,确实非常有理,而且下句的“勤拂拭,不想有尘埃”应该表现出他是一个严谨的向佛之人,稳重而诚实,而且时时有反省自己的行为,如此佛学高才,连忍大师也称赞他曰:“得我骨也”,(当然没说得神髓) ,后来他成了北宗的创始人,被武则天敬重,常常邀去说法,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和慧能的“顿悟”相比,他所传的乃是“渐悟”法门,以“一切佛法,自心本有”为教义,反对“将心外求”。禅风以“拂尘看净,方便通经”为特点,这对于大多数没有灵性却有佛性的人来讲,实在是成佛之路。

慧能的“无”和神秀的“有”,好似相对,实则相关,正如一个是精髓,一个是骨头一样,精髓依傍骨头而生,骨头依靠精髓而立,独立的任何一个大概除了神仙,凡人是做不到的,我想大概连忍大师都无法放弃任何一个,不然,为什么他把第六祖传给了慧能后反送慧能南渡,而不是直接把他昭告所有的人呢?可见神秀的渐悟也是有一定的人群拥护的。慧能的南渡,连我平凡之辈都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很明显就会做成南北宗之分的,忍大师一代高师怎么会料不到?大概大师早就料得,人是要追求精神上的高大,顿悟不是每个向佛之人都能做到的,而且人们往往一下远离不了人世的纷繁困绕,渐学渐深应该是大多数人能走的路子吧。况且,实际和想象不可分割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事情,纵使是得道高僧也不能例外。

神秀如此勤勉务实,但后人竟然还是选了慧能,究其原因,估计还是“意识”占了主导作用,佛学里讲究的是悟性,万物无色无相,就如潭峭所说的:万物本虚,万法本无。既然什么都没有,那慧能的“菩提无树”则就是意识形态里的最高境界,他透彻精辟的领悟了佛的真谛,成为第六祖也是必然结果。

我想,菩提无树应该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虚无而忘我,尘埃不侵;菩提有树应该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实在而不回避,常拂拭勤打扫。两者既相对却有息息相关,既远离却又密不可分,我们如果能常常按做“菩提有树”去做,用“菩提无树”去想,大概就能做一个快乐而无悔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