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自我与自性的故事的散文

自我与自性的故事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25K 次

上周末,在香港参加《孤儿原型与儿童梦工作》的心理分析课程。Punnett老师来自伦敦,是个一丝不苟、有些严肃、穿着考究、气质高雅的老太太。让人联想起哈利波特里的麦格教授——对,就是那个范儿。她的头衔太多,我们只需要知道她是一名非常资深的心理分析师就好。

自我与自性的故事的散文

不仅如此,她的授课也很学院风——理论部分都是照稿直念啊!o(╯□╰)o

虽说干货满满,但太干了就很难下咽不是?加之没有翻译,稍不留神就呆槑囧了,光看着她一张一合的嘴愣神儿,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赶紧跟上。

如果仅仅如此,也不值得我来写一篇。

事实上,这么个看起来怎么都有点儿刻板的老太太,却在这种严谨之中,让我再次体验到荣格心理分析的奥妙:

当你必须紧抓什么,那是自我在用力。

当你可以放松随缘,便有自性在引领。

这话听起来有些抽象。于是下午老师用《海底总动员》来帮助我们进入状态。当然,老师想讲的是孤儿原型——尼莫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孤儿——可我收获最大的却不是这个。

小丑鱼尼莫的父亲莫林,那个因老婆孩子被大鱼吃掉而变得忧心忡忡、胆小畏缩和非常强迫的“男鱼”,正是对“自我”的一种强烈象征。

当然,“自我”并不是一个坏东西,人类发展出它,是为了适应世界和世俗生活。当它正常行使它的功能时,能够保持我们作为个体和身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正因为有“自我”,我们才会感觉到,今天的我还是昨天的我,昨天的我也是前天的我,这种存在是连续的。(当然,从佛法上来说,这是一种幻觉,无常才是真相。但我们如果需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并做事,自我功能则是必须的。因此河合隼雄会说:自我的发展在佛教看来仿佛是一种退步……(大意)。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必要的“以退为进”的过程。)

但是,当自我过度发展或膨胀,就会变得过于控制,自以为是。这时往往才是我们会注意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就像胃不疼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注意到胃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谈到自我的时候,总是盯着它的负面——因为正面的功能我们一直都在用,没什么好谈的。

那么,如果“自我”只是工具,并非主宰;那我们又改听命于谁呢?

——答案是自性。

多莉,那只莫林在寻找儿子的半路上遇到的“女鱼”,一个傻缺一样的家伙。我们会看到她简直是莫林的反面——莫林很强迫,多莉很随性;莫林很恐惧,多莉傻大胆;莫林整天气冲冲的,多莉老是乐呵呵的;莫林连个笑话都讲不了,多莉呢,本身就是个笑话!用荣格的语言来讲,多莉就是莫林的 “阴影”。

这种反向配对,是故事里常用的套路,因为人们太知道跟自己阴影相处是什么滋味了,所以喜欢在故事里表现这种感觉——要么跑,要么打,总之戏码不要太丰富。在剧情里,莫林老想扔下多莉自己跑,多莉却怎么甩也甩不掉。就像我们,拼尽全力想消灭自己的阴影那一面,可是一回头,它就在那里,不喜不悲,不增不减……如如不动啊摔!

那么《海底总动员》想表达的是什么呢?——莫林和多莉不断磨合,相互帮助,彼此接纳,交托信任——最后找回了被人类捞走的儿子尼莫。而我们,当要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实现一个困难重重的目标,这一路上如果不跟自己的阴影握手言和,完成自身的`整合——那是没有机会的。

那这一路的冒险,又是什么呢?

没错,就跟我们的007小组名称一样,这就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英雄之旅”。藉由这个旅程,莫林和尼莫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自性化。尤其是莫林,他抛却了恐惧,疗愈了创伤,完成了自我认同,外面的世界对他而言,不再是需要处处防备的危险之地,而再度成为值得一再探索和发现的宝库。而这跟一开始的盲目乐观不同——经此一役后,他已经完全清楚,这世界除了美好,也充满挑战,而自己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

英雄之旅示意图。从聆听召唤开始,逆时针阅读

所以,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那个发出召唤的声音,那股助你踏上英雄之旅的力量,那种让你放下执着的智慧。

就像电影里的一个情节:莫林和多莉被吞进鲸鱼的大口中,怎么也闯不出去;这时,鲸鱼开始吞咽,对死亡的恐惧让莫林紧紧地抱住鲸鱼舌头上的凸起,而多莉却觉得应该顺流而下,尽管水流是流向鲸腹的黑暗中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莫林绝望地问:“你怎么知道那里不是险境?!” 多莉一脸迷糊,却又充满自信地说:“我不知道!” 莫林愣住了,他再次哑口无言——每每跟多莉有分歧时,他都无法理解多莉的选择,甚至无法还口——然而现实是,他也撑不住了,只能松手,两鱼一起顺流向黑暗中坠落下去!

——然后,顺流被鲸鱼从气孔里喷了出来……

自性,在这里就是那个顺流而下的召唤。

自性的决定,有时会让自我觉得无比危险,不可理喻,甚至想方设法与之对抗。可是,自性会一次又一次地发出信号,通过所有的方式与我们交流:感受、思维、经验、语言……乃至环境也会推动着我们往那里去。在某些体系里,自性被称为“大我”、“高我”、“灵性”……乃至“神”。

一部通常成人只有带着孩子才会去看卡通片,在Punnett老师的带领下,仿佛每个人都进入和穿越了这场英雄的冒险。她的语气仍然平淡,姿态仍然优雅,不徐不疾,娓娓道来。但这时我看见了,色彩斑斓波涛涌动的海底世界,才是她内心真实的景象。通过电影,她把我们带入到分析心理学的深海。

第二天的儿童梦工作也很有启发。后文再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