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小故事 > 传奇故事 > 乞丐降蛇王大纲

乞丐降蛇王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59K 次

  乞丐降蛇王(1)

乞丐降蛇王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仲夏,杭州南屏山下来了一群叫花子,老老少少十几人,为首的是一个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年乞丐,众小乞丐都称他为张九公。

众乞丐身上都斜背着一只鼓溜溜的布囊,手里都提着一只带盖的竹篮。这时晨曦初露,他们先在山下的净慈寺外歇了歇脚,就在张九公率领下向南屏山进发了。

他们此行是去南屏山中捕蛇。

却说这南屏山一带长期以来蛇类繁多,其中不少蛇属于剧毒,致使远远近近游客居民遭蛇咬伤乃至送了性命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见到众乞丐要进山捕蛇,附近人们顿觉精神一振,年轻的、胆子大点儿的就索性跟在乞丐们后边,一道进山去看看新鲜。于是,呼啦啦这队伍竟接近百十人,好不热闹!

大约一袋烟的工夫,人们来到一山坳深处。但见这石幽草茂之间露出一孔黑 的洞口。洞口直径有一尺多,四周石滑草偃,无遮无挡,一看就像是常有大活物出入的所在。近前的人们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本能地退到了后边。

张九公目光如电,迅即扫视了一下洞口周围形势,然后就在洞口前面的小片平地上迈开禹步,转了几个圈圈儿。他一边转,嘴里还一边念念有词。那位问了:什么叫“禹步”呢?相传远古时候大禹治水,终年奔波劳累,脚上生了病,走路一颠一跛,世人称之为“禹步”。后代的巫师、道士作法,往往仿效这种步法,所以也称“禹步”。

禹步祈祷已毕,张九公俯身上前,面对洞口,双唇聚缩成喇叭状,运足满腹之气,向着洞里“呼、呼、呼”连喷三口,便听洞里传来“隆、隆、隆”的响声,直让人发瘆。

再看众乞丐,这时早已排成雁字分立洞口两旁,各自伸手从布囊中取出大把的青草叶塞进嘴里猛嚼起来,眼睛却瞪成铜铃般盯住洞口。

说时迟,那时快。洞里响声刚过,就见一条一米多长的火赤练黑首花身,率先“噌噌”出洞;紧接着,蛇群便直扑洞口,潮涌而出。好一幅万蛇竞走图!从种类说,乌梢蛇、青梢蛇、眼镜蛇、蝮蛇、金环蛇、银环蛇……还有许多不知其名的蛇,果然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从形状说,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钝的、尖的,像荆条的,像棒槌的,像螃蟹的,像鲇鱼的,像鲜黄瓜的,像干柴棒的,虎头龙身的,尖嘴扁肚的……真是千奇百怪,触目惊心;从颜色说,赤、橙、黄、绿、青、蓝、紫、白,杂色斑斓,炫人眼目,赤的赤似朱砂,青的青同蓝靛,绿的绿若铜青,白的白如雪练,黄的黄赛老姜,还有的黑白相间,红绿夹杂,实在让人浑身肉麻,不寒而栗!

面对遍地四窜的群蛇,张九公早已闪让一旁,众乞丐则抖擞精神,加紧操作。他们将口中草汁涂抹在各自双手的手心手背和腕子上,再将草渣塞住鼻孔,而后便开始放手捉蛇。他们捉得那么麻利,那么轻松,就像农民捡拾掉在地上的庄稼一样。看客们百思不解:那么多种毒蛇,包括凶暴残忍的眼镜蛇,到了他们手里,怎么一条条竟软绵绵成了面条,就那么乖乖地听任他们拾来就放进编织细密的竹篮里?这就是那布囊中青草的神秘魔力吗?

不大会儿,地上的蛇已经所剩无几。众乞丐神彩飞扬,看客们惊魂甫定。然而,就在这当儿,忽听得洞中飒飒骤响,如风雨大作。在场众人莫不悚然震骇,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