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精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八篇

【精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八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3W 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八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动物和孩子天生就有一分缘,探究动物世界的奥秘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如今,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占据71%的海洋是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而且海洋环境已日趋恶劣,因此保护海洋的生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了解海洋动物的食物链对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是很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况且,孩子们在了解陆地上一些常见动物的食物链后,对海洋动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延伸生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海洋动物的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欲望。

3、萌发幼儿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录音、电脑、录音机、图片、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录像:海底世界。

幼儿交流:看到了什么?它们吃什么?

(评:奇妙的海洋世界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观看的聚精会神,活动室里静极了,为下面的活动开好了头。)

二、自由探索动物间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链

1、幼儿分别采用操作电脑、听录音、观察图片、询问老师等方法进行自由探索,初步感知海洋食物链。

2、幼儿交流通过探索获得的信息。

(评:这个过程一改以往老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在活动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相关的录像、图片,并把有关的内容、知识做成课件、录好音带,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获取知识的方法。孩子们有的认真地查找图书,有的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录像,还有的在电脑上操作,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获取相关信息,这远比孩子静静地听知识有意义的多。探索后的交流,又为孩子提供了整理信息、共享成果的机会。因为这些知识信息是孩子们通过亲自实践得到的,所以介绍起来特别有劲,口语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第二次探索并记录,初步了解食物链

1、操作记录:二个幼儿结成一对,合拿一套卡片和记录纸。

2、了解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生小结:这些动物你吃我,我吃它,一环扣一环,象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叫食物链。

(评: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会使孩子的探索更具目的'性。让孩子二二结对操作记录,又培养了孩子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记录的过程中,还能相互交流,相互调整,使操作结果更准确。孩子们对这一环节可认真了,有的孩子记录好以后,还到电脑里去核实一下,这种精神真是令人高兴。这不,大多数小朋友都得出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蟹,虾、蟹吃小虫,小虫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腐烂的死鱼初浅结论。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海洋动物的食物链。)

四、了解食物链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讨论:食物链断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2、相互讲述:海洋里没有了鲨鱼,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3、课件演示:感知食物连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师生小结:原来呀,食物链上的动物一样都不能少,缺了一环,大海就会生病,海水就要变得又脏又臭,其他的小动物也不能生活了,面且还要危害到我们人类。

(评:当老师指着幼儿记录的食物连循环图,对小朋友说:“这些动物你吃我,我吃它,多残忍,这些动物中间你们最讨厌谁?为什么?”时,善良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大鲨鱼最凶猛,我们不要它。”老师说:“好的,让大海里永远没有大鲨鱼”。孩子们就从食物连的循环图上把鲨鱼拿掉了。此时,老师又及时地请小朋友讲讲,没有了大鲨鱼会发生什么情况?大部分孩子都说小鱼安全了,他们没有危险了等等。老师没有表态,让孩子尽情地讲述,然后课件演示,请孩子们看一看,事情到底会变得怎样。孩子们经过课件中画面、音乐的渲染,他们又情不自禁地喊道:“大鲨鱼回来吧,大鲨鱼回来吧。”所以当最后老师说到“鲨鱼虽然凶猛,但它也有好的地方,它还是海洋中的清洁工,有了它,海洋会变得干干净净”时,孩子赶紧把拿掉的鲨鱼图片重新贴上去,对鲨鱼的喜爱之情又溢于言表。这一过程,使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升华。)

活动延伸:

进一步探索其他食物链。

这条食物链上的动物,它们都是靠自己捕捉才吃到食物的,所以叫捕食性食物链。除了捕食性食物链以外,还有其他的食物链,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继续探索,老师会支持和帮助你们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无声之间又一个冬天来了, 把秋天的最后一丝余温包裹在了冬寒冷的怀抱。但是孩子们却没有忽略这些细小的变化,我说话怎么在冒烟阿?”“我的手好冷啊!”“我穿了好多衣服,都动不了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对冬天是什麽样的产生了好奇,而关于冬天的话题引来了更多孩子参与其中。于是,我们就本次活动,试图让幼儿在说说看看玩玩中,感受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对冬天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

二、活动目标

1、感受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时候应该多运动,身体才能更健康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冬天的情景图片若干

2、幼儿已了解一些冬天的特征(活动前教师让幼儿向爸爸妈妈了解)

四、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说说冬天是什么?

1、师:现在进入什么季节了?(冬天)冬天是什么哪?冬天有些什么变化哪?

2、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回答,并及时的表扬回答积极的幼儿。

3、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让后再请幼儿进行回答冬天的特征。

4、教师小结:重点关注冬天动物迁徙、人们衣着等方面的变化(冬天人们换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二)游戏:找冬天

1、师:冬天还是怎样的哪?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在众多图片里找出冬天情景的图片,并说说为什么?

3、以散文《冬天来》进行小结。

(三)阅读《冬天是什么》

1、请幼儿打开自制图书《冬天是什么》,边看图书边欣赏教师朗诵散文

2、师:冬天是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边看图书边根据图书内容进行回答。

3、师:冬天还是什么哪?我们到处去找一找看一看吧。(可进行延伸活动――续编散文《冬天是什么》)

五、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进行游戏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了解雨的形成的原因。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雨的形成的光碟、图片。

2.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片、火柴、水杯、托盘

3.热水、冷水

4.知识准备:理解蒸发的含义。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于幼儿讨论。

1.小朋友见过什么样的雨?

2.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3.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二、欣赏雨的形成的光碟。

三、教师操作实验,幼儿观察并说出实验现象。

1.介绍实验器材。

2.集体观察实验,提醒幼儿认真观察并用语言表述实验现象。

3.分组观察水蒸气遇冷,在玻璃片上凝结水滴的'现象,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图片排序,讲出雨的形成

五、游戏:下雨了(雨的形成)

六、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1.幼儿说出喜欢雨和不喜欢雨的原因。

2.教育幼儿注意环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2、了解一些在某一方面能称得上“之最”的动物。

3、激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ppt:动物之最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起兴趣

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愿意吗?请你们仔细看认真记,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

他们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1.组织幼儿观看课件,并加以解释。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结:动物园里生长着许多可爱的动物,它们都有各自的本领和特点。

那么,它们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比如:大象的鼻子最长等。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忆说说动物身上的'之最,说对的教师给予鼓励、表扬,并颁发奖品。

3.播放课件,将幼儿说出的动物之最进行归纳。

脖子最长的动物是:长颈鹿;

鼻子最长的动物是:大象;

耳朵最长的动物是:兔子;

跑的最快的动物是:猎豹;

最凶猛的动物是:老虎;

嘴巴最大的动物是:河马;

唱歌最好听的动物是:百灵鸟。

4.请幼儿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动物,它有什么本领?还有那些动物之最?

5.请幼儿表演动物之最。如:表演大象:就做出长鼻子的样子,并说:“我是大象,我的鼻子最长。”

三、结束

音乐伴奏师生对歌,巩固知识的掌握。“小朋友,我问你,什么动物鼻子长?

“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

自然结束!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看看听听说说中初步了解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作用。

2、体验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1、小工具以篮子来装:扳手、螺丝刀、透明胶、剪刀、钉书机

2、坏了的书若干本、螺帽松了的黑板螺丝松了的椅子

【活动过程】

一、说说工具

(价值取向:出示工具箱,看看说说认识的'小工具,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孩子们看这是什么?

2、里面会有哪些小工具呢?一起来看看。

(剪刀、透明胶、钉书机、螺丝刀、扳手、电笔)

二、故事欣赏

(价值取向:听听小工具们在争吵的故事,进一步感知工具箱中工具各自的本领。)

1、听故事第一段:

提问:小工具们是为什么争吵呀?(要比谁的本领大。)

2、第二段:

提问:你们觉得小工具们中谁的本领大?它有什么本领?(讨论)

工具们都说自己的本领大,猜猜工具箱会说什么呢?

小结: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本领,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和方便,但是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使用工具

(价值取向:在修理物品的情境中尝试使用小工具,感受小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小工具们又和好了真好!我们班级里有些需要修理的东西,看看是什么?

(螺丝松了的椅子,螺帽松了的黑板,坏掉的书)

2、让我们用工具来修理一下他们吧!每样东西选用适合工具的哟。

3、幼儿修理。

4、你们觉得小工具怎么样?

5、小结:小工具本领真大呀,可帮助我们把许多已经坏掉的东西修好,真了不起!

活动延伸:

找找工具(价值取向:拓展工具经验,了解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工具。)

我们家中还有许多小工具,请你们回家去找找。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点子记录的方法统计送各种礼物的人数。

2、能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礼物图片、统计表每组一张,大统计表一张、铅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我给妈妈送礼物。

1、教师:小朋友,平时妈妈照顾我们非常辛苦,你们想不想送一份礼物给妈妈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礼物,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礼物?请幼儿看看礼物,一共有几种礼物?(8种)8种礼物,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出示数字8)

2、那谁来说说,你想送给妈妈什么礼物?

3、幼儿挑选一样自己最想送给妈妈的礼物。

二、计礼物数量。

1、你选了什么礼物送给妈妈?

2、我们每个小朋友送的礼物都不一样,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全班送围巾的有几个人,送项链的有几个人呢?幼儿说一说。

3、出示统计表

(1)师:老师请来了一张统计表帮忙。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统计表上面都有些什么呢?

(2)幼儿认识统计表:上面一排是礼物,统计人数,中间的这一段格子是让你把礼物贴到礼物标记的下面。比如:你们组有一位小朋友选了包包送给妈妈,就把礼物贴在包包的标记下面的格子里。另一位小朋友选了项链,那他应该把礼物贴在哪里呢?(项链下面的格子里)等你们组所有小朋友的礼物都贴好之后,选一位小朋友用点子记录送各种礼物的`人数。记录在下面一排的格子里。

4、幼儿统计,教师指导

5、展示小组统计表,教师再统计。

(1)看看,第一组小朋友的统计表,送妈妈围巾的有几个人呢?送项链的有几个?

第二组小朋友来说说看,你们组的统计结果。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第三组小朋友的统计结果。

(2)除了看礼物,还有什么办法知道第四组有几个人送了围巾,有几个人送了项链呢?(教师将礼物部分用白纸遮掉,引导幼儿看点子)

(3)我们全班送妈妈围巾的一共有几个人呢?我这里有一张大的统计表,我们一起把每组统计的结果都汇总到这张大的统计表上吧。

请个别小朋友说说全班送花朵的有几个人。记录在哪里?试试看。点子汇总好了之后,教师用数字统计。

(4)比较一下,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多,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少?

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记录了送每种礼物的人数,有了统计表,让我们一看就知道我们班里有几个人选了围巾,几个人选了项链,有了统计表可真方便!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呢?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

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四、经验迁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五、结束小结。

科学家很聪明的,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想和发现中,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目标

1.在探索物体沉与浮的过程中,体验操作与探索的乐趣。

2.感知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能对其分类;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尝试记录猜想与发现,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积累有关水的经验,初步感知过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材料准备:枣、铁夹子、塑料瓶、积木、石头、泡沫、沙子,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观察树叶和钥匙放进水缸的现象,简单了解物体的沉与浮。

(1)教师分别将两样东西放入水缸中,请幼儿观察。

指导语:这两样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

2.观察材料,猜测物体的沉浮现象。

(1)逐一观察材料。

指导语:你的篮子里有什么?

(2)玩游戏"猜一猜"并记录。

指导语: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样?我们来统计一下人数。

3.动手操作并记录,验证物体的沉浮现象。

(1)观察记录纸,讨论记录方法。

(2)自由探索物体的沉与浮,并记录操作结果。

4.交流操作结果,对沉浮物体进行分类。

(1)分别展示记录结果,验证猜想。

(2)共同小结。

指导语:这些材料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东西很大,一开始很多人猜它会沉下去,可是一试却发现不是这样。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试一试才知道。

(3)根据沉浮现象进行分类。

指导语:现在我们给这些东西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

5.动手制作潜水艇,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1)讨论方法。

指导语:现在老师要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请你们用塑料瓶来做潜水艇,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浮起来的塑料瓶沉到水底。

(2)动手制作潜水艇,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个别介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4)共同小结。

指导语:瓶子就好比是一艘潜水艇,石头和水等就好比是潜水艇的压舱物。当瓶子充满水时,压舱物就有足够的重量,潜水艇便潜入水中。如果我们把潜水艇内的水等排出舱外,随着压舱物的减少,潜水艇就浮了起来。

6.播放潜水艇视频,扩展经验。

指导语:小朋友都很聪明,科学家也很聪明,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初步感知滚动。

2. 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3. 培养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常规至关重要,要能收能放。

2. 幼儿已善于在玩中发现、玩中学习

3.各种形状的玩具数个。

4.纸板、搓板数个。

5.大筐三个。

活动过程:

第一部份:设置情景,请幼儿自主操作玩具,引入课题。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玩具,想不想玩?”

(第一次散花)

1.玩后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2.找出重点:“滚动”。

(从回答中找出)“滚着玩”。“小皮球、易拉罐都能滚着玩”。

3.教师讲解操作皮球、易拉罐条件一样下的滚动,介绍新词汇:“滚动”。

集体总结:“我们刚才玩小皮球、易拉罐时,发现了什么?它们会干吗?”

小皮球、易拉罐会——滚动。 (用好听的词)

第二部分:教师提问,请幼儿带着问题, 第二次撒花,玩玩教具。

A问题:“请你们找找哪些物体能滚动,哪些物体不能滚动?为什么?”

1.提问(1)“所有的玩具都会——滚动吗?”

(2)“哪些能滚动,哪些不能呢?为什么呢?”

2.集体

总结:有角的玩具不能滚动,没角的玩具能滚动。

B 进行分类。

1.一次分类:“现在请你们把能滚动的放一起,不能滚的放一起”。

过程框架:

第一,撒花操作,发现滚动,学习新词“滚动”。

第二,(1)撒花操作,发现滚动的条件;(2)进行滚与不滚动的初浅分类;

(3)发现滚动物体的特殊情况,总结不同之处,并与二次分类。

第三,(1)球体大小、路面质量、外力一样,高滚快,低滚慢。纪录。

(2)球体大小、高度一样,外力一样,路面平的快,坑洼的慢。纪录。

提问结束:高度一样、路面质量、外力一样,而球体大小不一,哪个快?

活动准备:

1.球体、圆柱体的.玩具占多数;搓板、纸板数个,支架数个。玩具筐三个 。

(操作玩教具不宜过多,与幼儿人数要成比例,且要考虑到幼儿的收放速)

2.常规至关重要,要能收能放,会听开始与停止口令词。幼儿已善于在玩中发现玩中学习。(尽量避免幼儿对教学环境、听课老师的改变增减的敏感度)

过程剖析:

第一部份:集体分散玩教具。找出“滚动”,学习词汇“滚动”。

玩前: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 玩中:首要,保证玩中不乱;其次,幼儿已有善于在玩中发现的意识习惯;最后,教师参与其中,重在观察、引导。

玩后: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并请回答问题的幼儿师范玩法)

发现:球体、圆柱体它们会——滚。

总结:球体、圆柱体它们会——“滚动”。

第二部分:集体分散,找出滚动物体,归纳滚动条件,并进行分类

(1)滚动与不滚动物体

(2)随意与不能随意滚动的物体。

玩前:教师提问,请幼儿带着问题,去集体分散游戏

玩中:首要,保证玩中不乱;其次,幼儿已有善于在玩中发现的意识

习惯;最后,教师参与其中,重在观察、引导。

玩后:重复提问:所有的物体都能滚动吗?哪些能,哪些不能,为什么?

集体总结:滚动的条件—有角的物体不能滚动,没角的物体能滚动。

(1)请两位幼儿来检查。

(2)找出、发现易拉罐与球的不同之处。

提问:“为什么易拉罐它不能像皮球一样随意滚动呢?”

总结:因为球都是圆溜溜的,而易拉罐有平的地方。

(提问:“两个东西都能滚动,那碰到墙后会如何?”

教师操作,解答问题。总结:易拉罐碰墙后会停住,而球会往别处跑。)

2.二次分类:“请你们把像小球一样可随意滚动的放在一起,像易拉罐一样

不能随意滚动的放在一起。”集体检查。

第三部分:操作实验——

1.不同高度,滚落速度不同。

提问:“我这里还有一些纸板,想跟小球一

起玩。请你们认真看,看

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

请幼儿操作撒花,并纪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不同高度的滚动速度不同。高架纸板上的球先滚动下来,低架纸板上的球后滚动下来。

2.不同平面条件,滚动速度不同。

提问:“我这有两块板,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你们觉的球会在哪块板上滚的快?”

请幼儿操作撒花,并纪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平面的快,不平面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