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科学幼儿园教案合集15篇

科学幼儿园教案合集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4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幼儿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幼儿园教案合集15篇

科学幼儿园教案1

活动目标:

探讨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图书<<熊的影子>>

2、手电筒、蜡烛

3、粉笔

活动流程:

讲故事《熊的影子》——引导幼儿在室内做出影子——去室外找光和影子的关系——观察光源和影子距离的关系——游戏:〈〈捉影子〉〉

活动过程:

1、给幼儿讲故事<<熊的影子>>。(这是一个讲一只熊想去掉自己影子的故事。)

提问:

(1)你知道影子是什么吗?

(2)你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

(3)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影子?

2、引导幼儿在室内做影子。

(1)教师启发:你在教室里看见过影子没有?那怎样才能在教室里看到影子?

(2)鼓励幼儿尝试自己的想法: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材料,如手电筒、蜡烛等。

3、去室外找影子和光的关系

(1)带幼儿去阳光下,让他们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观察他们怎么做。

(2)提问:把你的影子藏到大的影子里会怎么样?在游戏场的阴凉处呢?

(3)启发幼儿动脑:怎么改变自己的影子,让自己的影子变得大些、小些、瘦些、宽些?怎样改变影子的形状?并让他们试着用不同的物品制作影子,如伞、书等.

4、观察光源和影子距离的关系,并学习记录。

让幼儿结对在走道上游戏观察,并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每2~3小时回到同一点,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变宽了、变长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是什么样子?

5、游戏:<<捉影子>>。

一个幼儿试着通过踩另一个幼儿的影子去捉住他。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踩影子,如用自己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或用自己手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等。

3你认识我吗?

科学幼儿园教案2

科学意图:

生活充满着许多诱人的奥秘,富于好奇心的孩子们总是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或是亲手拨弄一下探个究竟。所以生活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

材料准备:

一根长吸管,一把剪刀;一只玻璃牛奶瓶;一瓶水。

实验操作:

1、用一直空的玻璃牛奶瓶,向瓶中放入大半瓶水;

2、用剪刀在长吸管大约三分之一处剪个口子,使它几乎断开,但还要连着一点;

3、使吸管在切开处弯曲,将吸管较长的一段插入水中,切口处于水面上,使劲向吸管吹气就会听见声音,调整吸管在水中的位置,声音又会发生变化。

科学小知识:

当我们向吸管中吹气的时候就会产生一股喷出的气流。这股横向的.气流通过较长段吸管口部的时候,引起吸管中气柱的振动,于是产生了一个微弱但稳定的声音。当较长段吸管在水中下降时,振动的空气柱缩短了,从而产生了一个较高调的声音,吸管上升,空气柱加长,便产生了一个低调的声音。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必须是符合科学的,不像语言活动、音乐活动,可以夸大,大胆想象,它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幼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对孩子们的求异行为应加以鼓励,而不是横加指责;尽量不作过多的限制,以免幼儿怕犯错误而产生恐惧心理;注意做到适时鼓励,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科学幼儿园教案3

活动目标1、简单了解雾形成的原因。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活动准备1.生活中有雾天气的图片。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雾的样子。

教师:小朋友,你们谁见过雾?它是什么样子的?有雾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你喜不喜欢雾?

说说理由。

2、引导幼儿围绕教师提的`问题,交流经验和感受。

3、教师和幼儿一同观察雾的图片。

小结:雾是白白的,感觉潮潮的,有雾时看不清远处的东西。

二、通过故事了解雾形成的原因。1、教师:小朋友们都见过雾,有谁知道为什么会有雾?雾是怎么形成的呢?

小兔子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听一听兔妈妈是怎么告诉小兔子的吧!

2、教师借助幼儿用书给幼儿讲述发生在小兔子身上的故事。

教师:故事讲完了,兔妈妈是怎么说的呢?

3、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中兔妈妈说的话。

小结:雾是一种天气现象,他是由许多小水滴和空气中的小尘埃结合而成的。

三、了解有雾的天气出门需要注意些什么。1、教师:有雾的天气到处都是白茫茫的,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小朋友如果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鼓励幼儿自由发言。

2、小结:不离开家长太远;知道有雾的天气,开车时要开雾灯、慢性等。

科学幼儿园教案4

对幼儿进行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活动。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适合班级:

中、大班

材料准备:

塑料泡沫、橡皮筋、硬纸板、透明胶带。

制作方法与步骤:

(1)将塑料泡沫削成小船的造型,尾部中间挖一个长方形孔。

(2)剪一张硬纸板如图折叠好后,中间穿过橡皮筋,再把连接处粘好,做成螺旋桨。(见“橡皮筋游艇图1”)

(3)将螺旋桨上的橡皮筋拉到船身上,游艇就做好了。(见“橡皮筋游艇图2”)

实验操作:

(1)让幼儿用手不停地旋转桨叶,使橡皮筋上足弦,然后把游艇放入水中,松开手,游艇就会在水中航行起来。

(2)让两名幼儿进行游艇航行比赛,看谁的游艇行驶得快。

教师指导建议:

●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游艇在航行时螺旋桨发挥的作用。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橡皮筋拧的松紧程度与游艇航行速度以及航行距离间的关系。

●提醒幼儿注意橡皮筋不要拧得过紧,防止绷断。

拓展与替代:

◆可以用弹性不同的橡皮筋和软硬程度不同的塑料片来制作螺旋桨,探索它们与游艇航行速度的关系。

◆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电风扇的叶片,快艇、游轮行驶时螺旋桨的样子,或让他们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丰富相关知识。

小知识

螺旋桨是靠桨叶在空气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有两个或多个桨叶,叶片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橡皮筋具有一定的弹性,它被旋转紧后要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就会产生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带动叶片转动,而叶片转动会将水翻动起来,从而推动游艇向前航行。飞机与船都是靠螺旋桨装置来进行发力,带动机身或船身前进的。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教师能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促进幼儿与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上,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科学幼儿园教案5

一、活动目标:

1、乐意用语言讲述自己看到的蔬菜。

2、能讲述蔬菜的外形特征。

二、活动准备:

了解附近菜场的作息时间。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导入。

T:你喜欢吃什么菜?

你还知道哪些品种的菜?

2、参观古松弄菜场。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认识的菜。(可以从颜色、形状等角度描述)

(2)教师介绍各种菜的名称。

3、教师提问帮助幼儿了解蔬菜的知识。

T:这些蔬菜你们家是怎么烧的?它是什么味道的.?为什么要吃蔬菜?你最喜欢吃什么蔬菜?为什么?

4、教师小结。

四、解释与分析:

幼儿平时跟父母去买菜的机会不多,即使会也不能详细了解菜场上品种丰富的蔬菜名称,集体外出参观为幼儿提供了讲述、交流、表达的机会。他们都乐意讲述自己家中常买的菜及自己最喜欢吃的菜,有些幼儿还能讲述摘菜、洗菜、烧菜的一些情节。

科学幼儿园教案6

设计思路:

新的《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兴趣。我设计的这个小火箭的科学活动就重在于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火箭上天,让幼儿通过亲身活动,在获得大量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及操作活动基础上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大气压强的作用,积极思考动脑,自主的加以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与掌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

2、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基础——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

2、材料准备:小火箭及发射器人手一个;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让幼儿自由尝试火箭上天的'方法。

2、集体讨论你用什么方法让火箭上天的?你最喜欢哪一个方法?

3、幼儿再次探索、游戏。

二、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提问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拍瓶子,小火箭能飞起来?

2、把瓶盖盖起来现在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三、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1、请两位幼儿比一比,谁的火箭飞得高。启发提问:为什么一样的火箭,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呢?

2、请幼儿操作,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力气大小之间的关系,填写好记录表。

3、小结:拍瓶子力气用得大,火箭飞得高;力气小,火箭也就飞得低。

科学幼儿园教案7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 的。

2、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1、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2、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幼儿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1、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2、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3、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五、活动评价:

1、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2、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科学幼儿园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将味觉、视觉和听觉三者初步进行通感联想,初步体会味道、色彩和音乐之间的互通性,增进幼儿的感知能力。

2、继续培养幼儿愉悦参与活动的热情,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甜味和苦味的食品若干(如冰糖、银杏等)

2、画有“甜小姐”和“苦小姐”的卡片若干、油画棒若干盒

3、乐曲《二泉映月》和《金蛇狂舞》的片段

活动过程:

一、品尝甜味道和苦味道的各种食品。

教师请客,幼儿品尝食品,幼儿边品尝边和同伴交流,相互说说自己所品尝食品的心理感受及其味道。

教师让部分幼儿说出其所吃食品的味道及神态,并总结甜和苦这两种味道来。

二、用与之匹配的颜色表示出两种味道。

教师引导幼儿:如果让你用颜色分别来表示这两种味道,你想用哪种颜色表示?为什么?(幼儿相互讨论,说出理由。)

幼儿在“美食小姐”的身上画出表示甜味和苦味的颜色(可以引导幼儿画上一种或多种颜色并说出理由)。

待幼儿画好后,教师请幼儿将自己的理由说给画面上的“美食小姐”听,或说给好朋友听一听。

教师请部分幼儿说说自己配上该颜色的理由。

听乐曲感知与其匹配的味道及其心理感受。

教师与幼儿一起欣赏乐曲《二泉映月》片段,使幼儿能从该乐曲中感受其匹配的味道及其心理感受,教师介绍此曲。

继续欣赏第二首乐曲《金蛇狂舞》片段,幼儿感受与之相匹配的味道及其心理感受,教师同样进行相关的介绍。

教师与幼儿一起舞蹈《金蛇狂舞》,结束。

活动延伸:

(1)欣赏更多的乐曲,使幼儿感受不同乐曲中所蕴涵着的酸甜苦辣。

(2)围绕该主题继续开展活动,使幼儿能深入感知视觉、味觉和听觉三者之间的互通性,并能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将其通感运用。

选题理念:孩子进入大班以后,求知欲和探索欲都显得尤为强烈。他们在获取个体知识的同时也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产生了高度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为孩子设计了与之相适的一系列主题活动。即将孩子在小班所掌握的个体事物的形态特征和中班已习得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直接联系贯穿到大班的个体、群体与现象间的通感联想中来。而本次教学活动则是该主题活动的第一分支--将视觉、听觉和味觉三者初步进行通感联想。

活动说明:一、我们设计和组织的这一系列主题活动是集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等于一体的综合

活动,它打破了以往分类式的教学观念,适应了新纲要所提出的整和教育观,使孩子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习得知识,提高兴趣。而且孩子在这一系列预成活动中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心中的疑问,并与教师一起探究,及时引发与之相关的生成活动。

二、此主题活动均是在宽松、和谐、新颖的过程中完成的。比如本次活动中孩子可以开怀地吃,随心所欲地画,尽情地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我想,也正因为孩子说出了“真”感受,才使这一系列主题活动行之有益。

三、通过本次活动,孩子能初步感知听觉、味觉和视觉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所要进行的心情与色调搭配,心情与乐曲联系,以及冷暖色调、悲喜乐曲的心理反映等分支活动奠实了基础,也为完整、完善这一系列主题活动添了一笔重彩。

科学幼儿园教案9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园实地探寻蚂蚁、观察蚂蚁,对蚂蚁的生活环境、蚁穴感兴趣。

2.感受寻找蚂蚁、观察蚂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找到一处蚂蚁较多的地方,准备好一点饼干。

2.幼儿用书第3册第4~-6页。

3.蚂蚁生活环境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蚂蚁在哪里?

1.我们的自然角里有一位新朋友小蚂蚁,你们知道蚂蚁生活在哪里吗?

2.蚂蚁到底生活在哪里呢?今天,我们一起去幼儿园的空地上,找一找蚂蚁的家吧!

二、蚂蚁的足迹。

1.实地观察蚂蚁。

这附近有许许多多的蚂蚁,现在请小明友和白己的同伴一起来找一找小蚂蚁,看一看小蚂蚁住在哪里。老师这里有一些饼干屑,等下请小明友们分組找一块空地,教在空地上。过一会儿,你就能发现蚂蚁,并跟踪到它们的家在哪里了。

2.幼儿分组自由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3.提醒幼儿爱护小蚂蚁,不要踩到小蚂蚁。

三、我的'蚂蚁朋友。

1.回到教室,讨论观察结果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发现蚂蚁的家了吗?它们的家到底在哪里?

3.分组上前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原来,小蚂蚁喜欢在地下挖洞筑巢,它们的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蚁穴。它们通常把家安在比较干燥的土壤中,我们可以在树根、草丛、石头缝等地方找到它们的家。

四、蚂蚁的家园。

1.观察幼儿用书,进一步认识地下蚂蚁王国。

2.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第6页,说说蚁穴的内部形状,又如有许多的小房间,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每个“房间”的不同用途。

2.小蚂蚁在家里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呢?这一个个的小“房间”分别是干什么用的呢?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答案,下一次我们来分享答案,好吗?

科学幼儿园教案10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3-4岁幼儿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语言描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的盘子、正方形的手帕、地板等。设计本次活动让幼儿能有意识感知正方形,学会观察并尝试识别和描述正方形的物体。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感知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2.认识正方形,能从生活物品中寻找到正方形。

3.乐于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正方形手帕、装有正方形、圆形的'卡片(其中正方形的数量多于幼儿数量)摸箱一个、动画版正方形PPT图片、圆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状的物品的图片、不同形状拼成的图形、彩笔。

2.经验准备:认识圆形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猜一猜吧!看看哪位小朋友又快又准确的猜出来?

谜语:小小花布四方方、整整齐齐好端庄、擦汗擦手要靠它、讲究卫生我真棒。

请幼儿看一看小手绢是什么形状的?(说出正方形名称)

二、感知正方形特征

1.小手绢呀!带了了正方形宝宝来我们班里做客了,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看一看吧!(多媒体播放正方形一蹦一跳出来的情景,吸引幼儿注意力。)

正方形是什么样子呢?哪位小朋友说一说呢?(教师引导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小结:正方形有4条一样长的边,有4个相同的角

2.摸一摸:老师这里有一个摸箱,里面装了正方形和圆形的卡片,小朋友你能找到正方形的卡片吗?幼儿挨个进行触摸,再观察。

三、认识正方形,能从生活中寻找到正方形。

1.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图片,小朋友你能找到正方形形状的吗?请小朋友分别把手中正方形卡片放到寻找到一个正方形图片上。

2.其实我们活动室也隐藏者正方形的物体,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分组寻找)

四、分组操作

1.在拼成物品中,寻找出正方形并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2.作品展示并评价总结。

活动延伸:

家长和幼儿一起找到家中正方形物品,可以一起画图,与小朋友分享。

科学幼儿园教案11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3、探索调节蔬果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案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葡萄、番茄、茄子、青椒、黄瓜、丝瓜、土豆若干

2、大水盆、水、小毛巾每组一份

3、自制记录卡、笔、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4、辅助品:泡沫、卡纸,方形纸、绳、锁、铁片、海绵、纸杯、小刀等

教案过程:

一、引入,想一想,猜一猜。

指导语:小朋友想一想猜一猜这些蔬菜水果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农民伯伯能捡回什么?

二、操作验证:

引导语:我们猜了这么多,那它们到底谁会浮上来谁会沉下去?我们自己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1、提出注意事项及要求

①、逐一放入水果蔬菜,仔细观察,把沉下去的蔬果放在一起,浮上来的另放一筐。

②、认真记录,用简单图形记录水果和蔬菜在水中的位置。

③、玩的时候要把袖子卷起来,湿了就拿小毛巾擦一下。

2、幼儿操作,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3、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问题:1、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2、为什么一样大的黄瓜、丝瓜,丝瓜能浮起来,而黄瓜却沉下去了呢?

三、发散思维,探索改变蔬菜和水果的沉浮的.方法

1、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蔬果沉下去?让沉的蔬果浮上来?

2、幼儿分组讨论,操作尝试

3、分享交流,重现实验

请幼儿说说自己运用何种方法改变沉浮,再次重现自己的实验。

四、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生成更多相关主题活动。

科学幼儿园教案1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的声音,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2.获得探索的快乐,感受打击节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装有大米、黄豆、核桃的罐子若干,空罐1个。

2.磁力板、桌子三张,椅子分三组摆好。

3.音乐《小动物的声音》《幸福拍手歌》伴奏音乐,标记牌3个。

活动过程

一、 听一听,摇一摇

1.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和罐子宝宝一起玩好吗?”

2.教师出示一只空罐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再装进几个核桃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

3.让幼儿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宝宝,自己摇一摇,听一听。

二、 听一听,猜一猜

1.幼儿探索罐子发出的不同声音,为自己找朋友。

师:“罐子宝宝有声音了,听听里面东西一样吗?”

2.幼儿相互听取罐子的声音,找出自己的朋友,好朋友相互碰碰坐在一起。

3.老师摇有东西的罐子,让幼儿猜出老师的好朋友,好朋友相互碰碰放在一起。

4.幼儿自由操作找到自己的'朋友。

三、 听一听,玩一玩

1.出示放在罐子里三样东西的标记牌,听一听对应找出罐子里的三样东西:米宝宝、黄豆宝宝、核桃宝宝。

2.幼儿取回自己的罐子宝宝和老师玩游戏。

(1)师:“孩子们,拿好自己的罐子宝宝和老师玩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

告诉孩子们游戏的规则:警察叔叔是这样的,出示红灯时大家不能出声,警察叔叔翻过标牌,是哪个罐子宝宝谁就出声摇一摇。

(2)警察叔叔的指挥加快,孩子们随着加快反应摇动罐子宝宝。

3.老师清唱音乐伴奏,幼儿摇动罐子作出相应的节奏。

4.老师的伴奏不断加快,幼儿伴随着老师做出加快的摇动动作。

四、用响罐为音乐伴奏结束活动

播放《幸福拍手歌》伴奏音乐,幼儿随着老师的指挥打出相应的节奏。

科学幼儿园教案13

活动目标:

1、对探究叶脉感兴趣。

2、培养观察能力。

3、尝试对叶子进行分类、计数。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放大镜若干、每人个橡皮泥、叶子标本若干。

2、叶脉标志6个;书本标志6个(上面画有不同的叶脉标志)。

3、事先检查幼儿园西侧花园及附近小花园的安全性。

活动过程:

问题引入:小朋友,你认为叶脉象什么呢?所有叶子的叶脉长得样吗?

小朋友认真地观察,记录所发现的叶脉。提醒幼儿注意保护叶子。并用橡皮泥拓印下来。

二、自由探索:叶脉真有趣。

教师引导幼儿看看、摸摸叶脉;比较叶脉的粗细和纹路图案。并启发幼儿可以用托印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也可用放大镜观察。

三、集中交流:不同的叶脉。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拓印的叶脉,说说它们的花纹分别像什么?可以分成几种?

2、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师利用叶脉标志介绍该类叶脉的名称。

四、游戏:小树叶找朋友。

幼儿自选片叶子标本,观察它的叶脉类型,进行分类游戏。

师:今天,风阿姨要跟叶子标本做游戏,风起时,小树叶就随风飘舞,风停时,小树叶就赶紧躲到它的.书本里。

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模仿落叶飘的动作,并扩充对叶脉种类的认识。

五、自然结束:幼儿随着风阿姨飘到活动室做新的游戏。

科学幼儿园教案1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探究水的兴趣。

2、初步了解瓶内石子量的多少与小瓶在水中的沉浮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水、抹布、小玻璃瓶16个、清洗干净的大桶8个(用以盛水)、小石子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有多次玩水的经验,已经感知并探索过水有浮力、会流动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探索通过增减小瓶里的石子来改变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难点:让幼儿理解小瓶里装的石子多,就可以沉下去,反之则浮起来,进而让幼儿理解如何让浮着的小瓶沉下去,沉下去的小瓶浮起来。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请幼儿猜一猜,把这个小空瓶放在水中会怎样?是浮在水面上呢,还是沉到水底?(出示小玻璃瓶和装水的大桶,幼儿进行猜测。)

教师:现在再请幼儿猜一猜:在小瓶里装上石子放在水中小瓶会怎样呢?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通过不断改变小瓶里石子的数量探索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1)教师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

①小玻璃瓶容易破碎,所以一定要轻拿轻放。

②每次打开瓶子装完小石子后要将瓶盖拧紧再放在水中。

③小石子掉了要及时捡起来。

④两个幼儿共用一个大桶,水洒了要用抹布擦干净。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①幼儿将小空瓶放入水中,发现小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从而验证了自己事先的猜想。

②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浮在水面上的小空瓶沉到水底。

教师:我们在小瓶里装些石子会怎样呢?

幼儿:可能还在水面上。

幼儿:不一定,有可能会沉下去。

教师: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又怎么知道哪种方法正确呢?

幼儿:那我们试一试吧,看看怎么才能让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

幼儿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神情都非常专注,有的幼儿在小空瓶里装满了石子,放入水中,小瓶一下子沉入水底。有的幼儿只在小空瓶里装了几个石子,小瓶仍然浮在水面上。教师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在小瓶里装了石子还漂在水面上。经过反复实验、尝试,最终每名幼儿获得了成功体验,都能在小瓶里装入足够的石子使小瓶沉入水底。

③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沉入水底的小瓶再浮起来。

教师:现在小瓶里装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我们还能让它们再浮上水面来吗?

幼儿再次操作、探索,大部分幼儿都意识到要让小瓶浮在水面上就要把小瓶里面的石子拿出来一些。有的幼儿一下子拿出许多石子,瓶子里只剩一点,放入水中便获得了成功。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获得成功的幼儿再往小瓶里放进一些石子看能否还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儿只取出几块石子,将小瓶放进水中,还是沉在水底,但这些幼儿并不气馁,继续探索,一次次减少瓶子里的石子,反复实验尝试,最终让小瓶浮在水面上。

④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增减小瓶里石子让小瓶处在水中间,既不沉到水底,也不浮在水面上。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知道了,在小瓶里装上石子它能沉到水底,拿出一些石子它又能浮在水面上,那我们怎样能让小瓶悬浮在水中间呢?

幼儿的意见不一,有的幼儿说把小瓶里石子拿出一些,有的说应该再增加一些石子,于是幼儿又开始反复尝试、操作。幼儿做实验时非常认真,通过不断增减瓶里的石子,甚至将大的石子换成小的或将小的换成大石子,探索如何使小瓶悬浮在水中。由于小瓶处在水中是一种悬浮状态,这就要求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一样的,所以这一实验结果很难成功。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分享。 (1)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是怎样让小瓶沉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上的。

(2)引导幼儿讨论:小瓶由浮变为沉或由沉变为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越重就越容易下沉,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

教师将几个幼儿的实验小瓶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请幼儿将装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进行排序。教师从多的开始拿逐一让幼儿猜一猜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开始几名幼儿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沉下去!”幼儿答得都很正确。当取到中间的小瓶时,幼儿的猜测出现了分歧,有的说是“浮”,有的说是“沉”。当第一个出现浮起来的小瓶时,有的幼儿马上说出了以后几个小瓶都是浮上来的。

教师:“为什么你们认为以后几个小瓶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因为小瓶越往后就越轻,小瓶中装小石子多了就重,小瓶就沉下去;石子少就轻,就会浮在水上。”

4、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沉浮实验,探索在小瓶中装上其他东西怎样让它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或悬浮于水中。

科学幼儿园教案15

活动目标:

1、比较长短,能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排序。

2、初步感知船的长度与所载青蛙数量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ppt、视频展示台

幼儿材料:操作材料人手一份(五条长短不同的小船、五队数量不同的青蛙)、自制小船6只

活动过程:

一、小船排队——学习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排序

1、 ppt导入,发现小船的不同。

⑴池塘里开来了什么?一共有几条船?(点数:一共有4条船。)

⑵这些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①颜色不一样。有红色船、黄色船、蓝色船、黑色船。

②长短不一样。黑色船最长,黄色船最短。

小结:池塘里的四条船颜色不一样、长短也不一样。

2、为小船排队,根据长短探索排队方法。

⑴(出示操作材料)小船要靠岸了,请你按照船的长短沿着红旗一边直直的河岸

从上到下整齐的排排队,一条波浪上排一条船。

⑵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⑶交流:你是怎么给小船排队的?

小结:小船排队的方法有两种,可以是最短的、短的、长的、最长的这样按从短到

长的顺序排,也可以是最长的、长的、短的、最短的这样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

⑷幼儿再次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纠正排序

二、青蛙坐船——初步感知船的长度与所载青蛙数量之间的关系

1、青蛙来了,初步感知青蛙数量与队伍长短

⑴(ppt结合青蛙叫声)听!谁来了?小青蛙排着队来了,看!排成了几排?(4

排)每排数量一样多吗?队伍长短一样吗?

2、青蛙乘船,初步感知船的长度与所载青蛙数量之间的关系

⑴小青蛙要乘船去旅行了,每条船上只能乘一排青蛙,请你根据青蛙的数量和队伍的`长短帮小青蛙坐上合适的船吧!

⑵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⑶交流:为什么要让青蛙这样乘船?

小结:青蛙越少,队伍越短,乘的船就越短;青蛙越多,队伍越长,乘的船也越长。

三、乘船游戏——巩固长短排序,并感知乘坐数量与船长短的关系。

1、小青蛙们坐上了船去旅行咯,小朋友想不想坐小船去旅行呢?(出示四条自制船)这里有几条船,你们觉得哪条船乘的人最多?那条船乘的人最少?为什么?

2、请幼儿根据船舱数量乘船,注意一个船舱乘一个。

3、我们出发去旅游咯!根据指令(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开船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