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一年级教案 > s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谁住顶楼》教学反思?

s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谁住顶楼》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7W 次

  篇一:s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谁住顶楼》教学反思

《谁住顶楼》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新楼房盖好了,动物们围绕着谁住顶楼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学关键是使学生体会动物们团结友爱,先人后己的美好品德。

s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谁住顶楼》教学反思?

从课题《谁住顶楼》中抓住“顶楼”一词理解。从形象直观的图片中感知:最高的一层就是顶楼。再从现实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你住过顶楼吗?住在顶楼好不好,为什么?”使学生凭自己的经验了解顶楼带来的不方便:夏天热,冬天冷,上楼累。理解住“顶楼”的不方便。

接着抓住:“顶楼有那么多的不方便,动物们为什么要争呢”这一问题,精读课文,读中感悟。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设问的方式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直接进入新课学习——谁住顶楼?在学生明确老牛爷爷年岁大不能住顶楼后,引导学生从文中小马,小兔,小狗,小猴的谈话中得出结论是小猴最适合住顶楼,接着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小猴是住顶楼最佳人选的语句。然后我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先通过自读找出其他动物以什么理由要求住顶楼,又为什么不适合住顶楼?最后深化中心,点明主题:动物们的争是爱心的体现,它们的“争”实际上也是“让”,它们争的是困难,让的是方便,可见它们都在为他人着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如用上“因为……所以……”说出小动物争住顶楼和不适合住顶楼的理由;创设情境用上“自告奋勇”说话……

课后反复琢磨,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一些缺陷:

1、当提出“顶楼有那么多的不方便,动物们为什么要争呢,它们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时,有学生的回答已揭示了主题:动物们争的是困难,把方便让给别人。我欠缺了应有的教学机智,没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找出动物们最初争住顶楼的共同想法,再去深究它们具体怎样争。

2、有些教学环节安排不够合理,如可分组合作学习突出论点:一组找出动物们认为自己适合住顶楼的理由,另一组找出别的动物不适合住顶楼的理由。这种方式不但节省课堂时间,还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性。节省下来的时间可让小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应更加注重学生们的朗读训练,平时还得加强训练,使朗读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

4、应进一步强调:动物们反对的理由其实也是在为别人着想,这个“理由”直接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指出来了,更容易体现主体。

5、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最后应进行的一个拓展没能实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为别人着想的人?如果这样,学生们就会更明白,更加突出主题。

  篇二:s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谁住顶楼》教学反思

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谁住顶楼》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也贴近孩子们生活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阅读教学的方法让教学充满了情趣月活力。

  一、 “读得正确”是朗读的基础

教学生正确朗读,要求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在教学中我积极提供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技巧指导”是朗读的灵

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我让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在本课中,我让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对话,互相感受与评比。还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看谁猜得准他要表达的意思。

  三、 “形式多样”是朗读的'兴奋剂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兴趣的提高。我在本课中采取了以下形式

(一)、带读,由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读。

(二)、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三)、个人读,由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四)、范读,由老师示范朗读。

(五)、开火车读,,可读同一课文,也可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

(六)、分角色朗读,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本课的对话多,角色多,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

(七)、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来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目的。

 四、“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

学生读完后,我总是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工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