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上册第6课《西湖》教学反思

三年上册第6课《西湖》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W 次

  三年上册《西湖》教学反思1

《西湖》 是一篇写景散文。 作者以清新、 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 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三年上册第6课《西湖》教学反思

一、图文结合,重视朗读,感受景色的美 图文结合,重视朗读, 朗读 教学时,我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 自然段“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 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闪淡,真像 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

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看看图,再请学生说 说西湖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形象, 学生 们很快就能说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问:西湖的山什么美? 学生们又会说出颜色美。教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 读出山的颜色美, “青一些、绿一些、再浓些、可以再淡些” 。

体会出 山的颜色美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问:从哪 些词语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两个词语学 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对词语、句子的朗读 的指导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 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这 一要求,教者就应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的价 值取向,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词造句的准确,而 反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途径了。

二、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丰富文化积累 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 进行语言训练 课文的第 3 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 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教者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仙境 一般是什么人住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 出“美” 。再利用多媒体西湖图片的辅助作用,进行语言训练,在具 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看着图把句子说具体, 生动, 有一定意境美。

如:云儿在什么样的天空中飘动?什么样的湖水倒映着什么?等等 课文全部学完后,我这样总结了全文:学完了课文,西湖给你留 下了什么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总 结处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

学生的答案很恰当, “山清水秀、 美不胜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镜、如诗如画”等等。词语、句子得到 了积累,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 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年上册《西湖》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西湖》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品析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景点“苏堤春晓”、白堤(断桥残雪)、孤山、湖心及四周的镶边”。另外还介绍了第四自然段月光下西湖的明月东升、湖水荡漾、琴声悠扬。从而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西湖的赞美及喜爱之情。

整节课下来,我感觉大体上还是可以的。比如从小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展示时互动流程。大多数组的.组员及组长表现相当出色。但有个别成员如李柯瑶在回答用 “宛如”造句时,脑筋没有及时转过弯来。还好,别的同学帮了她,让她的问题得以解决。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比喻词:“像、仿佛、、真像、好像、就是、犹如、宛如”说出了不同的比喻句,从而亲身体会了比喻句的形象生动。从而从中感悟到日常生活中多用比喻句的妙处。

学生在对自己喜爱的句子进行朗读时读得很有情感,松弛有度,抑扬顿挫,升华了自己对文本作者思想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是:小组里的个别成员上课回答在语言组织上还很稚嫩,行动不够踊跃。我感觉这几个成员一定对课文理解不够有深度,或者说对课文的了解,意识还比较模糊,寻不到适当的语言来表达吧。当然,这个也是我平时未能提醒关注、对学困生耐心不够的集中体现。以后在这个问题上我得加强对学困生的培养。培养他或者她,节有所思、想有所言的切身感受,去收获胜利的喜悦、去品味自信的结果。

再一个不足是:我在板书“近看”这一块时,可以写成“四周、湖中。”月光下可写成:“明月、湖水、琴声。”这样板书看起来简洁明了。

还有一个不足是学生讨论时,个别组比如:前进组的陈美言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给人的感觉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见这个学生没有用大脑去思考,即根本没有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所以这一点也是我值得提醒学生注意的。

总之,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自己去发挥、去修正、去提升、去开拓。让课堂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