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剪枝的学问》教后反思

《剪枝的学问》教后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W 次

  《剪枝的学问》教后反思第一篇

本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

《剪枝的学问》教后反思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给了读者回味揣摩的空间。

我上这一课时是抓住“我”的心理变化这条明线(即书后第四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感觉这样上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检查完字词掌握程度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探究。接着,在精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这篇课文在我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甚至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机”。在备课时我就比较为难到底把学生引领到哪一步,如果只讲课文中浮在表面的意思,那对学生是一种损失;讲得深一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大可能领悟得到,但是也许会触动他们的灵感。我也看了别人的设计,有的比较发散,放开来让学生谈谈从课文里受到了什么启发,这对学生来说要简单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答案是丰富的。但是我想了想,我们的教材中不乏启示学生要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的课文,也不缺教导学生勇于探究的文章,但是像这样一篇,蕴含着“有‘舍’才有‘得’”的人生智慧的课文真是绝无仅有的,——至少在我教过的课文里是这样的。所以我决定在深度上拓展一下。于是我在学完课文后扩充了一个《“舍得”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促进学生对课文中: “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的理解。结果也在预料之中,学生能有所感悟,但理解不够深刻。不过,我认为,对孩子们来说,现在还不能完全明白这个道理,但随着他们渐渐长大,人生的经历越来越丰富,也许有一天,他们会想起我们曾经上过的`这堂课,想起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在教学之前,由于不允许见学生,造成我对学生情况估计错误,有损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校学生本课早已授完,因此,我在试讲时学生驾轻就熟,对于文本的理解比较轻松,其中的道理和我设计的拓展内容的理解也比较到位。但是,在本节课授课前2分钟我见到要上课的学生后,我才发现他们不但没有学这一节课,而且没有预习,甚至连课文都没有读过,是一篇完全陌生的文章,因此我立刻调整了我的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舍弃了对一些心理方面的深挖环节。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感受王大伯是名不虚传的种桃能手”,从开头的“初闻大名”到“目睹剪枝”,最后他的话得以验证,“我”也心悦诚服,很多细节都与“王大伯是名不虚传的种桃能手”这句话暗合。在教学的分析过程中,我也注意了这条线的引导,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朗读的也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如何在文本与拓展之间协调,使二者互相融合,以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研究。

  《剪枝的学问》教后反思第二篇

《剪枝的学问》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我在备课时想起以前曾经教过这篇课文,当时书上在最后是有这句话——“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但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删掉了,开始我还以为是我记错了,后来在网上看到也有老师说起这回事,而且有的版本里现在还有这句话。

我上这一课时是抓住“我”的心理变化这条明线(即书后第四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感觉这样上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其实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感受王大伯是名不虚传的种桃能手”,从开头的“初闻大名”到“目睹剪枝”,最后他的话得以验证,“我”也心悦诚服,很多细节都与“王大伯是名不虚传的种桃能手”这句话暗合。这样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学生的感受也比较细腻、深刻。

这篇课文在我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甚至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机”。在备课时我就比较为难到底把学生引领到哪一步,如果讲得深一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大可能领悟得到,但是也许会触动他们的灵感。我也看了别人的设计,有的比较发散,放开来让学生谈谈从课文里受到了什么启发,这对学生来说要简单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答案是丰富的。但是我想了想,我们的教材中不乏启示学生要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的课文,也不缺教导学生勇于探究的文章,但是像这样一篇,蕴含着“有‘舍’才有‘得’”的人生智慧的课文真是绝无仅有的—至少在我教过的课文里是这样的。所以我决定在深度上拓展一下。结果也在预料之中,学生有点茫然。所以我最后说了一段话——“也许对你们来说,现在还不能完全明白这个道理,但随着你渐渐长大,人生的经历越来越丰富,也许有一天,你会想起我们上过的这堂课,想起有‘舍’才有‘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