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鲁迅《社戏》优质教学设计

鲁迅《社戏》优质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9W 次

 《社戏》教学设计1

鲁迅《社戏》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的方法。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以及运用景物描写来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丰富,篇幅较长,结构也较复杂,真正写 “社戏”的内容不多,而文章却以“社戏”为题。如何正确把握本文的主题,理解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要很好地、准确地对本文作整体把握,必须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各部分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懂得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些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文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如何把握主题,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 《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童年生活的图画。

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上来。

设计特点:

①训练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读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课堂训练得以强化;② “粗读”别于“精读”,主要要求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对课文的主题作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下面的深入学习、领会;③互相交流、探讨,是学习中的一项很重要的素养,应加强训练与培养。提供相关材料,有利于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主题。有条件的应发动学生自己获取有关材料来进行学习,此处作一布置,引导学生课外寻找资料,也是很好的一种处理方式。

首先,粗读课文,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

(1)查工具书,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主题,对文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还要提出问题全班交流,把你精读课文后对课文的认识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粗读课文,我们做得很好,大家提出的问题暂时放一放,随着进一步学习,看看能不能解决。

下一步,我们要细读课文,有必要一起来了解下面有关背景材料。

[多媒体镜头1]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自己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阅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

要理清课文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进一步体味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请大家思考问题:本文共记叙了哪些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本文篇幅相对较长,内容也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理清脉络,分清主次,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可以边看边记在书边上。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我们已经再次细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请大家看下面这些情节内容。

[多媒体镜头2]

其正确顺序应该是怎样的?顺序是:G、F、C、B、A、D、E

详写的是哪几件?详写的是:B、C、D

略写的是哪几件?略写的是:A、E、F、G

大家来思考、讨论。

本文课题是 “社戏”,是否该把下面这些内容删去?为什么?

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能力迁移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探究、议论、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充分体现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新的学习理念。这里比较关键的是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来点拨,既非灌输、包办代替,更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种指导。

[多媒体镜头3]

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点拨:(讨论中学生已讲出来的,老师不必再讲)

(1)平桥村是 “我”的乐土。

因为 “我”在平桥村处处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这充分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厌恶,对农村自由生活的向往。

(2)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

这部分主要写 “我”在 “乐土”的不 “乐”,实际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

(3)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分写得细致,生动,关于这一点,下文我们还要来研究学习这些作者又为何要不厌其详地写呢?这部分不仅表现了小伙伴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描绘了平桥村优美的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归途 “偷豆”。

通过对双喜、阿发等小伙伴言行的生动描写,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无私的品质。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以上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作者对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一主题的,是以“社戏”为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的,所以,这些内容非但不是多余的,而是有力地表现了课文的主题。

今天留个问题请大家回去思考:

存疑,思考,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

既然是写“社戏”,课文末尾作者又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又为什么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很多对戏的不满?这如何来理解?

作 业

(1)抄写自己感到陌生的词语。

(2)思考题。

(3)用300来字描述一下你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

《社 戏》教学设计

懂得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领略课文中体现的美,是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领略作者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奉献给读者的美。

我们再一次来精读课文。

这里,“精读课文”的设计很有特点:①通过三读课文,充分强调了对文本的阅读,一反传统的由老师来讲,来分析;②从 “粗读”到“细读”,再到“精读”,由浅入深,从粗到细,由前两次量的积累到后一次发现美这一质的飞跃,完全合乎阅读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③主要由学生自主阅读、评析、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④阅读之前的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教书重在“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⑤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发表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

优美的乡村景色,结合媒体音乐,通过朗读(个人的、集体的),拉动想像,来体会自然美,能悟出许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

认真阅读你认为文中最优美的部分。

可以这样来读,首先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是最主要的,想想这一部分美在哪里,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交流。

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成若干个小组,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

展示:

根据大家的阅读理解,概括一下,最突出的,《社戏》有 “三美”。

第一,自然美

[多媒体镜头4]

[媒体音乐]

请学生个人(朗读水平较好的)朗读,速度稍慢,同学们闭目静听,想像其意境,体会其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第11节描写了夏夜江南水乡迷人的景色,表现了和小朋友一起去看社戏的愉快的心情,写得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想想,这几段写景从哪几方面,结合着哪些事物来写的,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下面大家齐读,加深体会。(再放音乐)

第二,人性美。

[多媒体镜头5]

下面举例来体会。

[多媒体镜头6]

适时进行语言的揣摩,更能使学生理解字里行间所蕴藏着的人性美,同时通过朗读也培养了语感。

那娴熟的开船动作里,分明带着的是一片欢乐,令我们看到农家小朋友的机灵能干。

请体会一下,加 “△”的动词能用别的替换吗?有哪些词表现了快乐的心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加深体会。

[多媒体镜头7]

纯朴的话语,无私的举动,天底下难道还有比这更纯洁无瑕的吗?

第三,情感美。

[多媒体镜头8]

在这里,我们就不再举例,同学们在交流中已谈得比较多了。

作者在课文末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豆好、戏好,原因就在于这一片乐土上的景好、人好。

作 业

(1)“六一公公”这个人物你喜欢吗?文中写他是多余的吗?

(2)联读练习。读贾平凹 《月迹》片断,谈谈你的理解、体会。

在理解课文主题,整体把握课文的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也是探究学习的尝试。

从 “粗 读”、“细读”、 “精读”到 “联读”,是阅读能力培养和迁移的训练过程,是课内向课外的一种延伸。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而且那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们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挖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首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的阅读,不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由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由老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其次,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本课设计了“粗读→细读→精读→联读”的阅读活动,这主要在于阅读方法的引导。阅读学习,总是遵循着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规律发展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实践,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从课内走向课外。

第三,本课设计了多次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这主要在于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理解,感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