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登泰山记》原创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原创教案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4W 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登泰山记》原创教案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三)德育渗透点

1.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反复朗读,说出游记的顺序;整体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1)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2)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解决办法:介绍泰山风貌,指导诵读;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义,老师适当点拨,感受泰山的高峻、雄壮。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了解有关泰山的知识。

2.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作好预习工作。

3.整体把握,熟读成诵。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桐城派

姚鼐(1731—1815),桐城派古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著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刘大槐提出“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关于“五岳”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范读课文并正音。

磴dèng  徂徕cúlái  戊wù 樗蒲 chūpú  罅xià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提出疑问。

(1)第一段

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2)第二段

自京师 风雪——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今所经中岭 山巅——和。

既上——到。

晚日照城郭——远看。

余 循以人——开始。

(3)第三段

戊申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逐渐、渐渐。

曰——有人。

得日——有的。

(4)第四段

——模糊或缺失。

皆不 往——来得及。

(5)第五、六段

生 ——石缝。

3.归纳小结。

(1)通假

①成五 (“采”通“彩”,彩色)

②其级七千 余(“有”通“又”)

③少 (“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2)词类活用

①汶水 流,济水 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②明 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③山 石, 土;多平方,少圜; 杂树, 松(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很少有”)

(3)归纳“以”的用法

余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在,介词)

余始循 人(同“而”,连词)

回视日观 西峰(和“上”“下”“东”“西”“来”等字连用,表时间、方位或范围,为现代汉语所沿用,不必译)

(4)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①关于“阴”“阳”。

②关于“朔”“晦”“望”“既望”。

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个月的十六日。

4.课文内容重难点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写登山经过;第三段观泰山日出;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其中,第2段和第3段为课文重点。

(1)[提问]指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明确]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人济。

日观峰的位置:当其南北分者,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提问]简叙作者登山经过。

[明确]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南麓起步,绕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岭、复循西谷,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

(3)[提问]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明确]作者登上山巅,眺望远方,座座山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阳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

(4)[提问]文章通过景物的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的。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稍见:云中白若持捕数十立者,山也。

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提问]作者还写了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自然景观:多石,少土;少杂树,多松;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好处:这样写,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和景物特点,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5。[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 “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

(2)叙事简练,语言形象。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的历程,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其中“乘”“历”“穿”“越”四个动词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又如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

(3)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各具特点。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写青山背负着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又如“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6.学生齐读全文。

  (四)总结、扩展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色,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了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第一题。

2.以“观日出”为题

写一篇短文,把观看的经历和感受描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