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7W 次

一、教材、教法分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但却是以形象来说理。要想弄清诗歌的含义,就必须明了这些形象的内涵。在诗中,最主要的意象是环境与主人公自己的。诗中对于环境的描写是有着深刻的象征含义。“黄色的树林”既可以指代季节,也可以喻指人生的中途,此刻生命中最灿烂的青春已经逝去,在收获的季节中面临选择,表现了人生的不可预知,同时也突出了此刻选择的重要性。“荒草萋萋”出了这条道路充满了未知性,对于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更有魅力。人到中年,依然渴望冒险,这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渴求。“落叶满地”则是表现主人公即将踏上的是一段未开启的旅程,人生将在选择中更加丰富多彩。同样,诗歌中主人公的举动也是耐人寻味的,“久久伫立”表现了选择的艰难。“极目望去”则体现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渴望,希望能够看清自己未来的道路。“轻声叹息”并非悔恨,而是感叹选择对于人生的改变是何等巨大,“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人生多一些选择自然更好,但有了选择就必须面对选择的结果。综上所述,这首诗歌并没有强调如何选择,而是强调了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生才会丰富多彩。也正因为如此,即使人到中年,诗人依然渴望去选择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教学本诗,我的立足点就是扣住上述这些内涵深刻的词语,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的内涵。

在教学中,如何紧扣这些词语是教学的难点,我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比较不同的译文,与诗歌的英文原版相对照,发现其中的关键词;二是结合一些相关的材料,表现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我在教学伊始用阮籍“穷途之哭”的故事引出选择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用屈原的故事表现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在教学结束时再引用阮籍的故事呼应。当然,在诗歌教学中,突出诗歌的美感,将品读与朗读结合在一起也是必须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关键字词感受本诗的内涵。

2、结合补充材料体会本诗所表达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目标1

难点:教学目标2

四、教学准备:

《未选择的路》飞白译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最喜欢驾着牛车顺着道路随意而行,当他走过一个个岔路,最终来到没有路的地方时,就会大哭一场,然后才回去,这就是著名的典故“穷途之哭”的来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中的主人公也与阮籍一样,面对着一条岔路,他将如何选择呢?

2、明确主题。

弗罗斯特出生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乡村,放眼望去,那里是一片片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森林中,一定会有一条条被荒草占据的小径,通向无法看清的远方。相信本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也是他本人常常在乡村中见到的景象。但是,会有这样一条道路,一但踏上就无法回返,改变自己的一生吗?诗人其实是在写什么样的道路?(人生的道路)

3、品读全诗,领悟内涵。

诗人究竟想表现什么样的人生历程呢?这首诗歌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同,它是通过真实的形象来展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因此,让我们细细品读这些形象的含义,从而揭示本诗的内涵。

(学生依据提示,结合诗歌内容领悟内涵,再朗读相关诗句。不强调朗读的技巧,仅仅要求学生通过语速的快慢与语调的高低来突出情感与关键字词。)

提示:

1、本诗描写了什么季节?主人公为何要在路口“久久伫立”?(“黄色的树林”,秋季。本应是人生收获的季节,但主人公仍在探寻。他没有时间再回头,因此“极目望去”,希望能找到自己人生正确的方向。但道路消失在“丛林深处”,前途是无法看清的。他之所以“久久伫立”,是因为选择极其重要,做出选择自然很难。)

(朗读这一节,突出选择的艰难与重要)

2、他为何选择了“另一条路”?(因为这条道路上“荒草萋萋”,似乎从没有人踩过。尽管已经到了人生的中途,但他仍然不满足于平庸的生活,渴望冒险)

补充材料①:

对照原文及另一种译文,发现这段译文与我们的课文有哪些不同吗?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这句翻译是课文中所没有的,而我们的译者则增加“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这一段话。那么,我们发现,译者做出这样的改变是想强调什么呢?(突出所选择的道路的荒凉,强调冒险精神)那么诗人的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强调两条路差不多呢?(诗人要强调有选择的机会、能够做出选择非常重要,并不强调为何如此选择以及选择的标准。)

(朗读这一段,突出主人公做出选择的原因。)

3、为什么诗人要强调“难以再回返”?(一旦做出选择,人生的道路就会依照所做出选择而前行,做出的选择是无法更改的。但是,人生正因为我们做出了选择而不会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人格,反而因为选择而被赋予了我们个人的色彩。)

补充材料②:

屈原在《离骚》的最后部分想象自己驾龙即将飞离这个污秽的地方,向着光明飞去,但是面对脚下的故乡,却无法割舍。“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此时的屈原就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留在这个令他伤心欲绝,却又难分难离的故乡,还是去寻找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屈原最终决定留下,继续忍受苦难的折磨,直至听到郢都被秦军攻陷的消息,毅然抱起一块大石,跃入汩罗江中,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自己的祖国。而他这一跳,打湿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直至现在还在震撼着中国人的内心,这就是选择的意义。屈原的生命就是因为他这悲壮的选择而无比辉煌。

(朗读这一段,表现选择对人生的改变)

4、为什么这次选择“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对照译文,品读不同翻译的不同点

补充材料③

原文结尾部分: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另一种译文将这译为“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课文为什么要强调“一生的道路”呢?(突出选择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诗人的原意是什么?(选择令生命充满了未知数)

他在叹息什么呢?(自己的人生因选择而改变,人生或许会有不同的经历。他并非叹息选择的结果,而是为感叹选择对于人生的巨大影响。)

(朗读全诗,注意突出选择对人生的影响)

5、综上所述,在这首诗中,诗人究竟要强调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总结:选择令生命丰富,有了选择人生就会有未知数,人生将不再单调,生命因此而精彩。

这首诗的题目为什么叫做“未选择的路”?(每一次选择都会令人生有所不同,正是因为如此,诗人才如此关注那条未被选择的路,希望能够让人生多一些变化)

(朗读全诗)

6、拓展延伸

补充材料④

在阮籍的时代,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政权之后,对于不愿与自己合作的名士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手段,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因为不愿与其合作而被杀的。阮籍作为名士的代表,不得不在表面上与司马氏合作。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阮籍会在路的尽头痛哭呢?(失去了选择的机会)

由此可见,有机会来选择,对于人生来说就是一件幸运的事。热爱生活的人敢于面对选择,逃避选择、按部就班的人只能让生活索然无味。

教后记:

之所以一直想把这节课整理出来,是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到了近期难得的流畅。开头、结尾的典故的对应,补充的资料都令学生兴趣盎然。虽然,这节课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就是依照“品读——朗读”这一模式进行,但由于关注到字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新意。学生手中的参考书均以旧版教参为依托,强调了选择必须要谨慎,虽然在新版教参上,突出了选择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对选择对人生产生的巨大影响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在这节课上,我依托环境与人物的心态,引导学生去思考选择对人生的重大影响,这同样也打动了学生。

当然,这节课也有所遗憾。我所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形象来品读诗歌,文中虽然列举了原文与不同的译文,但形式单调,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自己品读。同时,这种思考并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显得有些脱离实际。在品读字词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动笔来写。当时主要是考虑到这首诗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深奥,因此就不想让他们考虑太深,希望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让他们渐渐品味。不过,从这些天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首诗很喜爱,能够主动背诵,说明他们还是懂得了这首诗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