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稿3篇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稿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74K 次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稿1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稿3篇

李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极为扎实的课,老师对课文内容的挖掘深,使得学生的思维都紧紧围绕着课文内容拓展、发散,学到了扎实巩固的语文知识,对语言文字有较为深刻的感受。

一、教学时,老师思路清晰,教学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课上得有条不紊。老师确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教学第二个旅行者的话时,李老师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体会,既及时得到了教学的反馈,又适时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二、课上,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教学重点突出,学生对教学难点——文中第二个旅行者的启示及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很透彻,既联系了课文内容,又能使用名言俗语以及学过的历史故事,还能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比如:李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了解雪松逆境生存的本领。(通过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辩驳“雪松是一群胆小的弱者”)。活动二,联系旧知,体会雪松的本领。活动三,联系生活,学校雪松本领。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能较完全地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谈出体会。就“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旧保持苍翠挺拔的身姿。”这句,或许李师还可以就“苍翠挺拔”一词进一步挖掘文本要义,这样学生对雪松的形象也许能感受得更为具体、生动、鲜明。

三、课件的出示也对学生理解课文深意起到了很有效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教学的尾声,李师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包含相同哲理的事例的环节,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李老师还设计“……不是……而是……”的说话练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高度概括化理解文本的深一层次。对这一环节的设计有点小小的建议以供商榷,是否还可以将学生的思路更为拓宽,引导学生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而不仅仅让学生局限于“不是……而是……”的关联词中谈出体会。

总而言之,李老师的课还是相当精彩的,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评课只是我学习与反思的开始。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稿2

我校为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引领教师关注学生发展,潜心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努力打造释放学生潜能的“两段四环自主互助”魅力课堂,充分发挥实验小学学科教研基地语文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4月1日下午举行新城小学——实验小学课改领航教师校际教学联谊专题研讨活动,我们全校语文老师有幸聆听了于燕和钱珊珊两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同课异构《山谷中的谜底》,现就两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两位老师的课的话,于燕老师的课“抓的全”,钱老师的课“掘的深”。于燕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极为扎实的常规课,整堂课紧紧围绕“谜面——谜底——解谜”的思路展开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于燕老师确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当学生对雪松的不屈不挠已有较深的印象后,于燕老师预设了一个小小的辩论“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用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钱老师对课文内容的挖掘深,使得学生的思维都紧紧围绕着课文内容拓展、发散,学到了扎实巩固的语文知识,对语言文字有较为深刻的感受。学生在反复悟读中,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钱老师在诠释“弯曲”这个词时,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行为策略,而是拓宽“弯曲”的内涵。“弯曲”不是懦弱,只是暂时的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教学时,钱老师思路清晰,引导恰如其分,课堂上精彩生成层出不穷,课上得有条不紊。这节课的魅力所在不单单是钱老师对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设计,更在于钱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是令我们所折服的。我们也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实践我校的“两段四环,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助推自己的专业成长。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稿3

近日,本人开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小学语文地十一册第十课《山谷中地谜底》(苏教版)。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教材要求将朗读课文、进行字词的训练作为本课的重点,将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本课学习的难点。

针对这两个要求,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围绕重点进行突破。通过一课时的训练,使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了解了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到“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可后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收集有关能证明最后一句话是正确的古今中外的事例;二是列举你从生活实际中得到启示的事例。要求作业尽可能自己独立完成,也可和家长一块完成。

第二课时,我首先从第二个旅行者的那段话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雪松是怎样作出适当的让步,才得以生存下来,而东坡的其他杂树没能生存下来又是什么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达到更好地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着句话的目的。接着,我让学生汇报第一项作业:用收集到的事例来证明着句话的正确性。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发言非常积极,所列举的事例也很有说服力。如:“卧薪尝胆”的故事,“小男孩智斗小偷”的故事,“女青年深夜巧捉劫匪”的故事,蚯蚓爬行时身体收缩是为了前进……每位同学汇报完了之后,还能主动地分析讲解事例,使听的同学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然后,我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讨论:“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试举一例说明。”由于有了前面的扎实理解做铺垫,所以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发言也很积极,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阻力、挫折、打击时,应该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事例。

最后,我让学生汇报第二个作业:“列举你从生活实际中得到启示的事例。”几乎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成功的答案。如:“从蚂蚁搬青虫,知道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从滴水穿石,知道了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我要求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写法,将自己想到的事例,得到的启示写下来。

公开课后,听课的老师们褒贬不一,争执较大。

我认为,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我们应该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

因此,在课堂上要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收集资料,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