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6W 次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1:

1. 自觉参与,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2. 动手标画,培养习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指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2: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脉络,初步体会课文内容的意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我在教学的时候,让他们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用这样的一条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我认为这样的课文,是不需要过多的讲解的,学生在我的导语牵引下,紧扣课题去寻找。经过分层次的读和品,借助课件的演示,让学生逐步体会课文的大概内容。

2、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文方式,有: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接龙读、范读、齐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小组合作读,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多种形式、多次读文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3、运用抓重点词品读课文,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绝妙之作”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戴嵩画画的技艺之高超。本文的教学中我着重抓重点句子,注重挖掘文本。我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特点出发,充分挖掘课文,着重于说话能力的训练,先让学生朗读完课文,抓住重点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等等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戴嵩出色的画画技巧的。

4、感受戴嵩的人物品质。

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的内容,找出戴嵩说的话,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体会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最后又让请学生来夸一夸戴嵩,不需要老师来灌输,学生就能够感悟到就自然感悟到戴嵩的品质了。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3:

联想我以前教过的《画家和牧童》一课。提前一天放学之前,我在黑板上板书:画家和牧童,学生觉得奇怪:老师今天怎么写的字不一样大。我微微一笑说:“今天作业第一项:读《画家和牧童》课文,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对不对。”次日课堂上,在学完生字后,我指着板书的课题让学生发表自己预习后的意见。孩子们争先恐后,一方面自己预习了,想表现自己;另一方面,想让老师肯定他的看法。

“画家是大人,牧童是小孩,所以老师写的一大一小。”

“画家很伟大,牧童只是放牛娃太普通了,所以写得一个大一个小。”

“站在画家一边的人多,力量大,支持牧童的人没有,所以他的名字就写小。”(哈哈~~妙啊!我杂没想到?哈哈哈)

“老师老师,我跟他们不一样。我认为他们名字应该写得一样大,都是人,应该是平等的。”郭瑞琳可是考虑问题一向象大人似的。

“大家各抒己见,到底谁讲的对,咱边看故事边找答案,怎么样?”

用我欣赏的两句话自勉作结:问题是思维的触发剂,启发总是针对问题而言的。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各种问题,或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或聚焦为牵动教学的敏感区。解决问题,教师应抓住“愤悱”之机,巧妙思维支点,或引导学生读书,或类比旧知识,或联系生活经验,使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巧“启”之下。这是启发教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