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七年级上《爱莲说》课前预习题

七年级上《爱莲说》课前预习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9W 次

  【课文导引】

七年级上《爱莲说》课前预习题

《爱莲说》这篇文章作者以抒情的笔法对莲进行了讴歌,赋予莲以“花之君子”的美誉,同时寄予了作者高尚的理想与操守

文章开篇写道“水路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各种花自有它的“可爱”之处,先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作为正衬,以“世人甚爱牡丹”作为反衬,然后引出对莲的描写。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两句直接写莲花是从污泥中长出来的,其花姿却显得玉洁冰清,清纯高雅,好像在清水中洗涤过,显得庄重美丽而不妖媚,这表明君子虽生活在世风日下的污浊社会中,却绝不与污秽的世俗同流合污,也不以孤傲清高自许,坚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自己崇高的理想与追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文章第二段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赋予它们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本文像郭沫若的《石榴》一样托物言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寓在对物的描写之中,堪称是这类散文的典型代表。

  【课文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甚蕃( ) 不蔓( )不枝 亵( )玩 鲜( )有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 ②濯清涟而不妖( )

③不蔓不枝( ) ④香远益清( )

⑤中通外直( ) ⑥宜乎众矣( )

3.用现代汉语解释以下语句

①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 ,是 (时代)的 家。

5.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可以采用短文中“ ”这句话来驳斥这种观点。

6.简答题。

①本文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②本文主要写了“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拓展阅读

兰之味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 “氲氲无所,故称瑞耳”:弥漫飘忽,没有固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是吉祥的芳草。“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能在近处亵玩,又不能离开它。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而名之不可( )

②莫能肖也( )

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①善绘者以意取似。

②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

9.兰与莲同为花中的君子,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请分别用《爱莲说》及本文的语句填空。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味: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兰—

10.本文与《爱莲说》的写作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

  【参考答案】

  1.略。

  2.①多 ②洗涤 ③牵牵连连 ④更加 ⑤空 ⑥当然

  3.①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②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③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周敦颐 北宋 哲学

  5.出淤泥而不染

  6.①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清高不可轻侮。②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7.①说出 ②相似

  8.①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②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

  9.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10.两篇文章均采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爱莲说》以“莲”自比,抒发自己的情操(托物言志),而《兰之味》把周文王、孔夫子、屈原这些圣人比作兰花,歌颂兰花美好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