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端午的鸭蛋》评课稿

《端午的鸭蛋》评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W 次

  《端午的鸭蛋》评课稿1:

《端午的鸭蛋》评课稿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先生这般口语化的叙述,平淡自然,却是韵味十足。这一“扎”一“冒”,道出高邮风俗,写尽悠悠乡韵,细思量,语文课堂要想冒出芳香红油,教师还非得潜心扎下去不可。为了扎得精彩,冒得有味,陈宇玲老师的课试讲了4次。

扎进语言细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品析语言是散文教学的基本路径,汪曾祺也曾这样说过:“探索一个作家的气质、他的思想、生活态度,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因为,作者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第一次试讲时,老师给出了汪曾祺语言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对应去找出,并且提前板书,在赏析时显得比较生硬,没有课堂的碰撞。第二次试讲调整为品味语言,但是学生赏析时脱离了语言特点,更多在于分析鸭蛋特点。第三次试讲老师给出一个示例,给学生一个抓手,教会学生品味汪文特点。经过几次打磨,在优质课堂上陈老师让学生很生动活泼地在字里行间穿梭、驻足、品味,课堂如话家常而又别有韵味。

扎进文章深处。设置的“思路我来理”、 “语言我来品” 、“情感我来悟”、“风俗我来传”等目标,均突出了“我”,即学生,学习的主体,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课上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读书,读懂字词,读懂段中心,读懂文章层次;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充分的讨论:讨论有争论、讨论有记录、讨论有结论、讨论有汇报,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浅显易懂且有层次感。课堂上除听到老师的讲课声外,更多听到的是小组的讨论声,更多听到的是学生滔滔不绝的发言声,以此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学习习惯。

扎进生活广处。语文的世界,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语文活动,不能是只囿于文本上的单一的教与学。打开生活的窗口,以生活反哺语文,语文课堂,才会有更多的教学创意。关注课文,还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引入更多的语文资源和语文学习形式。在第一次试讲时,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鸭蛋,缺乏一点趣味性,后来调整为以一种推广活动的主持人来夸赞高邮的鸭蛋,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既品了词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泼生动。形式比较好,在这节课上,8班的学生小组展示时有以依次接龙的形式夸赞,有以快板形式夸赞并且调动下面同学的呼应。课后评课时老师们提出如果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概括出四字词语,然后再来夸赞,并且点评哪个组用的四字词语最贴切,而不是以形式新颖热闹为准。在第四次试讲之后,团队组老师还提出让学生课后结合广州风俗特色来写写。更好的达到从课本中来到生活中去。

当然,这节课也有改进之处,散文语言的品析一定要结合朗读,“因声求气”,我们得以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的内蕴之美,本节课读得还不够,还可以以更多种形式来读。另外学生在感悟情感时有同学认为有一种愁,有同学认为没有,老师也并没有顺势来引导学生体会怀念之情的文中愁的程度不同,可以说这篇文中的怀念之愁是淡淡的,更多是

种怀念中的自豪。

总的来说,这节课是一节“扎得精彩,冒得有味”的课。也给了我们语文老师更多的思考,把心深扎进语文教学的土壤中,扎进思考,扎进智慧,扎进创造,方能扎出灵性扎出厚实扎出绚丽,这样才能扎进学生的心灵,真的,我们一心扎下去,吱——课堂的精彩就冒出来了。

  《端午的鸭蛋》评课稿2:

我们名是培养的学员到二十五中学听了张老师的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一课。

这节课条理清晰,课堂气氛好,讲练结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板书设计别具匠心,教学效果很好。

首先老师在局部分析文章时,并没提出你喜欢哪些句子?而是提出在玩鸭蛋这节中,你觉得哪些地方觉得好玩?学生在找好玩的地方同时,品味课文的语言(秀气、蠢)。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在分析时并没有局限于语言,而是把学生导向体会作者的那种童心意趣,从而让学生来领会作者那种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在处理完“好玩”这个环节,教师又提出了问题:家乡的鸭蛋仅仅是好玩吗?自然得把学生引到了“好吃”环节,同学们开始读、分析、品味“好吃”这一部分内容。在这一环节老师同样运用了让学生把改写后的语句和原文语句的对比。在对比中体会汪老文章的语言魅力和字里行间作者的那股股浓浓的赞美之情和思乡之绪。在分析完以上两个环节后,作者就又引入到了“有名”这部分内容。在局部分析这个环节,作者从后导入,并用几个问题把这部分内容层层深入,也把作者的感情从童心童趣引入到对故乡的思念

其次,张老师这节课给人的感觉看出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谈到文中玩鸭蛋时的童趣时作者联系了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童年的文字。把汪曾祺的这种情感诠释的更加深入。在分析“蠢、秀气”时,引入汪老自己语言的评论:“把别人也用过的词赋予另一番韵味。”并用林斤澜的对汪老的一句话来做注角: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在这节课结尾处,作者又引用了汪老回故乡时拍《梦故乡》的专题片,看专题片时的热泪盈眶,以及汪老的儿女们为汪老写墓志铭:高邮汪曾祺。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准备这节课时的精力投入,也表现出了作者的文化涵养

听了这节课后,我深有感触,一节语文课该如何上好,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在教研上多下功夫,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只有这样,一节课才能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