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语类》卷四十四 论语二十六大纲 ◎宪问篇△宪问耻章问:"集注云:'宪之狷介,其於"邦无道穀"之可耻,固知之;至於"邦有道穀"之可耻,恐未必知。'何也?"曰:"邦有道之时,不能有为,只小廉曲谨,济得甚事。且如旧日秦丞相当国,有人壁立万仞,和宫观也不请,此莫是世......

  •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 老氏大纲 (庄列附。)◎老子康节尝言"老氏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非也。老子自有老子之体用,孟子自有孟子之体用。"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老子之体用也;存心养性,充广其四端,此孟子之体用也。〔广〕老子之术,谦冲俭啬,全不肯役精神。〔......

  • 《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大纲 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堯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孝子所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

  • 《荀子》正論篇第十八大纲 世俗之為說者曰:「主道利周。」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儀也。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唱默則民無應也,儀隱則下無動也;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若是,則與無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則下......

  • 《荀子》仲尼篇第七大纲 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誠可羞稱也。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爭國;內行則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閨門之內,般樂奢汏,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則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汙淫汏......

  •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七 本朝一大纲 ◎太祖朝汉高祖、本朝太祖有圣人之材。〔必大〕或言:"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曰:"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此方是英雄手段。如王介甫大纲都不......

  • 《朱子语类》卷九十一 礼八大纲 ◎杂仪自三代后,车服冠冕之制,前汉皆不说,只后汉志内略载,又多不可晓。以下服。古者有祭服,有朝服。祭服所谓鷩冕之类,朝服所谓皮弁、玄端之类。天子诸侯各有等差。自汉以来,祭亦用冕服,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隋炀帝时始......

  • 《朱子语类》卷五十四 孟子四大纲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章"孤虚",以方位言,如俗言向某方利,某方不利之类。"王相",指日时。集说。〔僩〕孟子将朝王章问:"'孟子将朝王',齐王托疾召孟子,孟子亦辞以疾,莫是以齐王不合托疾否?"曰:"未论齐王托疾。看孟子......

  • 《申鑒》雜言下第五大纲 衣裳.服者不昧於塵塗.愛也.衣裳愛焉.而不愛其容止.外矣.容止愛焉.而不愛其言行.末矣.言行愛焉.而不愛其明.淺矣.故君子本神為貴.神和德平而道通.是為保真.人之所以立德者三.一曰貞.二曰達.三曰志.貞以為質.達以行之.......

  • 浅谈儒家德育 一、回归传统是有效达到当前高校德育目的首选 (一)传统德育体系至今仍极具实用价值 总体说来,儒家文化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围绕育人形成的德育体系,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并且至今仍全面深远地影响着当前我国德育体系及治国大计......

  • 《朱子语类》卷八十八 礼五大纲 ◎大戴礼大戴礼无头,其篇目阙处,皆是元无,非小戴所去取。其间多杂伪,亦有最好处。然多误,难读。〔义刚〕大戴礼冗杂,其好处已被小戴采摘来做礼记了,然尚有零碎好处在。〔广〕大戴礼贺孙录云:"或有注,或无注,皆不可晓。"本文多错......

  •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 杨氏门人大纲 ◎总论问:"程门谁真得其传?"曰:"也不尽见得。如刘质夫朱公掞张思叔辈,又不见他文字。看程门诸公力量见识,比之康节横渠,皆赶不上。"〔义刚〕程子门下诸公便不及,所以和靖云:"见伊川不曾许一人。"或问:"伊川称谢显道王佐才,有诸......

  • 《荀子》致士篇第十四大纲 衡聽、顯幽、重明、退姦、進良之術:朋黨比周之譽,君子不聽;殘賊加累之譖,君子不用;隱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貨財禽犢之請,君子不許。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聞聽而明譽之,定其當而當,然後......

  • 《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大纲 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姦言,以梟亂天下,矞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在者,有人矣。縱情性,安恣孳,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它囂魏牟也。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

  • 《朱子语类》卷一百九 朱子六大纲 ◎论取士古人学校、教养、德行、道艺、选举、爵禄、宿卫、征伐、师旅、田猎,皆只是一项事,皆一理也。召穆公始谏厉王不听,而退居于郊。及厉王出奔,国人欲杀其子,召公匿之。国人围召公之第,召公乃以己子代厉王之子,而宣王以立......

  • 《朱子语类》卷七十七 易十三 "赞於神明",犹言"治於人"相似,谓为人所治也。"赞於神明",神明所赞也。圣人用"於"字,恁地用。不然,只当说"幽赞神明"。此却是说见助於神明。〔渊〕"赞",只是"赞化育"之"赞",不解便说那赞命於神明。这只就道他为神明所赞,所以生......

  • 《朱子语类》卷五十三 孟子三大纲 ◎公孙丑上之下△以力假仁章彝叟问:"'行仁'与'假仁'如何?"曰:"公且道如何是'行仁、假仁'?"曰:"莫是诚与不诚否?"曰:"这个自分晓,不须问得。如'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处却好问。如行仁,便自仁中......

  • 《朱子语类》卷四十一 论语二十三大纲 ◎颜渊篇上△颜渊问仁章颜子生平,只是受用"克己复礼"四个字。不迁,不贰。三月不违。不改其乐。〔道夫〕颜子克己,如红炉上一点雪!〔道夫〕"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道夫〕"克己复礼",如通沟渠壅塞;仁乃水流也。......

  • 《荀子》彊國篇第十六大纲 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彼國者,亦彊國之剖刑已。然而不教誨,不調一,則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教誨之,調一之,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

  • 《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易四大纲 ◎乾上问:"'乾坤',古无此二字。作易者特立此以明道,如何?"曰:"作易时未有文字。是有此理,伏羲始发出。"〔可学〕以下总论乾坤。乾坤只是卦名。乾只是个健,坤只是个顺。纯是阳,所以健;纯是阴,所以顺。至健者惟天,至顺者......

  • 《朱子语类》卷七十五 易十一大纲 ◎上系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赜"字在说文曰:"杂乱也。"古无此字,只是"啧"字。今从"赜",亦是口之义。"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虽是杂乱,圣人却於杂乱中见其不杂乱之理,便与下句"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相对。〔〈螢,中"虫改田"......

  • 《朱子语类》卷五十六 孟子六大纲 ◎离娄上△离娄之明章"'上无道揆',则'下无法守'。傥'上无道揆',则下虽有奉法守一官者,亦将不能用而去之矣。'朝不信道,工不信度'。信,如凭信之'信'。此理只要人信得及,自然依那个......

  • 《孔子集语》卷一大纲 《孔子集语》卷一劝学一《尚书大传·略说》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饬。不饬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圩邪,水潦集焉,菅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水也!"......

  • 《中論》藝紀第七大纲 藝之興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造藝者,將以有理乎?民生而心知物,知物而欲作,欲作而事繁,事繁而莫之能理也。故聖人因智以造藝,因藝以立事,二者近在乎身,而遠在乎物。藝者,所以旌智、飾能、統事、御群也,聖人之所不能已也(原注:"一本......

  • 《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易十大纲 ◎上系上系辞,或言造化以及易,或言易以及造化,不出此理。上、下系辞说那许多爻,直如此分明。他人说得分明,便浅近。圣人说来却不浅近,有含蓄。所以分在上、下系,也无甚意义。圣人偶然去这处说,又去那处说。尝说道,看易底不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