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征文 > 感恩敬业责任争当学习型职工优秀征文

感恩敬业责任争当学习型职工优秀征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4W 次

窗外明月高悬,窗内青灯一盏,在如此宁静而安详的初春夜晚,我坐在书桌旁,悠然诵读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小书——论语,先生一字一句一行尽入眼眸,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感恩敬业责任争当学习型职工优秀征文

作为教师,在空闲时,我特别喜欢拜读《论语》,因为《论语》中有很多教育道理,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借鉴、去感悟,先生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依然有着深远影响。

我愈来愈深切地感觉到,再也没有哪本经典能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出教师的喜怒哀乐,再也没有林林总总的教学场景,让人开怀大笑,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富有魅力的教师所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中字字精彩地点透、句句完美地演绎。

向孔子学习,做一名有魅力的老师,这是我多次拜读《论语》之后的一个感悟。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做一名有魅力的老师,那要向孔子学习什么呢?

首先,学习孔子的奋斗精神。

纵观孔子从懵懂到为人师的这段人生,我们无不能够发现,他虽身处困顿却并未自暴自弃,对自己所做致事哪怕再卑微,也能认真地做出闪亮成绩。《论语·子罕》篇中,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些语言无不道出了一个事实,孔子的知识与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努力奋斗的结果。

孔子在为人师之后依然认真求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求学是无比虔诚,他更没有固步自封,主张“君子不器”。晚年,孔子依然好学,《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周易》……读《周易》,韦编三绝。”现在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其实孔子早就以身垂范。

其次,学习孔子的教学思想。

一个是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学生时,始终贯穿着因人施教的原则,这在《论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之间存在有很大的差异,孔子在教学中的施教不是千篇一律,没有“一刀切”,更没有让学生“齐步走”,而是因人而异,灵活多变。他的学生年龄不一,背景不一,已有知识不一,造成了学情的复杂和多样。可是孔子却能够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论语》中,许多学生提问什么是“仁”,孔老师根据樊迟示知仁的基本思想、颜回未知仁与礼的关系、仲弓与子贡不知实行仁的方法、司马牛为人多言而躁、子张为人较为偏激等情况,作了不同的回答。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其结果是培养出了不同方面人才

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的是,在教学中应当通过谈话、或个别观察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一个是诲人不倦。孔子是诲人不倦的楷模,在教学中对学生从来是有问必思、有问必启、有问必答。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我们真做到诲人不倦、不厌其烦了吗?当我们对学生付诸真情、给予温暖时,即便是你眼中的“差生”,也会感受到一个温情的世界、一个美好的空间、一个高尚的灵魂,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有所改变,就像种子一般慢慢生根、发芽、成长,终有一天会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果丰硕的果实。

当有了这样一种境界,你会觉得眼中的学生无不成了天使,教育原来是这般美好,学生是如此可爱!如此,你还会觉得,而教育自然不会让人厌烦、令人疲倦了。

最后,学习孔子对理想的执著。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也曾感叹,也曾质疑,也曾有逃避的念头,但他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我很喜欢孔子,我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奚落而揶揄他,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他的世界,对他有太多的偏见。说实在的,我不喜欢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儒家,因为那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那里充满了让人窒息的枷锁。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将后世儒家将一些糟粕轻易地归咎于孔子,显然是不公平的。

读《论语》,我看到了一个奋斗、博学、诲人不倦、有理想追求、敢于改变社会的人,而绝对不是让我虔诚地跪在他面前去膜拜去盲从的神。孔子如此平凡而伟大,确实值得我们去结识、去学习、去追随。

对我们教师来说,孔子是至圣先师,是万世师表,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他给我们留下了最本初而又最宝贵的教育案例。《论语》是我们的教育宝典,孔子更是我们的教育导师。他教诲我们如何为师、如何治班;他教诲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他指导我们如何雕琢个性学生、创建特色班级。有《论语》这样的法宝指点迷津,有孔子这样的导师倾力相助,我相信我们都会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智慧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