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圆的周长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圆的周长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6W 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的周长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圆的周长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圆的周长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的铺垫,更为下学期学习圆柱圆锥这样的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圆的周长和直径关系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4、教具学具:

教具:,圆形物体、圆形图片。

学具:直径不同的三个圆、圆形物体、线、直尺、纸条。

  二、说学情

高年级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迁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并能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下,利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知道了圆的半径和直径决定圆的大小,理解了在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做了知识铺垫。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法,即“小组讨论——问题展示——教师答疑” 。

2、说学法:本节课是通过测量、计算、猜想、验证、讨论、自学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

采用推铁环进教室的游戏导入新课。问:大家玩过这个游戏吗?你们知道圆的周长吗?(板书课题:圆的周长C)用手摸一摸自己带的圆形物体。谁能从老师带的圆形物体或圆形图片中挑一个说说圆的周长?

师总结: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先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能力。

(二)课堂预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了三个预习问题: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公式如何推导?如何用圆的周长公式解例1?让学生带着问题逐字逐句通读教材,做好笔记,以便在小组讨论中有的放矢。让学生自主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

(三)小组讨论

学生6人为一组讨论预习时各人遇到的困惑,并由一名值日生将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因为每小组的6人都是老师精心挑选的,是优,中、学困生的有机组合。这样兵教兵,兵学兵,解决了小组内一些问题。这样既充分发挥了优等生的引导作用,积极促进了中等生,也没有冷落学困生。

(四)问题展示

各小组把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由其他小组帮助解答。

一组问题是:“圆周长公式如何推导?”

一组答:“因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圆周率,根据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所以圆的周长公式是圆周率乘以直径,又因为直径是半径的二倍,所以圆的周长公式也可以是2乘以圆周率乘以半径”(板书:公式)

另一组答:“因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即直径乘以圆周率,所以圆周长公式是这样的。”

一组问:“为什么在例1中,圆周率是近似数,而结果用等于号?”

(五)教师答疑

圆周率取3.14,已作为一般的数值处理,所以今后的计算结果应该用等于号。同时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如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计算圆的周长时可以不写公式…及时的加以提醒。

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率是个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重点是答疑“什么事圆周率?”。

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最杰出的贡献者祖冲之。

(六)解决问题

1、判断题

2、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

3、解决实际问题

(七)交流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圆的周长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是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一个课时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知识和上节课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课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及圆的周长的含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则是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采用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法:本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来完成探究任务。

  六、教学所需材料:圆纸片、直尺、绳、数据统计表、计算器、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熊猫明明绕圆形花坛跑了一圈(课件显示)

2、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跑步的路线,要求熊猫明明绕圆形跑一圈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从而顺势引出课题:圆的周长。)[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聊天和创设融洽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轻松氛围。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

教师提问:什么是圆的周长,学生回答后总结周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圆片比划一下,自己去体验、领会圆周长的含义。[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后,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2、测量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讨论:怎么测量圆的周长?都需要什么工具?然后,讨论后汇报交流并鼓励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师要给以指导小结滚动法、绳测法。设疑激趣:圆形花坛的周长如何测量?引出矛盾。[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由问题引入,激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小组合作,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1)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板书

2)要求每组同学用准备好的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圆片作为测量材料,分工合作,分别测量各圆片的直径和周长,并利用计算器计算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周长直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3)完成后,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板书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读、写“π”。

4)进一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看书63页,看后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汇报交流,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为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而骄傲,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推导出求圆周长公式C=πdC=2πr板书

(三)层层递进,拓展创新。

1、基础练习

计算

(1)一个圆的直径是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个圆的半径是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判断题

(1)π=3.14。()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

(3)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2、、提升练习

解答例1。

3、发散练习

(1)求圆形花坛的周长,你打算怎样做?

(2)我想知道一棵树的横截面的直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哪种方法最好?

[设计意图:题量不大,涵盖本节所有知识点,呈现形式多样,在编排上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板书设计:

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圆的周长(c)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π≈3.14

有关系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直径(d)c=πd

d=2rc=2πr

  圆的周长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因而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因为六年级学生正在经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究、猜测验证、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理解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得来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五、教学准备

一套多媒体课件、若干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把直尺、一根绳子、一个计算器

  六、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把上海世博会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在创设情境时,我把城市地球馆中的地球模型“蓝色星球”介绍给学生,顺其自然地提出本节课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蓝色星球”最大的横截面近似的看做一个圆,那么对于这个巨大的圆,你怎样求出它的周长呢?

【设计意图:上海世博会这个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突破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和渴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个别同学会想到以前学习周长的一些知识,以小见大,既然求大圆的周长没有好办法,那么我们可以找一些较小的圆,来求他们的周长。这时,我会及时地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你的想法为同学们打开了智慧之门,老师真为你高兴!”如果没有同学想到这一层,我会帮助他们回想以前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不正是把长方形的操场联想长方形的纸片,从而启发学生用小圆代替大圆来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让学生熟悉圆的周长的概念。

因为有以前的知识做铺垫,因此让学生自己先指一指圆的周长,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2)测量圆的周长。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几种方法,再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此时,我及时巡视,调查学情,如果有的学生没有想出办法,我会在这个环节渗透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那就是有困难向书本请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无形中渗透了自学的方法——向书本请教。】

2、合作交流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方法,或者讨论有疑问的地方。这时,我会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到他们的交流中去。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旨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流、质疑,实现思想的碰撞与思维方式的互补,也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会倾听的好习惯,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会“取”和“舍”,即学会分析。】

3、汇报展示

(1)有的学生用一根绳子把圆片绕一圈,然后捏住两端,把绳子撑直,用直尺量出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2)还有的学生在圆上的任意一个点做个记号,并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然后把原片沿着直尺滚动一周,直到这个点又和直尺重合,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教师点评:你们的方法都很巧妙,都是在用直尺直接测量周长不方便的情况下,化曲为直,转化成一条线段,再测量出这条线段长度的同时也得出了圆的周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学生的展示,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此时,教师质疑,这些小圆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那么“蓝色星球”最大横截面的周长,再比如赤道的长度,还能用以上这些方法吗?显然不能。

【设计意图:再次把学生带回课堂伊始的情境中,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

4、猜想验证

(1)观察多媒体课件:分别以五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作为直径,画出了五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①小组合作

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两人合作测量直径,一人用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第四个人把相关数据按要求填入下列表格中。然后看看有什么发现。

周长直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1号圆片

2号圆片

3号圆片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提倡学生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猜想,然后再根据猜想进行验证。】

②学习“圆周率”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圆计算出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实际上,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通常我们称之为“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我们只取它的近似数π≈3。14。(板书:圆周率,π≈3。14)

(3)渗透数学文化

教师介绍《周髀算经》中与圆的周长相关的内容以及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然后请学生谈谈想法。

【设计意图:数学文化的渗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推导公式

学生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教师追问如果已知半径呢,学生会想到C=2πr。(板书公式:C=πd,C=2πr)这时教师顺势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说课稿4

今天我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随想。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的周长》。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4、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公式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方法。

  5、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6、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发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多借助实物演示,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本节课围绕教学重难点运用了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主探索,建立模型;解释运用,深化知识;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激发兴趣。2、认识圆的周长。3、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激发兴趣。“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广泛”,根据本节知识认识新概念抽象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小灰驴和小花驴赛跑激趣引入,揭示课题。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2、认识圆的周长。让学生拿出圆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那部分?通过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心理学实验证明,“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理解的标志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揭示圆周长概念。

  3、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在揭示了圆周长概念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形物品,并汇报结果,再说说自己测量的方法。线绕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这就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

师甩动系着绳的瓶盖,形成一个圆,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很明显用刚才的线绕法、滚动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这就引起了认知的冲突,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这部分分为四个环节:1、猜测。2、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3、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4、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1、猜测。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观察这些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帮助学生掌握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精神得到培养。

  2、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通过测量,汇报。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概括。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板书。再介绍π的读写法。最后结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强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

  4、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引导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推导圆周长公式 C=πd 、C=2πr,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三)解释运用,深化知识。

这一程序我主要从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题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小结中,不仅关注了本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的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随想

本节课设计以我校的教研主题为导向,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按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理念,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引出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深刻起来。

  圆的周长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圆的周长”概念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圆周长的计算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的铺垫,更为下学期学习圆柱圆锥这样的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确立本节教学目标为:

1.知道圆周长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经历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主动发现,主动研究的学习习惯.

4.受到事物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圆周率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经历圆周长公式的 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两点,一是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结论的猜想动手操作,实践验证以及表述的过程;二是对学生放手,还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具体我做如下设计:

1、对新课的导入,我采用以旧知引新知的知识建楼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对圆有了哪些认识,然后接着问学生,你还想学习圆的哪些知识?导入设计简洁开放,体现“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无论是旧知识的回顾,还是新问题的提炼,都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表达,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对本课探索主题的个性化遐想。

2、对于圆的周长概念的教学,首先以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为基础,让学生在用手比划后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对圆的周长做同样的比划触摸而后进行理解和表达。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3、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我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直观的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让学生想一想,看课件演示知道用绳子缠绕或滚动法可以量出圆的周长,紧接着又出示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想想看能否用刚才的方法量出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这显然是无法操作的,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评价,使学生辩证性地感受到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因为这样的矛盾,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在这一内容中,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率是个难点,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测量后再计算,然后再相互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在整个班级内交流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两次操作活动,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第一次活动为测量,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正向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第二次活动为计算,其目的则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两次研究活动既各自为营,相对独立,又层层递进,一气呵成,使学生的探索过程开放而扎实。再和上学生的表达与老师的引导,学生应该很容易明确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它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5、圆周率认识的最杰出的贡献者,中国伟大的数学加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课堂上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 典型。此意义的突出,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6、解决好了圆周率的问题,其实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7、接下来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即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来求圆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练习的设置上,我注重适量与适度,梯形上升的原则,适量即练习的量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同学所能接受和完成的量,又要考虑到优秀学生所需求的量。适度即是尽量既能让后进生学到属于自己的知识,又能满足优秀学生的吃饱欲望。在练习方式上,既有必做题,又有选做题,既有统一练习题,又有分组练习题;既有以本为本的基础知识巩固,也有拓宽延伸的挑战。

在做题方式上,学生时学习的主人,教师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具体如下,第一个练习的设置是两个圆形的出示,一个已知圆的半径求周长,一个已知圆的直径求周长,直观性强。接下来的练习,我设置了四题,实行分组练习,只不过条件的出示由一开始的圆形图案变成了字母表达。再接下来是两道生活中的求周长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紧接着的就是提高训练,一个难点设置即求半圆的周长和组合图形的周长,由于难度教大,所以这一内容我采取让让学生先看,后用手比划理解然后说想法,最后再解答的方式;最后是两道选做题,提优训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

8、知识都是环环相扣,彼此相连,因此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设置了已知道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或半径的延伸提示,以及与前面相呼应的求赤道周长的课外的拓展。这样的设置,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形成一条较完整的知识链,同时又能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教给学生如何去自己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9、最后以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作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获得情感态度等体验,依然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总而言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引导学生主动学,积极探索,在人文的环境中学有所得,究有所获!

  圆的周长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圆周率的探索,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体,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较为抽象,所以我把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着活力。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准确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采用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具体如下:

1、 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再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猜想,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 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让学生通过测量、实验、计算等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3、 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时效性。

  【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建立圆周长概念

1.出示一块钟表,钟表上的小秒针顶端一分钟走的轨迹是什么图形?那么小秒针顶端一小时走多少路程?引出课题(圆的周长)

2.让学生拿出圆形学具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哪部分?自己体验、领会圆的周长的含义。(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感悟测量方法

1.提出疑问:圆的周长是曲线,该怎么来测量圆的周长?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找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3.学生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 。(绕绳法、滚动法)

4.这些圆比较小,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还能用绕绳法、滚动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如果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呢?

(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评价,使学生辩证性地感受到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

  第三环节:提出合理猜想,并验证猜想

1.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某条线段有关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学具,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下表:(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物品名称周长直径 1号圆

2号圆

3号圆

3.学生观察比较后,可以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发生怎样的变化,

圆的周长和其直径的比值大概都是三倍多一些。

4.教师介绍圆周率。Π≈3.14

5.学生阅读圆周率有关资料,教师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由于

前面的层层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C=πd C=2πr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例1(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打下很好的伏笔)

2.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