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精选说课稿8篇

精选说课稿8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2W 次

精选说课稿8篇

精选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xx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 创设情境法 B. 疑读法 C. 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三分钟演讲“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2、展示学生所绘的图,课件幻灯。(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目的:对刚才所遇到的问题,自主找寻答案,有据可考,引发新一轮的探讨。)(5分钟)

(三)学生互相推荐疑难字词。幻灯展示,加深印象。(3分钟)

(目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词汇积累,便于记忆)

(四)感知作者简介,了解文章背景(2分钟)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主题与写作背景的关系)

(五)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5分钟)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级 别 B B A C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握两篇文章的不同感情基调)

(六)创写教学 (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代表发言)(15分钟)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上多角度理解课文)

2、寻读课文,续写“我从中发现了…… ”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从中品析、欣赏、感受 。就课文内容,写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目的,让学生对课文美点进行赏析)

(七)比较阅读《日》《月》,小组讨论、质疑、答疑。问题组幻灯显示。(5分钟)

(八)学生小结。(让学生主动回顾课文知识点,畅谈心得。)(5分钟)

(九)作业:对问题组思考。

  板书:

飞蛾扑火―――追求光{ 理想,舍生取义

嫦娥奔月――改变现状(寒冷)

夸父追日―――追求热{理想,勇于牺牲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隐姓埋名三十年》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在我国原子弹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王成书,隐姓埋名三十年不图名利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本单元是“赤子情怀”训练重点是:注意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的奥妙。而《隐姓埋名三十年》则是难得的例文。由于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完成了初读感知、整体建构、略读“回忆”和学习生字的教学目标,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

1、在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让学生朗读理解王成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体会,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是又一个“赤子情怀”的故事。板书课题《隐姓埋名三十年》。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①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课文。

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读懂谁隐姓埋名?为什么隐姓埋名?

把补充的内容填到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有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主要事件,我们通过对题目进行补充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A出示:

渺小、热忱、掌握、采购、撕毁、关键、刊物、署名、提炼、不分昼夜、撤走、熠熠生辉。

指名读。

这些词语中哪个字音易读错,字形易写错,提醒大家注意?词语的意思不懂?

熠熠生辉?

B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积累,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吗?

如:不假思索、闻名于世、世人瞩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毫不犹豫、欢欣鼓舞、心甘情愿、不折不扣、默默奉献等。

这些词语中有没有意思不明白的?

C课堂小练习:

听写所学词语

形近字组词

忱()撕()暑()练()

枕()嘶()署()炼()

蜜()瞩()艰()撤()

密()嘱()坚()澈()

文中有三个“不”字打头的四字词语:不假思索、不折不扣、不分昼夜,你还能写出几个吗?

填空:

()的科学技术()的使命()地说。

()的待遇()的承诺()地接受。

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祖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这句话用什么修辞方法?()

把它变为陈述句:

2.初读课文,捋清层次。

(1)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王承书怎样隐姓埋名?围绕隐姓埋名写了她几件事?分别在那些自然段中?简单概括写的是什么事?

①第一次放弃名利,为建设新中国毅然回国。(4——8自然段)板书:放弃名利,毅然回国。

②隐姓埋名,艰苦工作,迎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2——17自然段)板书:艰苦工作,爆炸成功。

(2)其他段落写什么?简要概括写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坚定承诺,为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板书:坚定承诺,隐姓埋名。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果断受命,解决提炼浓缩铀技术难题。板书:果断受命,解决难题。

第五部分(第18自然段):熠熠生辉,中华优秀儿女美名永放光彩。板书: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3.学习1、3段

王承书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她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哪让你最感动?自学,体会。

(1)“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①抓:不假思索:不假思索:假,凭借。用不着想。形容反应敏捷,或极为熟悉而不需要动脑筋。也作“不加思索”。“不假思索”表现出她的果断和坚定。感受到王承书敢于放弃个人名利的勇气和决心。

朗读,读出王承书态度的坚决。

②联系1、3自然段,再谈谈对不假思索地说我愿意的感受。

重点体会。

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引导学生体会“隐姓埋名一辈子”对于一位闻名于世的科学家多么的不易。

朗读:而王承书却不假思索地说——

你感受到什么?

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与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引导学生体会:指出她从此放弃了一切名利:高规格的待遇和荣誉,无数次的鲜花和掌声,而这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

朗读:而王承书却坚定地说——

你又感受到什么?

难怪作者赞叹到:放弃名利,对于一般人尚且需要很大的勇气,更何况是早已闻名于世的王承书呢!

你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句话是作者对她这一表态的高度评价,指出闻名于世的王承书勇气非凡,不愧为“淡泊明志”的典范。

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为了祖国的强大,王承书毅然选择放弃一切名利,让我们再回到那令人感动的场景,再一次感受不假思索背后的精神的伟大。

(2)这对王承书也是难题,因为在她原来的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这个难题。再加上国外封锁,更是困难重重。从事这项工作,一切要重新开始。这需要极大的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引导学生体会:完成这项任务困难重重,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放弃自己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研究,重新开始。

教师引导:为了祖国,王承书不但选择放弃一切名利,而且还无条件放弃了自己已取得的一切研究成果,这对一个科学家是多么难能可贵。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她为国献身的精神。

4、质疑:学到着,你们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问:这篇文章第一次放弃名利与隐姓埋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

5、布置作业:

读书、思考:

①王承书做到了隐姓埋名吗?她接受任务后是怎样工作的?

②文中哪些段落讲述了王承书“第一次放弃名利”?写这件事与写她“隐姓埋名”有什么关系?

③读了她的这些事迹,你有怎样的感触?(可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再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隐姓埋名三十年

坚定承诺,隐姓埋名

放弃名利,毅然回国

果断受命,解决难题爱国奉献

艰苦工作,爆炸成功

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析

《品质》是长春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这篇小说写于1911年,小说写的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教师教学用书)

从课文所处位置看,《品质》是外国小说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起到开启和引领的作用;从学情角度看,学生有过学习小说的经验,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对小说需要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第一次接触本文作者,对其创作风格并不了解。

结合课文特点和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预习,流利读文,准确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初步了解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2、学习作者精巧的描写艺术,通过文本解读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3、理解标题的双重意义,从小说人物伟大的精神品质中汲取精神营养。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每一次出场,细读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感受主人公内心世界,提炼人物形象。

难点:

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法设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独立掌握。”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方式:

1.合作探究,让学习自主。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广泛、深入、感同身受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展开多角度探究。

2.多样阅读,关注人文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关于本文题目“品质”无疑有双重含义;对于格斯拉的死因,也会探究到多重含义,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钻研文本的兴趣,应引导学生通过潜心阅读,积极探寻文本意义,建立个性阅读体验。

  三、学法指导

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法设定如下:

1.查阅资料法。搜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于本文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学生鲜有耳闻,需要在预习环节用心查阅资料,扩大阅读视野,增进对作者的了解。

2.自主合作探究。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有科学正确的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建立依托于教师的良好的问题引领,本文情节一波三折,但线索清晰,主旨虽深刻但只要用心研读“卒或有所闻”,因此,要有意识地设置能激发兴趣的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广泛争鸣,求同存异,合作讨论取得基本共识。

3.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法:有人说:读、思、议是阅读教学的三种重要手段。我认为,读是前提,思是重要保证,议是提炼和总结。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要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文字中,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同呼吸共命运。本文可以细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格拉斯几次出场的细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不加刻意雕琢却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的描写艺术,值得品味和研读。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本文,根据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章特点,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资料精选,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复述了解——提出问题,精读细节——自主研讨,求同存异

(2)具体程序

根据设计思路,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资料精选,情境导入

(1)教师导入: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贤者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用生命护卫公正的良知,如文天祥;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正义准绳,恪守着人性的底线。今天,我们要来感受来自“底层的光芒”——《品质》(请学生板书题目、作者)

(2)介绍本文作者生平及主要创作。

要求每个发言者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提炼出最重要的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复述了解

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1)请问: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 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2)速读归纳:文章叙述了我和格斯拉先生的几次见面?

3.提出问题,精读细节

(1)仔细阅读作者与格斯拉兄弟七次见面的情形,品味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的描写艺术。

第一次:(3-8段)介绍人物基本情况,重点读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二次:(9-12段)定做靴子的过程,重点品读格斯拉先生工作时的动作、情态。

第三次:(13-22段)“我”对格斯拉先生说散步时的靴子咯吱咯吱响,重点品读人物对话。

第四次:(23-28段)介绍鞋店生意状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自述。

第五次:(29-35段)店铺发生变化,重点描写格斯拉先生的出场。

第六次:(36-43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

第七次:(44-52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完善板书)

总结: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作者分七次来描述人物,有什么好处?

运用人物外貌揭示人物的个性和命运,有助于读者全面立体构建人物形象。

七次见面,各有侧重,丰富了情节和人物内涵。增强可读性。

4.自主研讨,求同存异

(1) 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具体表现: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具体表现: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3)文题“品质”有什么双重含义?(完善板书)

(4)对于格斯拉的坚守,你赞同么?作者持什么态度?有什么现实意义?

5.小结:

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6.板书设计:

诚实敬业

热爱手艺

恪守职业道德

鞋品一流

品质

诚实的底层劳动者

人品一流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歌。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孩子的口吻对美丽神秘的银河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体现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首诗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向银河提出的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第二部分只有一句话:“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这为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本文富于无限的童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l.启发诱导法启发诱导学生从问话中,体会无限的童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这篇课文要弄懂重点、难点,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体会这也是适应《新课标》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三、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

l.读悟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晴朗的夜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由1000亿颗以上的像太阳一样靠自身发光发热的恒星和无数星云、星团构成的一条淡白色的光带,就是银河。这条光带就像一条流淌在天空中发光的河,所以被称为银河或天河。(出示课件)

湛蓝的夜空,闪闪的星河是那么地神秘而令人神往。这节课我们就来问银河。

二、新授课:

(一)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似乎意犹未尽,现在就请你借助书下的拼音自学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再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摘取智慧之星。老师随机点击星星,出现生字请你认读,并加以分析,答对了这颗星星就送给你。

3、请同学们带着所摘取的星星一起去问银河。]

(二)学习课文

1、文章中问了银河那些问题?

随机学习量词“阵”,完成量词填空的习题。

2、指导朗读:问问题要用什么语气来读?自己试着练一练。

3、文章中还问了哪些问题?文章中的小动物可爱吗?为什么?

随机学习拟人的修辞方法:这些小动物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动作、特征,这种方法就叫“拟人”的修辞方法。我们也来试一试。(出示练习题)

4、作者的语言这么美,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练习读一读。

5、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如果积累下来多好呀,谁来试着把你喜欢的的句子背一背。

(三)拓展延伸

文章中把银河当作了一个可以交流对话的伙伴,当作了一条就在身边流淌的小河,随时准备扑进河水中去嬉戏玩耍,还有那么多的问题要与银河去分享,你能模仿文章中的句子也来向银河提出问题吗?

说课稿 篇5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说课目录

教学流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激发兴趣为前提,提高身体、心理素质重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注重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掌握运动专长及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选自《体育与健康》中的第七章第五节。本教材是由本院体育教研室老师共同编写。由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次印刷出版。里面的内容都是根据我院实际体育设施结合我院学生运动特点总结出来的。对于我们学院体育教学有着非常高的实用性。

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复习、改进正手发高远球技术,进一步学习正手击高远球技术。

正手击高远球是羽毛球击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是学习其他击球技术的基础和前提保障,该技术作为是否会打羽毛球的分水岭。

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顶肘、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

●难点:鞭打击球,步伐移动到位

教学背景分析

技校学生有着好动、求知欲望强烈,动作敏捷,敢于拼搏的特点。

对于羽毛球运动,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热爱这项体育运动,但是多数学生都是刚刚接触羽毛球运动,脚下步伐的移动比较慢,击球瞬间的爆发力、对球的控制能力及击球时上、下肢的协调配合都比较差。

(三)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一班共约60人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正手发高远球和正手击高远球技术的动作概念和评价方法。

技能目标:

复习、改进正手发高远球技术,使90%的学生能够掌握发球的用力顺序;进一步学习正手击高远球技术,使80%的学生基本完成正手击高远球技术,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羽毛球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使学生初步了解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技术的动作要领。

对个别技术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主要是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带问题进行练习,探究出问题的答案。

教学方法

个别辅导法

分层练习法

统一练习法

设置疑问法

讲解示范法

教学方法

通过身边的同学起到相互观摩与提醒的作用

根据学生技术水平划分不同练习内容

原地掷羽毛球

击悬挂的羽毛球

击自己抛起的羽毛球

设计意图:体验-归纳。体会鞭打发力。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体会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

设计意图:练习-纠正。体会动作,掌握击球时机。

学法指导

如何学好高远球基本动作

教学流程

开始部分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一、课堂常规

二、安全教育

三、队列练习

一、徒手操

二、专项准备活动 1、正、反手颠球2、挥拍模仿正手发高远球

3、挥拍模仿正手击高远球

4、结合后场后退步伐的正手击球挥拍模仿

5、垫球游戏

一、复习正手发高远球

二、示范讲解正手击高远球技术

三、学习高远球基本技术

四、教师集中纠正错误

五、分层教学

六、个别指导

一、放松操

二、本课小结

三、布置作业

四、收放器材

开始部分(5分钟)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集合,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3.安排见习生。

二、安全教育

三、队列练习

设计意图:队列练习是学生行为习惯和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

准备部分(25分钟)

一、徒手操

1、头部运动

2、思想汇报专题扩胸运动

3、体转运动

4、腹背运动

5、弓步压腿

6、手腕踝关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身体各部位充分活动开,准备进入运动状态,避免受伤。

1、正、反手颠球

2、挥拍模仿正手发高远球

3、挥拍模仿正手击高远球

4、结合后场后退步伐的'正手击球挥拍模仿

5、游戏:“垫球接力”

设计意图:复习挥拍模仿与步伐移动,为本课主教材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专项准备活动

准备部分(25分钟)

游戏:“垫球接力”

设计意图:

1、结合羽毛球步伐的专项练习,提高步伐的灵活性;

2、6人一组,培养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一、每人一球,复习正手发高远球技术

基本部分(55分钟)

要求:击球瞬间鞭打发力,身体协调用力,每人10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击球瞬间鞭打发力。

二、教师示范讲解正手击高远球技术

要求:认真看示范、专心听技术讲解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是学生兴趣的动力,讲解是学生领会动作的根源。可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技术。

学习高远球技术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原地掷羽毛球练习

击悬挂的羽毛球练习

击打自抛的羽毛球练习

1人发球,1人击高远球练习

2人对击高远球练习

(1)原地投掷羽毛球练习(体会鞭打发力)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2)击悬空羽毛球练习(体会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3)击打自抛羽毛球练习(体会动作,掌握击球时机。)

要求:身体蹬转,侧身对球,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2人一组,每人20~30次。

设计意图:通过身体蹬转、侧身对球、判断落点,击球瞬间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

(4)2人一组,1人发球,1人正手击高远球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要求:步伐移动到位,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2人一组,练习10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判断落点,步伐移动到位,击球点在头顶右前上方。

(5)2人一组,连续正手击高远球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四、教师集中纠正错误动作

要求:认真听讲解,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练习中改正。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

1、击球时屈肘、手臂伸不直。

2、步伐移动不到位,击球点判断不准。

纠正方法

击悬挂的羽毛球

步伐移动练习

五、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人个掌握技术的情况,自主选择练习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组合技术结合实战,让学生知道正手击高远球技术在比赛中的实战用途。

(1)无球练习,体会挥拍动作。(基础差)

(2)1人发球、1人击球。(基础比较差)

(3)2人一组,正手高远球击直线或斜线。(基础较好)

(4)4人一组,正手高远球击四方球。(基础好)

(5)个别指导:教师巡回观察练习情况,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击球不远,不会发力,动作没有领会

经常漏拍或击球点不到位

出球的方向掌握不 好

能自如控制好出球方向

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操:9×8拍的挥拍放松操

2、本课小结

3、布置作业:利用互联网搜集正手击高远球的技术动作视频

4、收放器材。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特色:

1、专项准备活动: 专项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紧密结合本节课的主教材。

2、游戏设计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游戏的设计中:首先,结合羽毛球步伐的专项练习,提高步伐的灵活性;第二,将全班分成六组进行游戏,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3、自制教具运用:利用自制教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材的重点教学。

4、学法指导 :分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在的设计上,提供给学生4个学法的选择,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只有主动去选择,才能带来主动的学习,只有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成功的教育。

二、不足之处:

1、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分层教学应更加细化

2、教学过程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章与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数的知识来学习的,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四则运算,这一章的内容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四则运算等有关知识的基础进行学习的。它既可看着是分式有关知识在解方程中的应用;也可看着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其它分式方程的基础(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同时学习了分式方程后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路子,打破了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代数式必须是整式这一限制。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基本方法是:“去分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识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

(2)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熟练地解分式方程。

(3)体会解分式方程的“转化”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分式方程的解法。重中之重是去分母实现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与验根。 由于学生去分母时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整式运算、分式运算等知识,学生容易出错,而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去分母,即实现了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解整式方程是学生早已熟悉的知识。因此确定正确去分母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关键。由于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学生第一次遇到,所以分式方程的验根也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一)学生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尽量让学生自己寻找、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新课教学:

1、分式方程的定义。

(1)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提问: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母里含有未知数吗?前面学习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

(3)下列方程中哪些是整式方程?哪些是分式方程? (共6个识别题,1.x+3y=1/12 2、x+1/x=5 ,3、2/3x,4、3/(x-2)-1=5/(2x+1) 5、5/(3x-2)+(x+1)/3=16、(2-7)/5+x/3=1/2

) 注意: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什么?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先学习分式方程的定义,再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紧接着利用几道识别题训练学生正确地区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及分式的区别,这部分教学要求达到“了解”层次即可。)

2、解方程:回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中的第一步?如何去掉分母?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这是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去分母才能实现我们的转化,而这个步骤由于涉及的知识多,学生容易出错。这里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解这个整式方程。(由学生完成)。(学生已有这部分知识,由学生独立完成,新课的教学不能教师一讲到底,凡学生能做的应由学生做,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把解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必须强调原方程,因为有学生往往代入去了分母的整式方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得出未知数的值是否使方程两边相等,确定方程的解的正确性,得出原分式方程的解的结论。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解分式方程,通过练习,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练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的查缺补漏,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练习中形成解题的能力。

拓展题:

小明说:x=2是方程2/(x-2)-1=5/(2x+1)的增根?你是否赞成他的说法?

对这堂课的增根的进一步理解与巩固,说明增根是在解方程后,让公分母为零的未知数的值才叫方程的增根。

(四)课堂小结:

1、分式方程的定义。

2、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3、解分式方程应注意:(1)正确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2)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通过小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形成体系、网络。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小结也应由学生试着完成,教师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体现。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52页10.5 1、2、3题。

课外作业的布置是必须的,它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应精选,应适量。

1、观察以下两个题目:

(1)计算: 2/(x-1)-1

(2)解方程:2/(x-1)-1=0

这两个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做什么?解题的第一步有什么不同?

五、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将黑板分成四个部分。 (1)课题、引例1、引例2。 (2)例1。 (3)例2。(学生板书的课堂练习写在例1、例2的下面) (4)小结与作业布置。 2、教学时间安排: 复习引入约3分钟;新课教学约30分钟;课堂练习约5分钟;小结约2分钟;作业布置约1分钟。 3、整堂课要体现的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选择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大纲的要求。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试着总结、让学生试着做一做等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参与,去发现,去尝试,去总结。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得知识。

在讨论增根问题时,通过具体例子展现了解分式方程时可能出现增根的现象,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产生增根,然后归纳出验根的方法。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修改病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中考时语文考查的一个重点。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病句类型。

2、让学生掌握修改常见病句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点拨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以合作议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病句的病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对病句的修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病句的病因。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直观演示,实际练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主探究、具体练习,让全体学生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导入:

首先,我用生活中出现的因病句闹笑话的事情导入。这一方面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学习新知:

“相信自己的学生,别以为他做不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师绝不代替。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学好的方法。”我先让学生结合学案自己学习病句的类型、修改病句的原则和方法,不明白的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然后让学生学习“教你几招”部分,这里总结了常见的病句情况。最后进行当堂练习,巩固提升。

(三)系统整理,归纳概括小结:

1、病句类型

2、修改原则:保持原意,力求少改,按要求修改,符合语法规范。

3、修改方法:增、删、换、调

  四、课堂练习:

在学生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自己进行修改、评价,并大力表扬、鼓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使学生放开胆子畅所欲言。这样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情、学法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设计本节的内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为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二课时为地形复杂多样,第三课时为山区面积广大。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情境导入;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二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三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1和图2.2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3页活动2、3、4三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