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三姐妹》观后感

《三姐妹》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4W 次

导语:片主要讲述了西北偏远落后的农村一家三姐妹,为了改变她们的人生命运,便大胆与传统和世俗观念挑战,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努力拼搏,最后一举考进大学的真实故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三姊妹》观后感。欢迎阅读及参考!

《三姐妹》观后感

  篇一、《三姐妹》观后感

因为工作关系,这两年在做的事情,跟一个社会群体有关:留守儿童。某天拍摄结束,跟编导聊天,她说留守儿童谈及自己的父母,有的会哭,有的面无表情,已经麻木。于是我想到了王兵的纪录片《三姊妹》。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成为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xx年,山东教育电视台和56网联合国内多家媒体,共同发起了以关注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为核心的公益活动“温暖2012”。活动主办方找到电影导演张元,联合几个纪录片导演,共同拍摄了五部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生存现状的纪录片,分别为:《林林和瑞瑞》(白卜旦)、《亲爱的小孩》、《小雅各布》、《假期》、《五年级》。

在此之前,纪录片导演王兵拍摄了关注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三姊妹》,在2012年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地平线单元大奖。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云南某山区的一个家庭:妈妈离家出走,父亲在外面打工,只剩下三个孩子,在家里相依为命。他们坦然接受了命运赋予的一切,平静地生活着。一起做饭、一起放猪、一起嬉戏……父亲打工回来了,给孩子削好水果,抱着最小的孩子,享受难得的温暖。后来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到外面打工,只剩下家里的长女,一个人在家做饭、放羊、干活、上学,没有恐惧,只有麻木。但三姊妹之间的相互照料、相互嬉闹,还是让人感到一种纯净的温暖。

  篇二、《《三姐妹》观后感

请先让我援引九苍老师(九只苍蝇撞墙)的一句短评来开始这篇评论——《三姐妹》“前三分之一超过了王兵所有前作”。之所以援引这具,不是我对九苍老师的直觉迷之相信,而是我个人其实也有相似的观感:《三姐妹》开始那几个场景确实让人惊讶,如果真要找个词来形容的话,“前所未有”恐怕最为合适。

为什么会这样呢?理应说在一部完整作品中,是不该出现前后断裂这种现象的。尤其对王兵这样单枪匹马始终以同种方式完成作品的导演来说,恐怕更是如此。看来,问题不在于导演(或摄制)。原因得在其他方面找找。

《三姐妹》一开始,出现在镜头里的人物只有三姐妹而已,后面才逐渐加进了其他人物:照顾她们的婶婶,年老的爷爷,外出务工归来的父亲,带回的阿姨……这些人物清一色都是成人。在这里,我们可能探知到了问题的关键。转变之所以发生,也许正是因为成人进入了镜头(首先是婶婶的出现)。

孩子与成人,代表着两类不同的感知方式。如果说成年人代表着一种普遍、受制于经验、已然发展完善的感知方式,那么孩子则代表着更为弱化的、还尚在发展中的感知方式。他们更少受经验影响,对外部世界更为开放。我们可以说,正是“时间”积聚的经验对孩子的影响弱于成人。

但人物的感知方式对影像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当你简单地把影像看成是被摄影机镜头记录下来时,自然会如是想。这没错,错就错在忘记了影像要生效得先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因而,影像在构成上的任何变化其实无时无刻都在牵制着观众的观感。

当画面中只有孩子的时候,观众遭遇到一种感知失效的情境。他们发现孩子不是在与他们相似的方式(即运用经验)感知这个世界。这种反差对于云南深山里的孩子来说,显得更甚。与世隔绝的生活现状使得她们的感知比在一个在普通家庭成长的孩子显得更为虚弱、更为自然。也就是说,受到后天文化上的影响更少。

这很可能就是我们在《三姐妹》开始的那些场景中感到自然的原因,那种旁观的无人视角实则与小女孩的感知是一体的,摄影机以相类似的方式感知着镜头前的人物与环境。同样不该忘记的是王兵自身能够让摄影机如若无人的“高超”能力,这使得他可以毫不介入地将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纪录下来。

待至后来,大人们进入了镜头,他们所随身携带的感知方式便盖过了孩子的感知方式。整部作品就与其它同类的纪录片没有多大差别了。这也许就是九苍老师所说的影片后三分之二实则再次落回了窠臼。值得引申的是,王兵一直在拍摄此类具有“反常”感知能力的人物:《无名者》中的自食其力者,《疯爱》中的精神病人……这也许是“非介入”政治的最佳姿态。

  篇三、《三姐妹》观后感

这次王兵带来的同样是纪录片,《三姊妹》,影片讲述年幼的“三姊妹”生活在云南一个叫洗羊塘的穷苦村子,平静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这重担让人无法不去质疑现实,而孩子们的平静又给人朴素的感动。

据王兵所说,影片实际拍摄时间大概就一个来月,但是因为分了三次拍,所以持续了大概有四个月时间。而王兵拍这个纪录片的契机,是王兵有个朋友,是一个作家,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2009年的时候王兵本来是去看看他的母亲还有去给他上坟烧点纸,然后路过这个村庄看见这三个孩子就在路边趴着玩,就跟她们聊天,然后就去她们家。她们家真是一贫如洗,当时停留了只有一个来小时,很快就下山离开了。那三个孩子印象特别深,可以短时间拍一个记录片。于是就拍出来了。

  篇四、《三姐妹》观后感

这次去798 UCCA看的三姊妹的首映,还有王兵导演的见面会,感受到了的是纪录片的震撼。喜欢故事电影的我是不怎么喜欢纪录片的,处于机缘巧合看到了《三姊妹》,153分钟的现场,朴实的画面,真实的反映,却让我觉得这便是纪录片的意义吧。

三个姐妹在山区,每天做的事情便是放羊,放猪,摘些松子,吃的饭除了土豆白菜就是土豆白菜。大姐英英相比粉粉和小珍要承担更多的重量。在艰苦条件下,睡觉也是在潮湿的被子里入睡,穿的鞋子已经破的划伤了脚。

大概如果我不去看这个片子不会想象到这样的农村。

大概如果我不去看这个片子也不会想象到还有这样的姑娘。

三个姐妹不怎么说话,眼神里却诉说着很多。

大概没有电视的话她们会活的轻松一些,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会不会让他们以为每个人都是如此,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快乐一些。

会不会在那些个山坡上拾粪的时候,风也温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