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说明文作文 >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精选11篇)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精选11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9W 次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其中的说明文,更是常见,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法的介绍事物、解释事物的文体。要求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如定义、分类、举例、数据、图表等。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精选11篇)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1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用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是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与修辞手法种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2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学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设置悬念,激趣导入。例如在教《种瓜得豆》时,可以这样导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

之后,举办一个“种瓜得豆”新闻发布会,为了把“种瓜得豆”这个新闻发布会开好,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篇课文,为“新闻发布会”的顺利召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了知道种瓜得豆的奥秘,认真地阅读起来。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的,在《种瓜得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具体的图像向学生展示现代转基因科技的相关成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思: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应用的?在医学上又是怎么应用的?通过这些情景和理由,引发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了解说明策略,品析语言文字,提高能力

1.品出读的趣味,整体感知。在教学生学习说明文时要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策略。在我们教师教研时,教师们也一致认为必须关注这一要点。但仔细分析《新程标准》提到了“说明策略”,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并不是“理解”!显然了解是较低要求,理解才是高要求。

我们教师习惯地认为,学说明文必须讲说明策略,否则就没有讲透课文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标精神。这样一来,原本就没有情节故事和发散思维点的说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框。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文章内容缺乏魅力,科学知识缺乏生命活力。

2.品读语言文字。大部分说明文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理由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点在教学说明文时也不例外。

三、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表情达意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

在教学过程中,科普说明文除了要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还要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进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举例子的说明策略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但由于篇目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地拓展是必要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如转基因蔬菜、转基因水稻。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3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

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

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

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

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

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

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4

一、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从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物说明文,一类是事理说明文。通常情况下说明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课文说明的对象,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这类说明文要求读者在通览全文,把握说明对象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大致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比如《中国石拱桥》先谈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苏州园林》一文。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对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作具体解说。《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文章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等。

二、理清说明文的条理结构

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人们对它的认识过程来安排层次,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说明文大多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大多采用逻辑顺序。

1.以空间为序。例如《核舟记》,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就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2.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介绍了我国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从书籍的雏形到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的缩微图书。

3.以逻辑关系为序。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先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便按照“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次序来说明物候现象出现的因素,采取的便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分析说明文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层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三、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清楚,说明文往往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等。恰当的说明方法能将深奥复杂的知识通俗化、简单化,将抽象思辨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要阐明的道理。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多种说明方法时,要着重使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的特点,而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从而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的说明需要,学会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

四、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魅力表现在其准确、简明、周密、生动、形象等方面。品析说明文语言在于其准确之美。如《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提到“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文章中“比较”“大约”“可能”“几乎”“当时”等词或表程度,或表推测,或表限定,删换不得,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外为了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还要推敲词语的意义,注意词语运用的次序。

如《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与“技术”的顺序能否颠倒?通常情况下“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效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度和手法,其效果是具有实际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如果颠倒了“艺术”与“技术”的顺序,就不足以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匠心了,苏州园林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5

一、概括、提炼信息

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定标题,或概括全文或某段的说明内容。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以及概括、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

常见误区:不能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准确的概括,词不达意;不能全面概括,要点有遗漏。

纠误策略:

1、说明对象的考查:因为说明对象是说明类现代文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故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大部分文章标题就是说明对象;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需提炼出说明内容,模式如下:介绍了xx(对象)的xxx(现象、原理、规律等)(如《看云识天气》)

2、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3、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的则需要概括归纳。

4、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一般在每段开头,在段中或段末的很少;没有中心句的,要抓关键词句,摘要组合,结合全文认真提炼,不要有疑问代词。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同学们掌握的类型不能少于6种,作诠释、摹状貌一般不考查。

常见误区:

1、书写不认真不准确,混淆术语。如“打比方”写成“比喻”等。

2、记混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

3、用词不准确。

纠误策略:

1、牢记说明方法的名称及所起的作用。

2、把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和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不能分开;概括特征尽量用原文中的词句。

3、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在文章前半部分,比较长的需缩减、摘编或概括一下。

4、注意区分文体,是说明文的,就要写“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不能写成“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有些还较为生动。

答题误区:不能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忽略了关键性的话,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纠误策略: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xx(加点字词)”,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2: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方式:

(1)表态:不能删去。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多”“有余”等词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了)。

(4)“xx”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四、开放性试题

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同学们阅读选文后获得的感受、启发、体会。具体的题型:如对选文的形式或某一部分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部分内容展开联想,或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设想等。

答题误区:不能紧密结合文章,任凭自己自由发挥;答题不全面。

纠误策略:认真仔细,不要漏掉任何一点;另外,注意一些连词,如“还有”“另外”“而且”等,它们提示我们有几个答题点;结合实际,结合原文,调动知识储备,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能用文中的原话尽量用,不要再自己组织语言。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6

一、重要词语理解法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来看,这里所说的重要词语,是指关键性的名词概念,指代性词语和关联性词语等几种类型的词语。对它们的把握应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来作出合乎事理的推断,准确理解该词语的应有含义。

1、关键概念的理解。科技文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它们大多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准确理解它们中间带有关键性质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和把握它所在文段甚至整篇文章重要信息的钥匙。高考考查这类词语,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所在某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生从语文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力。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人体干细胞》的第一道选择题就考查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解释。

2、指代性词语的理解。现代文阅读非常强调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些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弄不清它的基本含义,那就说明还没有读懂文章。可以这样说,对代词或指代性或指代性词语的考核,能够检验出考生的理解能力。

3、关联性词语的理解。说明文特别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关联性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在科技文中,关联词语揭示的,不仅有文章的内容与信息之间的联系,还包括文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就是说,它们以词语的面目出现,而它们能具有的“能量”及能起的作用,常常超出句子之外,这是考生必须注意的。

二、重要语句理解法

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要的语句”?一般而言,科技文中的重要语句在内容上大多具有被一般语句所证明或解读的特点。在文章中常是中心句,文段的起句与结句(或指首句或尾句),以及在文中起关键或关联作用的句子。

怎样才能迅速而有效地找出文中的重要语句并作出正确的理解呢?这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弄清重要句子自身在语句构成方面的特征;二是找出重要句子与相关句子之间的实质关系。具体说来,有以下四点:

1、找出句子的主干。如果是单句,就要做句子结构分析,弄清其基本结构,在找出其主干的同时,还要弄清主干与其修饰限制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重要语句主干能包含的内容,常常就是文段是不是全文的核心或主旨所在,修饰限制成分所表达的内容,则是对核心或主旨的阐释与解说。

2、找出句子的重心。如果是复句,就要弄清楚分句间的层次关系,是总分关系、因果关系,还是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从而找出它的重心所在。

3、弄清句子的“管辖区域”。重要语句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在文章中能起的作用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而且还处在重要或关键的位置上,它就在这特定的位置上将它的作用辐射到整个“辖区”。

4、分清句子的“邻里关系”。在明确重要语句的辖区范围的基础上,联系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进一步分辨出与其相邻的上下句之间的意义联系,才能对该句的含义作出准确、全面的理解。另外,善于通过抓关键词来理解全句的含意,也是一个简捷有效的办法。

三、归纳要点法

做好文章内容要点归纳和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是实现语文阅读与鉴赏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些目的:

1、抽取关键信息。

①注意句群的中心句;

②抓住句群的总领句和总结句,明确总领句、总结句与中心句的关系;

③借助单、复句知识来领会关键词语及关键句子的内容;

④捕捉关键的指代性语言,理解所指代的内容;

⑤借助关联词来探求文段内容的重心。

2、注意过渡,照应的内容,对文章的理解要有整体性。

①利用过渡句对上下文的衔接作用,打通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联系,使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完整统一;

②注意首尾照应,代词照应和句子照应。

3、借助以下简单易懂的辅助办法找到归纳中心思想的途径:

①明确文体特点;

②洞悉标题含义;

③了解写作背景;

④理解材料特点;

⑤抓住作者思路;

⑥捕捉关键语段。

以上所读到的方法均为要点式的提示。

四、分析概括观点态度法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懂得去把握这种观点态度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直露的观点态度在文章中许多显眼的地方就能看出来:

①通过标题来体现;

②通过开篇的中心句来体现;

③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语句来体现;

④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来体现;

⑤通过文中极富感情的抒情句来体现。

含蓄的观点态度的把握难度就大一些,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把握:

①注意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象征意味;

②注意对文章中辞格运用的理解;

③注意文章使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④注意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进行分析;一定要懂得运用阅读提要的阅读方法对文章进行局部分析,进而通观全文;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可以用自己的片面理解来代替作者的观点,更不能迷信社会上已形成的某种所谓的正确观点。

五、推断和想象法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可以从文章内容的脉络入手,着重分析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文章潜在的内涵,把握文章内容能表达的深层意义。

第二,推断和想象有三种情况:

①根据文章内容的全理推断和想象;

②根据文章内容做合理且有度的引申性的推断和想象;

③游离文章内容的随意性很强的推断和想象。这样,找出答案也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了。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7

首先,明确说明对象。

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物原理,明确了说明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特征。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和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因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说明文的类型,明确了说明文的类型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在说明什么,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明确了说明的对象,就容易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也才能有效提高说明文的阅读效果和教学效果。

第二,把握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每种客观事物都有它各自不同的特点,说明事物,就是要把事物独自具有的特点说明白,不让它同其他事物或类似的事物相混淆。把握了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就获得了某种知识。

第三,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条理化。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一篇说明文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也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特别要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以及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等。

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是作者根据对说明对象的主次、因果、先后、上下、大小等的认识顺序来作出的一种安排。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文章所说明对象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是为了符合所说明事物的特点,以便说得清楚明白。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很难让读者看清。说明事物采用逻辑顺序,最能体现事物的内部联系。只有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四,指出并理解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说明的方法通常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一篇说明文采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的目的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在学习说明文时,要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这样才能较易理解文章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准确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最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写说明文,如果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所介绍的知识就不能表达准确,甚至还可能使人产生误解。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多样和灵活,必须以准确为前提。在准确的前提下,文章可以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同时也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

在明确了阅读教学说明文应该解决的以上问题后,我们可以采用一篇带几篇教学法,即根据教学需要,把联系紧密或有相同之处的教材编成一组,统一安排,有的精讲,有的略讲,从而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同类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把单元课文的共性与各篇课文的个性相结合,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有利于给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而且引导学生从联系中学习知识,便于领会,易于记忆。

比如我在教学初二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中的第三、第四这两个说明文单元时,就是这样教学的。第三单元的说明文是事物说明文,在教学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我就让学生知道学习说明文应该首先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再看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重点学习《中国石拱桥》后,我就放手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单元的其它课文:《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因为知道了应该样学,学什么,学生学起来就不盲目了。第四单元的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我重点详细地讲解了《大自然的语言》后,接下来的《奇妙的克隆》、《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等课文,学生自读后,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对他们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够准确的问题我再逐一讲解。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8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如: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我们一般都可以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教师喋喋不休!因此我们就可以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定会丰富多彩,趣味百出,内容可能近乎荒诞,但一定会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可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xx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很合学生的口味,所以定会大大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令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四、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比如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趁热打铁,印发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从上述四点教法可以看出,它们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初步概括为下列几点:

第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这四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第二,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四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做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9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说明文有用

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这样导入“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但古人却能预知天气。同学们猜一猜他们靠什么帮忙?”学生顿时开动脑筋,最后不难得出:“可以借助天象”。“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助手——云。”引入课文后,让学生通过列表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之后小组讨论确定答案。

当天的作业是——观察天上的云,预测明天的天气!学生非常高兴,趁机引导他们:“很快就学会知识的原因是作者用了很多特殊的说明方法,现在来认识它们。”于是,学生快乐地接受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2、借用其它学科知识,让说明文变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被压扁的沙子》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文章,用语言叙述不太好懂。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数学的证明题格式和化学的方程式。

先让学生找到斯石英的段落,慢读两遍,笔者将文字变成方程式,用方程式解释“斯石英的变化过程”。

再让学生读最后几段,又用证明题的形式把斯石英存在与恐龙灭绝的关系表达出来。

变形后的说明文使学生茅塞顿开、眼界大开:既学了知识又看懂了文章,还认识到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3、吸收其它文学形式,让说明文出彩

文章由于目的不同,故而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吸收其它文学形式,有助于说明文的理解。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中,笔者适时引入了对联的形式对比罗布泊的今夕,让学生在阅读后把下联对出。只有熟悉课文才能有所获得,于是学生积极阅读,都想成为对联高手。

4、不断进行写作训练,让说明文回归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说明文教学当然离不开写作练习。在八年级的教学中,笔者一直不断地进行写作练习,从说明局部到说明整体,一点点地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观察——写作的模式。学期中组织年级的作文竞赛——《铁七中的玫瑰花》,并将出色作文结集成册,传阅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10

一、创建情境,激发情感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这样枯燥的说明文,我们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让学生欣赏大海美丽的景色。

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对大海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如果有机会想不想去看一下大海?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你心中的大海吗?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表扬激励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朗读品味,感受语言特质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以抓紧时间用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字词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所以如果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领悟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科学性,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从读中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布置朗读任务:把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

由于之前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已触摸到文字的“温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在学生朗读时,我又巧妙地对语言特点进行点拨。随后,我还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质,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一个数字、一个举例、一个比方,都在学生在朗读中成为他们对文字宣泄的载体。既让学生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质,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三、比较品评,感知文体特点

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特级教师姜茗芳老师在执教《太阳》一课所用得“比较法”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课始,姜老师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断,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这段优美的文字后,让学生畅谈感受。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字的优美,同学们沉浸在文章优美的“画面”中。如此品味,实则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面镜子。

接着,姜老师话锋一转:“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太阳》,它的语言又会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大家走进课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学生兴致盎然地自由朗读了课文之后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觉硬梆梆的,很单调。于是,姜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写景散文,而《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姜老师开课即选了巴金的《海上日出》这样的美文让学生感受,通过与《太阳》的一番比较,引领学生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我在教学《太阳》时,也采取了姜老师的方法,通过两篇不同文体的阅读,没有说教,也没有灌输,不经意的安排中,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文学家;什么是科学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

四、探究感悟,了解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因此,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太阳》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教学中,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课堂上,我成功的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引领学生探究、感悟,从语言文字中捕捉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不错,就在那个地方打上一个五角星。”这些教学步骤与手段将枯燥的说明方法的学习融化在语言文字中。学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脉搏,将文中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的句子找出来,我随机引导学生将说明方法提取出来,并由学生板书、小结。

五、回归整体,品味语言

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弄清思路、明确说明方法的基础上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也可选取比较经典的段落读,让学生边读边找出具有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字、词、句等,加以赏析。以《海的颜色》为例:作者经过观察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大家轻声朗读第9自然段,说说你的看法,然后引读,揭示首尾呼应的写法,联系上文体会它的好处。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你发现这种说明文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个活动要预留出比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细细品味欣赏。

比如“关联词语”,在介绍渤海湾的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时候,用了四个“因为”使说明的层次分明;比如,在说明语言上,“可能”这样的词语使语言严密准确,让人感受到作者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回顾整体,在说明文的知识学习和运用上,我们就可以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

六、有效拓展,学会表达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活用说明方法,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从科学知识维度出发,从内容上关照,拓的是课本内容。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从语言学习纬度出发,发展语言。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11

一、严格按照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说明文,关键是弄清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说明文有两类教学目标:

1、一般教学目标。即识字写字、学句写句、朗读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这是教学任何一篇课文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说明文也不例外。

2、特殊教学目标。即学会阅读、写作说明文这种特殊的文体。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说明文教学提出如下明确要求:“阅读说明文,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抓住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抓住要点”与课标在中年级提出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有近似之处,但要求更高一些,要分点说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分点说出某些段落的主要内容。因为说明文大多是按若干要点组织文章思路的,抓住了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领。抓住了纲领,就大体把文章读懂了,把文章的结构弄清楚了。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二、审视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

1、抓特征的典型性。说明事物的文章,是为了使人们了解某一事物的性质或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怎样才能把某一事物说得准确、清晰,让人们了解它呢?抓住事物的特征是一种主要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征,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所以,只有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才能使人们对某一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

教学说明文,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出示之后就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抓住事物的哪些特征来说明事物的。可以直接揭示,也可以让学生加修饰语揭示特征。

如教《神奇的克隆》一课,可以把“神奇”作为教学主线。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把握特征的典型性”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立足全文抓特征,作者写克隆,是抓住哪几个部分表现克隆的“神奇”?第二步,学习克隆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各段的要点,作者写克隆的神奇,是抓住哪几个要点写的?第三步,让学生自学其余各段,抓住“神奇”体会克隆的意义。这样自始至终围绕事物特征的典型性来教来学,学生既可以学会抓事物特征的典型性,又可以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还可以提高思维能力,掌握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可谓一举四得。

2、抓结构的条理性。人们接受知识是按一定认识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而逐步深化的,说明文在结构方面就必然突出事物内在的条理性,以显示事物之间存在的逻辑联系。言之有序,条理清晰,则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因此,分析说明文就要注意理清作者构思的逻辑顺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

说明文的结构是作者运用语言材料说明事理的整个过程中所做的部署安排,但作者所用的材料不是随意堆砌的,而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按照一定的条理顺序,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起来的。就是说要层次清晰,言之有序。就其材料的结构组织来说,有的按时间顺序,如《烟台的海》等文;有的按空间顺序,如《大自然的文字》等文;有的按逻辑顺序,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文;有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往往几种形式综合运用。

另外,分析文章结构,不仅要使学生清楚文章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其作用是什么,深刻理解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真正把握说明文言之有序、条理清晰的结构特色。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文章特点

1、抓说明方法的多样性。说明的方法是一篇说明文的表达技巧因素。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资料、列图表等。教学说明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弄清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技巧,形式说明能力。

一篇说明文,往往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在教学时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分清主次,着重分析在文章中占主要地位的方法,探讨其精妙所在。例如《麋鹿》可重点分析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神奇的克隆》可以主要分析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等。

进行说明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能找出文章中采用了几种说明方法上,更重要的是把特定的事物、特定的说明目的和相应的说明方法联系起来,探讨文章为什么使用这种说明方法。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大量采用数据说明埃及金字塔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既准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情况,显示了科学研究的严密性,又给人以翔实可信之感,还避免了抽象、浮泛以至于冗赘的说明。此外,还可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综合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更好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

2、抓说明语言的灵活性。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简洁、明晰,并且要尽量生动形象,富于情趣。

准确、严密。说明文的语言最根本的特点是准确、严密,因为只有用语准确严密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才能保证内容的科学性。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陨石的水分比较少,而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块,含有丰富的水。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这里运用了“大多”、“也许”、“数亿年”等词语,就准确严密地说明了火星上水可能的来源。

简洁、明晰。无论是介绍浩瀚的宏观天际,还是解释纤细的微观世界,欲清楚明白地述说古今中外之事物与事理,就要有简洁、明晰的语言。如《学与问》一文,作者在总结观点时,用了“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用语简洁、明晰,使读者对文章的观点有了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