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关于腊八节的散文(通用10篇)

关于腊八节的散文(通用10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5W 次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腊八节的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腊八节的散文(通用10篇)

腊八节的散文 篇1

今天是腊八节,传统上吃粥与做腊八粥的日子。昨天晚上就把做粥的各种粮食准备齐全,莲子、红豆、绿豆、花生米、黑米、糯米、葡萄干、红枣等等,洗好放在锅里,今天一早就起床熬粥。

锅里飘散过来的粥香味已满了整个客厅,丝丝香甜,缭缭绕绕,沁人心脾,我闭着眼轻轻地吸着香气,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过腊八节的情形。

那时候因为生活条件不好,家里无法凑够做腊八粥的材料,妈妈把家里仅有的麦子、玉米、黄豆、芝麻都找来,再加上父亲用省吃俭用结余下的粮票买的大米,把煮粥的水也算上正好六样。当时妈妈还风趣的说:“吃了这大顺的饭,一年做什么都精神都顺心,水是宝贝,没有水谁也无法生存。”

看着妈妈用心熬成的粥,白色的大米粒晶莹透亮,圆圆黄豆与玉米金黄灿烂,腊八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与颜色,我总是舍不得把它一气喝完,而是一小口小一口的喝,小一弟一弟狼吞虎咽的喝完后还笑眯眯的望着母亲,看着弟弟的样子,全家人都开怀大笑,母亲总是很慈爱的再盛一碗给弟弟,等奶奶,弟弟与我喝饱之后,母亲才喝锅底仅剩的半碗。我问母亲为什么不早喝,母亲总笑盈盈的说她不爱喝,天真的我真的以为母亲不爱喝,还把那仅剩的半碗喝过一大半,我童年腊八就是在六宝粥与着妈妈厚重的爱中过来的。

在我童年的记忆力,每顿饭第一碗母亲都是先是给奶奶端上桌,然后就是我与弟弟,母亲总是最后吃饭,大多时候就是我们吃完面条之后,母亲再在面汤里给她做玉米面的搅一团一。父亲长年在外工作,很少在家,家里的一切重担都落在母亲一人肩上。直到后来,自己一天天长大,如今已为人母,才深知在那些困难的日子,母亲也爱喝那香喷喷的腊八粥,也爱吃那白白的面条,但她上孝敬婆婆,下关爱儿女,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母亲沉甸甸的爱在我的脊髓里越积淀越深厚。现在日子好了,母亲却老了,皱纹早就爬上了她的额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早已花白,背弯了,走路不再轻快。

今天的腊八节,母亲一定还在煮粥,脸上洋溢着幸福,等着她的儿女们回家喝她亲手煮的粥.....嘀嘀嘀,突然一阵急促的电压力锅的警报声把我从沉思中拉回来,原来粥已煮好。

盛一碗浓香浓香的粥放桌上,思绪万千。多想亲手捧上自己做的粥给父亲母亲喝啊,可女儿远在外,只能遥祝父母健康平安。细细品着粥,慢慢的回味,品童年的艰辛,品世事的沧桑,品今天的甜蜜,品明天的希望。从喝粥中我更体会了生活的温馨快乐、幸福甜美以及对父母更深的思念。

孩子们都放学回家了,我端上了亲手煮的腊八粥,看着孩子们欢快的笑脸,一阵阵笑声从家里荡漾。

热气腾腾、香气飘绕中,我仿佛看见了母亲的笑脸......

腊八节的散文 篇2

记得小时候,每到进入腊月,妈妈就准备熬腊八粥了。妈妈信佛,乐善好施,凡是别人有求于她的,只要能帮上忙,她都会尽力去帮。

我家院子的东南角有一棵大枣树,每到秋天,就会结很多枣。这时妈妈会小心地把枣打下来,趁天气晴朗的时候,把秫秸箔用凳子与棍子架起来,然后把大枣均匀的摊在上边晒。那枣在太阳的恩泽下,一天天慢慢变红,变软,一般十几天就能晒成又红又大又香又甜的干枣了,就像一个个精美的红玛瑙,十分诱人。每年不管收多少,我家的红枣从来不卖。一进入腊月,妈妈就会让我去给邻居家送枣。

有的邻居也劝我妈把大红枣拿到市场上卖了。妈妈说,能卖几个钱啊?就是一个不吃都卖了,也好过不到那里去。再说,咱的邻居亲戚家也都没有。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一到腊月,天气就很冷很冷了。腊八那天黎明,窗外还一片漆黑,我还在甜蜜的梦中,忽然一股诱人的粥香味从门缝里钻进来,绵甜而温馨。我正欲起床,妈妈早把从灶膛口烤的热呼呼的棉裤棉袄盖在被子下:“趁热乎赶紧穿上,小懒虫。”冬天的每个早上。我都会听到妈妈的这句话,年幼无知的我,不知道感恩。现在想来,在那个困难的时代,妈妈的这个举动,包含了多少对孩子无私的爱啊。

厨房里的锅盖已经掀开,蒸汽裹着醇香笼罩在整个房间,然后从厨房门口挤出来,向四面八方缓缓漫溢,把节日的祝福撒满大街小巷。

灶膛里的余火还很多,锅里的腊八粥还在“咕嘟、咕嘟”的冒着气泡。望着那一大锅黏黏糯糯琥珀色的粥汁,那红的枣,青的豆、白的山药、花生米、核桃仁等点缀其间,犹如一位大师精心绘就的浓墨重彩的油画,伴随着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味扑鼻而来,不由的我垂涎三尺。

妈妈终于盛出一碗她得意的作品:“先给你奶奶送去。”这我知道,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眼睛又看不见,每顿饭,第一碗总是先送给我奶奶吃。她又让我给村西头的老奶奶送一碗。从门第上说,她其实与我家并不是很近,是一个五保户,也八十多岁了。“这也不值啥,咱不给她,也许她今年就吃不上腊八粥了。”善良的妈妈总也忘不了别人。

终于该我们享受妈妈的腊八粥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赏着妈妈精心熬制的独特美味,还有那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酱豆小菜,一边听妈妈讲佛祖是如何在腊八这天成道的;岳家军吃了腊八粥是怎样大败金兀术收复失地的;朱元璋从小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你们姊妹几个要好好上学,长大了多做善事。”妈妈虽然文化不高,对这些民间传说却知道的很多,还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其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自己有本事了,才能帮助别人,自己都吃不饱,咋着帮别人?”妈妈经常这样对我们说。这也成了我们姊妹几个不怕吃苦,努力学习,一直向上的动力。

十二年前的腊八节,吃了妈妈给我们做的最后一顿腊八粥,到腊月二十八那天,妈妈以八十八岁的高龄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妈妈一生辛辛苦苦,乐于助人,不知她大大小小帮助过多少人们。她真的太累了,在天堂她应该好好歇歇了。出殡那天,天气低垂,大雪漫天,好大好大的一场雪啊!人们说,这是老天也在为我的妈妈哀悼,因为她是一个善人,一个好人……

我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熬的腊八粥了。可妈妈的音容笑貌,妈妈那热心助人,一生行善的精神就像一面镜子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令我时时不敢懈怠,唯恐有违妈妈的良苦用心。

一碗腊八粥,一缕母爱情;无私的母爱,让我们感恩一生

腊八节的散文 篇3

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腊八节,下面小编与大家分享关于腊八节的美文,希望大家会喜欢!

在暖冬里猫冬,时光静好,日子似乎格外踏实、平静与温暖。不知不觉中,好几个远离尘嚣与聒噪的清闲假日已在指间悄然滑落而去,蓦然间,年关迫近,腊八节已到眼前。

腊月初八一大早,乡村的家庭主妇们便里里外外跑出跑进忙碌起来,淘大米淘糯米,洗大枣洗葡萄干,泡枸杞泡绿豆泡花生米,然后把它们一起下锅用温火慢慢熬,不一会儿,家家户户的饮烟里便飘溢出黏稠的香甜的腊八粥的味道。随着这味道不断飘散不断弥漫,年味也就不断发酵变得愈益浓烈与醇香,如同墙角那坛刚启封的陈年老酒一样让人陶醉让人神往。不觉想起小时候唱过的歌谣来:

腊月八,眼前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家,小孩小孩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俗语说得不错,过完腊八节,喝完腊八粥,红火的年味就拉开了序幕,与新年有关的话题便活泛起来,作为孩子,谁能不激动不兴奋呢!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地回想起这些歌谣,都会让我的记忆之舟在心海里荡漾起儿时腊八节的`一些涟漪来。

儿时的腊八节,一直很很清贫很单调却很温暖。

那时候,乡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甚是清苦,平时吃的以黄的(玉米面)为主,若到年关能吃几顿白的(小麦面)打打牙祭就算不错了。至于在腊八节里用白米大枣枸杞花生仁等什物熬粥,那只能是全村数一数二的有头有脸的人家才有的事,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所以,在我没有走出山村前过的近二十个腊八节中,我的记忆里是没有腊八粥的概念的,也不知道腊八粥与腊八节有甚关联。

记得老家乡村有这么一个俗语:腊月八,没米吃,不杀儿子杀女子!

乍一听,感觉挺吓人的,似乎贫困的乡村充满了暴力与血腥!其实,这句俗语虽带杀字却毫无杀机,表达的是贫苦人家过节时无白米无白面的纠结与无奈,日子过得苦,只能迁怒于女子而心生叹惜与怨愤了。

但无论如何,腊八节还得过一过,因为腊八节毕竟是年关的开始,不过是说不过去的。按照习俗,还得做点糊状与黏稠的饭食,不仅供人吃,还要给鸡、狗、牲畜分享一点。吃了这种糊状与黏稠的食物,人与家禽家蓄便都糊里糊涂,把苦日子当甜日子过了。而且,吃这东西还能糊住大家的嘴,谁也不能说糊话乱说话。这样以来,黄的就大有用处大显身手了,家家用它来做馓饭糊糊汤,热锅热碗吃上一顿,既祛寒气又蒙混过了节日,也算美味佳肴了。

除了吃黄的之外,腊八节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打腊八(其实就是河面上麻池上的冰块)了。

腊八节作为新年开始的标志,除了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有的地方击鼓逐疫,有的地方跳神逐疫,有的地方用冰块逐疫。多年以来,老家的乡村就一直保持这样一个习俗:腊月初八一大早,每家每户都打发人拿上铁棒铁锤去河边、麻池(沤麻用的水池)上去打腊八,把打下来的大大小小的冰块用背蒌背回来,一块块放在厨房、粮仓与卧房之中,可以驱邪逐疫,久保宅第平安。我们那儿的人把打来的这些冰块称作腊八,把打腊八看作是腊八节的一件大事。

腊八节打腊八是个苦差但也是挺有趣的事儿。那时候的冬天确实很冷,冷得很直接很干脆,只要一过立冬,雪就一场接一场的下,雪后,天气就一天比一天的寒冷,到了腊八节,正值三九天气,三九四九,关门闭首,说的就是这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这时候,小河、麻池里的水就结出了足足有半尺多厚的冰层,正是打腊八好时节。每年腊八节一大早,我与两个哥哥,穿上破棉衣破棉鞋,戴上暖帽,拿上铁锤铁棒,背上背篓,早早就来到麻池边上,把背篓放在一边,找一个好点的位置站稳脚跟,然后臂膀鼓足劲抡起铁锤,手起锤落,随着嘭的一声响,麻池的冰面便裂开了缝,只听咔嚓一声,冰面四分五裂,分裂出一些大大小小的冰块。当然,这样的好运气不会常有,有时冰面较厚,需要连续敲好几下冰面才能开裂。冰面开裂后,破开的冰块浮在水中,用镢头或铁锨就可以捞上来,再用手把冰块装进背篓,用破棉衣把手擦干,然后背上背篓,满载而归。

冰块背回家后,一块一块,光滑细腻,晶莹剔透,宛若羊脂玉,温润而洁白,让人爱不释手。仔细端详时就会发现,这些腊八上天然镌刻着一些栩栩如生的庄稼图案,有的像土豆,圆圆的大大的,一串连着一串;有的像玉米,密密匝匝挨挨挤挤,如同青纱帐一样茂密;有的如麦穗,一穗压着一穗,一层连着一层,颗颗饱满,显露着庄稼人的精神。这样的风景每年自然先由父亲领略,他在窗前迎着朝阳眯着眼睛把这一个个冰块仔细端详摩挲够了,然后就会一捋胡须说:明年的洋芋长势好,麦子看起来也不错,明年咱家该多吃些白的了吧!说完,父亲把他鉴定过的腊八又转给了母亲,母亲一块接一块挨个看了一遍,颇为惊喜地说:他大,我咋看腊八里有很多书,你说咱家贵娃能念下书不?父亲听了,又拿起母亲说的那块冰,翻来翻去端详了好一阵说:只要好好念,应该是有希望的!

这样端详冰块的,不只有我的父亲母亲,老家村庄里的人都这样,他们一直以来都相信一个传说,腊八图案能预示来年五谷杂粮的收成。所以,看看一个个冰块,他们就能看到来年的希望,或者能获得一个辛勤劳作的理由与念想!

腊八给了庄稼人一种念想一种力量,就更值得珍藏了,捧一块腊八,放在厨房,再捧一块,放在粮仓,再捧一块,放在卧房,不论家里的哪个角落,放上一块腊八守着一块腊八,便能在一年四季驱邪祛疫,免受蚊蝇喧闹之苦,阖家安康,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去收获更多的希望。

从我记事起一直到高中毕业前,我家每年都在吃黄的馓饭喝黄的糊糊汤打腊八端详冰块憧憬未来中过腊八节,迎接新年的到来。而每年这一天里,父母都不遗余力地从一堆冰块中生搬硬套地找出一两块有书本形状的冰块,端详一阵后,他们的眼睛里便盛满了喜悦,盛满了自豪与希望。彼时那番情景,平实却温暖,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后来,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离家几十公里的小镇上工作,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每年腊八节也能喝上香味扑鼻的腊八粥了,但我却始终感觉腊八节与我渐行渐远,那些吃糁饭喝糊糊汤打腊八等与腊八节有关的事慢慢地变成了我的记忆,零落成我淡淡的乡愁,伴我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蹒跚前行。

我考上学校后,父母亲高兴极了,以为十几年来他们都在腊八里看到书本图案,所以我才有了出息。他们还把这当作一种经验向别人推广,逢人便说:谁家腊八里有书本,谁家的孩子书就念得好,将来一定有出息。其实我就考了个师范学校,当了个教书匠,算不上有什么出息,但父母亲却都很自豪与满足,以为我跳过了龙门,实在是一件比五谷杂粮的丰收更值得高兴的事儿了。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经意间我已在这个到处弥漫着铜臭的小镇上生活了二十几年。二十几年间,我在小镇娶妻生子成家谋业,但始终没能融入小镇人的生活,特别是每至传统节日时,我都会面朝南山,听任缕缕炊烟摇曳起我的乡愁,家乡节日里充满欢笑与温暖的画面便会浮现于我的眼前,让我久久地依恋与回味。

今天,又至腊八节,老家应该又有一块一块的腊八放进了卧房、厨房、粮仓里了吧!年迈的母亲应该又在端详腊八又在寻觅书本图案眸子里又会盛满希望吧!

腊八节的散文 篇4

在我的家乡陕西关中地区,腊月初五是喝粥的日子,俗称“五豆”。煮粥时,取各色杂豆最少五种,和米熬成粥,类似南方的腊八粥。而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面,俗称“腊八面”。从古时候起腊八节就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吃腊八面寓意一家人一年到头福寿、康乐、平安。

在家乡,到了腊八,就意味着一年农忙到头了,新年的脚步近了。年味儿越来越浓,到了准备过年时候了。

做腊八面讲究颇多,面要和匀,要硬、揉到,擀面时用力要匀,先松后紧,先慢后快。这样才能软硬适中,做出的面条吃起来光滑、口感筋道。面要切得又细又长,寓意将来的好日子能细水长流。

做腊八面之前先要准备腊八菜,用作面臊子。将准备好的红白萝卜、白菜、大葱、蒜苗、豆腐、粉条、排骨、鲜肉切成小丁,和诸多调料烩成味醇色佳的臊子。腊八菜图的就是样数多,品种全。看着齐全,吃着热闹,吉个利!把刚出锅的面干捞到碗里浇上红红的辣椒油,香喷喷的臊字,根据不同的口味,再加木耳粉丝香菜……香气四溢,味道鲜美,色彩绚丽,让人垂涎三尺。看起来那叫一个绝,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吃腊八面讲究不见红,一定要在太阳出来前吃完,因为有俗语“腊八不见红,来年不受穷”。腊八面做好的第一碗先献给灶王爷———民以食为天么;第二碗敬财神爷———祈福赐财;第三碗上供到列祖列宗———求得保佑子孙,家业兴旺。再将这三次献的“腊八面”回到锅里———有福同享。

家家户户做腊八面时会多做些,多吃几顿,岂盼来年丰收兴旺。吃腊八面的时候,还要给家里的鸡、猪、牛、羊、狗喂食腊八面。据说,鸡吃了爱下蛋,羊吃了爱下羔,牛吃了一胎能生两个牛犊子,将腊八面挂在果树上,来年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因而庄稼人特别敬重腊八节的“腊八面”。

出生在1970年代的我,小时候正是物质匮乏的时候,难得有机会吃面。而陕西人与生俱来就爱吃面,而儿时的“腊八面”在我记忆中刻骨铭心。因为只有这时才能大快朵颐,吃到一年中最美味的面。

每年的腊八前夕,父亲就乐滋滋地和乡亲们一块去集市采购做腊八面的原料,谁准备的样越多越丰盛,就寓意着谁家来年越兴旺发达。母亲在腊八前夜就精心和面、揉面、醒面。精挑细选把准备用于做腊八菜各种蔬菜切成小块或小丁。第二天,母亲早早起床,只见雪白的面团在母亲的巧手中翻转变幻,在擀面杖下翩然变成雪白的祥云,切成细长。然后做腊八菜,母亲先把肉丁葱花爆炒,依次倒入各种蔬菜,不一会家里到处香气四溢,让人口水直流。

我们孩子们就眼巴巴围在锅旁,看着细面在沸水中翻滚,迫不及待。当面煮熟,盛于碗中,浇上臊子腊八菜,献过各路神仙和祖先,我们就争先恐后,狼吞虎咽。

好多年没有回家过腊八节了,想起母亲亲手做的腊八面,心中无比的温馨。

腊八节的散文 篇5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今天腊八!

按照传统习俗,

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喝。

儿时那碗暖身又暖心的粥,

今天你喝了吗?

早晨起来,把昨晚就泡上的腊八米,放入锅里开始熬腊八粥。腊八米是几天前跟妻一起去商场买的,各个档次的、调配好的腊八米琳琅满目,但仔细看无非就是那些各种米加上各种豆类,再加上点什么枸杞、桂圆、莲子、银耳等物品。看看差不多随便买了一份,就准备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用,也是为了纪念传统节日。

腊八粥熬好了,看看粥的颜色,闻闻味道,嗯,确实不错,粘稠度也刚好。其实,我跟妻这些年来一直有早晨吃粥的习惯,我们自己熬的粥也是几种米掺在一起,也放些小豆、绿豆、枸杞什么的,虽然赶不上腊八粥的材料多,但也不错。

盛上一碗腊八粥,喝一口仔细品味一下粥的味道,除了比往日的粥甜了一些,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甜是因为腊八米里有冰糖。心里想一想今天是腊八节,喝腊八粥是纪念这个节日,心里似乎温馨了一些。但总感觉这粥里缺少点什么,确切一点说,是缺少一点记忆中的那种腊八粥的香味儿,那是童年的时候,妈妈熬的那种腊八粥的香味。

我童年的时代,是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那时的生活谈不上温饱,连最起码的油、盐、糖、火柴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凭票供应,更别提那些稍微一点的“奢侈”品了。根本就没有,别说没钱,有钱也买不到,一天能有口稀饭、咸菜之类的充饥就不错了。那时我们还小,对生活没有什么感悟,整天就知道嬉闹玩耍。就知道盼一个又一个节日的到来,因为每到一个节日,妈妈就会想方设法给我们做点好吃的,虽然难为了妈妈,但是看到我们这些儿女开心过节的样子,妈妈总是默默地微笑。难为妈妈那一番苦心了,让我们从小就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节日的温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妈妈的好和伟大。要说盼节日,最盼的就是过年,特别是一进寒冬,我们就掰着手指头计算着时间。那时,妈妈就告诉我们:“别着急,等过了腊八,年就快到了”。妈妈还笑着常对我们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因此,我们就盼着过腊八节。

到了腊八节的头几天,妈妈就开始动脑筋凑齐自己调配的腊八米的材料,其实也很简单,都是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大米、小米,还有几种晾干的豆角扒下来的豆粒。头一天晚上,妈妈就把这些材料泡上,腊八这天,妈妈早早就起来开始熬腊八粥。等我们起来了,妈妈早已经把粥熬好了,等我们收拾完自己,妈妈便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端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闻着这一年中难得见到的美食,那种香气和热气早已驱散了心中的寒气,驱散了外面凛冽的寒风。妈妈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可能也不知道腊八节的来历和什么传说,因为从来没听妈妈讲过这些,只知道妈妈对我们的关爱是那样的细微。所以看我们看着腊八粥那种馋样儿,妈妈嘴里便说:“吃吧,吃吧,吃完了腊八粥心里暖和,就不会冻掉下巴了!”在民间始终流传着“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传说,没看到谁的下巴冻掉,其实就是形容这个季节天气特别寒冷罢了。

我们吃着妈妈熬的腊八粥,对于那时一年难得见到油星儿的我们来说,腊八粥就是我们的美食了。粥香,粥里的豆粒又面有好吃,我们舍不得一下把这碗粥都吃掉,就把粥里的豆儿偷偷地漱出来,放到衣兜里,作为这一天的零食,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心里那种美啊!那种开心的劲儿,足够我们快活几天的,时光也就在我们这样的快乐中慢慢度过。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眼光的商家们,超市里早就备好备全做腊八粥的食材了,买回家放进锅里煮好就行,虽然省心省力,却像现在的速成食品,吃起来总感觉味道寡淡了些,没有自己亲手一点一星准备,吃起来醇香,绵长。

腊八节,还是让我们拾回那些香甜的记忆吧,“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快到了,但是我们是否能寻回过去的年味儿呢?

腊八节的散文 篇6

明天是传统的腊八节,每年的腊月初七这天晚上,家家都要把各种米、豆泡好,但等明天一早,就把米下锅,然后大火烧开,小火细熬。不等太阳露脸,一碗碗又香又甜的腊八粥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每个人的肚子中了。

晚上吃过饭,我拿了碗要去泡米了,还在饭桌前的婆婆说:“今年咱不熬腊八粥了,现在也没那么多讲究了,熬不熬的也没什么,再说那些豆粒也嚼不动。”我很欣喜婆婆能说出这些话,要知道年近古稀的婆婆是很迷信的,对于传统的什么节日吃什么饭,那是很在乎的。比如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和饺子,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和饺子,腊八节一定要吃腊八粥。今天那么破例,真是出乎我的想象。我赶紧顺坡下驴,“不熬就不熬吧,现在吃什么都一样了,吃什么都能丰收了。”其实我是不喜欢熬腊八粥的,需要熬好长时间才行,比平时要早起半小时,还要一刻不离地在锅前看着,一个不注意就有可能熬糊了。比起熬腊八粥,我更愿意多睡会儿。

小时候,不知道腊八是一个日子,把腊八理解成拉巴(两腿向外侧撇着走路),于是每年这一天,就会和小伙伴们开玩笑,“今天你拉巴了吗?”然后,有调皮的真的就把腿向外撇着,走上几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知道了腊八是一个节日,吃腊八粥的节日。每年腊八的前一晚上,奶奶和妈妈就会带着我们姊妹几个捡豆粒,捡完黄豆捡绿豆,捡完绿豆捡小米,……那时的米和豆都是用大碾子在土地上碾出来的,会参进去一些土粒或砂粒。捡完了,妈妈会一边淘米,一边夸我们手快眼快,我们也会蹦着、跳着、高兴很长时间。

记得那时熬腊八粥,粥一定多熬,一顿不能吃完,代表着家有余粮,庄稼丰收。而且还要一定要凑够八样粮食,小米、黍米、麦子、大豆、绿豆、红豆、花生、枣、玉米粒、山芋干,是常用的,也是我们家乡出产的。经常自家的米凑不够八样,邻居们就会互通有无,有时一顿腊八粥可能会是几家的米凑的,象是百家饭了。

后来大米、江米、麦片、各色花豆从四面八方经销过来,很快加入了腊八粥的大军之中。人们不再为凑够八样发愁了,一碗粥里常常有十几样米,有的人家,还会在粥里放一些莲子、百合、银耳等中药。熬腊八粥的米也不用自己费心调制了,超市里各种口味、各种功能的八宝粥米都有,有地瓜百合粥、莲子银耳粥、滋心润肺粥、养肝明目粥,琳琅满目。还有熬好的粥,装入盒中,再加上漂亮的包装,成了馈赠佳品。

吃腊八粥的时间也不只在腊八这一天了。一年四季,想哪天吃就哪天吃,想吃几顿就吃几顿。这粥已不再是腊八的特有食物,所以名字也慢慢有了变化,叫做八宝粥了。

腊八粥的含义也就由原来的为明年五谷丰登而祈福,转到了营养健康上来了。再说现在的科技水平,五谷丰登还用得着用迷信的方式祈祷吗?

腊八节,不只喝腊八粥,还有一样好吃的,腊八蒜。这是结婚后才知道的,每年腊八这天,婆婆都要腌上一大瓶腊八蒜。把蒜瓣剥好,放进盛有醋的瓶中,密封。过春节时再打开,就着有腊八蒜的醋吃饺子,味道鲜美极了。但是我还没有亲手做过腊八蒜,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偷懒。就像今天,一听婆婆说不熬腊八粥了,我心中一阵窃喜。看来,我的懒散毛病还是一如从前。但是,窃喜过后心中是一阵阵的空虚,腊八节吃不到腊八粥,好像是少了点什么,临睡前还是捡了几样易熟的米,泡在了碗里。婆婆的牙不好,大豆、花生之类的就别放了,吃不动的。

腊八节,婆婆还有一项特别交代,明天不能回娘家,也不让我大姑姐回来,说是腊八是小年,不能在娘家过。我的大脑中是没有这些意识的,但是婆婆信啊!不去就不去吧,反正只有一天,后天不是就能去了吗?我宽解着自己,应了下来。

我们这里确实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按我的理解,那是古人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快的一种说法,但是老人们告诉我的是,腊八是小年。老人们很重视年的概念,哪怕是小年,也要遵守一些必要的民俗,比如,过年要早起,这一天不能随便走亲戚,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娘家。虽然时代变化很快,但是有一些传统的意识还是不好改变的。

腊八节,承载着风俗的变迁,时代的变迁。

腊八节的散文 篇7

在我家乡有一句民谚,“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腊八这天非常冷。虽说不至于把下巴的冻掉,但是腊八这天冷却是真的。这一天俗称“腊八节”,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了,这勾起了我许多关于腊八节的记忆。

腊八节是我孩提时代最向往的一个节日,每到腊八节这天,都要喝腊八粥。

记得小时候,一到这天母亲要起得很早熬腊八粥,我们还躺在暖暖的炕上睡觉,依稀听见母亲拉风箱的声音和锅碗瓢盆碰撞的声响。我也不知又睡了多久,就听母亲喊叫,“快,都起来吧,喝腊八粥啦”!我们赶快告别暖呼呼的被窝儿,叠好被子,放好饭桌。母亲就把一盆热腾腾的腊八粥端了上来,给我们每个孩子盛上一碗。那粥是用黄米和豆子熬制的,吃到嘴里粘粘的,有一种独特的粮食的香味。家家都很穷,能吃上一顿腊八粥不亚于过年,这粥也就不可能熬的很多,每个孩子只能分到一碗,吃完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空盆,于是就把碗舔的比洗过的还干净。吃过饭我们就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喝过热乎乎的腊八粥,走在冰冷的路上全身都暖暖的,嘴里还不时回味着粥的余香。

如今,居住在城市里,偶尔的腊八节也象征性地喝腊八粥、吃腊八蒜,但总觉得很刻意、很勉强,再也吃不出小时候在老家时的那种气氛和味道。自从考学走出家乡,就再也没有吃过母亲熬的腊八粥。上学时腊八还没放寒假,工作后腊八也无法赶回家里。现在想来有二十多年了,那腊八粥的香气再也没有感受到,母亲熬腊八粥时拉风箱的声音和刀铲碰击大铁锅的声响也仿佛成了记忆。

现在母亲已经老了,已是满头白发,她也随着自己的几个孩子离开了故乡,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间来回游荡。尤其是她也从过去生活的主角,演变成现在生活的配角,生活上的事情时常听从我们的安排。每年的腊八节,每每被淹没在我们工作的忙忙碌碌之中,腊八的主题,再也没有我们童年时那么鲜明,再也没有母亲作为生活主角时安排的那样细致、周到。

今天正值腊八节,天气比往年寒冷,我家晚饭吃了腊八粥。端起饭碗,我想起了母亲,不知她在离我遥远的地方有没有喝上一碗香喷喷、热呼呼的腊八粥。

腊八节的散文 篇8

爷爷八十岁时,背着手,在雪地上走路嗖嗖快。腰不弯,气不喘,寒风掠过谢顶脑门时,后勺一圈儿白发就势扯上了银色胡子,蜿蜒地挂在腮边。他声如洪钟,常吓得儿孙们颤抖,见着黄米饭就笑眯眯的,非常温顺。

那时,母亲为了讨爷爷欢心,一到冬天就隔三差五地焖黄米饭。尤其到腊八日子,黄米饭做得更要有名堂。淘米时要轻搓慢漂,挑出匀溜的白底紫花饭豆,先煮了八分熟,捞起来攒进小碗里。烧沸水下锅,奶黄的米粒翻滚,铁勺子沿了锅边转圈搅动,灶坑里秸秆呼呼响。少顷,豆子们愉快地散进来,淡淡的甜香在蒸汽里氤氲。直到泛出稠亮稠亮的光泽,跳动地映入眼帘,盛起一撮儿,拽出黏黏的一道豆花绺子。母亲就麻利地取出一个大肚蓝边瓷罐,放在锅台角上,一勺一勺往里装黄米饭,满满登登后,细心地盖上盖。盖子上正好搁进去两个小碗,一小碗白糖,一小碗荤油梭子。先用小棉被包了,再一闪身到柜橱里取一块干净的屉布子,兜着罐底系出一个结实的结,恰能容胳膊伸进套子里,挎着走。

屋外的阳光冻得哆嗦,雪花聚在窗台上,堵得视线都瘦了。母亲吆喝着,从大柜里掏出两条厚棉裤,规规矩矩地站在炕上,我们偷偷地捅那大棉裤,它们变得东倒西歪,像是不停地笑,豁牙子弟弟淌出口水,我们脱掉只能猫在屋里的薄棉裤,穿上迈不开步的厚棉裤。裤腰连着兜兜,两根带子从后背斜拉过来,扣和钮挤在肩膀上。完后,又包了围巾,只露出眼睛,搬起那个黄米饭包裹。母亲先走几步,用力推开房门,屋里涌动的白色气体咆哮着鼓出来,我和弟弟也站在门外了。

腊八冻掉下巴,差不多是一年里最冷的天。土房子缩脖低头的挺着,栅栏门、羊肠道都默不作声地抽着脸,平时三五条疯跑的狗,正夹着尾巴,堆在窝里草堆旁,凄凉地哼哼。爷爷家在后趟房的东头,风夹了雪粒子吹过来,我和弟弟趔趄着,眉心和鼻子头通红通红,似要结冰了。鞋底子邦邦硬,踩在雪地里发出喤喤的响,我伸手拉弟弟,他的鼻涕流出来了,冻在鼻子头上。看他撇嘴要哭,我连忙喊着:“那个黑老鸹!”他仰起脖子,忘了冷,看见高处一根电线上裹了厚厚的霜,亮晶晶的,正蹲着一个黑老鸹,探头探脑,左右张望。忽而,--嘎--嘎--嘎--扇几下翅膀,飞走了,簌簌落下一串串霜花。

我搀着弟弟,胳膊让这个棉包袱坠得生疼,手插不进兜里暖和,冻得红刺刺的,皮都肿起来了。好不容易看见爷爷家大门桩子了,那是一截老树的枯木桩子。一半身子被抹进黄泥墙里,露初半侧疙瘩琉球、愤怒的脸,顶部锯掉了,积了一坨子雪,像戴了白绒帽子,静静地立在栅栏边上。前两年,我一看见它就哭,它像爷爷,我就怕他发火的样子。我曾拿着长木杆子,把爷爷家窗户纸糊的外屋门捅得稀巴烂,爷爷从外边回来,跳起来、大声喊着,要用大板子砸死我!我一看见他,就逃得远远地。

我和弟弟好不容易拽开爷爷家的门,冰把门缝隙封死了,发出嘎巴一声,爷爷在里屋喊开了:谁呀!我的腿一抖,忙答应着,三步两步冲进屋,把包裹放在炕上,一层层打开,端出瓷罐。黄米饭还冒热气,爷爷的眼睛眯着,奓着手,大声叫着:筷子!筷子!小嫂子忙递过来一双筷子。爷爷把瓷罐捧在怀里,先夹一口白糖,抿一口黄米饭,目光柔和地咂着嘴,白胡子都快把嘴唇盖上了,一撅一撅的。哦,爷爷的眉毛都是白的,粉红的脸颊,粉红的鼻子头,粉红的脑门,像个孩子一样。

小嫂子拉着我的手,学着爷爷的样子:今儿早起来就念叨,腊八了,得吃黄米饭,黏黏下巴,要不出门该冻掉了!奶奶活着时,爷爷睁开眼睛就吃上黄米饭了!小嫂子委屈地低头说:“爷爷说我做的黄米饭不好吃。”我看着小嫂子,不知说什么好,爷爷的大孙媳妇多好看呢。

奶奶走很多年了,爷爷炕上的铺盖卷都是两套,他一套,奶奶一套。太阳下山就睡觉,他给奶奶先铺上被子,叨叨咕咕说着话,直到自己也睡去了。天空还挂着月牙,爷爷就携着黎明的清凉下地干活了。他愿意种糜子,老秋时,那些垂头羞涩的糜穗子,秀气、文静又朴实,像奶奶一样。小仓房里满囤的糜子,奶奶就会欣喜地捧起来,金红色的糜粒子,光滑饱满,从指缝间倏忽地过了。就像现在,爷爷喜欢这种感觉,香甜地吃一顿黏米饭。

腊八节的散文 篇9

冬日的乡村像冰面下的黄河,流淌着压抑的热情,看似静谧的每户院子里,时时冒着一股股隆重热烈的水汽,数九寒天里总让人心生欢喜,顿觉暖和。

一进腊月,窗玻璃上的水珠白天就没有停止滚过,在水珠滚过的轨迹处晚上就结成了壮观美艳的冰花,白白的,犹如雕刻过,甚是好看。初七那天太阳刚露头,母亲说水瓮里没水了,父亲便架起了骡车,带好了锤子、斧子一些掏冰的工具出门去寻冰,到村外的一条小河里,大约一个来小时,父亲便拉着一车冰块到了村口,在太阳的照射下,整个小平车上光芒闪闪,弟弟穿着厚厚的开档花棉裤迎了上去,小手扳着冰块要坐到冰上去,父亲呵斥着告诉他危险要他下来,他本来就被冻得有红血丝的脸蛋愈发红了,在晶莹剔透的冰块映衬下,像俩个精致的红苹果,弟弟不情愿地跟在骡车后面,一蹦一跳的就像个小驹子,父亲把车赶到院子里吃力地卸下了冰,把牲口拴回圈里,便开始凿冰,直到刚好可以放到水瓮里的大小,家里有两只陶瓷水瓮,黑黄相间的条纹,被母亲揩得油光滑亮,深长的窑洞因有了它而容光焕发,等两水瓮放满了冰,父亲便把剩下的冰放到灶台上一大一小的两锅里,我和弟弟抢着吃细碎的冰块,咬冰的感觉真好,咯吱咯吱的清脆声音像嘴里藏了一只百灵鸟,尤其是从头到脚的冰凉感,真叫人精神抖擞,母亲烧旺了炉火,红红的火苗一窜一窜的,爬上了冰冷的油漆过的墙面,那供着灶君的后墙上,有父亲亲手油过的图案,一个怪怪的图形,此时在火苗中像活了般跃动着,火苗也用力地舔着锅底,直到锅热,冰块越来越小隐匿在一锅渐热的水汽里不见了踪影,而此时父亲好像在一堆不大的冰块里认真得挑选着什么,我和弟弟则自顾自吃,没有人管我们。快中午的时候,母亲往水开了的小锅里放了一升红豆子,父亲则已选出了一块冰,只见他拿个小锤子,左修修右砍砍,我看着越来越像个小小的人形,父亲刻好后便把它放在高高的窗棂上,好像生怕我们够得着,很快,豆子浓郁的香味便传到院子里,熏得人直想流口水,熏得父母的脸上满是红晕,他们看起来很神秘,很认真,也很严肃,像在迎接一个隆重的时刻,更像是在准备着一些礼仪,我看见爷爷拿着一把长长的扫帚,在院里重复扫了好几遍,连石缝里冻着的雪花也被他生硬扫了出去,大门外窄窄的街道被他扫了那么远,几块磨滑的青石板上更是能照得见人影,整个村里似乎比往日更干净整齐,每户人家大门外的牲畜粪堆都拍打得圆圆的,村子的上空飘着几朵如云的雾气,那是从窗格里飞出的豆香弥漫……

腊月初八早上我努力睁开眼的时候,家里已是白雾缭绕,飘飘渺渺如同仙境,我推了一把身边的弟弟,发现父母亲已不在炕上了,隐隐约约看见灶台前的母亲,她正舞动着一把黑色的大铁铲,在那口深幽的黑色大锅里搅动着,她看起来是那么弱小,却又那么勇敢,父亲站在母亲的身后手里端着碗,母亲从锅里舀了一些汤放入碗里,父亲便出去了,他关门的瞬间,我觉得院里还是一片漆黑,甜浓甜浓的味道一阵阵逼近我的鼻子,弟弟也醒了,嚷嚷着要起来,母亲赶紧从灶台边过来,示意我们不要吵,说你父亲用红汤杀挞子去了,别惊动吓跑了挞子,我们虽然不知道母亲嘴里这个“挞子”是什么,但看母亲庄重的神色,便悄悄地自己穿衣服了,父亲很快就回来了,他好像在母亲耳朵上窃窃私语了几句,俩个人便会意得微笑了一下,母亲很快用大铁铲搅了几下,一股要糊的味道掠过身边,她悄悄对我们说要开饭,吃腊八粥,叫父亲给爷爷奶奶端了一大碗红粥过去,家里的雾气也慢慢消失了,我才看见母亲做了一大锅的粥,那粥红得鲜亮诱人,丝丝浓郁的味道热热的扑来,好香的粥,我和弟弟都等不及了,母亲也忙着给我们盛粥,边盛边说,要在天明前把粥吃了,再去睡会儿,我用劲挖了一勺白糖放到红粥碗里,因为平时是很难见到糖的,虽然搅拌了好一阵,但吃着还甜中带点苦,没敢跟母亲说,她会骂我们浪费的。

我和弟弟又饱饱地睡了一觉,好像那天村里学校放了一天假,反正起来的时候,太阳真的照在屁股上了,我已经看不见那一锅粥了,后来才知道,母亲已经把它“藏”了,然后等哪一天我们吵着要吃的时候,就给我们“改善”一顿,解解我们姐弟的馋,那天,天真的很蓝,而且是离地面那么高,那么远,风是刺骨的寒,出来院子里,感觉风跟刀割一样擦过皮肤,太阳又是那么的万丈光芒,直晃得睁不开眼,大门外似乎有很多人,在谈论着什么,我捂着要冻红的耳朵跑了出去,原来他们在看各家门外的冰人,不知父亲什么时候把我家的冰人放出去的,大概是昨天夜晚吧,此时的冰人,确实狼狈,通体被红色汁液浇注,我好像有点懂母亲的话了,人们在比着谁家的冰人更残,更象挞子,并且在高兴的说,挞子再也不会翻身进犯了,爷爷在和几个老人靠在向阳的墙角坐着,他们的嘴角都深一道浅一道残留着红粥的红,看起来很满足的样子,爷爷正卷着一棒旱烟,他的手已冻得黑青,但他好像不在乎,眯着眼,眼里满是喜悦……

如今的腊八粥,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人们吃不吃都随性,也不是非得在腊八那天天明前做,天明前吃,更不需要浇冰人,腊八节吃碗红粥更像是一种时尚,而且都是六零前的妈妈们做好的。但我更喜欢那种神秘、庄重、严肃、喜悦的感觉,那种美妙的如临重节的气氛和传奇色彩,时时唤起我细腻而绵延不绝的乡愁,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敬畏与热爱,更激励着我不断去追寻人生的美好!腊八节又到,向生我养我的那个小山村致敬,向善良勤劳忠厚的亲人们致敬!

腊八节的散文 篇10

清晨,打开手机,一则微信消息跳入眼底,“姐,今天腊八节,你做臊子面了没有?”妹妹从老家发来的微信问候。

“腊八节?”我瞪大眼睛,今天是腊八节?看了看日历,还真是农历的腊月初八。自从来了深圳,十来年了,在我心里压根都没了这个概念。

提起“腊八节”,我潮湿的思绪踩着时光的韵脚逆行而上……

小时候,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七下午三点多钟,母亲就开始在厨房里忙着准备“腊八节”早晨臊子面的食材了。母亲做饭时,统筹方法运用得特别好。首先是和面,一碗好吃的臊子面,和面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母亲用淡碱水把盆里的面粉拌成干湿均匀的面絮,再用力将面絮搓揉成面团,然后将面团放置盆中,上面抹少许清水,盖上盖子,把面醒上。

醒面的同时,母亲手脚利索地开始洗红、白萝卜,然后把红白萝卜切成一公分大小的菱形薄片,豆腐也切成同样大小的薄片待用。期间,母亲时不时将盆里的面团拿出来揉揉再放进去醒。同时,在锅里烧沸水,再将白、红萝卜片分次放入沸水中稍煮一下,火候以萝卜片入水后,水开1分钟后捞出,然后将捞出的萝卜片放入凉水中凉一凉,以此来去除臭萝卜味。凉好后放入碗中待用。豆腐片也用沸水泡着,以免臊子汤浑浊发白。随后切好葱花、香菜、肉丁,准备好吃臊子面时用的小菜。

当母亲把做臊子汤用的食材和菜都准备好时,面团已经醒好了,于是,她把面团擀成薄薄的面张折叠起来,用刀切细如线,长约1米左右。擀好面,母亲把细面一把一把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案板上。

收拾好厨房的卫生,已经夜幕降临了,母亲急急忙忙抱了一抱玉米桔准备烧炕。我们姐弟三人小鸟一般,围着母亲叽叽喳喳催促她给我们冻冰冰,好性情的母亲慈祥地笑笑说:“不急,不急,等妈烧好炕再给你们冻冰冰!”

烧好炕后,母亲顾不上休息一会儿,就开始给我们做冻冰冰。她先把胡萝卜切成了薄薄的圆片,然后用剪刀细心地剪成许多形象逼真的小动物和小花,随后端来三碗糖水,将系了一大块胡萝卜的白线绳一头放入糖水中,分别在三碗糖水中撒下小花、小动物和香菜叶。最后,将三碗糖水放置于屋外的窗台上。

夜,越来越深了。我们姐弟三人跪在窗前,眼睛瞪得大大的透过玻璃窗看着外窗台上的三碗糖水,兴奋得没有半点睡意,母亲催了好几遍,也没人去睡觉,心想着这冰冰怎么冻得这么慢?这夜怎么这么长?天咋还没亮?

看着看着,最后不知什么时候睡着的。母亲叫我们起床时,天已经大亮了,我兴奋地一骨碌爬起来和弟弟妹妹们蹦到院子里就准备提冰冰,父亲急忙拉我们进屋洗漱。

饭桌上端过一碗臊子面,丝一般雪白光滑的长面条,里面浇了臊子汤,辣子油红艳艳的,配上白白的豆腐片、红白萝卜片葱花和香菜,就这色相,不吃光看着都直流口水呢。那香喷喷的气味扑面而来,喉咙里仿佛生出了一只小手,三下五除二,一碗臊子面就下了肚。

吃完臊子面,我们姐弟三人迫不及待地跑去窗外提冰冰。“不急,先看看碗里冻的疙瘩向着哪一边?”母亲边说边跑出来确认“疙瘩”到底在哪个方向。因为冻冰冰时,每碗冰的表面都会冻起一个疙瘩,母亲说这个疙瘩向着哪个方向,来年哪个方向的农作物收成就好。至于,冻起疙瘩的那个方向的农作物来年是否真的收成好,我们却从未去深究过。

又是一年“腊八节”,若不是妹妹的提醒,我竟然又给忽略了。即便是记起来,自己做的臊子面却怎么也吃不出母亲做的臊子面的味道来。十来年了,再也没有过过“腊八节”,怕因臊子面想起了母亲的离世而徒增伤感。

夜深了,我独坐电脑前,呆呆地看着日历本上的“腊八节”三个字,泪流满面……

快过年了,母亲,您在那边还好吗?祝愿:母亲在天堂永远平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