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精选8篇)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精选8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8W 次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精选8篇)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 篇1

我的故乡在京东,地处燕山丘陵地带。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栽培板栗的土壤条件和上千年的栽培技术,是国内外闻名的“京东板栗”产区。

五月,春风吹过燕山,绿色的植被掩盖了古长城残败的瑕疵,漫山遍野的栗树开花了。高高的树冠上,一串串浅黄色的花束在春风里绽放。那浓郁的芳香充满了故乡的山水,陶醉了乡亲们的心。它没有茉莉那样甘甜,不象月季那么馥郁,但是乡亲们更喜欢它的味道,因为这奇特的花香象征着又一个丰收年。

白露是农村收获的季节。秋风越过长城垛口,吹黄了梯田里的谷子,吹白了棉花,吹得栗树上那一只只像小刺猬一样的栗蓬,由碧绿变成浅黄。在秋水长天里,它终于笑开了嘴巴。

谁家的放牛娃打从树下走过,从地上捡起了一枚刚从果壳里蹦出来的栗子,只听咯嘣一声,来不及咀嚼,便咽到肚里,随即扯开嗓门,在村口高声呼喊“栗子熟了!”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收栗子的战斗开始了。收栗子是件辛苦活。年轻人爬上高高的树冠,手持长杆将浑身是刺的栗蓬从枝头上打下来。老人、妇女、儿童把落在地上的栗蓬捡起来,堆放在一起,几天后,一枚枚褐色的果实便从栗蓬里溜出来。挑出那些个大,色正,形好的,小心翼翼地存放起来准备出售,不符合标准的留下自家食用。据说,这些年栗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不愁销路,这对乡亲们确实是个福音啊!身上衣裳口中食,栗子树,你就是乡亲们的摇钱树,命根子啊!

童年时期,家境贫寒,食不果腹,是轻易吃不到栗子的。为了解馋,每到收栗子季节,我和小伙伴们在放学后,结伴到栗树底下,从茅草窠中,石头缝里寻找大人们没发现的栗子。如果幸运的话,一次能捡一斤多。回到家,放在锅里炒,听着那一声声清脆的爆裂声,尝尝甘甜可口的美味,心里美极了。

60年代末期,我参军离开了家乡。到了7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家家都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种植栗子树,山里人靠卖栗子,日子好过了。姐姐知道我有喜欢吃栗子的嗜好,每年白露一过,都会给我送来数量不菲的栗子,年年如此,几十年来从未中断。四年前,姐姐过世,孩子们按照老人的嘱托,坚持每年给舅舅准备栗子。如果我不能回去,就邮寄过来。我年事已高,消化功能欠佳,吃不了几个栗子,但是这份浓浓的亲情足以让我魂牵梦萦。捧起故乡的板栗,透过老花镜片,仿佛又看到了故乡的山山水水,依稀又听见那亲人们熟悉的乡音。

故乡的板栗,你是燕山厚土孕育出来的精华,是幽燕雨露滋润出来的瑰宝。

故乡为了召回游子那颗孤独的心,你在板栗上投下了思乡的蛊,因为钟爱,我的灵魂中了乡愁的毒。我咀嚼的是家乡的特产,感受的是浓浓的亲情,回味的是那淡淡的乡愁。

故乡,我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到你怀中。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 篇2

故乡,象是一个牵着我走路的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吧;

故乡的小路,永远是我记忆的风景;我游乡到哪里,哪里留有我对故乡的眷恋;

故乡,象一颗槐树系着一年四季的成长,就象我日日月月为生活奔波而忙碌的情景;

故乡的田埂上,有我放飞的梦想,春的气息浓的时候,梦之翅膀起飞;

故乡的村头站着我的娘,娘的脸上的皱纹和长长的秀发,让我忆起允奶的儿童时代;

故乡有娘牵挂儿的心声;故乡有我牵挂的远方;

故乡的黑土地上,有我童年的回忆,故乡的田埂上有我收获的喜悦;

故乡有家的温暖,有家乡带给我的快乐;

故乡的小河边,有我对春天的向往,山的一边,有游子望向家园的俊影;

故乡的人,时常想着远在他乡的异子,游子时常系着故乡人和故乡事。

故乡的日月,故乡的清明,故乡的雨露,故乡的村庄,故乡的山山水水不,都是我心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故乡带给我的快乐,是放飞的理想,带给我的心声,是妈妈教会我的歌谣。故乡河源有小鸭子在飞跃进,故乡的路面上,有马蹄子留下脚印,

故乡在游子的眼里,永远是最好的,故乡永远是游子记忆的一面墙,风吹不倒,雨水淹不没;故乡的院前,种着一排排排的杨柳树,象戴着军功章的战士,护守家乡的老人和孩子

故乡的校舍,是我理想的学堂,从识字开始,从写文章开始,从我上完小学到中学,一路跟我同行,一路上教会了我怎样的生活。

故乡,永远是我心中的榜样,让我时刻记得故乡的好,故乡给予我的理想人生。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 篇3

今夜,梦回故乡。

今夜,异乡无眠,夜里飘来冷冽的寒风。它,自故乡的村口远道而来,如同故乡来的乡人。

这样的风,是冷冽而寒骨的,拥有北风的特质。守望在故乡的人儿,永远不知道异乡漂泊游子的辛酸与苦涩。犹如南方,不知道北方的白桦林的清俊挺拨;不知道秋雁南去的悲凉和凄美;不知道高天晚霞的空寂壮丽;不知道野枣的酸涩与栗子的坚硬;还有那青稞酒的可口与甜美。

忆故乡。在有风、有雪的时候,搭乘驶回云贵雪原的列车,奔驰在银白、清凛的世界里。童年的雪人儿,依然是一张纯真的笑脸。沉默的马桑树儿呀,依然是一位不言不语、不苟言谈的和蔼老者。洁白的雪球,三十来年的异乡路程,坎坷人生的百味和淡淡地哀愁呀,于此刻,得到净化、找寻回失去已久的欢乐和笑颜。

忆故乡,一夜竟无梦。或许是梦魂离体,来不及向我请命,私自回了一趟故乡,捎带故乡的人和事儿。否则,黎明不会从黑夜里分娩出来,小屋不会有如此爽心地香气……

春秋几度千古事,在这漂流的日月里,来也匆匆,行也匆匆,去也匆匆。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 篇4

车路蜿蜒,迤逦入山,过迷塘沟穿向覃坪。迷塘沟细流清浅,河石光润,河草依岸,两边木棉花开似火烧。我,欣喜之情从内心油然而生,外露于形,笑颜嘻嘻,手舞足蹈,还险些碰掉车师傅的烟斗。

时隔九年,重回老家,心里装填的是故乡可能变可能不变的遐想。因为它只与童年捆绑在一起,与今天有如梦与现实的暌隔。

有时,突如其来的思潮,在不受理会的境遇里遥为轻云进而飘过头顶,散在天边。而此行,我确定将会获得再好没有的满足。

山路陡峭难行,坎坎坷坷,众人一路饱受颠簸之苦,当然也在曲曲折折中感受万山圈子里和柳暗花明的意味。至于我是在心里把故乡的样子一点一点地塑起。

终于到了覃坪,踩到真正的童年的园地上。还能看到像谩骂不绝的妇人的怪石和其侧苍老奇曲的桃树,还能看到石子羊路和防牲口的围栏,只是它们变窄变矮有情有感了似的。我开始嗅到了梦寐的气息,从而极力地去求索一切能够修复我记忆的钉钉镙镙。对,我要去看旧房子,可是我最终发现童年温暖的记忆就在一个片瓦不存乱草丛生的乱墟下苦苦呻吟。如今,看一回对面山顶与瓦檐间徘徊的皓月已属奢想。正当我面对这片败景黯然伤心之时,有人轻拍了一下我的左肩。“你是比斯?”大概是看到我讶异茫然的表情他又说:“遝子,八坛子呀,不认识啦”。这时我才半信半疑地应着转过身来。

站在我面前的这位穿风衣戴围巾修眉俊脸的青年正是我童年的伙伴。老朋友相见嘘寒问暖、悲喜交集自不必说。但是慢慢地彼此的话都变少。静而无觉,动则万变,身旁的和前所未知的中间往往很难感知到时间的变动,时隔多年才相见的我俩跟前便显出时间足迹的沧桑了。同朝霞的绯色和天空的蓝色的衔连一样微妙地让我们从童年度到了青年。此时,惟有,在思想里,在记忆里,将所有联系他和我的像珍珠一样的过往翼翼小心地串起,可是到某处,线断了,已串的珠子散落一地。此刻我们又只有呆定。

童心恝然,灿若向阳葵,正是吉卜赛姑娘唱悲歌也唱得欢天喜地。我们,本是无话不谈的,就剩各自皱眉敛唇的心事;本是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也只剩支吾与默然。最后我俩还是在有话未吐中挥手作别了。

天空雪意涔涔,我再度离开老家,与上次相比,除却翻山越岭时坐车之与徒步的感受外,便是过客之与出门的心情了。

大概生活的组成就是:一份回忆的温暖,一遭现实的尴尬,一段未来的盼念罢。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 篇5

不知道怎么了,每到傍晚,我心中总会生出一丝丝伤感,为时间,亦是为故乡。

我的故乡没有山,也没有水,只有种满各种庄稼的土地和世世代代在这里耕耘的人。百年前我们祖辈来到这里,百年后依旧守在这里。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早已浸上了我们的血与汗,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千百年的情谊,如同烈日一般,在我们身上涂下了一种永不磨灭的颜色。而这种独有的肤色,是骄傲,是尊严。

虽说我不懂农事,但我生在这,长在这,即便漂泊四方,也割不断我与这的联系。是啊,故乡的确是个好地方。

但傍晚的故乡,总会给我带来一丝伤感。这种伤感似乎是与生俱来。

每个人对故乡都有着独特的记忆。龙应台故乡的渔船,鲁迅故乡的社戏,故乡的辣子……

而我,记的是故乡的声音,是故乡的气息。而这声音,这气息,在傍晚时分特别浓烈。晚风拂面而过,留下满树哗啦啦的叶子;泥土与各种庄稼的清香中,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归歌;各家的烟囱里也升起了缕缕青烟,空气中又多了柴草的味道……

这些声音,这些气息里,隐藏着我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在村里的小学接受了教育,那时虽不懂的诗意,却不知怎的和诗人般伤惜。那时的我,便已经记住了故乡的模样。这种模样不是房屋,而是故乡的声音与气息。

长大以后,离乡求学,每次回家,车窗外的景色都不一样。春天的绿,夏天的`黄,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阳光,唯一不变的是故乡的声音,故乡的气息。

如果非得问我喜欢什么季节,我会回答“秋天”。

故乡的秋天,胜过春天的娇媚,夏天的火辣,冬天的冷艳!

故乡的秋天,有着别样的风姿!

我爱故乡的秋!故乡的秋,是金色的:金灿灿的玉米,金灿灿的豆儿;故乡的秋是红色的:红通通的石榴,红通通的枣儿……

秋天,对于我们庄稼人家来说 ,是一个喜悦的季节。各家的田地里,大人小孩都在忙碌着。大人掰玉米 小孩装玉米;大人割豆子,小孩捡豆粒……一切都是这么忙碌,而一切又是这么整齐!秋天,农民的艺术作品!

秋天的夜,便有了几分冷意。但这也阻挡不了生命的力量。秋天的乡下,到处都是蘑菇。这不仅是食物,更是乐趣!天还未亮,有的人便已穿上厚衣服,拿着手电筒采蘑菇去了。

秋天的月,也格外皎洁。或许是为中秋节做准备吧!每年中秋节前,故乡便溢满了月饼的香味。这香味随风散去,唤回了远方的游子!

故乡,回荡着我的笑声。对于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而言,故乡的树,故乡的河,都承载着我的童年回忆。这里,有我童年的玩伴,我们曾经一起抓鸟摸鱼,所向披靡!我们大了,故乡老了,曾经永久的变成了回忆。

故乡,有爱你的人,有你爱的人!即便一些人已经作古,却也消不了对他们的思念。他们还活着 ,该多好啊!

故乡就是根,没了她,灵魂也就没了。

夜深了,故乡啊!故乡,你也该休息了!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 篇6

2014年 4月6日上午,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带着亲人们的期盼和美好的梦境,我和妻陪同父母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安徽临泉县宋集镇。

由侄儿驾车,先是从自家村往北绕行近10公里乡间水泥路、柏油路,后到大广高速平舆(杨埠)站上路,往南行10多公里入新阳高速新蔡段,向东至阜阳(临泉)一路飞奔。

车内,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兴致勃勃:述说思乡的话题,回忆苦难的岁月,感慨时代的变迁,畅想亲情的温馨。还不时透过车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浏览着清明期间的无限春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侧的田野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苗儿、黄灿灿的油菜花儿,夹杂其间而无名的朵朵野花儿,在春风吹拂下波浪起伏;一片片茂密的树林、一座座葱郁的村庄、一条条河流沟港,一幢幢民舍楼房,伴随着一阵阵鸟语花香从眼前一掠而过。再看,高速路上,双向四车道的路面乌黑发亮、平坦如镜;洁白的地标线、蓝色的护栏板伸向前方遥远的天际;来来往往的车辆风驰电掣般呼啸前行,尽显现代化交通的神速;醒目的路牌、弯曲的匝道相隔不远而清晰可见。在观景的同时,我们最多的话题还是聆听父亲讲述故乡昔日里的面貌,观看今天的巨大变化。越往东走,越显村庄稠密,路边的民舍和我们当地的一样,有红砖瓦平房,有新建的2-3层楼房,鳞次栉比,尽显贫富不一。

车过新蔡(孙召)站、栎城站后,就是临泉(宋集)站,不到1小时的光景就下了高速,二表弟高山及司机早早在此等候。和高山见了面,我们紧随其后,沿着尘土飞扬的马路,前行约2公里就到了宋集镇。镇上主街道呈“十”字型,两侧多为2-3层小楼,面貌和我们万金店镇相似,各色门面及地摊的商品琳琅满目,赶集的人们行色匆匆,并不拥挤,整个街道显得有些杂乱,不整洁卫生,有一段道路还坑洼不平。我们沿着街道先往南后往东,再往南走乡间小道,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后,总算进入了二表弟高山所在的贾庄,此时已过中午12点半,啊,终于到了,我们一颗颗紧张悬着的心脏才松弛下来。

在村东头,迎接我们的是10天前刚见过面的73岁的表叔,他开着自家的电动三轮车,已经在此等待多时,此刻和我们一一打过招呼,就与高山一道往西给带路。在一块宽阔的地带停好车后,我们把携带的礼品捎在他的车上,引领我们5人又步行约200米土路到村西头,再走约100多米,才算真正来到他的家门口。表叔一声“客到了”,马上,打扮干净利落的表婶率领一群女儿、外孙们,出门迎接,一面喜气洋洋和我们打招呼,一面拉着我母亲的手,快人快语,无不抱歉地说:“春节后我们都说去西乡看你们,结果下雪了二哥没让去,我是多么想你们啊!前些时大有哥去世,我也想去,可是家里一摊子事走不开,没去成,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来到了!一听说你们要来,我高兴地这几天就没睡好觉,就盼着你们来呢!”母亲也无不感慨地说:“我也想你们啊,自从当闫家的媳妇50多年,还没来过老家哩,天天都在想啊!这不,高速路通了,孩子们孝顺,今儿个把俺们用车拉来,咱不见上面了吗?”说着,领我们跨过过道房,进入院子,然后又进东厢房(主房)让座,倒开水,上馓子(一种油炸很细的麻花),开始边拉起家常,边吃上了午饭。

表叔和父亲是姑表弟兄,我奶奶是他三姑,老一辈先后作古,只有同辈表弟兄俩还有来往。由于我们是逃荒要饭到了西乡,解放前兵荒马乱,解放后土改在此,也就和老家来往很少。记得上世纪我们这里“75.8”发大水,奶奶70多岁,水后76年春被表叔接来长住近半年,那时是大集体,表婶一边上工干生产队的活,一边照顾奶奶,关系处得很融洽。秋后父亲把奶奶接回,也是奶奶解放后唯一的一次回娘家。1987年奶奶去世,老家来了7、8家闫家近门亲戚,和表叔表婶一起来奔丧,他们小住几日,到次年父亲又回老家探亲一次。到了2004年父亲有病住院,在驻做生意的大表弟金山得知消息后,通知表叔由高山陪同,来平舆家里探望一次,至今又十年未见面。现在通讯发达,交通方便,比起过去步行或转车探亲有着天壤之别!

表叔家现有2子2女,都各自成家立业,人丁兴旺。长子金山52岁,有1男2女,2女出嫁,孙子当兵刚复员;次子高山46岁,有1男1女,都在上学;长女1男1女;幺女有1男3女。两儿子都在外做生意,家安临泉县城,只有幺女离他们仅1里地,经常偎着他们,相互照应。表叔表婶身体好,尽管都过古稀之年,古铜色的脸膛上已刻下道道皱纹,但干起农活来仍不减当年。眼下,他们还种十来亩地,养猪养羊,鸡鸭成群;低矮的5间红砖瓦平房、略显肮脏而杂乱的院落里,透出浓浓的农家气息,彰显主人的勤劳朴实。

午饭准备的很丰盛。方桌上摆满6荤两素8盘菜,两盆汤,鸡鱼肉蛋样样齐全,都是自己人做的,盆大盘满,可见待客实在。特别是大块的红烧肉,还是他们过年杀猪自留的。讲起今天的生活,表叔表婶一脸的幸福和满足:自种的麦子年年吃不完,现在还有满满的一囤,足有2000多斤,用高高的铁皮箍成圆筒;自养的肥猪过年杀后送给两个儿子每家几十斤;还有一同样高的铁皮箍成的圆囤盛满过冬的棉衣棉被,虫不咬,不返潮;每年不花孩子们的钱,除自挣外,国家还每月每人给100多元的养老金。饭桌上,在让我们吃菜的同时,表叔还拿出1瓶白酒,高山他们非让我们喝几口,我们推说有病吃药忌口,经再三退让才罢。主食是蒸馍,个大口感好,我们个个吃得饭饱汤足,1个小时的光景便结束了午餐,侄儿还特意给大家照张就餐像。

饭后,父母和表叔表婶继续拉家常,我和侄儿随高山在村庄小转一圈,我提议重点看了他家的房。在距表叔约200多米的北边,金山、高山各有一片宅基地,面积3间见方,只是高山盖起5间平房(其主房3间),居住几年后进城了,现一层院落空闲已十多年,荒草丛生,呈破败景象。而金山压根儿就没盖,生长着一片树木。再看左邻右舍,有些富足户或已翻盖成2层小楼,或正在盖楼,建筑样式为现代风格。不过,全村缺乏整体规划,房屋参差不齐,道路宽窄不一,而距新农村建设标准相差甚远,到2020年建成小康更任重道远啊!

4点时分,我们和表叔一家人分手告别,他们恋恋不舍,想留我们去临泉县城住宿,父母没同意,说好以后每年至少见一面,平时电话多联系,这次了却父亲27年的夙愿,二老已经心满意足了。

上车后,高山把我们送到高速入口,由于返程路熟,到家仅用1个半小时,比去时提前了半个钟头。从此,我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古诗有了新的诠释。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 篇7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

——题记

云南归来以后,我说的归来并不是回家。那夜,火车于零点五十分由昆明抵达遵义,我的朋友们在我的前头显然有些欢呼雀跃的激动,我跟在后边默默的走着,听着他们兴奋地说:终于回来了,感觉遵义好亲切,第一次觉得好轻松……没几句话后他们就说起来当地的方言,尽管在云南他们也喜欢说着一口方言,但总归没有这种时候说着自在,也许少了这样的放肆。班上不起眼的那个小男生说起普通话来总是结结巴巴,所以平时他的话很少,尤其和我这个外省的说话时,总让他有些别扭不自在,可当他说起方言时仿佛是一个新生的演说家一样,我在心里有点小小的诧异。

我默默地在后头走着,有风迎面吹来但却不冷,很快朋友们的声音就在我的耳边模糊了,火车站很嘈杂,但我的世界却突然沉静了,一路上都有推销住宿的当地居民热切而渴望地询问着我,我只顾着摇头往前走,脑子里还是下火车那一瞬间的情景:车厢里一阵骚动,尽管每个人看起来都有些疲惫,但依然掩饰不住他们内心的兴奋,就好像每天放学最后几分钟那样——蠢蠢欲动,尽管我一直不能理解他们放学的冲动,于我而言早一分钟和晚一分钟并无太大的差别,但那天我却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兴奋点。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出省,尽管云南与贵州是邻省,但这一路的清淡的饮食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吃够了苦头,就好像当初我到这里一样每天停留在嘴里的味道不是辣就是咸,这一趟云南教学参观让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旅途的疲惫、喜悦和失望,他们比我更多地感受家乡这个词的意义,火车停住的那一刻,他们终于都笑成了花一样。而我呢,并没有任何的兴奋和喜悦,于我而言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停留,不管是在昆明、在大理、在丽江还是现在在遵义都是一样的感觉,当我埋身在茫茫的方言里是,伴随着我的是陌生是孤单,有时甚至是迷茫的不知所措。

高考志愿录取的时候,我曾一度执着地想要飞往一个异同于我生活过的地方,还记得妈妈乞求我复读的样子,有些令人心疼,然而那时的我倔强,终究让她深深的失望。来到这里,一段时间的新鲜兴奋之后,我又曾一度的厌恶这里,厌恶这里的天气,到了冬天就要与太阳绝缘,我曾把这里称为“阴城”,看着衣柜里霉变的衣物,我感到无可奈何与烦躁,厌恶在街头遇到的第一个大妈,到现在我还能记得那不友善的表情和粗鲁的声音,厌恶学校对面邮局那个女人不耐烦的脸,过了这么久我依然听不大懂她说的方言,街头小贩说的“十”和“四”,我永远都像猜谜一样地探问究竟,以及最让我忍无可忍的高数老师,永远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方言,大一的高数课没有完整地听过一节,我在努力听与猜里感到听觉疲劳和大脑困倦。人与人之间连名带姓的称呼,(在家乡只有在对方极度生气的情况下才这样连名带姓地叫别人)使我感到深不可测的陌生和距离,那一瞬间我才怀念故乡我的那些老师和同学们,我的名字永远停留在了他们的声音里。我不敢一个人上街买东西,各种被坑的样子。还有无厘头的公交车站……

两年过去了,习惯了这里的饮食,习惯了周围的方言,习惯了连名带姓的称呼(内心依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有时也喜欢在湘江河边漫步,或者都对面的三阁公园走走,可终究无法用心爱上这座城市,有人说遵义是个好地方——山好水好,可在我心里我依然喜欢故乡那一年四季都不变色的山,永远绿悠悠的;喜欢流向大海的宽阔河流,汽船驶向河心时的兴奋;喜欢站在鱼排上吹海风的感觉;喜欢骑着着自行车在城里悠悠地转;喜欢黑黝黝的巨峰葡萄——引得满大街的蜜蜂乱乱飞;更有不爱吃却一直引以为豪的继光饼;喜欢鼓山的石阶和夕阳,怀念石碑上虚云老和尚的诗,山上下雨山下大太阳的奇观;喜欢鼓浪屿平和安详的巷子和恬淡的阳光,想起林巧稚医生——鼓浪屿的女儿,还有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喜欢陶笛声悠悠的三坊七巷;金鸡山上风里摇晃的大索桥;于山被青苔覆盖的醉石和山间传唱的闽剧(听不懂却觉得那么有情调);福州西湖悠闲的步调;还有被历史所遗忘的洪山桥;还有,还有……还有童年的嬉戏,妈妈的叮咛,我所熟悉的乡音和我的族人,在福建说起我的民族,人们都知晓,听到的不会是“‘畲’这个字怎么读。”

故乡的魂牵梦绕,以至在云南的洱海、丽江古城,我都会想起鼓浪屿的水和巷子还有柔软的海滩,在玉龙雪山我会想起鼓山的岩石和夕照……在遵义清水一样的汤里,我会想起妈妈亲手熬的浓汤的味道。

每当听到《异乡人》时,我都会忍不住感动,直至夜里萦绕在脑海的声音都是:

披星戴月地奔波

只为一扇窗

当你迷失在路上

能够看见那灯光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只是偶尔难过时

不经意遥望远方

曾经的乡音悄悄地隐藏

说不出的诺言一直放心上

有许多时候眼泪就要流

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

小小的门口

还有她的温柔

给我温暖陪伴我左右

再想起曹雪芹《红楼梦》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总在心里默默的,这一辈子,他乡,故乡。 所有的他乡就只是他乡,无论身在何方,去往何处,故乡在梦里。而我不知怎样的年岁怎样的经历,才致使:反认他乡做故乡。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乡愁散文随笔 篇8

在异乡,茫茫人海中,每每听到熟悉的乡音,心中顿时一惊,像拨动了哪根琴弦,倍生亲切之感。“乡音未改鬓毛衰。”乡音,是深远的传承,是有声的血脉相连,更是悠远的时光足音。

我知道,那是故乡的气息,时而浓时而淡,遥远却又那么近,一点点,一滴滴,丝丝缕缕,缓缓沉淀在我空荡的内心深处。躺在暗夜深处,闭上双眸,故乡的点滴就会在脑海浮游而上,逐渐清晰起来。一睁眼,半回头,微转身,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仿佛都能牵扯出一段关于故乡的记忆。这些记忆的点滴、时光的碎片,在内心深处游荡、沉淀、发酵,它们经常让我面怀忧伤,一种莫名的惆怅,瞬间便涌上心头……

在异乡,故乡是那么的轻,又是那么的重,沉沉地压在心头,让我喘息不止……

村头的那条溪流,杂草丛生,泥水翻飞,被鱼炮炸晕了的鱼儿,在孩童的追赶下往草丛深处逃去。我转身,回头,撞见多年前的我在河流里奔跑,汗流满面。而今,溪流拓宽,杂草不在,淤泥被水泥地覆盖了,流水清澈,一切截然两样。溪流披上了时光的外衣,站在如镜的水流跟前,我仿佛看见了时光的倒影……

水是时光的步履,它在河床上行走,发出哗哗的流淌声,时而悠缓,时而湍急,声是时光老人的情语表。在水里裸露身子游玩的孩童和大人,永远是时光的孩子,他们激荡起的浪花与水流声交相辉映,转瞬即逝。

母亲拿着手电筒扛着锄头,绕着那一条溪流在暗夜里行走。那一片口渴的稻田发出了无声的抗议,皴裂的大地就像母亲布满皱纹的手。母亲一脸焦急地在水边行走着,栽满了禾苗的稻田,是母亲一心疼爱的婴儿。一晃许多年过去了,昔日健步如飞力大如牛的母亲,脸上早已爬满了皱纹,她焦急的心情早已幻化成了丝丝安详。

每每年根回去,故乡总要发生一些变化。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矗立在村庄中央,散发出一股浓烈的时代和城市气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屋零落地分布在村庄各处,它们在村里人的保护下默默不语,往时间深处慢慢走去。

新旧的更替,是不变的自然法则。老屋是大地的使者,是生命的图腾,它更像是一个守夜的人,无声地矗立在村庄中央,以一种不变的姿态,默默地注视着村里的人从自己眼前日复一日走过,又悄无声息地渐行渐远。老屋曾经也是新屋,新屋在时间的推一下也终将成为老屋。一栋屋站久了,我想它也会躺下的,就像一个人,于大地上行走,最终要躺下,复归于尘土。

心怀故乡,就像在大地上撒下的一颗种子,生出的根便往故乡深处扎去,难舍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