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乡的散文随笔(通用31篇)

故乡的散文随笔(通用31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W 次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的散文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的散文随笔(通用31篇)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

最是那一轮明月,点燃我心中的期盼,月是故乡明……

——题记

我从零上5度的烟雨杭州开始启航,从一座山到一片庄家,从黄土到黑土,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平原到山区,经过了44小时的一路颠簸,终于在那个凌晨回到了零下31度的故乡。

当我看到漫天飘雪,当我看到银装素裹,这就是我朝朝暮暮眷恋的故乡?

当我听到那久违的乡音,在雪花中蔓延……

当我看到弟弟和弟媳站在寒风中的清晨焦急的询盼,唤醒了我的乡愁缕缕。

当我推开家门看到白发苍苍,満含慈祥的父母,那个脚踩雪花曾经为一家六口,为生活奔波的父亲,那个斑白如霜,伴着星光点点,为我们缝补衣服的母亲……

当我的哥哥、姐姐知道我的归来放下工作急急的回来看我……

这些,这一切就是我离家在外乡愁的理由,这就是我的家人,这就是我的亲人,我日夜思念的亲人。

妈妈我回来了,我没有衣锦还乡,我没有穿金戴银,我只有风尘仆仆,我只有满目的沧桑,但我平平安安。

我离家多年,当年我还是个纯真的女孩,如今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江湖险恶,什么是华山论剑。

一.雪

漫天的雪花,在飘舞着一段久远的记忆,一个纯净的童年,一个洁白的少女时代。都在这雪花中纷飞……

我踏歌起舞,任雪花肆意在我的脸上,身上飞舞。

雪就是一个装修工,它可以把世界上一切污垢用洁白掩盖……

雪就是一个慈母,无论你有过怎样的过错,它都一视同仁,用她的身体遮住你的过失。

雪就是一个少女的情怀,纯净的。洁白的爱是那样的简单。

我喜欢雪,我爱雪,我爱雪的灵性,我爱雪的气息,我爱雪的大度。

雪花如你的脚步,萧萧洒洒的向我走来,叩开我一个青春岁月的梦。

我记录雪,我放飞雪,我要在雪中诗情画意,我要在雪中寻找千年又千年的那一阕情笺。

二.山

我见过很多山,唯有故乡的山在我心中永驻。

我的家乡在小兴安岭上,山连绵起伏,一个山挨着一个山,那一份壮观和大气,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山水造就了这里人的豪迈和大方。

要说这山上最让人一看的就是这红松了,它有坚强的体魄和顽强的精神,无论酷暑严寒它都依然挺立在那里,它像个坚强的战士,镇守在那里保卫着家乡。

春季,山上开满了赤、橙、黄、绿、青、兰、紫的花花草草,这些花花草草让这山上有个生气。

同时也浪漫了山,如果你在这山上追逐一场恋爱,那么会在你的青春岁月里写上一笔久远的回忆……

夏季,这山上就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无论外面怎样的炎热这里都会清凉依旧,你在喝上一瓶山泉水,那凉凉的清爽,轻轻的进入你的胃里和着这清爽的空气,会让你的全身沁透……

同时也醉了季节、美了阳光、媚了心情。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山上的松子,榛子,蘑菇,还有各种野味,如果你闲置可以把各种野味带回家,他们丰收着你的心情也丰收着你的希望。

冬季,在这山上观雪,又是一番景致,山在雪的衬托下,使山更加的多情。

雪在这宽广的山中,增加一份柔情,让这山更有了魅力。

雪融入了山,山成了诗。

三.河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这在远古时期,就有诗人对河水的记录?

故乡的河围绕在山的脚下,似一个姑娘温柔又多情,碧水青山,大山的挺拔。坚韧。深沉与水的静默。清澈。温柔,如一对恋人如漆似胶。

那清澈的河水,拍打着礁石,清清的,脆脆的,如一曲古韵,唤醒着许多温馨的记忆?

那个夏季的下午,我跟着妈妈来到了河边,看妈妈和一些阿姨们在河里洗衣服,用木棒敲打着衣服,听妈妈和阿姨们愉快地捞着家常,岸边上草上晾满了花花绿绿,河水深处不时的会有一群小火子,在水中游泳,相互戏打。望远处,礁石上,树荫下,一对对恋人依偎在一起,只那一幕,如山水油画,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河水中,碧草上,山脚下……

那个初春的早上,我们几个伙伴踏着晨雾,在河的岸边,朗朗的读书声和着谁的箫声,还有我们的欢歌笑语,那甜甜的季节会美丽我一生的记忆。

如今我再一次,踏上故乡的河岸边,听木棍声,读书声,萧声,那悠远了很久的记忆,平添了许多伤感,许多寂寞,许多纯真。

四.月

最是那一轮明月,点燃我心中的启盼,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月亮中滴入了相思种种?

一曲汉宫秋月,奏出了阿娇的泪光?

月行走在浩瀚的宇宙中,穿行在斑斑点点的繁星中,在夜空中书写着安详和清净的诗行。

那月光似玉洁白,似雪晶莹,它分落在窗前,思念的人儿泪眼莹莹,它分落在妈妈如丝的白发,点燃慈母手中线的牵挂……

那故乡的月如妈妈一般慈祥和宽厚,妈妈对儿女总是百般的包容,哥哥、姐姐的脾气不好,我又很任性,弟弟懒惰,妈妈总是对我们宽容和呵护,爸爸一段时间经常的夜不归我们都有些气氛,甚至直击爸爸,妈妈总是说:我相信你的爸爸,她总是给我们讲起他们一起同甘共苦的那段岁月,那月光如妈妈一样,总是在黑夜中照亮我们,给我们正确的指引,叫我们如何做一个品德兼优的人?

我沉静在故乡月的安详里,我行走在月的诗意中,一轮明月伴随着我,如同妈妈在我身旁在寂寞的行程也不会孤独,在无助的夜里也不会害怕,有月的陪伴脚下的路才会觉得塌实而生辉?

故乡,我回来了,我放飞这漫天的雪,我记录这绵延的山,我谱写这温柔的河。我诗意那皎洁的月,我热爱我的家乡,我在诗里写下家乡,我在家乡等待着诗情画意。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还记得故乡的月。

傍晚,我们几个孩子总爱爬到房顶,看那美丽的星空。一个月牙儿孤零零的挂在天空的幕布上,无数的小星星靠在月牙儿的旁边,星星们一闪一闪活像一个个霓虹灯,我们在房顶上讨论着什么是北斗七星,一个人喊着:看,那有北斗七星!另一个也喊:那也有!那时的星星很多,难怪我们分不清,可现在一个星星在城市里已经很奢华了,但月牙儿却怎么也不会消失,它就像一面镜子,总会让我看到故乡的一切,怀念那时的生活,果然月还是故乡的明还是故乡的美。

故乡的河,是我的第二位母亲。她给了我甜美的乳汁,让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成了今天的翩翩少年郎,那时,我在她的怀抱中,我任意的撒泼,她也从不生气,如果能看到她的表情,或许她就是那么的微微一笑,她永远不会发火,只会和蔼的为我们这些孩子提供乳汁,让我们慢慢长大。现在,我也不能陪着我的母亲,您了,我将远去,离开这儿去别的地方,珍重,我的母亲。

溪河畔,是我住了十多年的院子,它饱经风霜仍没有倒下,这儿的一切都未曾变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我都无比熟悉,每天都被清晨的鸟儿叫醒,这对我来说是一件烦闷的事,可是,以后的我或许再也听不到这样美妙的声音了。门前的枣树,你还好吗?记得我有记忆时你就一直在门口了,同样饱经风霜的你,还好吗,我要走了,到一个远方,你看,你身上的枝丫又要开花了,开花便意味着要结果了,以后再也吃不到这样美味的枣子了,也不能爬树摘最上面的果实了,你好好保重,我要走了。

一望无际的稻田啊,我走了,再也看不见你金色的沙浪了,你也将会听不到那最快乐的声音了,再见。

再见,故乡,不知道再次见面时何时了,但离别意味着下次的重逢,珍重。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3

心里的牵挂很多,最多的还是牵挂故乡。久居都市多年,都市的家牵挂的事情倒没有什么,但始终牵挂的还是故乡,还是故乡的庭院,还是故乡的弟弟——一个人生活在那里的弟弟,那个神经不正常的弟弟。

人生总是要有一些牵挂的,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动力,也是一种精神支柱;人活着的时候还有那个牵挂,有牵挂的能力和权利,还有牵挂的心思,费心也好,伤神也好,其实这不是什么坏事,也是人生的幸运。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你还能够肩负一定的责任,你还是有用的,你活着的分量,在一个家庭的分量。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不存在了,那也什么心也不用操了,什么也不能惦记了。人死如灯灭,退出了历史舞台,什么牵挂也没有了,你不会再牵挂别人,别人再也用不着牵挂你什么。你已经失去了这个权利,连生命的权利都没有了,你也就什么也没有了,其实这才是人的悲哀,一个人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就是不幸。

还好,我还健康地活着,我还操劳着,牵挂着,证明我的存在。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吗?不是一种快乐吗?活着就是幸运,死亡就意味着不幸,特别是一个人还不到该走的年龄却走了,在还不想死的时候却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

人到了一定岁数,越来越思念故乡了,越来越牵挂故乡了,越来越牵挂自己的亲人了,特别是一直都让自己惦记操心的亲人,自己的同胞兄弟。不能说过去不操心,而现在是越来越操心了,父母在世的时候还有父母的操心,自己再操心也比不了父母,而现在父母早已不在了,自己就要多操一些心了,

去年十一月老家盖房子,我和哥哥出钱也给弟弟盖了一所房子,现在房子快盖好了,越是临近竣工的时候越是牵挂老家,天天在城里上班,天天回老家很辛苦,家里盖房子施工也没有时间天天回去,虽然盖房是大包,但总得有个人在家里盯着吧。弟弟也不管事,天天出去跑,早出晚归,盖房子好像跟他没关系似地,只有哥哥和我费心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房子不盖是不行的,不盖不批了,去年报的建房手续,由于原来挺大的院子没有多少房子,房子还是七十年代初盖的,原有房屋做了安全鉴定,属于危房,这才允许建房,否则就是违章建筑。逼上梁山,不盖房不行,没有钱借钱也要盖。房子就快盖好,就是门窗没有安装了,弟弟天天不在家里老是呆着,真是操心,家里现在连个看家的人都没有。我怎么能够不牵挂呢?

说实在的,我是个想得开的人,虽然操心但也尽量克制自己,不要总是想那些操心的事情,想多了也是烦恼。操心归操心,不能天天脑子里都挂着这些东西,当然心还得操,不操不行,一点儿心不操,我也做不到,但不能什么事情都要操心。妻子说我:家里的事你一点儿心都不操,前几年孩子考大学都是我费心,你跟一点儿事儿没有似地。其实妻子说的也是事实,我家里的事儿、孩子上学的事儿,我还真没有操过多少心,费过多少神,倒是老家的弟弟、老家的事儿让我费神费心呢。特别是老家盖房,这件事不操心是不行的,这是大事,而这样的大事只有我才能够操心,才能够办。盖房其实就是为了以后、为了孩子。土木之功不可擅动,这是人生的大事,一个人一辈子能盖几次房子,而这次盖房也是我这一辈子的大事了。过去盖房是父亲为我们盖房,我们现在盖房是为了孩子盖房。在故乡老家盖房实际上是了结自己的一份心愿:要不是心里总是放不下故乡的,把房子盖好了,那也等于人生这一辈子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落在了故乡的土地上,这心里就踏踏实实多了。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4

记得家乡的路很窄,小汽车是不能进入的。那里的山不高但秀雅,水不清但清澈,林不大但茂盛,花鸟虫鱼都十分自在。没有高大的建筑,没有疾驰的汽车,只有那绵延千百里的青山绿树和错落有致的老民房……

老家在山上,所以沿途的青竹、绿树和鲜花让人很是享受。小路已铺上了水泥,宛如一条飘带缚住苍龙。对于我这种住惯县城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享受,时间也就飞快德过去了。不一会儿,就到家了。房子的样式很老很老,顶上仍是灰瓦片,墙经过修缮后,白净了许多,防水性能也好了许多。走进正厅,抬头即是蓝天——一个硕大的天窗,若是夜晚,观星星也是很不错的。

第二天,第一声鸡鸣喊起了黎明。洗漱完后,便走到屋外闲玩,一条小溪便躺在门前。溪水很清,很浅,鱼儿很小,虾米有许多。小时候,我曾问叔叔,为什么溪里没有大鱼呢?叔叔告诉我,溪流太小,容不下,真正的蛟龙在大海中。我顺着小溪往山下走,见过裸露的山,脚下踩着赤红的土地,一步步踏实,怕不稳而摔倒。终于,小溪汇入一条河。那里可就热闹了,青蛙,鱼儿,还有鸟儿。河水是绿色的,因为倒映着树的苍翠。

泥路不甚踏实,不一会就滑倒弄脏了衣服,就近取水洗干净后。欲往回走,路已经迷失了——交错的溪流错杂着。但也无妨,顺着记忆往上走,也能回到半山腰的家。累了,便倚着一棵树坐着,看散下的光斑映在大地上,映在脸上,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色。泼泼溪水洗脸,顺便饮一些,哈!感觉好甜!

而故乡的人也都是朴实的农民,就像这群山遍水一样,他们祖祖辈辈执着地扎根于这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过着恬静的生活。汗水孕育土地,那每张脸都洋溢着幸福。待到秋收时,没有重大庆典,没有欢呼,但农民伯伯的心里仍如饮尽了家乡的溪水那般甜。

偶尔在路上遇见几个相识的大伯大娘,都是如同至亲般亲切熟悉。

“大伯”。

“哈哈,你小子总算回来啦!是不是特地回来看望母亲?”

“是啊”。我抬头望去群山,母亲的坟在满山的树木中若隐若现。母亲的骨灰早就融入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中了,让人难以分辨。

清明时节,能不恋故乡?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5

慢慢的我的思绪不在那么细腻,不在多愁善感,徜徉南国,徘醉椰风,跋目楼林,品着青春的精彩与苦涩,我淡忘了,黄河!淡忘着那粒粒黄沙的乡间,不知觉现在是什么季节,家中是农忙,或是清凉,是否应添衣裳,爸爸妈妈说到我的终身大事没,只望不要多愁!儿时伙伴,添的新车生意应该会好吧,久未谋面的外甥,此时也许玩得正欢。

淡淡乡味的安阳市区,路从来不会堵,正在潺潺流淌的洹河水是否越过卵石,那寒瑟的北风不知有否止于殷墟博物院的牌坊前,王陵开发也有几日,游人如织否,或说林滤的风景,是不是已不再单调。洛阳的牡丹听说是开过了的,只是友人前晚的一编牡丹颂,总给我一种“一城之人皆若狂”的错觉,我还品出了“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愫动,只曾记当日,凭铁骑捷安特,顺洛河直上,洛城渐渐已过身后,横过了务建的郑西客运线,故城真的被我抛到身后了,卵石开始没了边际,金灿的水被堵成了好几条,洛水第一次变得这么可爱。

也许长大的思绪不自觉的理性了,只是奔忙于当下,微风又起,只是数片黄叶,也许真的可以勾起乡思!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6

昨天我骑车到老家洛源转了一圈。

初冬的早晨天气也很冷,嘴里哈出的气都变成白色的,田地里落了一层白霜。我握着车把的手戴着手套也冻的有点痒。沿路的人都喊叫今早咋这么冷?是啊,到时候了。东北这一向都下大雪了。我骑到四皓才渐渐感到身上有点热。杨树上只剩下几片枯叶,孤零零的在风中颤抖。地里冬小麦已经探出头,人们正在翻空着的地。田野上光秃秃的,只有村舍的房屋依旧耸立在山根坡上。天是凛冽的瓦蓝,没有一丝云彩。河里几乎没有什么水了。路上行人也不多。

到保安上面的八道河,正在修建张坪水库。工地上热火朝天。河道里已经堆满了如山的沙石,在坝址的上面已经用土垒起围堰,聚起一潭清澈的碧水。两边的山体也被挖了一个豁口,正在开挖大坝的根底,已经往下了挖了好深。是水电四局承建的。到处都是施工的车辆和机械。右手的山上已经修建了一条盘山公路,将来去洛源就得从山上走了。这条公路很难修,都是沿着陡峭的山腰开挖的。有的地方垒下来的石渣几乎把山下的房子都能埋掉,斗大的巨石滚到路边了;有的地方还没有挖出路基,塌陷的地方还得砌一道石埝填上石方才能通过。将来要是行走在山腰的这条公路上,从上往下一看绿汪汪的肯定很吓人!高峡出平湖的景象指日可待喽!

水库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修好?可是洛惠渠已经挖断了。县城及下游人们的用水咋办呢?继续往上走,到洛惠渠的进水口我特意停下来拍了几张照片。可能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被淹没在水库的库底了。我听说修建洛惠渠被红旗渠还早三年,它的建成可以灌溉三十里梁塬。从此这旱塬上的土地变成水浇地了,人们再也不受用干旱之苦了!它也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昔日的辉煌暂告一段落,从此将要沉睡于几十米的水下了!

到张坪看见新修的公路从山坡上下来过了五龙沟大桥,沿着山根一直延伸到中村。将来的库区面积是蛮大的!在库区的西沿新修的有一座移民搬迁新村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巨大的牌楼,小巧的亭子,宽阔的街道,两边是整齐划一的楼房。将来也许是新的旅游亮点呢!

快到老磨沟口时能看到巍巍草链岭,它就像一座金字塔屹立在众山之巅。山上的白石浪远远看去像是中国地图,又好似一朵朵盛开的花瓣。

故乡,我回来了!我愈加觉得分外亲切。仿佛这里的空气都散发着一股宜人的清香。我看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热血沸腾!多少回魂牵梦萦的故乡啊,此时此刻就在眼前。心里像滚开的锅久久不能平复,曾经欢乐的童年一幕幕涌现在眼前···

从吊棚往上梢子风飕飕地从耳边刮过,脸上好像被刀子拉,都有点麻木没有知觉了。一点多才到洛源街上,今天正好逢集。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我踏在故乡的土地上,汇入忙碌的街道里,融入乡亲们人流中。

多么熟悉又多么亲切!无论我走多远,我的根都在这里!这里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生我养我的故乡!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7

关于故乡,我真的没什么可挑出来显摆显摆的。——题记

前面翻过那座不起眼的小山就是我的故乡了,看吧,的确小得要命。

周围遍布着错综复杂的杂草丛和雨后积起的水潭,太阳毫无预兆得射进水潭,亮亮地刺眼得让人直叫心烦。平日里,没什么过年或什么让人关注的节日之类的,难免会有人会为此来光顾这巴掌大的地方。

车不急不缓地穿过群山,一座座山峰不高不畏,好像可与我并行。树杈上都挂满了一串串的冰柱,晶莹透亮,比那雾松更引人入胜。因为这里的路不算宽,所以开车的人永远是最提心吊胆的一个,眼睛直直地等着车窗和后车镜,生怕一留神车就与旁边的树丛擦肩而过。最让人心烦的还是这坑坑洼洼的泥路,记忆最深的是在夏天在车中一起一落地弹跳着,原本就已汗涔涔的人们越发头疼。但小孩们就可乐了,好像是因为城里没这好玩的玩意儿,竟享受起这会“跳舞”的车。绕个七八圈就到了。下车的人们不免发出一阵唏嘘,庆幸自己结束了这痛苦的旅途。

不用解释,路边的一坨坨黑糊糊的不明物也就是刚经过的一群群野牛肆无忌惮地排泄出的牛粪了,不习惯的人觉得有些令人作呕,习惯了的呢,竟也会觉得这种天然的味儿是怀念的了。往上坡走,“嘎嘎”声杂乱无章地遍布着,那是野鸭受到惊吓的撕心裂肺的喊叫。大人们捂着耳朵不急不慢地走过去;胆儿大点的小孩们则是邪恶地往鸭子堆中扑去,看它们恐惧地往草丛中钻去的窘态,倒也笑得不亦乐乎。

发现了没?越往这低低的小径上走,越就越吃力。这时,胆儿小的就别硬撑着回头了,身后这时就感觉像那种站在城里的观光楼的最高层往下望,脚后下方就是另一批的人的人头微微攒动。小孩们这时就不敢逞能了,小手紧紧握住深深嵌进石墙中又微微有些突起的岩石,姿势显得十分滑稽。大人们背着手踱着,力不从心走了几步又自由地歇了歇脚,顾了顾这小径的身旁的浅浅的荷塘。只一眼,就许久没再继续踱步了。

与阳光相交融的荷塘上面,看到的是裸露在阳光下的田田的叶子,一大片肆无忌惮地展开,也碰巧正为在叶子的拥护下生长着的一些零碎的白的黄的浅红的不知名的水花挡了滚烫的阳光。镶嵌在叶与叶中间的那些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乍一看,就便回不了神了。不论大小,都定定地死瞪着这浅浅的小荷塘,老人家们则清一色都早已放空了。这便是应了周敦颐中的《爱莲说》,这正是不俗不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大家子们对视着会心一笑,也便继续往小径上上路了,谁也没点破,但谁也心知肚明。关于故乡,我深知我了解不够多,因为它不够花俏,不够妖娆,不够难忘。永远只是在我的心中浅浅地划过,不会留下它的痕迹。小小的它不懂怎样吸引人瞩目,只是永远呆在那山的后一角,默默做着自己,或许不够美丽,但却自然。

关于故乡,只有我懂我对它的情愫。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8

离家多年,故乡之于我除了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更是一缕缕醉人心魂的味道。每每想起那个美丽的地方,便有种种熟悉的味道悄然潜入心底,似浓似淡,挥之不去。

故乡的味道是春天的泥土。清明节才刚过去,家家的耕牛以下了田。每到这个时候,个夏天的父亲送饭就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动的任务。早春的天气已经回暖,天空水洗过一样,树枝有了稍微的绿,向阳的山脚下有不知名的小小花朵早开了。冬的残雪融化下渗,空气湿润而清新。新翻的泥土黑油油的,波浪般的涌向远方,土地发酵出的气息四处弥散,沁人心脾。这是春天的气息,也是生命的气息。

故乡的味道是夏天的玉米。那时候,我们一有空闲就得去野地里割草。等到一走出大人的视线,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扔下筐子,一头钻进高高的玉米地里。折一枝嫩嫩的玉米杆,细细地嚼,清甜的味道爽爽的,比大人老不给买的水果糖好吃多了。我们折啊吃啊,直到落日的余晖染红天边,远处想起母亲的呼唤,才不得己爬起来,随便扯几把草,一溜烟回家去,不久,田里的玉米穗打蔫(niān)了,掰下第一茬玉米棒子,煮熟,那鲜美的味道更是人间少有,回味无穷。

故乡的味道是秋天的落叶。老屋旁边种着一排树,杨树、柳树,还有几课这里不多见的竹叶青。秋风刮起时,黄黄的叶子一片片飘落,院子里经常是金灿灿的一层。傍黑的时候,父亲从田里劳作回来,顺手拿起墙角的扫帚把落叶扫拢,点燃。青青的烟雾四散开来,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燃烧的味道,像太阳曝晒过的麦秸,干爽又清香。而这时,屋里就会亮起一盏灯,母亲的晚饭也烧好了。多少年过去了,每每不经意间问到落叶燃烧的味道,我就会格外想念故乡的老屋,还有已逝多年的母亲。

故乡的味道是冬天的烤土豆。漫漫长夜里,我们把炉子捅得旺旺的,拣几个小点儿的土豆埋进炉坑下面的柴灰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闻到香味了,我俩抢着拉开炉门,用火钳扒开柴灰,黑黑的土豆滚了出来。小心翼翼地剥掉外面那层烤焦的皮,轻轻一掰,一股白气冒了出来,屋子里立刻弥漫起烤土豆的香味。在那些漫长的冬夜里,是香喷喷的烤土豆驱赶着寒冷,温暖着我们枯燥无趣的假期。

故乡之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感受,那里埋藏着多少难以忘怀的事,恐怕我们说也说不清楚,可那里始终留着我们祖先的根,烙着我们终生的印记。我们每个人都忙着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为了一份希望,也为了一份骄傲和尊严,可又有谁能真正走出故乡,逃离感情的牵引呢?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9

故乡,正如一涓河流,承着快乐,载着希望,不疾不徐地流淌进我的心房。她是三月的春水,沁着桃花缤纷而轻盈的清香,携着天穹映下的湛蓝色与河底的隐约新绿,她带给我充实的欢悦,带走了愤懑与不屑。

依稀梦中,两个孩子在南河边浅浅笑着,恰似南河水浅浅漾着。

彼时正值七月上旬,我与堂妹结伴至南河寻找写作素材。柳树深青浅绿,枝条伴着微风惬意地飘啊飘,就像是一位少女裙袂上缠绵的流苏。而这位少女正是小城新津的碧蓝衣带——南河。

请随我看她,袅娜多姿,清纯可人,一切都淡淡的:像被雪水漂洗过上万遍的天空;起伏有致,扶疏圆润的小山;稀疏得像阴天夜空里的星辰般的游人;淡泊如梦的河水……正午时分,河面升起一层水雾,宛如窗棂上薄如蝉翼的乳白色纱帘,烟波浩渺,是一种不可触及的朦胧,令人向往的远方……

带着夏日的一丝睡意和顽童的九分无厘头的兴奋,我们凭着桥栏远眺,一头是神秘莫测的青青萍水,一头是连接着大树与大堤的河流。

我匆匆忙忙地写下一段文字,一位老者踱步过来,端详我两眼,眯着眼看看我手上的纸,含笑道:“小伙子,让我看看你的作文如何,可以吗?”我本是不愿给他看的,因为我天性本就不太喜欢那种过度严肃、拘泥守旧的老人,但是我看他双眼笑得像天边挂着的又细又弯的月牙儿似的,颇可亲可爱,加之我对这篇文章还比较有自信,就递给了他,然后笑嘻嘻地蹦蹦跳跳地到浅水区和堂妹拈田螺去了。

我们伏在石板上,头和手都极力往前伸,既想伸得很远很远,又不想掉下水去。想必从远处看,我们就像两只大型的笨拙的爬行动物罢。我把手探进河水中,像是探进一个未知领域一般。河水凉凉的,爽爽的,我感觉到一股夏日独具的凉意从指尖穿梭到心头,像火车驶过隧道后的豁然明朗。这三月春城的温度,我们的嫩藕般的手都仿佛在被慢慢消融,可心里却有说不出的踏实。河水还算清澈,借着午后日光,我一半摸索一半谨慎地顺着石板寻田螺。下手要又准又稳,否则轻轻一触,田螺就不见了,俨然孙悟空打人参果时,果子遇土即入。起风了,河面上泛起涟漪,浮光跃金,当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我轻轻松松就捡了一把田螺,可堂妹还在费力地探着。这时,那位老者冲我招招手唤我过去,我便抓着田螺,两手湿漉漉,双颊汗淋淋地赶过去。他笑容可掬地点点头,眼神中带着几分赞许,又有几分捉摸不透地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文章还算写得不错嘛,”听他说话的口吻,我断定他曾是个老师,“不过,有的地方用词还不大准确。你看这里,咱们的南河怎么能说成是‘名不见经传’呢?应该还是有不少文人墨客写过南河的罢!”

也许这就是界定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准罢,年少轻狂的人对于故乡是有些轻蔑的,而真正成熟的人是珍视而崇敬其故乡的,并且将她置于最高信仰。

夕阳无声地笼罩了南河,她此时此刻是幽幽的墨蓝,河中央又是一轮鹅蛋红,河两旁的柳林顿时安静下来,就像贪玩的小孩受到家长的责骂。风散去,喧嚣也归去,甚至时间也滞留了,这一瞬,静谧得让人失去记忆;下一瞬——新津披上华灯时,浮华得让人想要逃离。夕阳笼罩上了我们的发梢,我们的指尖,以及我们的心头……

无论是离家的游子,多愁的诗人,思蜀的浪徒,无论走遍千山万水,看遍奇山异水,他们心中永恒的答案,他们的心之所向心之所依永远都会是故乡,那个自己眷恋而又热爱的地方。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0

同心锁

四条钢铁硬汉,紧锁。

裸露的肩以仰视的高度鼎立。心怀感念,从大水里浮出,目光炯炯。

一帧家谱篆刻的黄河、三盛公、黄河第一闸、祖辈,四十余页,页页厚重。打不开黄河几字弯头上肆虐的大水,不想回眸祖辈苦难的容颜。伟岸的闸身,桥孔里横躺着祖辈的身板;伸展着我们的背膀;跳动着黄河岸边儿女的心脏。听母亲激情澎湃,看两岸柳暗花明。而今老了,抽出筋骨,直立大地。

眺望。枕着涛声眺望土地将博大与厚重植入泥土,眺望土地上每一株植物青黃红绿,灌浆一日日饱满,让两岸生长富足,塞外江南不是神话;延着水路眺望远方。将勤劳与憧憬深入湖心,让蔚蓝鲜活,百湖之乡耀眼夺目。锁定。一旦钢铁般信念牢牢锁住,就锁住祖辈的欣慰,锁住家谱里耀眼的一页。

一次次仰望,一次次自豪。渴望我的信念、爱情、梦想伴随故乡的同心锁一起心跳。

古筝

二十一女子,从古典里走出。在我的故乡丶黄河河畔,静静躺着。

敬慕。瞬间,高山流水走来、梁祝走来、汉宫秋月走来……悠扬的旋律在故乡上空飘逸,故乡活了。谁的手指拔动琴弦,将金属的浑厚与江河的柔情弹奏得如此沁人心肺。一次次奏响,故乡的花朵就争相绽放;一次次熏陶,故乡的汉子就手舞足蹈。远方从古筝里听到向往。

故乡把想象的血液注入古筝,古筝一日日红润。在琴弦上拔弄风情,醉满天星星贬眼,惹一池湖水波澜。

沉浸于梁祝的爱情里,不如端坐古筝旁,将炉火锻打的指尖深入古筝,一遍遍抚摸,寻找最悦耳的音符,拔响内心的憧憬。

帆船

站在帆船上,做一名水手,竞管它是黄河河畔上我的故乡的一坐雕塑。但我固执地站上去。很多人效仿我站上去。

故乡把航行雕塑成渴望。我在渴望中解读故乡。每一次解读,我都努力增强我的水性,避免在起风时摇摆,在大浪中搁浅,而不给故乡丢脸。

充当水手,就把自己和风帆绑得紧紧的,每一次出海,你就能从一动不动的帆船上听到汹涌的波涛声以及两岸的号子声,你的热血一下子沸腾起来,身体的每一根青筋祼露在阳光下,目光直视前方,抓紧舵把,奋力前行。那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跃上故乡这条远航的的甲板,义无返顾地当一位真正的水手出航远行。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1

1963年9月21日,昨夜,我住在好友王育孝同学家,跟他一起挤在一张单人床上,说了大半夜的话,久久不能入睡。早晨起来后,我拉着王育孝的手,奔向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照,留作纪念。照完相,一起到镇人委,只见那里挤满了人,大都是前来送行的家人和亲友。祖父、母亲、大姑妈、中姑妈也赶来送我,还带来一些自制的糕点。六点半左右,我们九位支边知青列队出发,登上公交车,告别母校,告别亲人,告别家乡。在车上,一位老大爷提着包东张西望找座位。我立刻给他让座,老人连声道谢,我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抵达周浦镇,下车去周浦饭店吃饭。午饭后,乘车直达上海火车北站。

在火车站惊喜地见到干妈的大儿子苏龙海哥哥。他穿着一身海军军装,专程前来送行,亲热地把我拉到一旁,从背包里掏出苹果、面包、毛巾、袜子等送给我,还硬塞给我六元钱,说这是哥的一点心意,一定要收下。临别,他还拉着我去附近照相馆照相合影,留作纪念。在上海高校读书的几位同学也赶来送行,互相握手告别。晚上6点40分,列车驶离上海,奔赴新疆。再见了,亲爱的故乡!再见了,亲爱的亲友、同学!

9月22日,生平第一次坐火车,又惊喜又好奇。在火车上,领导给我们上海支边知青每人发18元钱,3元为9月分零花钱,15元作为在火车上的伙食费。火车上的盒饭真好吃,有米饭、肉、鱼和各种蔬菜,还有鸡蛋、豆制品。这是我出生以来从未吃过的这么好的饭菜!为了保持车厢的整洁,我主动帮助列车员扫地。开始还有些别扭,不习惯,不自在,以后就慢慢习惯了,自在多了。开饭时,我和周顺仙同学一起,帮助列车员回收空饭盒,一直忙到最后才吃饭。夜晚,躺在座位下面睡觉,半夜醒来一看,有两个同学闭眼坐着。我赶紧起来,腾出地方,让他们躺在地板上睡,自己坐着休息。看到周顺仙同学只穿薄薄的衬衣睡觉,怕她着凉,就脱下身上军装,盖在她身上。

9月23日上午8点20分火车抵达西安,下车去西安解放饭店吃饭。路上帮唐文娟同学拎一只包。午饭后,没有休息,便又登上火车,驶往新疆。在火车上,又帮助列车员扫地、擦地板。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事。列车在飞驰,窗外的山岗、梯田、庄稼、树木一闪而过。我惊喜地欣赏着从未见过的山区风景,感慨万端。

9月24日,什么是幸福?我认为劳动就是幸福。当我拿起扫帚,来回在各个车厢里扫地、擦地板时;当我卷起衣袖,帮助炊事员收洗碗筷、擦拭餐桌时;当我在兰州车站帮助列车员卸下邮袋时,我就觉得从未有过的幸福、愉快。在搬运邮袋时,有三个同学也来帮忙。其中一个大个子同学力气大,抓起邮袋往站台上扔,差点砸在我头上。幸亏我头一歪,避开邮袋,只是让邮袋的一角碰在嘴巴上。虽然嘴巴碰伤,口吐鲜血,疼痛不已,却依然咬牙忍痛,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直至邮袋全部卸完,才跑回车厢休息。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2

夜半时分,窗外异常的静。我独自躺在床上,听着外面仅有的一点声音——那是宿舍楼下几棵杨树被冬日的寒风吹得沙沙的作响。此刻,我想起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故乡。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那首唐诗——《静夜思》。或许在那时我还不能够体会到这首诗的含义,更不用说去领会诗仙李白的心境了。今年是我在珠城求学的第二年,每次回家时母亲那期待的眼神都深深打动着我,父亲则是百般的教诲。父亲一直告诉我,在外要自己多动脑子,但为人一定要正派,不可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直到现在我一直怀疑父亲的说法能适应眼下的环境吗?每次返校我的心就像少了一点东西似的,可我始终找不到是什么东西。反而觉得我倒真有些古时游子的样子了,只不过还没有功成名就罢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次离家前我都会到处走走,多想把更多的景象都印到脑海中去。然而此刻,虽是夜深人静,我却想不到太多的景象,但唯独没忘家中我卧室后面的几棵小白杨。

在珠城生活的一年多里,我算是领略到了在这个社会上作为一个人的难。在我的身边,到处充满着尔虞我诈,阴奉阳违的人。一次,我选择了忍让;两次,我再一次选择了忍让;三次,我选择了沉默。父亲告诉过我,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认真,一旦认真你就输了。自己再仔细想想,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烦心的事情让我更加的思乡,生活中有些人我们的确没有办法。我们也没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原则去和自己反感的人相处。我们只要做到像小白杨一样自己笔直的成长,挺拔而伟岸。树都没有张弯,我们凭什么要弯腰。我们的沉默并不是东晋陶渊明的归隐,不去弯腰是为了更好的抬起高贵的头颅。人们都觉得陶渊明的隐是可以效仿的,而我却认为当下社会根本就不适合陶渊明此类人的生存。他厌恶那个污浊的社会,但当下,我们每日为了钱变相的去处事,甚至放弃自己的尊严。我们选择了沉默,但却没有隐退。

有时候真的很想像水一样,虽表面上是看去柔弱无比,但却有无穷的力量。有时也想变成白杨树那样,笔直挺拔伟岸,放下一切杂念,做到心如止水。

故乡告诉我,那里是我永远的家。我也愿找回自己的童真,重新回到他老人家的怀抱。毕竟这个世界太让人累心了,我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放松下来。处在一种安静的环境中,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下来。无论之前的荣耀有多高,有多少,它最终都会化为乌有。唯有这生活,只有自己体验过才知道他的美好。

拿一个鸡毛掸子,抖一抖身上附着的尘世灰埃,不带走一点世俗,免得打破我故乡的静谧。悄悄地我回来了。故乡,你知道吗?

望一望外面漆黑的天,我的思绪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3

故乡的记忆永远定格在一个秋日的下午,大人们在打谷场上忙着翻晒和聚拢丰收的粮食,美丽的红蜻蜓成群结队翻飞在周围,好像在探究什么丰收的秘密,也好像在挑逗我童年那片五彩的快乐天空。

夕阳西下时,家家户户房顶上冒出了黑黑的炊烟,母亲们用略带威严的召唤,把各自的儿女领回温暖的家。

空气中传来浓烈的炒韭菜的芳香,让每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都成为极具魅力的美味纠结的谜团。我总是对谜语的结果很是向往。

我等待的呼喊声久久没有响起,喜好唠家常的妈妈一定是在那片小土岗上和一堆早就熟识的先辈们闲聊忘了时间,她一辈子就喜欢这样的闲聊。我从不忍心打扰他们。

我奋力挥舞小手和夕阳说着再见,蜻蜓们却总是来扰乱我的告别,似乎怕我早早回到那人语已静的家。

那片夕阳至今没有落下。

我还是故乡那个晒谷场上不愿长大的孩子。

妈妈却找到了失散已久的睡眠。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4

在我故乡一座偏僻的山坳里,有这样的的一个家,房屋很简朴,用泥土筑成的墙壁,屋顶盖着石瓦。正升腾着浓浓的萧烟,在长期的柴火的熏烤中,房顶上的瓦片已经变得黝黑黝黑的,还起了一层厚厚的墨茧。

冷冷的空气从屋顶擦过,墨茧慢慢融化成墨水,缓缓地流向檐边,衣衣不舍地坠落而下,打在房屋四周的院沟里哒哒地微微作着声响。

房屋并不宽敞,也不明亮,屋内的墙壁也是黝黑黝黑的。四周的角落里,已布满了黑色的蜘蛛网,将所有的墙壁连成一片,几乎分不清那里是墙那里是角。屋的中间是用竹条经纶的伾风,将整个屋一分为二,形成两个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屋东西排挞着。两间小屋的北墙中间约一米高出,个开着一扇小窗,窗户没有门,只是用横截面约5厘米的椿木加工的木方树立相扣,窗外是用油纸糊严,东面的是间卧室,所以看起来比较明亮一些,西面的是间伙房,所以看起来非常的黑暗,西屋的南墙,开着一闪门,门板已经裂开了几道宽宽的缝隙,长年累月下来,已经退化的分辩不出是什么材料做的了,东屋南墙之外,还接着一间约15平米的院楼,院楼的西墙,开着一扇玻璃窗,玻璃早已啐了,所以依然用的是油纸糊粘的。窗户南侧的院角,直立着一根巨大的木柱,牢牢支撑着院房须出的房栋。院房的南侧是一个约20平米的院坝,秋天可做碾场。再南侧是一间偏房,大多是主人用来做管养牲畜的圈屋,已将蹦塌了半块,也只能做临时的厕所了。

记得年幼的时候,经常可见门前有一农夫,穿着一件秋衣,套着一条白里透黑的短裤,扬着一把沉重的锄头,吃力地耙着。他便是这间房屋的主人——付疯。

付疯出生于抗日战争之后,年轻时学过医,凭他的医术,也曾在生产组里开过诊所,主要是用草药,也曾是生产组里万人恭谨药王菩萨。后来,先后得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老大英年早折,老二叫小文,初中文化,老三老四均为女子,老三也是初中文化,名小英。唯有老四与我年纪相仿,曾与我同窗六年,名小芳,后来中途辍学之后,在外开始过流浪的日子。

他有一外人不可拥有的喜好,那就是跟李太白一样,酒不离身,时刻戴着一副飘飘然的模样,醉酒之后,喜好吟诗作对,不过他没有自创之作,翻来复去讲的是《三国》,《红楼梦》里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久而久之,组里的人们开始厌烦,渐渐地醉酒之后也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整天在家里开始疯疯癫癫,破口大骂自家的婆娘儿女不说。还三番五次的提刀动斧,弄得自个家里鸡犬不宁。

无赖的家庭斗争,小文离家出走了,小英去了婆家,小芳也长年飘荡,婆娘也跟着小英去了女婿的家里。剩下的只有一座萧条的房屋,和一个孤独的付疯。我也背景离乡,去了咸阳,开始我的中专就读之涯,每当寒暑假返乡之际,我总喜欢去看望那个酒后失控的“李太白”。曾有一时,我看到他削去了头上的头发,独自坐在伙房的窗户下,正叼着一支长烟锅不停地哼哼着,还以为他是病了,靠近他的身边一了祥情之时,谁知,他毅然祥和地对我笑了笑。先是简练问候之后,便说自己已经静身,归于佛门,自称为烟火和尚!随后又是三国,红楼梦的什么,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团。

也曾有一时,听乡亲说,他留起了长发,自称为自修道人。

在我家旁边居住的邻居,都有了新的变化,变化不了的,唯有他们朴实的心灵,年轻的在外面,年老的在家守着自己耕耘的那些土地。在我长期的奔走中,总会寻时重回故土,看望那片陈旧的土地。也便曾几何时,来到付疯居住的山坳边看看他的情况。有一次我听见他在屋里说话,仔细一听,却没有第二个人的声音,原来他在自言自语地说着:“我——烟火和尚,自修道人,今晚下面条,再来几杯食来香,儿女皆散去,独居更快乐”他说的食来香不知是什么意思,也许就是他最爱的酒名吧,不然为什么会起个如此动人耳目的名字呢?

一个完整的家,却变成如此荒凉的孤院,不知道付疯在想些什么,或许在为自己的所作而感到满腹的悔恨,或许在为自己孤单一人生活而怀淡淡的满足吧!在我的眼中,着他便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中第二个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之人罢了

日本鬼子已经投降几十年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渐渐强大起来,并且踏上了世界之最的轨迹,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在那些偏僻的地方总有那么些有趣的事。倘若你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就要去珍惜,去用一生的爱护承担起家的责任,千万不要一时的糊涂毁之耽耽。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5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有巍峨山,那儿有清澈的水,那儿还有一望无垠田野。故土不但是我出生的地方,而且那儿还充满了我童年的欢声笑语。

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故乡的山。

故乡的山不高,也不陡,但也不矮,很常见,很普通。故乡的山犹如一位少女,正在精心的打扮着自己,花木,鸟兽就是它的装饰;它犹如一个健壮的青年,向着天空,向着大地怒吼,那一片绿,不就是它正向着朝阳奋进的标准吗?故乡的山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见证着故乡春夏秋冬的交替,也见证着我一年一年的长大。

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故乡的水。

在我的故乡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很清,远远望去好似一幅画卷映衬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和青青的山。走近一看仿佛一片玻璃透过它可以清晰的看见水底的卵石、细沙和鱼儿。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小河就像我的好朋友倾听我的心声,我拾起一粒石子,扔向河中,就好像把我的烦恼告诉她,平静的河面顿时激起层层水花,好像在回应我的心声。小河不仅是故乡的河,更是我孤单烦恼时心灵的栖身之所。

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故乡的田野。

每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都会被家乡这片绿色的田野陶醉着。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到处翻滚着绿色的波涛。那被小路划成棋格般的田地更是被绿色覆盖着。满山遍野的绿,把我的心也染绿了。故乡的田野不仅绿的让人陶醉,而且更是一个让我自由飞翔的地方,赤脚在田里追逐蜻蜓,发现田埂中的小蝌蚪,在田野间嬉戏。故乡的田野是我童年自由的天地。

我爱我的故乡,我爱那一片故土,我对故土流露出的是我的那一抹难忘的思乡之情。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6

阿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破旧。可能是刚下火车看到陈旧建筑的原因。

某些时候,有的现象很有意思。比如我对大金国的历史所知甚少,还不如对金庸笔下一个虚拟人物了解的多。

当车在阿城内行驶,看到金、上京之类的字眼时,我先想到的是,完颜洪烈,这里就是你的故乡吧。

想想女真,从这里起步,征服中原,迁都燕京,的确有他们崇尚的海东青精神。

看过博物馆,和徒有虚名的金太祖陵。既已迁至大房山,这里怎么能再称之为他的陵寝呢?

寻找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费了我一番周折。原来它就在眼前,却茫然不知。

周围一个居民笑着对我说:“城墙就是那土堆呀!你去看过完颜阿骨打陵墓没有。”

我也笑了:“看过了,也是土堆。”

多少历史,都归于这尘土。

象北京的金帝墓群,如此声名显赫,也逃脱不了被后世毁灭的命运。

而曾经的会宁府,只是这绵延的土坡,类似于堤坝。有一段较高,我爬了上去,远眺,唯见庄稼村庄。

穿的是裙子靴子,下来时很是麻烦。不由觉得,还是不能小看这古代城墙呢。

八百年前的往事,乱世流离。那时曾有多少江山美人,多少英雄奸臣。多少国破家亡,慷慨悲歌。

想起很多片断,很多故事。

后来去看了阿城清真寺。这古老的建筑,同样经过毁坏,修复。只是现在清晰可见,就在眼前。

而金的那段历史,我只能够去想象。

就象在金太祖最初的陵墓前,去想象他的那段人生一样。

不堪异族残暴统治,愤而起家。可是后来的金,对自己掌中的异族,何曾没有残暴。

在评书里,岳飞是英雄,金一直是外敌。

即使在武侠小说里,也一直觉得完颜洪烈殆思竭虑维护的,不是正统。一直把他为国的所有努力与阴谋诡计联系在一起,总象正邪不两立,各路武林人士对他有民族大义的愤慨。

历史是很难明诉的,更难以简单用是非正误区分。

……

还是现代的一切更为精确宏伟。虽然我们正在谛造着下一个历史。下一刻,一下个几百年,我们留下的一切是否还在。又有谁来缅怀今人。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7

每个人都有一种故乡情结,故乡承载着我们年少的记忆,那些纯粹的梦想,那些张扬的青春,那些纯粹的喜怒哀乐。我们长大离家,为自己的梦想四处奔波的时候,偶尔闲暇时候忆及故乡,满满的都是怀念。

怀念中总会带着茶香。故乡人有饮茶的习惯,很小的时候就喝茶,一晃多少年,饮茶早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喝茶的时候,眼前依稀所见到的,是和煦的阳光,是盎然的茶树,耳边回响的,是一串串亲切的笑声。

离开故乡真的很久了,很多记忆都有些模糊了。但茶香从来都不会忘。我觉得岁月就是茶,茶就是岁月,无论岁月如何匆匆的过去,无论那些曾经记忆深刻的映像如何模糊,只要茶在,只要饮茶的心在,那么那份纯真,那份快乐,那份美好,就永远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相反,它像普洱茶,时间越久,心头泛起的,就越是浓郁的味道。

故乡的茶香,好像一条纽带,将自己与故乡紧密相连,无论沧海桑田,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只要这种情感的维系在,心头就永远不会迷茫,会永远记得自己来自哪里,记得故乡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记得轻风吹拂在身上的清爽。

此茶香处,便是故乡,茶香飘飘,思绪飘飘,一切都是熏熏然的,醉倒在茶香中吧,茶香中可以做一个祥和的梦,梦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8

河水轻轻猎猎向低处流淌,有一个女人,像是姑娘,蹲在河边,洗衣裳。

听路过的人问她,她的心上人回来了。十多年了,姑娘一直在等着他,等他抱荣归故乡,与他,蛰伏在身旁。

可是,世事不容人幻想。

或许命运,注定这样。

在那条唯一回家的路上,多少次等待落空,多少次企盼折服,多少次徘徊,悠悠记他于心上。

他,也就注定了在她的心上,徜徉。她,注定被他将自己的心注满,然后封藏。她活着,唯一企盼的就是见到他的模样。

见见他,看看自己许久以来,从未更新的回忆是否懈怠了他的容颜。脑子这个系统,只有在他那才能下得补丁。

梳子一不留神滑下地,溅起一声轻音。客日的人归故里,不如留存几份回忆,遍地可以生根。

孤独,就在一个平静的日子里,突然拔地而起。

思念,就在这个风平浪静的午后,一时暗潮汹涌。

一时间,那个身影碎了一地,那个想念的人,在痛苦中,却至始至终都没有在眼前出现过。没有亲眼看到,所以不肯罢休。

在他的眼里做个孩子,只做讨他欢喜的事。

何时告诉她他的归期,她已无限祈盼。在亘古不变的岁月里,她的脸颊是长上远方来自忧郁的皱纹。

她,看上去显老了。

她,也真的头发都白了。

要现在凯旋归来的他,见到如此衰老的她。她,还会是青春时最美的容颜吗?

他笑了,望着她。

他没有拒绝回答。

在这样一个和少女时代一样的时间,他的女人蹲在河边,就眼前看来,年代并不是十分遥远。伸手可及,揩过她心头微微的心疼。

但已经学会不再流泪,指尖荡过清水的柔软。伤口的疼痛,也就在那一瞬间,和粗鲁的布衣分离。

但谁,不在时刻期望天使,替我保佑你的平安。

壮志一声呐喊,筑起不倒的城墙。从此,我们不死不伤,无坚不摧!

可坚强,也是活着唯一的钥匙,寄宿于紧扣的门扉。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19

生活太匆忙、太繁琐、太沉重,我们没有时间聆听。精神太疲惫、太紧张,太压抑,我们没有心情聆听。那么很多个独处的时刻,我们会干什么?

夜晚,当夜幕降临,当浓重的夜色笼罩整个大地的时候,我们独处于一隅,扭亮一盏小灯,任心绪飘荡;任那橘黄色的灯光柔曼一壁的心事。打开音响,开始聆听。聆听歌声,聆听莎拉.布莱曼那天籁般的空灵、飘逸的歌喉。让风轻云淡的音符在黑夜的每一个角落响起,让轻盈、惆怅而凄凉的歌声穿越星空,撞击心灵。这一刻聆听一种感动,聆听一种精神上的合唱与思绪上的共鸣。穿越斯卡布罗集市,我们感受到的是战争的残酷与罪恶,感受到每一场战乱,存活都是一种胜利,在没有什么正义与非正义可言的战争之中,生命是惟一可以言说的东西,而爱,让人们可以不轻易放弃生命。

寂静的下午,当夏日疲软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当细碎的阳光斑驳一地旖旎如梦的树花的时候,我们手拿一本诗词集,我们在聆听。聆听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大志愿与满怀抱负。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中感受诗人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无可奈何与纵情山水、消极遁世的桃源思想。存在与虚无在这一刻交替轮生。

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我们在聆听。聆听李煜古老的悲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千古一问,一字一泪,一声一泣,“草木含悲,风云易色”。然而,历史终究还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历史匆匆,是不会为某一个人停留下她急促的脚步的,她大浪淘沙般的气魄也不会对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亡国诗人”产生半点的同情与怜悯之心历史的前进与更迭必然是以一个时代的终结与一个君王的悲剧性的命运为代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也只是历史的必然与个人命运的必然。

八月的早晨,阳光明媚而温热,被空调过滤掉的热气在窗外四处游荡。寂静的心,此刻是如此恬美,因为正沉浸在《瓦尔登湖》。在梭罗的笔端里聆听这里对清澈见底的纯粹生活的诉说。选择这一份远离喧器的恬静,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善,让自己“不至于在临终时才发现自己不曾生活过”。我们的心随着孤独、寂寞的梭罗在这里建筑木屋、开荒种地、沉思写作,沐浴在瓦尔登湖的月光中,陶醉在痴迷的幻想里,过着一种原始、纯朴、自然、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在远离尘世的这一刻感受田园生活的甜美,感受这宁静世界的久远与心灵的交融。

聆听是一种美德。可以让我们沉淀思想,存留纯净;剔除杂质,保留淡定。聆听是精神的享受,思想的深远。记得有一位美国女作家曾说过,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地聆听。的确,聆听所表现出的正是一种宽容、谦逊的人格,也展示了对他人的尊重。而一个善于聆听的人,必然是一个对他人还有敬意,知道尊重他人的人,而这样的一个人,往往是我们愿意与之交往,愿意彼此倾诉与倾听的人。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就是一个非常善于聆听的人。他每次和人谈话的时候,总是专注的注视着你,专注于聆听你的话语,这为他赢得了很多的好感。也最终为他赢得了总统的宝座。

聆听是一种感动。一次知心的接触,一次倾心的交谈,一次认真的、专注的倾听,都会对我们的人生以及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那些善于聆听的人,必然是我们倾诉的对象,是我们赖以交往的精神依托。我们往往会因对方对我们的促膝交谈而感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之而纯粹,而简单。有人说,人在六分钟内可以决定彼此能不能成为朋友。这期间聆听起到很大作用。心与心的交往,精神与精神的碰撞,常常使聆听得到升华,使聆听达到了至高至纯的境界。

聆听是一种难忘的记忆。很多个似曾相识的岁月在一天天逝去,而我们的记忆在一天天遥远,犹如黑夜里的流星昙花一现,而聆听使我们回朔过去,拉回那不曾远去的岁月,唤醒珍藏在我们心底的那份感动与记忆。聆听再次照亮我们的人生,审视我们的步履,使我们有机会、有心情回首一下曾经的履程。回顾与展望,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明媚,更加值得珍惜。

让我们学会聆听。学会聆听,我们得以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此完善我们的人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聆听是一个完善自我、审视自我的途径。

学会聆听会使我们精神崇高,思想悠远。使我们知识丰富,心底明净。学会聆听,学会交谈,也就学会了一种智慧的态度生活。

学会聆听。让我们在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中,放飞心情。丢开一切羁绊,聆听自然,聆听心灵。聆听每一次花开,聆听每一声泉淙;让我们丢开自我,丢开矜持,放弃独孤,放弃寂寞,带着一份真心,带着一份赤诚,用心聆听,打开心扉,感受这世界的美好,感受那份难得的心音,感受世界这一刻的律动.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0

我的故乡,地处云南高原滇中腹地的大山深处,这里峦峰叠嶂逶迤,沟壑延绵纵横,道路崎岖险陡,树木葳蕤丛生,肩挑扁担,无法施展,运进搬出,得全靠背篓。

山居的故乡人,出门砍柴、摞松毛、耧腐质土,离不了背篓;下地割猪食草、掰包谷、挖洋芋、割牲口草料,离不开背篓;遇到起房造屋需要搬运土石和瓦砖这样的重活、累活,更离不了背篓;即使农闲下来,妇孺们歇息的时候摘桑果、樱桃、鸡嗉子、黄锁梅、杨梅也离不了背篓。即使故乡人偶尔到城里来,在熙熙攘攘的闹市里挤来撞去,在琳琅满目的商店里购物,在排成长队的银行里存钱取钱,背篓也从不离身。就这一身装束,要捎口信回去,要托他们办事,故乡人一点不难找,在通往故乡的那个城市路口,他们中午就一窝扎地背着背篓下车来,下午又一窝扎地背着背篓上车回去,即使他们混杂在来来往往的人丛里,他们背过背篓的身板永远不会走样,只要伸手一搭那厚实的肩,回过头来的,准是故乡的笑脸。

故乡人依山而居、临箐而歇,以石为骨,以土为肤,以草木为毛发,以泉水为血液,以山路为经络。朝出于山,暮还于山,不管是运进还是拿出,背篓是故乡人最好的载运工具。

故乡的背篓,大的叫篮,小的叫箩:又粗又壮,看着就让人心生畏惧的叫花篮,背在身上,却是四面通风,轻巧凉快,故乡人用这样的大花篮来修烟叶,耧松针,割山草,背糠装料;像盛开的喇叭花,口宽底窄,便于装卸的是密篮,是故乡人最常用的背篓,人们用它来背运圈粪、洋芋、包谷、土石、砖瓦;比密篮还小叫背箩,故乡的背箩,像陕北人的腰鼓,多半系挂在女人的腰间,种地点塘的时候,男人在前面挥锄打塘,女人腰背上就系挂着这样一个背箩,里面装着金灿灿的谷种,伸手一抓,即可抓籽点塘。有时需要套种,一个女人的腰背上往往就系挂着两三个这样的背箩,点黄豆,点包谷,点南京豆,点瓜,点向日葵,各占各的塘,各领各的行,一点也不会出错。故乡的女人别看她们个个长得“傻大憨粗”的模样,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她们手脚麻利,农闲下来,腰背上再次系挂着背箩,相约去山里摘野果,红红绿绿的杨梅,黄窝窝的锁梅,麻点斑斑的鸡嗉子,癞头和尚一样的白顶果就装满背箩,坐着缆车,跑回村子;雨水季节,湿漉漉的故乡女人腰背上系挂着湿漉漉的背箩,跑进湿漉漉的林子里去,不消多时,湿漉漉的背箩里装满湿漉漉的菌子,湿漉漉的菌子沾满湿漉漉的草叶和树叶,冒着腾腾的`气浪走回村子。后来,城里红红绿绿的塑料提兜被风一吹,刮进了藏在山里的故乡,故乡本来就喜欢穿红披绿的女人,腰背上的背箩渐渐地退伍,换成了轻巧的塑料提兜。

故乡,人闲可背篓不闲,农闲时节,故乡人将背篓刷洗干净,支在避风避雨的地方装糠装粮;就是背烂底的背篓,故乡人也不舍得扔弃,抓一把松毛垫在烂背篓的“屁股”上,或支在屋檐下搭着的两根木头上当鸡窝,或支在墙隅里抱小鸡;或将还没有彻底烂底的背篓“屁股”彻底撕烂,削一根木棒,栽一棵桩,用来罩置防护刚刚栽下的幼苗,防止猪供鸡扒……

背篓是故乡人的命根。山居的故乡人,家家户户离不开背篓,人人都有称身的背篓,背在身上,既适身又舒服,不耽搁农活,可以说,没有背篓,故乡人还真难成事,没有背篓,故乡人还真难吃上饱饭。故乡人家,如果家里没有几个像样的背篓,很容易遭人笑话,甚至被视为贫穷;故乡人,如果没有适身的背篓,很容易被人当作懒惰。像传家宝一样,山居的故乡人,从上辈到下,人人都有自己的背篓。农忙来临前,人们都要抢着把篾匠请到家里来,好吃好喝地宽待,让篾匠静下心来,根据自己家里不同人的身材编制出不同身量的背篓,好在农忙到来的时候人人都派上用场。新编出来的背篓带有竹子的青绿与清香,厚实而笨重,等背过一两水之后,原先的青绿渐渐变黄,而且经常与肩背摩擦的地方就会发出光亮,等整个背篓变成黄金色的时候,背篓也被磨得金光闪亮,故乡人背着这样的背篓,就像是身上背着黄金,脚步稳当,心里塌实。这个时候,故乡的背篓就像人到中年,什么风雨没有经历过!什么荣辱没有见识过!更多主要的是:还有什么坎坷不可逾越的呢?

故乡人的故事,背篓里讲着;故乡人的歌,背篓里唱着;故乡人的爱情,背篓里演着;故乡人的生活,背篓里背着。

背篓是故乡人的象征,背在身上,故乡人的饭桌才丰盛,日子才过得塌实,心里才坦然……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1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故乡的背影······”翻着蒙尘已久的席慕容的诗集,我的眼中雾蒙蒙的一片。有多久了?没有回去看看诗里的故乡。故乡的山还是青如眉黛吧?故乡的人还是清澈见底吧?故乡的一切还是依旧年轻吧?而我,已白发苍苍。

离开老家已经六十多年了,年轻的时候,总是想逃离着家乡的一切。去遥远的城市,假装是一个坚强的女子,日日拼搏奋斗。每当异乡孤独,总是会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

老家在四川南部的小镇,叫九丝城。老人说,所谓九丝,就是用九两蚕丝可以将整座城围起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镇,山上有明代的石刻,山顶住着一群古老的民族。老人说,山顶的旧址,是僰族人的故居。据史料记载,四百多年前僰人在这里生活,建武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称夜郎市,九丝城山是僰人的军事根据地。僰人的首领为阿大王、阿二王、阿三妹,人称“阿氏三雄”,僰族是当时西南地区势力较强的一支少数民族,由于不服朝庭统治,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被消灭于九丝山上,从此僰人销声匿迹,只有千仞绝壁上悬棺古墓留下不解之谜。望着悬崖上的悬棺留下的遗址,少年时的好奇心总是砰然而生,多希望有天可以攀上悬崖,解开僰族的神秘传说。

最喜欢,是故乡的雨。夏天是不匆忙的季节,若遇上雨天,一家子人都呆在家中,那是最惬意的。大人总喜欢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便是一桌麻将,而小孩子,则守着电视,笑的嘻嘻哈哈。其实他们不知道,端个摇椅,放在阳台上,或是安静的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或是大声朗读诗歌,或是看着飘洒的雨,其实最好不过。那些年轻的雨季里,遇见了三毛,遇见了席慕容,遇见了李煜,遇见了有趣的文学世界。

春天的故乡,是个繁忙的季节。春耕的山上山下,都是农民的身影,有老人,有青年人,有小孩子,全家一起出动,风风火火。挖地,种玉米,除草,杀虫。三月的春天,繁忙而充实,劳累的时候,抬头一看。对面山坡上全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黄艳艳的一片连着一片,彰显着付出和收获否认魅力。

秋季的故乡,更是散发着浓郁的喜悦。黄灿灿的稻谷在眼光下特别的耀眼,这个丰收的季节。总是三家两户的凑在一起,你帮我,我帮你,不亦乐乎。山上的梯田,逐渐逐渐的变得光秃秃的了,而农民的谷仓愈来愈满了,谈笑中透露着满满的幸福。繁忙的秋收季,无法阻挡童心的飞扬。树上的蝉,地里的蚂蚱,山上的蛐蛐,田里的泥鳅,总是惹得一拨一拨的孩子追逐。瞬时间,漫山遍野都是欢声笑语。小小的九丝城,朴素的一群人。

故乡的冬是有雪花的冬,某个冬日早晨,推开窗户一看。外面早已是白茫茫的一片,山上,地里,菜园里,雪白雪白的。起床,把火炉少的旺旺的。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磕着瓜子,拉着家常,其乐无穷。顽皮的小孩,总是不听大人的嘱咐,固执的跑到庭院去。呼朋引伴,很快就组成了雪球作战队,飞过来飞过去的雪秋,成了雪白的焦点。这时,大人早已忘了因怕孩子感冒而不让孩子出门玩雪,都童心未泯的加入打战的球队。

故乡只是个小小的山村,而小小的山村里,有着大大的童年快乐。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2

若说,暗恋的故事,是一种落寞的幸福,那便是故乡。

繁华中不曾有大自然的风情,车流涌动的都市,更是少了清寂与安静的祥和,我所深情的怀旧,依然是故乡的绿荫草动,飞鸟群聚,虫蛙鸣叫,小河唱出愉悦烂漫的歌谣,云朵在我的头顶走过,风轻轻抚过我的脸。

春夏时节的故乡,像是焕发了一种活泼的朝气蓬勃,杨柳依依,摇曳着动人的姿态,碧绿的田野,麦穗在微风中飘起了浪花,远山处,遍野的油菜花芬芳烂漫,扑鼻着醉人的花香,古桥在阳光普照下,显得如此疲倦,蔚蓝的天空中,风轻云淡。就在我长途跋涉,历经万水千山的长旅,重返故里,再次投进故乡的怀抱时,我又一次与浓浓的乡情轻吻。

故乡没有庄严的楼厦,没有车流涌动的繁华,没有闹市中,纷扰的喧嚣和人海,没有集体小贩摆摊的吆喝,更没有驱驰车马,不曾带有任何风雅,但故乡有一种深厚岁月席卷,漂洗后的风情韵味,那就是我与我,在岁月中奔跑而永不失散的乡情,她是我在狂风暴雨中不曾迷失的导航,当疲倦的灵魂找不到归宿时,是我温暖的避风港。

此时已是黄昏时分,背着沉重的行囊一路行来,穿过鸽子林的小径时,全身充斥着这种久违的清幽,我并不陌生这片树林,对于这片树林,我有着浓厚的情感,一草一木,都见证了我儿时的成长,它是我儿时最快乐的乐园,更与我的情感,凝结了记忆的不可磨灭,酝酿成岁月路上的一坛老酒。

听老人讲,鸽子林在远古久远的年代,埋藏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它与故乡有着亲密的情感,故乡的这片土地,更与鸽子林,有着斩不断的情脉。鸽子林中,是鸽子的栖居的大家园,每到初夏,夜幕降临时分,成千上万的鸽子都从四面八方飞来,这片树林,也成了它们生活的家园。

小时候,鸽子林是我和小伙伴门常常出没的地方。傍晚,向着夕阳映红的天际,一路奔跑而去,都要在鸽子林玩耍数小时,每次回家都会遭到母亲的唠叨,她所担忧的,并不是我玩多久,而是夜幕下的林子,总会有野兽之内的出没于此,所以母亲告诫,下学之后别停留太久,天黑时就回家。

故乡与树林,树林就像是故乡村庄的一把伞,祖上时期,故乡经历了一次暴雨的灾难,乡亲都被暴雨所围困,暴雨带给故乡,一次毁灭性的噩耗,经历这一次灾难后,故乡从此有了鸽子林的守护,在尘烟岁月中,历经了多少春夏秋冬的四季。泥墙砖瓦铸造的家园,茂盛碧绿的树林,更是故乡最靓丽的风景画。

古桥河畔,流水洋溢着美丽的身躯流向远方。这条小河,它与故乡朝夕相伴,在扶风淋雨的岁月里,成为故乡的一条命脉。我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也不知道它将要流向何处的大海,但我知道是它,养育着故乡的每一个生命,更加准确的说,它便是故乡的母亲,抚育我们成长,用甘甜可口的乳汁,喂养着代代故乡人。

故乡有座石山,唤名为雄鹰山,远处看,巍峨且霸气,像是一头老鹰,摆着一副将要起飞的姿态,张开羽翼,眼望远方的天际,起飞翱翔的样子,才以得此名。山下便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微风起,还未熟透的麦穗,轻轻摇着头颅儿,波动出风中的海浪。天空的云朵就像羊群一般,总会奔跑出形态各异的图案,大小不同。

雄鹰山,是故乡的象征,更是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从小便在脑海中已雄鹰为样,无论在事业还是未来的崎岖道路上,必有雄鹰的信念,勇于翱翔而不言失败的精神斗志。长短不同,日新月异,我与故乡不可割舍的回忆,清澈的从我的脑海中,静静的流过,太多厚重的情感,无论流年给我怎样的漂洗,沉淀出的总是我对她浓浓的热爱。

故乡物语,它的故事,更是斑驳而婆娑起舞的山水画,是与海天接连的黄昏意境,无人能懂它的美,更无人体会它的落寞与辉煌,这就是我的故乡,它从不与繁华争斗,它贪婪一份与世无争的宁静,它不为名利而追逐,它喜欢把故事,深藏给流逝的岁月,它喜欢用慈祥的双眼沉默的而望,等待每个游子归来,与它热情的拥抱。

我回来了,我的故乡,我的记忆和我儿时过往,回到你温暖的怀抱,我已不是儿时鸽子林打闹的幼童,更不是雄鹰山看夕阳落下追赶的孩子,不是麦田的月色下,驱赶虫蛙的少年,我在岁月洗礼的路上,今昔已成长成人,带着成功和喜悦,带着这满腔热血,来探望你了,来听你的物语,看你的慈祥。

故乡,你是我生命里,永不消散的歌谣,你是我成长中的见证,你是我在灵魂疲倦时,从不忘却的归宿,你是我在沧桑世事中,树立起了永不倒下的信念,你的柔情是我心中,能所穿透灵魂的暖,是你在光阴背后,指引着曾执着和迷茫的我,我习惯看你故事,更怀念光阴背后,你走过的模样,故乡,你更是我心中最深长的牵绊。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3

童年的时候就清楚记得我家的老屋是上上世纪的建筑,虽几经改建,但任保留了原有的面貌,高高土墙内灌以密密支撑的禾木柱子,凭借四周柱子的支撑又建一土楼。记忆中,老屋曾改造过两次。改造前的老屋是以草修葺的房顶,年头太久,祖母催促父亲将屋面换成鲜艳的红瓦。那时我家也属于贫寒阶层,但老屋毕竟是祖辈传下来的,相对当时整体乡镇建筑,又属那个年代最为堂皇的,克服困难,还是要将它维护一下。

老屋也能算是卢集的乡间名胜,当年门口是长长的街道,遇上逢集,门口来来往往的人群摩肩接踵。走脚小贩摆开了摊子不住地吆喝,孩子们绕着街道巷子奔跑戏耍。偶有过往的人群仰头看看老屋土楼的房顶,窃窃地嘟哝一声:“喏,这家有钱”!

听我爷爷说老屋是他用二斗玉米从殷姓地主手中换来的,当时老屋土楼很是很风光,生意据说做到南京,上海,只是后来土楼闹狐仙,财主害怕就转给我爷爷了。于是土楼变得让人害怕起来,自已一个人从不敢上去,没事就站在楼下向上凝视,胡乱猜想。天上白云飘过,像有飘逸俊俏的狐仙飞来。太阳落幕黑漆漆的,土楼仿佛传出咚咚脚步,想着狐狸长长的尾巴,狭长的嘴,吓得撒腿便跑。

在旧时的农村建房子几乎很少用得起砖做基础,我家的老屋却是六层砖的地基,且是青砖,墙体则是麦秸秆和泥再用木柱榫卯垒起,屋顶用禾木、芦苇杆蓬盖的,上面再修葺以麦秸杆以防漏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年代,那些为所欲为的鬼子把太阳旗插在老屋房顶,鬼子进村的步伐惊起深夜的犬吠和鸡鸣,让这个世纪老屋发出过正义的哀鸣,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老屋显示出太多的无奈和无助。

二十年前,祖父因病离开了老屋,临走时拉紧我父亲的手向老屋莫明指了指又疲惫地回头看了一眼土楼。那天,我们全家的哀泣使老屋苍老了许多,那棵由爷爷亲手栽在老屋庭院中的枣树也悲戚地挥手送别,遒劲的树干和婆娑的声响像祖父谆谆教诲的话语,老屋依然还是忠实的聆听者,此后每次回老家看到这棵小枣树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祖父的身影。

父亲接过了老屋打算把老屋拆了重新盖几间新屋,但祖母坚决不同意“这个老屋是几辈子人居住过的,承载了我们这个家族太多的风雨和血泪,虽然破旧,但也能遮风挡雨,将屋面换成清一色的红瓦将就着住吧!”于是就顺着祖母的愿,修葺后再用石灰水粉刷一遍,甚是整洁;在父亲的打理下,土楼里变得有条有理,父亲把它改进成他的裁剪工作室,屋内挂满了父亲的裁剪样板作品,祖父留下来的老式桌子成为老父亲龙飞凤舞的舞台,闲暇时父亲依窗而坐拿着喜爱的裁剪书籍惬意地消磨时光......

好奇总会战胜恐惧,终有一天我偷偷爬上土楼,一股刺鼻的书香味道沁人心脾,几只闲置的柜子里翻出很多线装古本三国,红楼梦......我顽皮地将几本书撕了叠成纸牌玩耍,最终被父亲发现把我训了个遍体鳞伤。近几年,老父亲在我要求的同意下也会到城里来住上一段时间,每来时老父亲都回头顾盼老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屋,其实我看得出来,父亲是不愿意离开老屋地;春节刚过,天气稍有转暖,父亲就闹着要回老家,在父亲的严词要求下我只好在麦收前把老父亲送回了老屋,继续过着和老屋相依相守的生活,也把我和家人的牵挂带回了老屋。老屋也在岁月的沧桑中静静的,默默地等待着。

前几天,我回老家看父亲,走进老屋,一幕春天的景色已被老父亲揽收在老屋四周,门口扩建一菜园郁郁葱葱,院后摆满了花草,呈现生机勃勃的碧绿,院中祖父栽植的那棵枣树也露出青绿嫩叶,但缺少了往日的遒劲与苍拔,更多的是沧桑,老屋,您还记得我吗?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4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是特别亲切的,独一无二的,温暖心扉的,深入骨髓的,令人沉醉的,难以忘怀的,是弥久生香的。

——题记

这种味道是人生最初的记忆,是从童年开始,然后随着月岁的流转,慢慢沉淀,日渐丰满。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凭借这一抹温馨的气息,让一颗疲惫的心回归故里,找到那一种久违的感动,投到故乡温暖的怀抱里。

故乡的味道,就是那袅袅的炊烟的味道。每当暮色向晚,那缕缕炊烟升腾在空中,弥漫在黄昏的街头,你深深地吸一口,眯起眼睛,你便会沉醉在这浓浓的乡情里。我喜欢这故乡的炊烟,这是对故乡一种深深的眷恋,嗅着炊烟的味道,我仿佛闻到了母亲的饭菜香,一看到炊烟,我就会想起了那热乎乎的炕头,暖暖的感觉,涌上心头。

故乡的味道,还是那浓浓的乡音。那一声声喊着我乳名的呼唤,总能换醒我心底那一丝丝柔软,那带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是你走遍万水千山也寻不到的最妥帖的安暖。我虽然没有和故乡远离,但每次踏上家乡这片熟悉的土地,听到这熟悉的乡音,依旧是那么的亲。放佛只有在这里,才没有虚伪的寒暄,做作的恭维,只有真切的温暖,简单的问候,却让你久久感动。

故乡的味道,就是幽幽的夜空里,那一轮圆圆的明月。月光下,我们一起唱着儿歌煮月亮,月光下,我们一起玩游戏、捉迷藏。我一走,月亮也走,我在街上,月亮就在街上,我回到家,月亮就在家门口,那一轮圆月啊,始终在我的头顶上。不知在多少个幽深的黑夜里,我们就是这样寻着月亮的那一缕银白的光,嗅着月光的味道,才找到了回家的路。

月是故乡明,城里的月亮也是大而圆的,但她终究抵不过故乡的月亮,因为故乡那一轮明月早已镶嵌在心底,早已深深地雕刻在永恒的记忆里。每当皓月当空的夜晚,我总爱久久地凝望,沉思,遐想,我想,故乡的月色一定是有味道的,那味道是什么呢?虽然无法形容,但一定是美好的,香甜的,是味蕾里无法改变的。

故乡的味道,还有那成熟的麦香,煮熟的玉米香,炒熟的花生香,烤熟的地瓜香……还有那一丛丛花草香,以及那一树树淡淡的枣花香!这里所有的香气都是接地气的,包括蔬菜水果,没有污染,只有纯绿色,纯天然,没有繁芜,只有简单,没有喧嚣,只有安宁,没有浮躁,只有淡然。

故乡的味道,还有那泥土的芬芳。喜欢在朦胧的一帘细雨里,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望着一片片葱茏苍绿的庄稼茁壮成长,脚踏着大地,深深吸一口,那空气中弥漫着的浓郁的泥土的芳香,心情是多么的欢快舒畅!

故乡的味道,还是母亲那座老房子。虽然父母都不在了,我走进这个院子,却能闻到他们的气息。看到了熟悉的房屋,仿佛二老就跟在我身后。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亲切!轻轻抚摸着那一把破旧的圈椅,父亲就坐在那里,依然笑容满面。还有那陈旧的锅灶台,母亲则为我准备我爱吃的晚餐……突然之间,泪水滑落下来,酸酸的,涩涩的,甜甜的……

依稀记得,我每次回家,母亲都早早地站在村口张望。那瘦弱的身影,斑驳的银发,还有那写满沧桑的面容,始终是我梦里挥不去的乡愁。儿时父亲上班,母亲一个人拖着病弱的身体,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孩子,白天到生产队里干农活,回家还要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实在是很不容易。那时候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总是很快乐,白天大人们去干活,我们就去上学。放了学,没有可吃的零食,一人拿一块饼子,一块咸菜或是一段葱,背上筐去地里拔草,回来喂猪。家里穷啊,别的小伙伴吃的都是地瓜高粱饼子,我家算是比较好的了,吃的是玉米饼子。可我最爱吃地瓜饼子,那甜甜的味道,叫我流口水,于是就拿了玉米饼子去和小伙伴交换,而母亲总会想方设法地为我们调剂着伙食。春天,地里才冒出来的野菜,还有鲜嫩的苜蓿,都成了我们难忘的美食。母亲把它洗净、凉好了,然后做成包子,或者烙成馅饼,尽管没有肉,但依然鲜美无比!至今想起来,还垂涎三尺,而今生活虽然越来越富裕了,却怎么也找不回那儿时的快乐了。

相信故乡所有的味道都是来自灵魂的,不管是浓是淡,是苦是甜,生活的五味杂陈,都蕴含在里面。洗尽铅华,过尽千帆,才能懂得,唯有认真的去体验,才能品出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看惯花开花谢,月缺月圆,历经风雨,四季变迁,方可从容不变,随遇而安,才能将最本真的人生还原。

故乡的味道,总是给人温暖,令人思念,那是岁月留下的一瓣心香,在记忆里永恒,在时光里安详。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来故乡一趟吧!走一走,看一看,听几声鸟鸣,闻几声狗吠,与花草树木说话,和白云蓝天对望。看田野里,一群孩子,正沐浴着阳光,互相追逐着,奔跑着。此时此刻,你好像看到了自己童年的模样,放佛又回到了那段曾经翠绿的金色韶光!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5

我静伫在窗台前,望着城市里被白蒙蒙的雾霾笼罩着的天空,我总是想起故乡的天空。

故乡的天空湛蓝而高远。春天来的时候,河堤上鹅黄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拂动,仿佛一缕缕舞女的丝绦在飘飏。田野里的桃花灿烂绚丽,像是一团团升腾聚集的云霞。麦田里的麦苗纤细稠密,绿茸茸的,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这时候天似穹庐,笼盖着河流、麦田与村庄。一片片云朵像是一艘艘航船,在湛蓝如海的空中飘浮着。孩子们在麦田里奔跑,趁着温煦的东风将风筝放入天空。风筝伴着飞鸟在深邃透亮的天空中飞舞。这种景象宛如画家精心描绘出的一幅油画,自然、明艳。

故乡清晨时分的天空素净而又切近。我斜躺在木床上,慢慢睁开惺忪的睡眼。曙光像一绺绺清爽而明澈的飞瀑浸湿玻璃窗潺潺湲湲的在屋子里流淌。窗外微光朦胧,恍如是梦境与现实的交融。窗外的天空是粉蓝色的,天空上宛如缀满了一片片色泽明净的牵牛花瓣。此时的天空离我们是那么的切近,似乎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天空粉蓝色的肌肤。或者说我们像一颗蛋黄,天空是蛋清,将我们如漆如胶的包裹成一团。一只只麻雀在屋檐上啁啾鸣唱,时而振翅飞翔,在空中飞来飞去,犹如游鱼在蓝色的海水里游弋。

故乡夜晚的星空璀璨而又神奇。夜空中繁星光彩熠熠,像是一颗颗瑰丽的珠玑。一大群孩子在星光闪耀的村巷里捉迷藏,一会儿藏进柴垛,一会儿躲到墙角。你追我赶,嬉笑打闹声在星空里回荡。老奶奶坐在庭院里的竹席上,轻轻摇着蒲扇和小孙子与小孙女一起看星星。她指着星空给孩子们说天空北向的那一颗光芒夺目的星星是北极星。天边的那七颗星连接成勺子,叫北斗星。她又指着横跨星空的银河,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孩子们仰望着星空,瘦削的肩膀上像是突然之间长出了一双翅膀,整个人一刹那间腾空飞起,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展翅遨游。

我最喜欢故乡黄昏时候的天空,这时候的天空既雄壮恢弘又华美凄艳。辛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从田野里陆续回家。田野显得空旷而寂静。一根根低矮的烟囱里冒出缕缕灰白色的炊烟,缭绕着村落,燎烧着树丛。这个时候的天空像是巨大无边的舞台,夕阳与云霞在上面展舞亮姿。云霞像是仙女织成的绫罗锦绣,华彩斑斓。橘红的夕阳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在平原的尽头渐渐沉落,云霞渐渐黯淡,暮霭混杂着夜色像是一层灰色的轻纱覆盖了苍茫的大地。

当我老了,我希望回到故乡做一个牧羊人,悠然宁静地生活在故乡的天空下。我会养很多只绵羊,白天在河岸放羊,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想睡就睡,想唱就唱。夕阳西下的时候,在云霞漫天的河岸,我挥鞭赶着羊群,带着夕阳与羊群一起归去。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6

故乡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好像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冬季。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冬天来的特别早。开始收割包谷的时候就刮起寒风,是带着哨音的。堆在田野的包谷杆被风吹得到处都是。这时候就要穿上棉衣棉裤了。轱辘子袄,棉裤的腰要撵一撵用带子系住才不至于掉下来。可能是原来的人做衣服就不讲究合不合身,裹在身上像个粽子,笨的像个狗熊一样。颜色多是黑的或灰的,穿在身上风呼呼地往怀里钻。要是哪家姑娘媳妇穿个桃红的棉袄肯定会惹得整条川的小伙子拿眼睛瞄。家境比较好的装的棉花厚些,家境寒酸的则装的比较薄。特别是早上起来光着身子把冷冰冰的棉衣往身上穿的时候冻的打颤哩!最幸福的就是能穿上用被子捂热的袄。

学校教室的窗户都没有玻璃,是用塑料纸或者报纸糊住的。教室里也没有顶棚,偌大的房子四处漏风像个窑场。怎能不冷呢?每个上学的孩子都提个小火盆。用烂洋瓷碗或盆做的,在沿沿上钻三四个窟窿栓上铁丝,里面衬上炉灰,上面拿些柴火棒棒苞谷芯子,或者剩下的柴火头子。拢不着火时教室里经常是烟雾缭绕,一个个熏的眼睛红红的,脸上抹的五花六蓝。哪里还有心思听老师讲课?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敲打和责骂。家庭好的同学拿的是木炭。一下课一个个把火盆抡的欢,不一会火盆的火苗就红焰焰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抡火盆抡到头顶时铁丝卡住了停顿了一下,一个火炭就掉到旁边一位同学脖子上,烫的那个同学嗷嗷叫。我被老师用教鞭一顿暴打。只是我忘记了那个被烧的同学是谁?

有的同学从家里偷偷带些苞谷放到火盆里憋苞谷花。放一两颗苞谷在烧红的炭火灰下面,不一会就听嘭一声响苞谷炸开了花。赶紧用火筷子夹出来吹吹上面的灰丟到嘴里。觉得那个香呀,好像这就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了。专心做一件事就忽略了老师的存在,往往后果很严重。就是让老师一脚把火盆踢烂或者扔到教室外边去,还得在教室门口罚的站上一节课。淌着眼泪去把火盆捡回来再拾掇好。

上课前我们都冻得直跺脚,把教室弄得乌烟瘴气的。一下课就挤游游、击挡架、滚铁环、丢沙包、玩得国。扑得热水汗流的。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冷。

数九寒天,河水被冻得溢出来,因为冰层太厚堵住了河道。我们经常拿个铁锤到河边砸开冰面去震鱼。冰层实在是太厚了,那么重的锤砸下去只是个白茬。我记得奶奶去世那年人们抬着棺材就从冰面上走过去了。伙伴们用块木板做成滑板在冰上溜滑滑,有时把棉裤沟蛋子磨破了,回家少不了大人一顿狠揍。

雪下的很大,厚的扫也扫不完。伙伴们用蒲揽支个棍下面撒些谷物等鸟雀钻进去,然后用力一拉绳子蒲揽扣下来就捉住鸟雀了。

我们把木板放在陡坡上然后坐着开火车,许多人出溜一下就滑到坡底。或者抓起积雪团成雪球互相攻击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也堆个雪人,弄个烂帽子捡几块石头打扮打扮,插根扫帚把让它也去扫雪。往往是手冻得通红,棉袄和棉鞋弄得湿漉漉的,回家还得让母亲放在炕埝子往干里烤。

山上的积雪很深,特别是山坳里有的都能没过膝盖。雪地上留有野兽的蹄印,最多的还是野鸡的爪印。我大伯那次把一只进村的狐狸逼进屋后的山洞,后来用叉打死。皮子拿到卫东镇卖了,换回半扇猪肉呢!

大人们还得搞农田基本建设。只有进九上冻了才算农闲才能放假。于是大人们就半夜起来肩椽翻过秦岭拿到山外去卖,换些零钱贴补家用。我在想那么高的秦岭他们怎么翻过去的?因为岭上的积雪得要开春才能消融哩!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就到腊月,这是孩子们的节日。学校也放假了,厮跟上一块走东家串西家。谁家杀猪宰羊啦就跟着去看热闹,还缠着大人上街置办年货最好能买上两挂鞭炮呢!

故乡的冬天就像一幅美丽的水墨丹青,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淡。不经意间就飘进我的记忆深处了。虽然那时侯真的很艰苦,但是我依然觉得很快乐。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7

“滴嗒、滴嗒”,下雨了,可是,在蓝石头故乡的小镇上,还有一个人在卖报……那是一个多大年纪的老奶奶,她那一双看不见世界的眼睛,她不敢动,没有带雨伞,孤零零站立在那雨水当中,一边喊着:“卖报,星期天的报纸!”没人理睬她。

她的老伴撑着雨伞来找她,呼唤着她的名字,终于,她用她那沙哑的声音喊道:“我在这里!”老伴把雨伞递给了她,想让她回去休息,谁知,她不但不走,还说:“蓝石头是我的故乡,我不能走,更何况我马上要离开你了。”原来,这是一位在别的城镇来的一位老奶奶,她忧伤地看着他,老伴心软了,想陪她一起卖报,可是,她再次拒绝了:“不行,卖报是我的责任,你不要管我了,你走吧。”老伴说道:“不行,即使你不想让我卖报,我也不会跟你一起卖报的,但是,你让我走,我是永远不会离开你的。”

雨停了,老奶奶要回去了,因为,她喜欢听到下雨的声音,没有雨,就等于没有她……

她回到了她所居住的城镇,她很想念蓝石头的故乡,因为,她知道,那一次是最后一次看到蓝石头的故乡,有一天,她已经100多岁了,她就要去世了……

她去了,蓝石头的故乡永远都见不找她了,她的老伴和她,谁都不会知道他们以前来过,更何况在以前,人们看见她在雨中卖报的人们虽然也知道他们来过,因为,他们已经把他们俩忘记了……

老伴再一次来到了蓝石头的故乡,他在旅店点着他带的最后一个蜡烛,他微笑了,因为他看见了她……

蓝石头的故乡—那隐约的微光,老伴的眼泪一滴一滴落下来,熄灭了蜡烛……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8

湘北的农村,沟渠是极常见的。然而这些年在外漂泊着,偶尔回一次故乡,那些记忆中的沟渠,却渐渐模糊了,直至终于掩盖在一条条黑魆魆的柏油路面之下。以至于只有当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整天的喧嚣卸下,才能在脑海的最深的角落里寻回一些它昔日的端倪。

我的故乡是群山环抱下的一片丘陵,村子四面散落着低低矮矮的馒头般的小山,没有河流,更无湖泊。水稻,大约是这里唯一的主粮。水稻名目中的“水”字,无疑昭示了它对水的天生依赖。然而村子里的水源是并不富足的,尤其遇上旱年。

当然这都是我的父辈们年轻时所经历的状况。自打我懂事起,村子里坑坑洼洼的泥路旁,就有了一条条宽敞的水渠,里面的水似乎从来就没有断过。它穿过山丘时,就有峡谷一样的伟岸,而到了平地,它又有小溪般的精巧温驯。蜿蜿蜒蜒,顺势而流,最后经过一道道闸口,滋润着村子里的一切。

那是一片我儿时玩伴们的乐土。

每到夏天农忙的时候,对于我们这些还不能下田干重活的孩子而言,放牛就成了我们一天里唯一的劳动。而山丘之间的水渠则是我们放牛最爱的去处。两边渠岸壁立,大概是因为水流滋润的缘故,岸上的丝茅丰茂得如同少女的秀发一般,细长顺滑的叶片一直垂到了水面。把牛牵到水渠边,也不用驱赶,它便“扑通”一声滑入水里,只露出头和龟甲似的脊背来,牛只把淡紫的舌头灵活的一转,大把的丝茅叶便被它薅到了口中。

夏天日头正烈,牛即使吃饱喝足也是不会轻易离开水渠的。于是我们便有了大把的时间来探索这片未知而神秘的乐园了。不必说岸边酸甜的刺莓和脆嫩的茭白,也不必说在水面滑行如履平地的水蜘蛛和浑身通红的蜻蜓,单是摸鱼这一种活动,就够我们兴奋的忙活大半天了。渠底的石缝和水草里是不乏各种鱼虾的,尤其以鲫鱼和青皮虾居多,也有嫩仔鱼和黄鳝。

不过嫩仔鱼太小,我们是不屑于将它们捉回家里去的。鲫鱼是最易捉的,你跳进水渠将水搅混,它便伏在渠底一动不动了,你只需双手沿着渠底悄悄的掩过去,在碰到鱼身的一刹那,双手迅疾合拢一按,它便无处可逃了。然而这种看似充满野趣的活动往往也隐藏着各种惊险,有的因为摸到黄鳝的洞口被黄鳝咬到手指而痛得大叫——据说咬人的黄鳝是正在洞里产卵的,它因护卵心切性子就变得凶猛了。

也有的摸着摸着,不知从哪边的草丛里就突然“嗤溜”一声窜出一条水蛇来,它快速扭动着腰肢,眨眼就消失在对岸,只在水面留下一条长长的“s”形的水迹。这时胆小的伙伴自然是惊叫着纷纷逃到了岸上,几个胆大的往往便会投来鄙夷的目光,甚而在很久以后还要搬出这些“不光彩”的往事把他们大大的嘲笑一番……

记忆中最惬意的当然还是晴朗的夏夜。晚饭过后,父亲将竹铺移到渠边的杉树底下,劳作了一天的乡邻们便三三两两的聚拢了过来,吃过一轮母亲沏的青豆茶后,父辈们便开始谈论起他们各种离奇古怪的经历——抑或是故事了。这其中就有一个唤“铁生”的,他讲过一个“水猴子”的故事,甚是惊险:据说江南一带的池塘里都是有水猴子的,它们一逮到有人单独在池塘边纳凉——趁人熟睡的时候,便会悄悄把人拖入池塘里溺死。

至于它们的面目,却是没有人见过的。有一人胆子极大,就想见一见这水猴子的真面目。于是某天夜晚,天上有些微微月光,他便在池塘边摆好竹铺,独自躺在上面纳凉。到了午夜半睡半醒之际,果然听得池塘里一阵水响,一个物事“窸窸窣窣”的爬到了他的身边,便来拖他的身子。这人也不慌,任由它拖着,只将眼睛微微睁开打量这物事——只见这家伙一身皮毛油亮,尖嘴猴腮,果然有点猴子的模样。

偏偏这人是个大汉,怪物拖了几次却拖不动——竟又想出计策来,它先将这人的脑袋往池塘边搬了搬,继而又去铺尾搬他的腿。这大汉却也机灵,趁怪物搬腿的档儿,便把脑袋挪回原处,怪物再来搬脑袋,又把腿挪回原处。如此怪物来回搬了七八次,这人竟然安然无恙。怪物无计可施,最后自然只好悻悻的走了。虽然到现在我对“水猴子”的存在依然颇有怀疑,但那时听到这儿,为这人的沉着机智赞叹之余,依旧是很替他的安危担心的……

“铁生”有着许多类似“水猴子”的奇闻怪谈,我们虽然听得又惊又怕,却又乐此不疲,以致每到晚饭过后,便有点盼望“铁生”到来的念头了。然而父亲是不大擅长讲这类故事的,他爱讲的大抵与这水渠有关,每每是他们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如何用一把把锄头、一根根扁担在大山脚下修起了一座水库,又如何凿通水渠,将水库的水引进村子的事迹。

那时我便疑心这是一件极伟大的壮举,因为父亲每次说到这些就提高了声调,而握着蒲扇的手也时常挥舞了起来。然而作为孩子的我们对于这些事迹的兴趣却是远逊于“水猴子”的,于是往往听到一半,便打着哈欠开始渴睡了。

然而每日晚饭后的“例会”到了“处暑”的节气就不得不暂止了。湘北的气候,“处暑”正是“夏老虎”显威的时候,时常半月也不见一滴雨,水渠也渐渐见底了。田里的稻子正在拔穗,俗语说“处暑的水,谷仓的米”,这时的庄稼是万不可怠慢的。而水库的水是有限的,只能在不同的时段给不同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29

凉爽的风儿,在身旁嘻戏,那种欢快,陪伴我漫步在这片深秋的原野。刚刚有落叶飘落在肩头那一刻起,心里就没有缘由的向往着这一片多情的土地,想念这里的空旷,想念这里的干净,想念这里成熟的庄家,脱去了绿色的衣装,转而身着黄得有些土里土气的衣服时,依然温暖谦虚的笑容。离开这里有多久了,五年,十年,抑或是年少时背着书包离开后,就真的再也没有回来过。

居住在深草丛中的雀鸟,三三两两的喧嚣着,飞过来落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眨着好奇的眼睛,莫名的打量着眼前的不速之客,然后又和伙伴们叽叽喳喳的交流着一些什么,好像心里并不排斥这位与他们素昧平生的来访者,很友好的在我的身边飞起又落下,蹲下身伸出手,想抚摸那一袭柔软的羽毛,却被它们笑着闹着躲开了,飞得好高,然后又落在了不远处的庄稼地里,那里有它们的美食,有它们的伙伴,那里是它们生生世世赖以生息的家园,不忍心再去打扰,转身继续追逐暖阳。

深秋的原野,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一种混合的成熟的气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是安静的闭着眼睛,感受那一种气息,有淡淡的草儿和荆轲混合的芳香,有谷穗成熟的麦香,有不知名的野花枯萎后遗落的胭脂香,有瓜果成熟后沁入心脾的甜香,有大片的庄家成熟后,那种低调却足以漫卷整个秋天的粮食的清香。闭上眼,秋的味道,宛若慢慢升腾的烟雾中掩面沉思的女子,那态,那韵,那雅,那朦胧,美得如诗如画。

漫步在田间的小路上,微风拂动着尚未收割的庄稼,时而调皮的抚摸着我的衣衫,象久违的故人,热络中不忘记适时的给对方一个拥抱,暖并且温馨。大片的庄稼都成熟了,高矮相间错落有致的原地待命着,想象着不远处轰鸣着的收割机,也会很快的循序渐进到这里,心里充斥着一种不忍和不舍,一颗种子从春天的萌芽,到秋天的成熟,像一个人从年幼走向苍老,躲不开的宿命轮回。生命中有些经历与归宿,是不可逆转的,唯有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段路程,充实,无愧,是一种最淳朴真实的美好。

沿着儿时的记忆,一路走上了坐落于山坡上的果园,一切如故,高大的枝丫上依然压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那果实沐浴了充实的阳光,脸色都是红彤彤的,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小伙伴的脸,也是这样红彤彤的,想起了那些无忧无虑的岁月,想起了和小伙伴攀爬上枝头采摘水果的快乐时光,那时候,山美水美空气美,无论吃什么心里都是甜丝丝的滋味。这些年来来回回的看过了那么多的山山水水,在我的心中,依然只有这里最美最难忘。

回到故乡,是一定要爬山的。都说北方的山少,可是我的故乡却背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而且登上山顶,看到山的外面还是山,山峦俊秀巍峨,从山脚到山顶,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耐寒的树木花草,时常有很多小动物在树丛中奔跑跳跃,采摘着野果,那副不惊不扰的样子,很是可爱。虽然是深秋了,山里面依然有颜色艳丽的花朵在盛开,叫不出名字,却是从儿时的记忆里,一直绽放到现在,依然那样清新和脱俗,那样充满着对生命的执着。喜欢故乡的山,那挺拔的脊梁,像极了北方人的性格,豪迈,威严,大气磅礴的;站在山巅上,风儿在耳边不停的呢喃,声声低语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从前,那些帝王贵族在此山水间遗留下来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一直璀璨到如今。

挚爱深秋,尤其挚爱故乡的深秋,那山,那水,那田园,那村庄,想起来全是温暖,走入期间,犹如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充满着无尽的爱恋,无尽的欣喜。这世间有一种暖,来自于母亲,终身不会改变;这世间有一种念,来自故乡,无论走多久多远,重新回首,仍然会牵动心中最柔软的情怀。闭上眼,很多美好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故乡,应该怎样诉说,才能够完全表达出心中这份沉甸甸的的依恋?故乡的秋啊,该怎样描摹,才能够完整刻画出你秀美的容颜。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30

我的故乡在川南,那里令人怦然心动的东西很多,然而最叫我难忘的却是故乡的草鞋。

草鞋盛行于故乡的六、七十年代前,至今已不可多见。那时候,村民们的日子特别贫穷,花上一两元钱买双胶鞋也算奢侈的事儿。于是,家家户户便找来稻草,用手剥去草衣,再把稻草放在太阳下晒至七、八成干,然后用木棒自做成一架简易的风车,自己动手编织鞋子——草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父辈们便点燃油灯,拿来竹麻或草麻,将风车绊在饭桌的脚腿上,一边抽着腥辣的叶子烟(土烟),一边津津有味的很有节奏的摇动着风车,将一咎一咎的竹麻拧成麻绳。这个时候,孩子们便搬来凳子倚着父亲的身子坐做在旁边,看着风车一圈一圈很有节奏地转动,而那风车吱呀吱呀的声音,仿佛催眠的蝉声,把我们送进了甜美的梦乡。父亲编织草鞋的时候十分专注,常常忘了吸烟,也至于烟火都熄灭了还将烟枪衔在嘴上。每当织到高兴时,父亲还会从鼻孔里咿咿呀呀的哼上两曲,脸上洋溢着悠闲自得的神情。

麻绳拧好了,他们便把绳子圈成“8”字型,一圈一圈地捆好挂在屋檐下的横档上。待到织鞋的时候,他们拿来织鞋用的木版,一端放在桌子上,再用肚子顶住木版的另一端,将绳子套在木版上的钉子上,再慢慢地打一个结,也就是所谓的鞋耳子。然后把晒好的稻草,一束一束地上下交错着卡在绳子中间,每一束以四、五根为宜。按惯例织一双草鞋大约要四、五十分钟,在当时一双草鞋可值两毛钱左右,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于是家家户户便都有了织草鞋的习惯。

父老乡亲们对草鞋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虽然爱织草鞋,但穿草鞋的时候却极少,常常光着一双宽大而结实的脚丫在土地上劳作,只有在晴天赶场的时候才偶尔穿上那么一两次,而大部分时间都把它搁置在屋檐下的铁钩子上,生怕把草鞋弄坏了。这也许就是山里人的品格所在——为自己考虑得少,而为别人想到的多,如草鞋一般朴实无华、吃苦耐劳。

每当我看见草鞋,我便想起那动人的歌谣,并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故乡的散文随笔 篇31

故乡的地,以博大的胸怀,收养了一代代故乡的人,收养了一群群故乡的生灵。故乡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父母,也养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

土地是对故乡的恩赐,是对故乡永恒的恩赐。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的亲娘。黑黝黝的土地,捧出心来,献给人民家园,献给动物食物,献给植物发达的根系,让我们在故乡的土地上建造生活的房屋,播种生活的希望,以及与生命有关的一切。

故乡的土地,愉悦了美好的心情。我们每每在清晨或者傍晚,和妻子、孩子,或者和三三两两的农民朋友,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路两旁蓊蓊郁郁的花草,闻左右庄稼脉脉的馨香,望着远处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柳树,立刻就感觉到有脚踏坚实土地的幸福,美好的心情就一瓣一瓣地绽放,真的是养脚、养眼、养心、养情。

故乡的土地,挺直了生活的脊梁。贫穷不是小村独有,不是小村的专利。我们厌恶贫穷,渴望致富,这是每个人心底里真实的愿望。虽然故乡的土地比较贫瘠,但是故乡人的内心从没有贫瘠,故乡人的精神从没有倒下,故乡人的汗水从没有断流......如果让故乡人离开故土,他们也是那么地留恋、那么地不舍、那么地揪心,人们美好的心情也在比较贫瘠的故土上开花结果。正所谓,虽然困苦残破了房屋,揉碎了人们的衣服,掠夺了碗里的饭,但是从没有压弯祖辈、父辈乃至我们刚硬的腰。因为我们的祖辈、父辈,以及我们、我们的下一代,脚下踩着的是故乡坚实的大地、生生不息的大地。

故乡的土地,承接着辛勤的汗水。在这里,人们深深地懂得:土地是真正的衣食父母。因此,他们珍惜土地,对土地怀有虔诚、敬畏的心。他们都十分亲近土地,从不糊弄土地,像伺候自己的孩子一样伺候土地。因为他们信奉:在土地上洒下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土地也十分善待乡亲,不管是肥沃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土地,只要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发芽,生长庄稼,收获粮食。乡亲们对土地越亲,越是在土地上下功夫,越是好好侍弄土地,土地就越回报得更多、更好的粮食。土地也懂得尊重劳动,从不亏待乡亲。我们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在田地里不停地劳作,汗水无尽地流淌,是酿造生活的美酒,是一首生活自信、甜美的歌......

他们在田地上播种,身体直起又弯下,弯下又直起,无尽的希望就在土地上起起伏伏地跳动,就随着庄稼一节一节地拔高,就在身后妩媚地开花、茁壮地生长,鲜亮了平凡而盈实的岁月。

如今,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无奈叹息,孤苦心境,生活无情的羁绊;

如今,不再是“一亩地,两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自我满足,小农意识,低矮的欲望;

如今,也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循规蹈矩,自我陶醉,老守田园式的牧歌……

故乡的地,是宇宙之灯,是光耀乾坤的舞台,普照小村万物生灵,洒满阳光的都是大美、大爱、大瑞、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