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潮汕中元节习俗

潮汕中元节习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5W 次

  普渡施孤

潮汕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民间则叫做“鬼节”。

传说,从七月初鬼门关开门,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于 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据《乾 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蘸等会。僧 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也于此日祀先。”

这个节日,一般认为是根据佛经上的“目连救母”故事演化而来的, 其典出自《大藏经》:释迦牟尼十弟子之一的目连尊者被地藏王度出家后, 其母却为人歹毒,恣意非为,诽僧谤佛。王在一怒之下,将她打进地狱受 苦,又将她放进饿鬼群中,不给她吃东西。当目连得知她的母亲正在第六 殿受倒悬之罚后,立即盛饭给母亲吃。但饭刚到口,立即变成炽热的灰炭, 烧得嘴巴起大燎泡。目连不解,跑去问佛祖。佛祖说她母亲生前罪孽深重, 罪恶万端,该受此罪。如要解救她,除非目连广行好事,赈济贫苦。目连 尊教行事,其母方才得食。于是这种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潮汕各乡村在这一天,往往于村头巷口搭起高棚,设起普渡坛。普渡 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坛前方摆上下两层桌 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铜镜、古 剑、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坛前放一排长桌,供民众摆牲礼用。 差不多到中午时刻、家家户户都挑起三牲、面馃、水果等来祭祀,法师高 坐祭坛之上,摇铃诵经。当诵完一遍后,便将座边的面馃、大米撒向四方。 这样反复做几次,这种仪式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 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如针大,而且能放出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 咙扩大,能咽得下食物。在法师撤面、米时,围观的人必一哄而抢。据说, 抢到这些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特别是那几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 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了抢的对象。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 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人们便带回家去喂猪。据说, 用这些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潮汕俗语说:“放掉面桃去 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法师撒下饼时,抢到面 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争夺饼,结果面桃被人捡走,饼也抢不到,两头落空, 过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让人去抢。于是,这些东 西成了生活贫困者的抢夺目标。当鞭炮声响,他们往往奋不顾身,而身体 赢弱者往往只能望着施孤棚干着急。小规模的普渡则是在午后。午后,人 们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并且 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意思是遍济四方的意思。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 (孤魂饿鬼的美称)的,不允许小孩乱动。因此,大人往往吓唬小孩说: “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的。”但总有调皮的小孩将大人的话当作耳 边风,大把大把地将香火拔走,用来编东西玩。

蔡泽民的《潮州风情录》还提到一种燃放“水灯”的习俗,就是在放 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 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 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在潮阳一带,传说过去有一个姓许的地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逼 得百姓忍无可忍,于是秘密举事,乘盂兰盆会之举,杀死了土豪劣绅。后 来,起义被镇压下去,人们为纪念这些义军,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也设孤 棚普渡死者。

  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 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咒云:“观音 渺渺在海中,法身去到普陀山。脚踏莲花千百瓣,手(扌克)杨柳来娶童。 铜(口禾)硬硬铸成锣,铁(口禾)硬硬打成刀。童姐硬硬阿娘娶,阿娘娶 童来踢跎(游玩)。去到六角亭,六角亭下香花莹,六角亭下着捧手,深深 捧手拜神明。去到奈河东,脚松手亦松。去到奈河桥,脚摇手亦摇。桥顶 叫娘娘勿听,桥下叫娘娘快行。去到花园花园中,去到魂树引魂人。”当 发现神巫昏昏似睡时,即念“一步催,二步催,催童姐,脚行路,手放开; 一步吼,二步吼,吼童姐,脚行路,嘴开口。”于是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 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 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 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 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民 间有不少巫婆便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