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赏析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赏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5W 次

清明节到了,这是令我感伤也令许多人感伤的节日,记念我们逝去的长辈们,使后人不忘养育之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清明节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赏析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赏析1】

  清明节话“清明”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每当清明节来临之时,总能掀起许多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总能勾起许多人对往事的追溯和怀念,总能升华许多人心灵的惆怅和感叹。然而,当我们面对思亲念朋几多愁,面对阴阳相隔几多忧,面对过去现在几多情的时分,我们能明白什么?能感悟什么?

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不正是在清明节给我们注入的清醒剂吗!让我们看破这红尘烦事、悲喜生死的人生梦幻。真正概叹人生,悟出真谛。

天籁纸鸢所著的《犹记斐然》:“与其车尘马足,高官厚禄,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人生,一世风流”。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在金钱、利益、地位、名誉、美貌等面前,寸步不让,以至于宁肯撕裂乡亲、亲情、友情的纽带,也决不放弃自认的所有。人间为了蝇头小利以致上演了兄弟反目、妻离子散、姐妹相害、友情破裂等事例,举不胜举。

宋代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表达了对人生几何的无限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其实,许多人的烦恼来自利益所致。但“利益”是永远没有止境。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利益的驱使下,绞尽脑汁,争得头破血流,过一辈子的烦恼生活,真是得不偿失。倒不如清贫一点,简单一些,快乐一生,更有价值。

人是情感动物,不是造钱工具。有钱没情感的人生是不幸的人生。没钱只讲情感的人,生活不下去。因此,我们要在利与情之间把握好人生的尺度,在得失之间权衡利弊,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发扬光大。

清明时节,当许多人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亲人、友人,顶礼膜拜之时。当许多人铲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栽一棵新枝,植一腔缅怀之时。你的心是否得到洗礼?你是否从不舍,哀怨,惆怅,中感悟出人生的道理?

一堆青冢一部书,一块墓碑一故事。曾经的拥有和离弃,翩然远遁;曾经的富贵与卑微,烟消云散。当许多人直面人生的尽头之时,新愁与旧爱,陡显几分苍白,红尘中的欲望和贪恋,瞬间被击成碎。

逝者已去,生者祭奠。然而红尘中的人们,又有谁能看破红尘:为权困、为钱困、为亲困、为情困。“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清明,多少人能清?多少人能明?又有多少人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清明节时分往往是洗心之时。

《抱朴子》曰:“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其实,革面尚易,洗心尤难。易者天天做,难的难得为。常洗心常清,常洗心向善,常洗心才净,长洗心能明。

心为何物、心居何处、心欲何为?修行修炼,修身律己,首先得看住自心。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载体。善恶心生,好人、坏人,归根到底的缘由皆在心好、心坏。心病还需心药医。清明节洗心,是一剂良方。洗心明理,历久弥新,长洗不疲。

人生似船,心则为舵。古语云:“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对功名利禄看淡、看清,需要对风花雪月之事正确对待。世间诸事,事事源于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古人也曰:“但教方寸无诸恶”,指的是经过洗心而达到心灵的纯洁、纯真、纯美。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受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和物质利益、金钱、名利思想的诱惑因素的影响,许多人的心灵会沾上污泥浊水,进而发生病变,走上邪路。许多“老虎”“苍蝇”的腐败,许多家庭的破裂、许多亲朋好友的反目,不正是“不清明”的写照吗?谁都知道名利、恋色、贪欲都是害人害己之源,但谁又不是趋之若狂呢?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擦亮心境,点亮心灯,灵魂清澄,心明眼亮,才能清明,才能让心灵站立。“行源于心,力源于志。”人心者,人心之美,人间至美就在于让心清明。清明要清心、要静心、要交心、要净心、要善心、要赤心、要忠心、要公心、要廉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心。清明是一种胸怀、一种底气、一种人格、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裕达。

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在老柳树下去世后,衣襟上写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令多少人敬佩、感叹和深思。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介子推用真、善、美换来的节日,也是他一生对“清明”的追求和示范。然而,时隔2500多年,许多人在“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之时,不反思“清明”的真正内涵和真正的现实意义。

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的《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也正印了清明的乐趣!有这样宠辱不惊,看花开花落。去留随意,任云卷云舒的境界不正是最清明之举吗?

“乐自清中出,廉从淡中来”。“官至贫时方为清”。甘守清贫,一身正气,才能“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使清明之风吹拂人心,使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成为一种习惯。

清明节,有几多能清,几多能明。也许清明在各自心中!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赏析2】

  山乡的泥土芬芳

清明节到了,妻家的叔叔早早地传话过来,问我们哪一天回去给岳父扫墓。妻子的家乡在大山的深处,那里有她童年的回忆和大森林。岳父去世后,归葬故里,每年的清明节便成了与岳父"相聚"的日子。

晚间的电视新闻看得让人揪心,说市场上的“注水肉”只算是小问题了,相比"注胶肉","注水肉"甚至可以算是"绿色"的。那种肉“注胶”后晶莹鲜亮,连着几天不变色,也不变质。妻子一边整理着扫墓用的祭品,一边责骂着"专家"的新发明.楼下租住车棚的那对夫妇又在吵架,嘶哑的声音弥满小区。物业公司的老张挥舞着手电,呵劝着他们不要吵了。想想也是,老张管这事最适宜,我们连对门也不认识,偶而邻居间"楼道相会",相互瞪瞪眼也算是有缘份了.

除了纸质的"iphone”,妻子还卖了两棵柏树,准备带回去种在岳父的坟前。我不愁驱车百里的路程,却在担心到家后如何把树弄到山上去。柏树虽不大,但带有护根的泥球,少说也有五、六十斤。打听了妻叔,问东村的表弟是否在家,只说放心好了,总有办法的。

夜里起了疾风,呜呜地怪叫,早上驱车出发时,还在劲吹。车至半途,接到表弟的电话,说是在黄土岭等着,搭车一道走。表弟十分勤劳,除了干山里的农活,这几年还在城里做工。我知道,这次他是因我们特地回去的。车到黄土岭,远远地就发现他等在路边,衣服鲜亮。表弟很能侃,说到“柏树上山”,连说不碍事。

叔叔早早地等在村口,接车后高高兴兴地来到家里。为了张罗中饭,叔叔把东村的表姑也请了来。姑姑一见面就“埋怨”,说是去年清明,叔叔一家去了外地,她拖了一双老腿,满山找我们,最终也没找到,可惜了她精心备下的中饭。笑说东村也不远,不去她家,是见外了。

表弟已去家里换了劳动的旧衣,腰上系了刀箩,背插砍刀,还拿了抬树用的绳索和竹扛。等到柏树卸下车来,表弟笑称还以为树有多大,需几人合抬,他一人肩扛就可以了。说着肩起一棵先走了,还要我们原地等着,待他回来肩第二棵。

表姑还在唠叨着表弟的“不是”:他不犁地了,把牛也卖了,嫌侍弄竹笋不来钱,早去城里寻活了。每月就两千来元钱,还把家中的“小店”盘给了人家,在城郊买了房子,要七十万,什么时侯还债是个头呵!听说今年竹笋厂销路不好,不收鲜笋,本来想着卖几个钱,也指望不上了。你们真稳当,要是能有你们一半就知足了。

去山上的路上,熟悉与不太熟悉的乡亲,都热情地喊着妻子的乳名。尽管有一些长辈把妻子和妻妹的名字混淆了,但听起来仍是那样的亲切。风早停了,阳光照耀着万亩竹海,阵阵春暖和秀绿沁人心脾。不时见到有乡亲在自家的地在挖笋,招呼着,问侯着,让人顿觉一种久违了的亲情。

中餐有刚采摘的马兰头、鲜厥菜,还有现挖的春笋烤农家肉。表姑还做了一种叫“青团”的糯米点心,咸菜炒笋丝做的馅,味道十分鲜美。那个农家猪肉,连肉皮也很好吃。

妻子带去的燕麦片、咖啡和红酒之类,是送给叔叔和表姑的礼品。相比农家的“山珍”,我觉着是那样的“酸气”,有谁知道,里面有多少“专家”的发明。

小车的后备箱塞满了一袋一袋的春笋,是叔叔和乡亲们的馈赠。表弟还把每棵笋的根部削整了,去除了泥巴和根须。车至岗口,我们特地下车回望了一下,群山苍翠,竹海泛绿,山乡正淋浴在午后的阳光里……

深深地舒缓了一下胸意,春风徐徐,吹来山乡泥土的芬芳。我还在遐想,表弟为何要削整春笋呢?把根须和泥巴带回城去多好,那里真的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