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的编辑之路随笔散文

我的编辑之路随笔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4W 次

30年前,也就是1984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当上了编辑——《旅游》杂志的编辑,国家正式出版物的正式编辑。28年后,我又前后在《烟雨红尘站》和《江山站》担任编辑,网络编辑。这样两次担任编辑的经历,对我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触。

我的编辑之路随笔散文

1984年,我还是担任北京市崇文区劳动服务公司货运公司经理的时候,《旅游》杂志在报纸上公开招聘编辑,我拒绝了身份不错的职位,也谢绝了当时担任崇文区委宣传部长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杂志社的招聘,并在众多应聘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直至最后被杂志社聘为编辑。

我当时虽然已经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中文专业,边上班边上学,但是我毕竟没有当过编辑呀。拿起稿件,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碰到名人和文化内涵深刻的文章更是发懵,连笔都不敢动。这可怎么好呢?我们的业务副总虽然是中华书局的编辑,但是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稿件都揽过来呀。怎么办?除了听总编讲课、看有关编辑方面的书外,就得一遍一遍自己改作者的文章。还不能在作者的作品上改,得自己先用纸把编者按写出来,再改一遍、两遍,然后送到总编那里请他过目,看看有什么疏漏和错误。先是进行错别字的修改、标题的确认、标点符号的核对、文章段落的搭配等等编辑工作最基础的工作,然后进一步要考核文章内容、立意、表达、意境等等较高层次的编辑工作,更高级的是对古文的翻译、核对。

那时候,作者一稿两投现象还不太多,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吃不准的,你得去查书,甚至上北京图书馆去查,哪儿像现在这样,用百度一搜就能搜出来。我有一次为了查阅一篇五代时期的古文,溜溜在北京图书馆呆了大半天。那时北图里面没有食堂小卖部,我就干饿着、渴着,直到把这篇文章搞懂、翻译正确才回的家。

我们《旅游》杂志是当时是北京地区为数不多的旅游类杂志,担负着介绍北京乃至全国、全世界旅游景点、交通、住宿、购物、游乐、人文、美食、宗教信仰、金融货币兑换、各国地理、旅游界人物、旅游法典、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路线、景点美图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面极其广泛,这就要求旅游编辑得是个万金油,什么都得懂一点、会一点,虽然我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万金油的标准,但是,学了很多东西是真真切切的。我在梧桐获精的文章《旅游饭店忧思录》就是我在工作之余多方采访、查阅资料写成的。该文还被全国旅游局长工作会议列为学习文件;我在1986年回扣现象刚露头的时候写成的《透过回扣的思考》获得了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推荐,发表在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上。

一个杂志办得好坏,要看杂志的内容和形式,而杂志的内容主要要看你的杂志里有没有大腕明星支撑。读者一看,这期内容没有自己知道的作者或者是明星的作品,他一般不会掏腰包购买。过去,我们杂志一般都是自然来搞,特约稿件不多。因此,杂志质量受到了很大制约。后来我们放开了胆子,开始走出编辑部,到广阔天地去采蜜。

我们杂志是采编合一,编辑同时也是记者,我们都有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你可以去采访名人、作家、外国人等,可以和他们约稿。后来,约稿、采访,就成了我们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

为了约稿,我先后采访过故宫博物院院长单世元、著名剧作家翁偶虹、著名作家刘绍棠、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台湾著名演员李欣、国家体操队教练刘全锦、北京京剧院著名导演徐玉川、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编导黄伯寿等等;为了约稿,我们和著名作家赵大年、韩少华、陈建功等一起爬慕田峪长城。说来也巧,那天,我正好在一家著名的报刊上发表了一篇荒诞小说,陈建功看了以后大为赞赏,还要介绍我加入中国作协。我这个傻东西,竟然把这样一次天上掉馅饼的大好机会当成了耳旁风,只想着赶快把他们的大作拿到手里,根本就没有想这么一回事。

我在编辑部主持一个叫做“话说北京”的招牌栏目。由于《旅游》杂志的编辑出版单位是在北京,因此这个栏目的分量很重。写好了北京,就能撑起杂志的半边天。我想到,光是找一些著名学者、作家来写北京也不成呀,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给你写篇稿子只不过是尽点义务而已,写是人情,不写也无可厚非。我开始把眼睛往下看,瞄准作者群中那些有才华、又有某方面研究专长的工人、社会人士,请他们来写北京的历史沿革、风物人情、风俗俚语,尤其是北京的犄角旮栏,是读者不知道而又非常想知道的故事,我就积极跟他们约稿,请他们到编辑部来谈文章构思。我邀请过工人作者冯其利。他是研究北京著名墓地的专家,什么八王坟、公主坟,他都门清。他每到休息日都会到这些墓地去采风,也能写出非常感人的故事。另一位满族工人作者金焘纯,是清皇室后裔,一肚子鲜活的文物知识,我请他专门写一些与清王室有关的故事,他现在已经是北京第一家专业给人起名字的专家了,他创办了北京第一家姓名专业店“启名轩”。还有一位原白云观的导游、一位北京知青尹育政。他回京后,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了一位优秀的解说员。调到雍和宫以后,他更加发奋,撰写了许多关于雍和宫的正史、趣闻,还出版了专注《雍和宫的传说》。这些作者的加盟,使得我主持的“话说北京”栏目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该栏目曾经获得过“北京市优秀期刊优秀栏目奖”。

搞好一本刊物,“煽情”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煽情”不是搞花边新闻、名人轶事,而是要调动读者和事件关联者的情绪,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到你所报道的文章中来。为此,我曾经搞过两个比较大也比较有影响的活动,一是采访报道河北野三坡的开拓者王宝义,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捕捉金鸽子的人》,并由当时的涞水县旅游局广为宣传。二是采访报道了珠海全国第一家农民度假村的打造者钟华生。除了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发表了报告文学外,还参加了“全国白藤湖新闻奖颁奖活动”。这两次活动,造成了“南有钟华生,北有王大吹——王宝义”的热闹景象,并掀起了农民办旅游的热潮。

我还直接参与了“新北京十六景评选活动”,并有幸成为这次活动的评委之一。北京旧时有“燕京八景”,但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三大以后,北京的旅游景点、建筑物形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老的“燕京八景”已经不太适合当时的城市形象了。这时,身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的陈昊苏先生(陈毅元帅之子)和我们杂志一起合作,搞了一个“新北京十六景评选活动”。评选结果除了那几个老的景点之外,又增加了慕田峪长城、黑龙潭等新的景点。这次活动不但为北京郊区的旅游开辟了新的景观,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我们杂志的发行量。

我们当编辑时,好像很风光,其实也是“驴粪蛋表面光”,我们的工资和普通人一样,也没几个钱补贴。尤其是,我们那时差旅经费很紧张,差旅费都是固定的,多出来的部分就得自己掏腰包。好像是一天住宿费只能报销15元,饭补一天只有15元吧。我在兵团当过出纳,所以每次出差都是由我来当管账先生。每到一个地方,先要找饭店住下来。可是饭店住宿哪里有15元一天的。我拿着一张联络图,找到曾参加过旅游工作会议的饭店老总说明要到贵地采访,但只能报销15元房费,老总能不能给予方便。老总都是场面上的人物,我们又是北京来的记者,怎能不给这个面子呢?于是,我们每到一地,都要住进五星级宾馆,都只掏15元房费,无一例外。

有一次,我和编辑部的美术编辑一起采访丝绸之路,本想到了乌鲁木齐就打道回府,因为只剩下乌市回北京的机票钱了。可是,我们千辛万苦来一趟新疆,不到新疆最西部的传奇城市喀什去看看,怎能算是来过新疆?问题是,到喀什,就得乘飞机,往返机票钱和我们回京的机票钱相等。也就是说,去了喀什,就回不了北京;想要回北京,就不能去喀什。为了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我们拜访了新疆旅游局宣传处长,在乌鲁木齐宾馆,我们三个人喝了三瓶伊力特曲后,部长给我们出了个好主意:“没关系,你们放心到喀什去,等古尔邦节那天回到乌鲁木齐,我带你们一起去拜见新疆旅游局长。你们带上两斤杏子就可以了,去给他祝贺节日,他一高兴,会把你们的机票解决的!”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登门去给局长祝贺节日,果不其然,局长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下来,我们飞回北京的机票问题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地解决了。

我们当时挣的工资也少,恨不能一分钱都能掰成两半花。我们的一位女编辑和我们一起到桂林采访,想买一瓶桂林腐乳。桂林腐乳是桂林三宝之一,很有些名气,我们的女编辑先是看到有一家店铺卖1.2元一瓶。她怕买贵了,又让我们几个大老爷们跟着她转了几条街,其它店铺最便宜的也要1.25元一瓶。于是,她把我们撂在大街上,自己一个人跑到那家卖1.2元一瓶的店铺去买,让我们足足等了近一个小时!

我当国家正式出版物的编辑当了不到十年,后来就成了自由职业者,靠码字、搞策划、拉广告为生,这时间大约有十几年。不过,这十几年也没有离开写文章。从2011年开始,我迷上了网络写作,一下子就登陆注册了几个网站发表文章,也曾获得过网络文学创作小奖。从2012年开始,我被一个站聘为杂文组的编辑,今年,我又被梧桐社团聘为编辑。这样就开始了我的第二次编辑生涯。

说实话,网络文学编辑和纸媒体出版物的编辑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编辑门槛的`不同。

网络文学编辑不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只要文学社团社长圈点就行。编辑一般都是由该社团的作者担任。而毫不隐晦地说,有些编辑还需要好好锤炼,还需要从编辑的基本功学起。起码,“的、地、得”要分清使用对象,标点符号使用要准确,作者文章中的错别字要改正,文章标题要精确等等。

其次是网络编辑不需要约稿、组稿,只需要别人发表完文章后你来编辑。不过,由于我们的编辑都是作者,所以也用不上什么约稿、组稿。写稿也好,编辑稿件也好,完全靠自觉。于是,就出现了优秀编辑和一般编辑的区别。一个优秀的编辑一个月可以编辑一两百篇文章,而且可以做到几乎字字珠玑。而纸媒编辑是没有这么大工作量的。

网络编辑完全是义务服务,没有任何报酬。所以我说,网络编辑非常伟大,完全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很少能听说网络编辑能够做到像叶圣陶老师那样的知名度的。网编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编辑稿件的。由于网络作者很多人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认为网络文章门槛低,写什么都能发表,只要自己一按发表键,文章就能成为自己的作品。所以给编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些文章,字数只有区区二三百字;有些文章一逗到底;有些文章洋洋几千字,却不知作者所云。更不好处理的是,有些作者本来没有达到精品的标准,却埋怨编辑不识货、不懂行,甚至会因此而辱骂编辑。这些,编辑都得默默承受,他们所受的委屈,没有多少人能够完全理解。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没有达到合格编辑的标准。我从今年3月17日登录江山并被梧桐聘为编辑,已经整整5个月的时间了,但是,我编辑文章的数量仅有区区57篇,平均每个月只编辑10篇左右文章。比起梧桐的江南铁鹰、冰凌、浅凝、灿若舒锦、丹枫醉晚、彩石桥畔等等编辑,我差得太远了。我虽然有血压两次高达237,也有糖尿病等“说得出口”的原因,但主要的还是没有了当年那样一股朝气了。我会保养好身体,逐渐追赶这些好编辑的。

笔者欣喜地看到,江山的总设计师赵兴华先生提出,要使“网络文学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数字出版也将逐渐取代传统纸媒。”这样一个远大目标,更需要我们所有的编辑加倍努力,戒骄戒躁,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江山网络文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