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读经论佛散文随笔

读经论佛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6W 次

业余时间,曾读过若干佛经,非是要信佛,而是兴之所至打发时间。这么说,不是对佛的有意亵渎,而是符合佛家“不打诳语”经义的。

读经论佛散文随笔

尽管不信佛,但的确体会到佛家之所以千百年香火鼎盛,确有高深之处。比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如果不是心怀博大、意志坚定,不但做不到,更绝想不到。据说修佛到了极致,就会:菩提非树、明镜非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在佛家大能眼里,众生平等,是是非非都化作了虚无,了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传统的四大名著中有本《西游记》,大家都熟悉。这本书,在民间流传的范围,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三本名著。据比较神道的人讲,很多热衷修炼的人把这部神话名著作为了修炼指南,好奇之下,重翻了一次,别说,在里面还真的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痕迹。比如里面说:栓意马、锁心猿,这在道家功法里面的确有这种说法,说它有意思,是说这种说法出现在了以宣扬佛教的著作里,有人说这正应了本土道教神话传说的:白藕红花青莲叶,三教原来是一家。然而,此三教却不是传统文化里所说的佛、道、儒三教。本土神话中的三教是指人教、阐教、截教,白藕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红花指玉清元始天尊,青莲叶指上清通天教主。根据道家传说,佛教创始人是西方接引佛祖、准提佛祖,也是在鸿钧座下听过道的,而不是佛教所说的佛祖释迦牟尼,我估计这可能是教派之间的斗争吧。

问题是,如果说作为女娲补天遗石化形的孙悟空,从出生就打上了佛教烙印的话,为什么修炼的是道教的八九玄功,而不是佛教的功法?再有,为什么他拜的授业师傅叫做菩提道人,而不是佛教大能?这两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现在来看,第二个问题倒是相对容易解释,所谓的菩提道人,我查了很多神话传说,都不存在,最可疑的是他的道号,居然叫做菩提,这其实是佛教的说法,而不是道教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大胆揣测,这个菩提道人其实就是准提佛祖,是真是假,姑且不论。最难解释的'是第一个问题,反正现在我解释不清楚。

其实,至于孙悟空的师傅到底是谁、他修炼的是什么功法,用作茶余饭后的闲谈很合适,真正的大德高僧并不纠缠于此,他们关心的、注重的,是怎么才能到达彼岸、怎么才能实现戒定慧的境界、怎么才能渡人渡己。

众所周知,佛家很看重教人向善。我们在很多书上都能见到,民间至今尚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念一起即是佛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等,我从小接触的古代著作里这些事例非常之多,对于民间信佛的人来说,大多信之不疑,都期盼着通过信奉佛祖真能做到八风吹不动,哪八风: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如果真达到这个境界,自然能够门前万事不挂眼。在我看来,这是把阿Q精神真正的理论化了。通过修佛果真能够消弭欲望?果真能够到达“彼岸”?难说。但不容置疑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的确需要象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在佛教诸多经卷中,流传民间最广的,恐怕还得说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仅仅有二百六十字的经文,有很多版本,最著名的版本是由三藏法师唐玄奘翻译的。说它流传的广泛,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它被谱成了多种曲调,港台很多歌星都唱过。我最喜欢听的,是齐豫版的《心经》。齐豫的声音空灵清澈,唱心经最合适不过。

以我粗笨的理解,经文中唯有那句“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最妙,直入心底。怎么才能无挂碍呢?用佛家语说,就是怎么才能放下。要真的能放下诸般外物,自然就会八风吹不动,自然就会无有恐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才知道其难过于上青天。

看过一位高僧的介绍,说他一生几十年都在修“苦禅”,无论寒冬酷暑,不避朔风,不避烈日,甚至不言不语。我不懂“苦禅”,但不妨碍对高僧的精神意志所折服,这也许就是《心经》所说的“度一切苦厄”的原因吧。如能渡过一切苦厄,想来便会做到“诸法空相”的境界。既然能“诸法空相”,所谓“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是水到渠成。

无论是“苦禅”还是“闭口禅”,无非都是力图“远离颠倒梦想”、回归虚无本真,或许,如真能达到此境界,才是大自在。

在诸多佛经之外,还有一些佛家居士所写的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明代袁了凡居士的《了凡四训》。有人对这部书给与了极高的评价:“凡欲改变命运,化凶为吉者,不可不读此书;凡欲求功名富贵,寿命增长者,不可不读此书;凡欲转病为健,转夭为寿,转穷为达,转罪为福,转凡为圣者,皆不可不读此书。”

从俗世的角度来解读,会有人认为这样的评价过誉了。我倒是觉得,不要从狭义的概念出发理解,读此书改变的是人的心性,心性从善,心境自然通达,心态自然自在平和。这样的心性、心境、心态,可能不会让人大富大贵,但至少会让人健康、快乐。至于袁了凡在书中列举了诸多实效例子,是不是果有此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谓“福报、业力”都与所思所为有直接关系。从某个角度说,《了凡四训》所反映的东西,与龙勃罗梭的《实证派犯罪学》有相通之处。龙勃罗梭通过解剖了数千具死刑犯尸体,得出一个“天生犯罪人”的概念,并因此指出,如果这个“天生犯罪人”后天周围生活环境善举成风,也就避免了犯罪恶性的激发。

那么,如果人人都能用了凡四训来规诫自己,不一定就去信佛拜佛,自然能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