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以城市为主题的游记散文

以城市为主题的游记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6W 次

《旅游纪念品》

以城市为主题的游记散文

在山腰上。有一座瞭望台。在这儿放眼远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既能看到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森林,又能看到那些弯弯曲曲的河流和繁荣的小村庄,还有那辽阔的碧绿的平原。

在瞭望台的附近有一家小小的旅馆。有一天。店老板又不失时机地向游客推销当地的商品:“看这些,你不买点纪念品吗?明信片或是木雕的人像……”

“哦,谢谢。我想我不需要,我从来就不买什么土特产或纪念品之类的东西。这些小玩意儿在街上到处都能买到。有名的东西也可以用钱随时买到。”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你真的不想买些什么?”

“不,我只想好好享受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那会使心灵得到美的享受。”客人固执地说。

“也是,这样也对。那么,请到森林里去散散步如何?像这样枝叶繁茂的森林并不多见。”

“是吗?谢谢您的指点。”

游客真的去了那个森林。确实,这儿幽静得很,景色也很美。可是,不久他的好心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为突然蹿出一头十足的野兽——熊!

他很想马上逃跑,但由于过分惊慌和恐怖,他已不能走半步了。直到黑熊气势汹汹地扑上来时,他才手忙脚乱地抵抗起来。他拼命地反抗,不顾一切地奋勇和黑熊搏斗着。不管怎么样。他没有成为野兽的美餐。

游客没命似的跑回旅馆,喘着粗气说:“我遇上了可怕的事情。我刚才遇上了一头黑熊……”

可是,店老板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之外:“哦,这没什么了不起。我把您刚才那激动人心的浴血奋战的场面摄入了八毫米的电影胶卷。你愿意购买吗?不知道你愿意出多少钱来买呢?”“什么?啊,原来这是圈套呀!那只熊是人扮的……”

游客非常气愤,但转念一想:把这电影胶卷放映给邻居的孩子们和相识的姑娘看的话,也许确实是个不错的念头。刚才的场景非常逼真,别人应该看不出破绽吧。

所以,他重新作了一个决定:“好吧,也许有些贵,但是我还是决定买下它。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

《把旅馆开在管道里》

施图伯格原是德国的一位木材商,由于经营不善,他的公司濒临倒闭。而恰在这时,储存木材的仓库又失了火,数十吨木材顷刻化为灰烬。一夜之间施图伯格变得一贫如洗。为了逃避巨额债务,他不得不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这天,施图伯格辗转来到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晚上,身无分文的他只得栖身于废弃在河边的一截水泥管道里。夜已经很深了,然而,施图伯格没有睡意,他苦苦思索着结束流浪生活的良策。这个念头打他离开公司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断过,可是,连半个马克都没有的他一直没有想出好办法。

明月高悬,星光灿烂,莱茵河里蛙声一片,岸边草丛里各种昆虫的鸣叫低回婉转。一阵凉风吹过,蜷缩在水泥管里的施图伯格打了一个激灵。忽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冒出来——既然没有启动资金,何不利用河滩上这些废弃的水泥管搭建一家管道旅馆?说不定住腻了城市豪华旅馆的人们会乐意到这里尝一下鲜,近距离感受一下莱茵河河畔的自然风光。

这个想法让施图伯格兴奋不已,第二天天不亮就忙活起来。他先是把散落在河滩上的水泥管道滚到一起,然后清洗干净。接下来,他又联系到一个木器厂,以抵押自己劳动力的方式租到一些破旧的木床,安置在水泥管里。这样,施图伯格的莱茵河畔管道旅馆就算开张了。

几天后,一位热心的记者路过这里,捎带着给施图伯格的莱茵河畔管道旅馆做了免费宣传。让人没想到的是,消息一见报,施图伯格的莱茵河畔管道旅馆立即受到了许多追求新鲜的客人的追捧,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施图伯格就收到了300多份预订申请。

施图伯格的管道旅馆内不仅没有电视、电脑,不能隔音、隔热,还没有服务人员,连上厕所都得去屋外,但是人们为何如此趋之若鹜?原因很简单,混凝土能够营造安静的小环境,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难得离开喧嚣,拥有自己的安静时光。施图伯格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按照他的话说,他卖的不是旅馆,而是生活。

毋庸质疑,有了莱茵河畔管道旅馆,施图伯格很快就“脱贫致富”了。重新富裕起来的他一度受到媒体的追捧,当然,媒体关注最多的就是他怎样发现这个好点子的。每当面对这个问题,施图伯格总是微微一笑:“其实当我们身无分文的时候,并不是真的贫穷,只是还没发现身边的金山而已。”

我的昆明情结》

闲闲散散,

慢腾温吞,

甩大碗豆花米线,

胜利堂前斗蛐蛐,

翠湖边上喂海鸥,

世博园花草养眼睛,

吃喝玩乐叫享受,

闲游浪荡,游手好闲是逍遥,

懒人混日子的天堂。

我常用上面这段话向外地同学介绍我的家乡,这个中性得没有个性的城市——昆明。也许得用标准的昆明话将这段话念出,才能让人稍微闻到一丝丝昆明的味道。

说到味道,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成都让我想起麻辣火锅和龙抄手钟水饺的味道;广州给我带来清香早茶和海鲜的味道;北京永远是浓浓酱香的烤鸭和甜蜜糖人的味道;上海则是浓郁奶香的卡布其诺和香草冰淇淋的味道。昆明应该属于什么味道?是鲜香爽口的鸡汤过桥米线的味道?还是晶莹微甜的米凉虾木瓜水的味道?想了很久,我始终无法找到一利,味道能完全彻底地代表昆明。

我曾经常用“慵懒”来形容昆明,因为她四季如春的气候让人对季节交替相对麻木,也因为昆明人慢热的性格,但这个形容词是否能完全概括昆明的特点,我想还有待分析。

昆明是一个可以让人分享的城市,分享她的阳光、气候、鲜花,或是蔬菜。一个城市的亲和力可以从她对待外地人的态度看出。北京人的自命清高和上海人的矫情是出了名的,同样,昆明人的与世无争也是出了名的。昆明人和谁都不争,什么都不争,任何一个外来人都可以轻松地融入其中。不嫉妒,不羡慕,不鄙视,不嫌弃,这就是昆明人。

小时侯写到昆明,总会用到这样一个形容词——“热情好客”,现在想想,这绝对是个错误。昆明不像少数民族聚集村落那样会热情豪放地请你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当然,也不会像某些都市人那样对你冷若冰霜。昆明人的待客热情度就像这里的年均气温一样——20℃——不冷不热。

刚从国外回来的朋友总抱怨说昆明人太过悠闲,她说纽约人就算在喝咖啡,手上也要拿着份报纸,因为他们头脑中“时间即金钱”的观念太过强烈。在我看来,昆明人也许什么都缺,惟一不缺的就是时间。

昆明人喜欢闲散,闲散多了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算马上就要迟到,他们也可以很悠坦地在馆子里享受完最后一根米线;明知中午的时间少得可怜,他们也要跷起脚来小睡一会儿;他们会晒着暖暖的太阳,打一下午输赢不过几块钱的麻将;他们会花一下午的时间逛超市,最终两手空空;他们还特乐意干世界上最磨时间的事——拣干巴菌。

外地人总怀疑昆明是否一天有26个小时,因为这里的人的日子是磨着过的,这确实够奢侈。如果说“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那昆明人几乎每天都在犯罪;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那昆明人确实有点“视金钱如粪土”的意思。

我不否认昆明与其他大城市间存在的差距,也不否认昆明人与其他城市的人存在的差距,但我始终深爱着这座城市,像一个少年恋上一位姑娘那样无法自拔。慢性子和慢节奏就像一块胎记那样印在我的身上,这是昆明母亲给我的礼物,我喜欢它并享受于其中。我想,安逸与闲散没什么不好,生活就该用来享受,日子要一天天地过,既要注重结果更要享受过程,不是吗?

 《阳光下的哈瓦那》

阳光下的哈瓦那,虽然气温最高也有30度,但是在海风的吹袭下,没有炎热的感觉,只有一阵清凉。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哈瓦那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只是这种美丽是定格在从前的那种,而且只要仔细一看,残旧和斑驳,让人担心,这样的美丽不知道还能够维持多久。

海边的那些殖民地时代的建筑,很多已经老旧得开始倾斜,有的干脆已经坍塌,偶尔有新的建筑,却都是拆去了旧建筑之后的现代设计,虽然簇新现代,却和周边格格不入。只是,推倒重来,绝对要比维护翻新这些旧建筑成本低很多。看着那些似乎是被丢弃在路边的建筑,真的不知道它们的命运会是怎样。

老城的市中心要好一些,毕竟属于旅游区,酒店的外表是令人赞叹的古老情结,但是房间的`简陋,还有浓厚的70年代的苏联式建筑的格局,让人觉得,真的有点可惜。马路上那些已经在别的城市难以找到的老爷汽车,还在充当着出租车的角色。当然,正是这样的古旧,也成为游客们到这个城市来寻找神秘和感觉的一部分。只是,对比那些同样有些几百年历史的城市,总是觉得,这里其实可以更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古老的东西,在日月不断的折损之下,总有轰然倒下的一天,如果再不及时拯救它们的话。

从街头的大型壁画,到酒店内售卖的明信片,到处都是切戈瓦拉的画像,这个阿根廷出生的医生,帮助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了社会主义。但是最终他没有留在古巴,在他离开古巴写给卡斯特罗的信里面,他说他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因为他发现不少的革命者都是在豪华的汽车里、在漂亮的女秘书的怀抱里丧失了往日的锐气。所以,为了保持革命者的完美形象,他只能选择战斗。

古巴旅游区内接待外国游客的酒店,虽然残旧,但是毕竟设施齐全,当然,价格不菲。这点也让人想起了开放前的中国,不管是服务还是设施,都让人想起了上海的国际饭店,还有华侨饭店,当外资酒店大举进入之后,这些曾经辉煌和高不可攀的酒店,马上失去了颜色,慢慢被人遗忘。

作为外国人在哈瓦那,会觉得物价昂贵。美元在2004年开始可以兑换当地货币,不过现在突然很不值钱。去年的时候,一美元可以兑换20披索,而现在100美元只能够兑换差不多80披索,严重贬值,不知是否是劳尔要让持有美元的人不再享有特权,拉近贫富差距的政策的结果。

一家只有国内一二星级的宾馆,或者准确说是招待所水准的酒店,一天就要差不多80到100美元。不过古巴人的收入却一点也不高,平均月收入只有300披索,去年还只有相当于20美元,不过现在,已经相当于300多美元。平均每个人把四分之三的工资,花在了食品上,不过这种披索兑换美元的变相升值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关键是看古巴人的开支和收入的比例。在古巴,全民医疗免费,全民教育免费,百分之九十的人拥有住房,虽然破旧。租房的话,租金低廉,所以街头没有乞丐。正是因为这样,就算收入低,夜深了,街头咖啡馆依然坐满了悠闲的古巴人。古巴政府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看来需要花点功夫了。

虽然美国不允许国民到古巴旅游、做生意,在美国的时候,连打电话到古巴都会听到:“对不起,你拨打的电话错误。”提醒自己,美国对古巴的制裁还在进行中。这种制裁,不单单是电话通不通的问题,在香港订机票,因为选择的旅行社是美资公司,不能够提供古巴机票的服务,在Yahoo找飞哈瓦那的航班,也找不到,想起来,Google和Yahoo都是美资公司。

不过制裁真的是很无聊的事情,在哈瓦那的街头,到处可以遇到来自美国的游客,因为他们可以经过加拿大或者巴拿马,拿着另纸签证到古巴旅游。想起来几年前在利比亚,同样也是美国政府禁止国民旅游的地方,还是让我们在一家专门接待外国游客的餐厅里面,撞到了一批来自美国的游客,而这样的团,几乎每天一批。布什在古巴制裁问题上一直强硬,不知道上任后,是否对劳尔要求对话的喊话有所呼应?毕竟制裁和战争,在当今世界,都只是表面上惩罚政府,实际上却在惩罚无辜民众的做法

 《狼行千里吃肉》

恺撒于公元前47年远征安纳托利亚,说出流传千古的名句:“我来,我见,我征服。”许多读书人可能对“征服”这件事没有太大兴趣,大家比较关心的还是恺撒看见了什么。中国先贤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希望能借着旅游增长见闻。这几年,拜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所赐,国际旅游业发达,只见各国观光客四处流窜,不论是中国的长城还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到处充斥着“到此一游”的心态。游客来去一阵风,硬是把恺撒的名言体现成了“我吃,我买,我拍照”。新鲜事物总是招人喜欢,很多人在采购之际,任何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能上身。可是一碰到吃,大家都不约而同,相对保守,甚至得遵循古法,不能将就。

君不见,西方人到中国旅游,仍是吃西式自助餐。克林顿当初到了西安,您让他试试一顿饺子宴也许还行,可要他天天吃像裤带的面条,拌上油泼辣子,他准不依。就好像咱们到了巴黎,可以排队买名牌包,但要让您晚餐来一份鞑靼牛肉,早点是蓝纹奶酪,定能把您给愁死。导游小姐为了安全起见,安排中国游客上中国馆子,尽管馆子里湘菜东安鸡与鸡块蘸番茄酱不分,川味酸辣汤倒像泉州的面线糊,大伙总觉得还是要比“番菜”强。

中国俗语说:“狼行千里吃肉。”这话有多层意义。从生物学角度解释,狼不是草食性动物,非吃肉不可;从社会学角度看,这句话说的是有能力的人,到哪儿都能显本事,有饭吃;从文化角度观察,就是中国人到哪儿都得吃中国食物,真到了找不着中国馆子的绝境,哪怕一碗方便面都要比半生不熟的牛排受欢迎。

一般人进餐,不仅吃的内容得是自己熟悉的,就连进餐的方式也得遵循古礼。有一阵子,美国人对日本文化相当有兴趣,也试着吃点日本寿司、拉面。许多日本商人见了心喜,纷纷进驻美国。没想到拉面店一开张,尽管店外大排长龙,人声鼎沸,可就是赚不了钱。原来,美国人深受自身文化的影响,喝汤不能有声音,一碗拉面,得一根根地慢慢挑着吃,再拿起汤勺,一口口地喝,规矩是有,可就是耽误人家买卖。这日本店家也不能告诉美国顾客:吃拉面就得大口吸吮,喝汤时还得有点肺活量,你们美国人一定可以做得到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咱们中国人的智慧,欧美地区的中餐馆子里,您看到有人愿意卖兰州拉面?有人想推广北京炸酱面?没有人傻到这份儿上,说明当年肯定有人吃过亏。

咱国人也有这种遵循古礼的精神,到了西式的自助餐馆中,每个人张罗个盘子后,一个箭步上前,把想吃的、想试的食物,一股脑往盘子里放,不对,应当说,往盘子上堆。只见个个都捧着山丘似的盘子,小心翼翼地回座,就好像表演杂耍特技功夫,可得小心不要在坐定之前发生“山体滑坡”。接着当然就是暴风雨般的无情攻击,要把盘子里的各种食物,从生菜沙拉到冰激凌,一起消灭,否则怎能回本?日本有一种“放题餐厅”,也是自助式,尽管吃,但有时间限制,这种时候,您这么吃也还能理解。可一般馆子并不限制用餐时间,您慢慢取用,一次一两样,不仅优雅,还不浪费食物。可惜许多顾客不识个中滋味,老还记着祖辈在黄巢造反时的逃难景象,担心没了下顿。

水写的城市》

有一句很美丽的话,说女人是水做的。每想起来,总是漾漾的,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美丽的文字,常被形容成杏花春雨、行云流水,字里行间,能听到水一样潺湲的声音,入眼,入耳,更入心。

有一种很美丽的城市,总是与水有关。穿城而过的河流,曲线优美,母性张扬,河水像乳汁一样滋养着一城的百姓,潺湲的岁月,万世的风景。所以,这河,总是很神圣地牵连着那些无论富贵贫贱的心灵,总是很虔诚地被这城里城外的人尊称为母亲河。

天津就是一座这样的城市。海河就是一条这样的河流。

水是最神奇的艺术家和创造大师。水写山川大地,写云雾风景,写雷鸣电闪,写自然万物,也写芸芸众生,写乡村城市。

这是一座由水写成的充满灵性和美感的城市。抓一把天津的泥土,腥咸中都是流水的芬芳。脚下站立的土地,是海河已经流淌了千万年而形成的冲积平原。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脉络清晰地布满这片土地,勾画点染,肆意而多情地书写着水对泥土无休无止的情爱,证明着自然与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一座城市,斗转星移,六百年发展弹指一瞬,一言以蔽之,不过就是水与泥土灵肉相搏的历史,海与河交汇的历史,人与水爱恨共生、相知相容的历史。水是世间万物一切繁荣兴盛的根源。

水是自然的造物,神灵的手笔,天造地设,鬼斧神工。水的文章,可以柔美,可以优美,更可以壮美。水是一种真正的尤物,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在你的面前,都足以令你感慨万千,把美的真谛领会得更加深刻。水的文章,又是人的手笔。调理,增删,引领着水的行走,调理着水的性情,如遣词造句一般得心应手。所以,水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人的文章;水的风景,实际上就是人文的风景、科技的风景。大禹治水,都江堰,大运河,引滦入津,南水北调,污水处理,海水淡化,中水利用。水的笔墨,在人的智慧的操控下,越来越浓淡相宜。人欣赏着自然,适应着自然,利用着自然,也改造着自然。水就成了人的精神和力量的最好的载体。天津的城市改造,也同样离不开水的点化、人的顿悟。它塑造和描画着全新的社会人伦,成为人间亲情、社会文明的最天衣无缝的媒介。它也塑造着我们的全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为其打上时代鲜明的烙印。

水,疏朗着视野;水,美丽着心灵;水。写活了天津。一脉脉的活水,不停地流淌在城市的岁月里,流淌在天津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流动产生了美感;流动产生了活力;流动创造着机遇和财富。不过短短几年、十几年,大如海河、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小如津河、卫津河、月牙河。水就把精华之笔写满天津的土地,成为天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条脉络分明的主线。

水做的女人,风情万种。

水写的文章,万种风情。

而天津这座水写的城市,永远都是一篇最耐人解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