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小村皮影情散文

小村皮影情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26K 次

皮影戏这个古老的地方剧种,在历史上曾占有一席之地,深为世代生活在黄土地上人们的喜爱。小时侯我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其中最深的也就要数这皮影戏了。20XX年,我的家乡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皮影之乡”。

小村皮影情散文

我的童年是在偏僻的山村度过的,皮影戏是我最早接触的一种娱乐形式。民间老艺人将牛皮分层处理成薄得透明的制件,刻成仪态生动的人物等形,刻成人物的,我们叫它“牛皮娃娃”。在牛皮娃娃的关键部位,还挑上竹竿。如此这般,于夜间搭起台子,架上纸窗,挂起跳跃着长长火焰的煤油灯;借灯光照映置景,还让皮影人物“过来过去赛趟子”。这挑竹竿指引皮影表演的动作,称为“耍线子”,或驰骋斗打,或腾云驾雾,形象有趣,生动传神。“远看灯光照,近看象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我对牛皮影子入了迷,常常饥肠辘轳看到终场。同一本戏,东村演罢西村演,我也能跟着村村看,百看不厌。

环县皮影艺人“耍线子”眼尖手快,有的时候一人操作演唱,一人配乐伴奏,虽然是两人一台戏,但武松与猛虎搏斗的场面依然扣人心弦。更令人叫绝的是,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八个皮影人物,可以演唱男女生末净旦丑各种腔调,使观众感到咫尺之间有千军万马,瞬间跨越历史长河,真可谓“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可惜,那时上演的'大都是古装戏,内容全是因果报应、忠孝节义的段子。但就是从那时侯,我跟着哼会了《苏武牧羊》、《杨家将》、《薛仁贵征东》的精美唱段,知道秦琼为朋友卖了黄骠马,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记得小学三年级那年寒假,白天和一帮小伙伴在雪地堆雪人、打滑溜溜,晚上就没有什么可玩的了,我的同桌“灯柱子”提议演皮影戏,得到一致响应。于是大家分头弄来木板条子、大白纸和铁钉,糊好影窗;又从家中棉被中偷偷抽出棉花,搓成灯捻子,在墨水瓶的盖上打眼,穿上铁笔管,顺管子引上捻子,算是制成了煤油灯。接下来最大的难题就是上哪里去弄牛皮影人。刻影人太高难,自己做不了,再说牛皮也不易搞到,搞到了也不会处理,所以只好找来塑料板或纸褙子代牛皮,画的画,剪的剪,连的连,如此七手八脚,算是制作成了牛皮娃娃。当然,小伙伴们制作的影人是赶不上戏班子带来的。那时,看到戏班子挂在纸亮子旁的牛皮娃娃,勾画了了,彩色斑斓,着实眼馋。比如武松的形象,眉清目秀,英姿勃发。再看那老虎,嘴大目圆,花纹逼真,凶猛异常。一次,马家皮影班子来庄头演出《三打白骨精》,小伙伴中的一位竟然偷藏了“孙悟空”,害的戏班子开演不久,便闹了笑话。

邻居梁老先生,我们叫他“三太爷”,一手熟练的颜体字,誊写了好多的经本本。由于他爱看皮影戏,所以能经常给我们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并从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故事中演绎出许多做人的道理。可惜他在“生产队时代”不吃香,休业在家。我们也不在乎,踏破了他的门槛,软磨硬泡,请他老人家指导制作了十来个古装影人。天一擦黑,我们这一小帮儿就在窑门前支起影窗,自编自演起来,有时得意忘形碰翻了煤油灯,烧了影窗,大人闻讯赶来“救火”,于是免不了挨一顿大骂。第二天悄悄修复影窗,又恢复演出。后来观众越来越多,不光小朋友,大人也来看上几眼。一个寒假,玩的好开心。

环县皮影戏的艺术元素十分宽博,地方特色浓郁,是兼有道情、木偶、剪纸、动画等艺术特色的综合艺术。“手起简板第一声,道家清音管弦生,一调唱出千人腔,众口嘛簧动一情。”已故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陇上诗画家李仰峰多年潜心民间皮影艺术的调研,撰写了不少论文,他的诗,更是道出了环县皮影艺术的精髓。环县民间道情皮影戏演出时,由“前台”一人包唱所有角色,每节结尾,“后台”多人帮腔,调子拖的长长的,风格粗犷、苍凉、豪迈,是为“嘛簧”。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和小伙伴们“众口嘛簧”的情景,心里还美滋滋、甜蜜蜜的,很是温馨。

十几年后,陪同中央电视台《望长城》剧组人员在环县拍景,记者焦建成在农家体验生活,看了皮影后,信口编了四句顺口溜:“出门带个鞭杆,洗脸舀水一碗,吃羊肉袖子一卷,唱皮影戏窑洞里一喊。”戏谑之言,却真实道出了环县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苍凉的过去。好在新时期,环县皮影被文化部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传承和保护,皮影开始步出国门,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