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老粮食的记忆散文

老粮食的记忆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3W 次

80年代中期年进入粮食部门,2005年离开,在粮食部门工作20年,完全可以算是个“老粮食”了。20年,见证了粮食行业从辉煌走向衰退,见证了各种票证从盛行到销声匿迹,见证了粮食从严格的计划经济向全面市场化的转变,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

老粮食的记忆散文

80年代初,考上一个中等专业学校,可以端上一个“铁饭碗”。那时,考了个不错分数,在选择报考志愿时,没有过多考虑,父母就为我参考报了省粮校,因为他们认为分在粮食,有饭吃,吃得饱,没错。两年后,我就稀里糊涂分配进粮食部门。

进了粮门,有了稳定工作,吃上了“商品粮”,倒还真招来许多羡慕的目光。那时是否吃“商品粮”,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吃上“商品粮”,就意味着跳出了农门,加入了城里人的行列,找工作、当兵要“商品粮”,甚至姑娘找对象都要看是不是“商品粮”。正因为“商品粮”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许多人为了弄一个“商品粮”指标,不惜一切代价,绞尽脑汁,低三下四,求爷爷,拜奶奶,有时搞得焦头烂额,还是无功而还。80年代后期,国家粮食政策有所松动,“商品粮”不那么紧俏了,于是当时又出现了奇特“买”户口现象,非农人口急剧增加,为推动城市化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在物资奇缺的时代,粮食部门是一个吃香的行业。粮食实行严格的统购统销政策,计划性极强,各种物品凭票供应,于是各种票证运应而生,应有尽有,粮票、粮卷、甘蔗票、糠票、油卷、粮折子……五花八门。人们天天围绕这些票证转,很是烦恼,但又没办法,因为没有票证,即使你有钱,在市场上也难以买到这些东西。那时找粮食职工办事批条子的人特多,批米、批面粉、批油等等,我清楚记得我还帮人批过7毛钱100斤的谷皮。可见计划经济时代物资是多么紧张!

后来,粮食实行双轨制,粮食平议共存,人们可选择买平价或议价,票证不那么重要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再后来,到了1998年,国家大刀劈斧推进粮食体制改革,粮食逐步从计划走向市场,平价差价逐步缩小,粮食实行顺价销售,国家管住国家储备粮和省级储备粮外,全面放开,甚至把我们这些粮食职工也推向了市场,像南康粮食部门1000多号粮食职工2004年大部分买断工龄,解除粮食身份,粮食已全面走向了市场。

想起来,现在人们真幸福,再也不需这票那票了,票证时代已成为历史,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