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王林森的胡杨散文

王林森的胡杨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9W 次

王林森的胡杨散文

林森先生去遥远的内蒙古额济纳旗,为的是胡杨。

坦率地讲,官员从事艺术,江湖多闻微言。

直到我伫立在王林森先生的胡杨面前,那雄浑的气场将我震住,墨立于纸上,内心在撞击中变得格外的强大。市井间那固执的偏颇言论突然间散尽。这画,不但是成熟画家的手笔,更是懂得力透纸背的精神内涵的作品。

其实,古代的艺术家相当一部分是官员。或许正是胡杨,开始了我对王林森先生的另一番理解。

我们的初识是偶遇,他竟一眼认出了我。后来我才知道。他年轻时也是孜孜不倦的文学青年,受中国百姓广为尊重的郑培民书记派人把他从考场拉回来,否则现在的他该是著作等身的学究了。

错过了或许就是得到了,王林森的仕途经历和个人气质正是造就他作品风格的原动力。

其一:王林森作品呈现出大气之势的由来。

刘大为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气磅礴、元气淋漓,颇具视觉冲击力和阳刚之气。

王林森先生长期主政一方,养成大气而决断的气质。他是一个厚重的人,虽然有着当我父辈的年龄,但坐在一起闲谈,尤如家兄,甚至让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吐露胸襟的人。

我所看到的是共产党高级干部和蔼、谦虚和广博,恰恰他的这种品格,让我洞察他为官为艺坚定的内劲。

画如其人。他作品击碎了我愚蠢的偏信,也让我决意要读读他这个人。

他热爱生他养他的土地,热爱面对黄土背朝天的低层民众,尤其对江西有着深厚、质朴的情感,所以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江右。

但胡杨例外,他画胡杨在画自己饱含的深情,理性的官员把感性的一面挥写宣上。

画平凡的树易,画不平凡的胡杨非凡手可为。

在王林森心里,每一株胡杨就是一座山。

他注视看额济纳旗的胡杨,一位一米八几的汉子,阅人无数的老人竟落泪了。

“那就是战事之后的场景,横七竖八的是战士的躯体呀!”

于是,他决定用百折不贰其志、千钧不弯其腰、万变不革其心三个主题对胡杨进行又一次创作。

我听着沉默了,王林森表现出来是艺术家的情感,当然也有为官者体现出来的特有的父爱精神。

其二:王林森作品的笔墨师法何家?

林森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关于“立艺”的思考》,谈了自己学习绘画过程中的认识。一是获益于石涛的观点,“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我自用我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王林森用自己的创作诠释了石涛语录的深刻内涵。二是李可染的“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王林森的这篇心得对业内人士都有启示,客观而理性地阐述了作者作为已过“耳顺”之年的画家对创作的生动理解。

他向古人学,今人学,甚至周边的朋友学,学他人之长处,创个人之特色。王林森走上绘画之路不是心血来潮,只是近些年才呈现给世人看,他从小就钟情于国画,日后公务再忙,也要偷闲在宣纸上一展心迹,今天的成果就在于他不敢懈怠的日积和月累。

王林森多年来一直潜心修于《芥子园画谱》,在对传统技法下足功夫的同时,又融入西方绘画的一些手法,比如西方画家长于用的造型和光影,从而使他的作品不会过于平面化。这点我们可以从他对山的创作中感受得到,其山或险,或裂,或幽,或沉,千姿百态的山展示王林森在创作时主题突出,拿捏准确,同时立体感和层次感使在视觉效果上有一种气势上的冲击力。

当然,还有他动感的墨云。

王林森的云有独到之处,拖水带墨的手法,呈现出或汹涌,或寂寥,或迷离,或纷飞之气。

从画云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技法的钻研是有深度的,构图布局和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也是其作品中较为突出的长处。刘大为的一句“怀古开今,笔墨精神”算是对立意很强,体裁很广的王林森绘画的高度总结。

不过,我还是要为他的胡杨啰嗦几句。

中国古代画家以胡杨为体裁算是稀缺,然而王林森能够把自己对绘画的理解贯注于胡杨这一形象,使胡杨成为王林森众多创作体裁中最具个人面貌的代表。一些传统的皴法、勾法以及线条和枯墨的表现力得以集中体现。他为画好胡杨,不惧千里之遥去写生,他说我不怕冒险,这是一位老画家的艺术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透彻,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有了擒神捕韵的本领,王林森先生从而具备一个优秀艺术家所有的特质。

其三,王林森作品的高度在哪里?

一位文化界的挚友是外地人,曾拜会过王林森家里,他满脸惊诧地对我说,没想到领导家如此简陋。

我回答说,这正是林森先生作品无龌龊,低俗之气的根本,也是刘大为评价王林森“画里还有一种深度的‘静’”的原因吧。

笔墨之内是一种功夫,笔墨之外是一种境界。

决定性因素是后者,也是最难的。作品成色实际上在于作者的人生观、思想观,人格之魅是作品脱俗的重要成因。

读王林森作品,就是读他的'人品,读到浮华世间积极向上的意志。

王林森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才让我们读到了他的精气神,这是我偏爱他胡杨之所在。我期待这不久,能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他的胡杨。

夜过深更,他从额济纳旗回来不久,收到我半个月前为他的胡杨写的一首现代诗:

一个老画家/用145㎝×145㎝纸本的/总结他的大半生/苍古的枝杈抵住了我的咽喉/让我结舌/错综的盘根埋进心里/我仿佛支起胡杨一样的脊/于是,一株活了上千年的生命/和一躯活了四十年的生命/有了既远又近的对视/比铁还硬的命死死咬住时间/在沙洗脸,风披肩的荒凉中/成长着犟劲/世道的更替与胡杨无关/它只知道周围还有数万株同类/从古代就这样直挺挺地站着/不死的好汉,活着的兵佣/纸本上的胡杨呵,正鄙视着/我们这些来来去去的肉身。

王森林一生做过许多次抉择,最后一次是为自己抉择:做一个画家,让深潜于心的才华和老辣喷显出来。胡杨就是他最生动的自画像。

令人折服的长者呵,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精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