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现代的女儿不流泪

散文:现代的女儿不流泪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4W 次

外公88岁了,还没有去世。妈妈就抱怨说,“你爷都忘了死了,还不走。我都老了,哭不动了,看谁去哭他。”

散文:现代的女儿不流泪

妈妈常说,养女儿就是为了死后有人哭,丧事的场面热烈些。我第一次懂得女儿的这个用途。

妈妈是外公的亲女儿,她老早就准备好了泪液和哭声,想着在外公去世以后大显身手。她姊妹九个,五个女的,先后已经有三个去世了,现在只剩她们两个。她看着庄上老人去世以后那些女儿媳妇的嚎啕大哭,她就会想到自己的老爸。她想,到时候她也一样,一定哭个天昏地暗。

地方的风俗就是这样,人去世以后,首先要在家里停放几天,让小的们守守灵,陪几天哭几天,然后选个吉日,在亲人们的依依不舍中下葬。这期间,男孩子们只操持花钱办事情,装点场面,女儿就一个任务:哭,渲染气氛。女儿越多,这哭声就越大越激昂。谁家老人要是在出殡的时候,让在场送别的人都唏嘘不已悲伤难耐,那肯定是女儿的功劳。

妈妈产生那样的想法,至少已经十多年了。那年我42岁的三姨有病去世,她就开始这样想。世间的理应该是黑发人送白发人。看着老迈的外公对孩子的离去有点麻木,妈妈就觉得他可能老糊涂了。再联想到当时七十多岁的他,仍然还劳作在贫瘠的地里,整天蹒跚在陡峭的山路上,就于心不忍,想着说,最好早一点去世,就不受那份罪了。可是那外公,却根本不领会她的心思,能吃能做,全然没有要去世的迹象。有几次得病,大家都以为到时候了,可几天一过,还是就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妈妈这样说,也不是因为她不爱老人,更不是因为他的存在影响了她的什么。就一个理由,很简单的:自己都成老人了,有今天没明天的,只希望在自己走之前送走老人。现在眼看眼自己都哭不动了,她担心,因为没有哭声,丧事场面变得冷清。所以,也就多了这样一份心思。虽然还是经常去探视他,给他买好吃的。

邻居包某,8年前因车祸受伤,在家卧床6年,前些日终于撒手西归,享年57岁。丧礼那天,妈妈正好进城,她不顾眼前那花花绿绿的挽幛花圈,竖起耳朵硬是想听到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却左瞧右看始终没有找到。她于是很想不通,悄悄地问我:“咋没听到孩子的哭声?难道他没有女儿吗?”我就告诉她:这是城里,不比乡下的。她于是更加迷惑:“城里咋啦?城里的父母不是父母,城里的儿女都是从墙缝里蹦出的?”

我觉得不好给她解释。就应付说:“城里的孩子早就把孝心尽了,心里已经踏实再没遗憾了,所以去世了就再不哭。就像这家孩子,六七年间已经举了孝心,现在终于熬到头了,还有什么可哭的?”妈妈就争辩:“除非死去的不是她亲爸。不然,父母死了,还能不难过?要说孝顺,谁不孝顺父母?农村的孩子,也并不比城里的做的差,因为常在跟前,问吃问穿的次数总是多。就那样,死了还扯破嗓子哭一阵呢。再说了,那是世理,祖宗就那样传的`。”

我被妈妈的说法乱了思路,也不知如何解释回应。我只承认,城里的丧事与农村越来越不同。虽然场面一次比一次隆重,但其间漂浮的悲伤气氛却越来越淡薄。在我们小时后,庄子里死了人,不光亲人悲伤,就是全村人也常跟着悲。那些儿女,只要放开一哭,还真有点哭天抢地,悲痛欲绝之势。对逝者的依恋和不舍便尽显其中。这些年,城里变化大了,人们好像也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了,对喜对怒对哀什么的,也不再那样鲜亮张扬。包括这离别亲人的难过,也开始半藏半露,装一半亮一半。妈妈看不懂,情有可原,她只想的是最原始的礼数,最普通的做法,她并不知现代人与古人前人在看事做事上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现代的女儿不流泪,不是现在的人们情感不丰富,也不是现在的女儿不会哭,而是大家都变得实在变得能干了。她们不想做一些自己认为没用的东西。况且,生死之事,也是天理常理,她们也学会泰然处之。逝者如斯,走的走了,活着的还得早出晚归求生存。她们必须化天大的悲痛为天大的力量,想自己的生意,盘算自己的开销,商议那孩子的教育策略,然后挤出一些失意和伤心来,勉强地挂在脸上。就那,还时不时地被一些不能露面的朋友发来的短信和打来的电话所冲断,所以,坐在灵堂里的她们仍然有着忙不完的事,有着更重要更急切的事。她们怎么顾得上去哭呢?

现代的女儿不流泪,她们把泪留给别的事别的时间。爸爸妈妈去世了,她们就想到要坚强,不能太劳累了自己。她们早就知道那没意义,于事无补,她们就不喜欢务虚的东西。所以她们总是不怎么哭。像妈妈一样,准备好了哭腔等哭的,更就绝无仅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