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告别》散文赏析

《告别》散文赏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W 次

彼德·魏斯(1916-1982),德国剧作家。父亲是犹太人,1945年加入瑞典籍。1960年起成为职业作家,最初以《马车夫的身影》引起文坛注目,作品表现了一群精神空虚的流亡者的生活感受,追求细节的精确,被称为“微观小说”。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大多取材于历史文献,但不是历史剧。剧本《马拉被杀记》以戏中戏的形式,表演法国大革命领袖让.保尔.马拉被谋杀,表现了极端个人主义与革命理想之间的矛盾。《调查》反映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纳粹分子残酷迫害犹太人和前苏联战俘,被称为“舞台报告”。这两部作品和后来创作的《关于越南的讨论》《托洛茨基在流亡中》《荷尔德林》都被称为“纪实戏剧”。

《告别》散文赏析

我曾试图想象我的母亲和父亲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且总是以一种好恶掺半的心理去进行思考。但我从来把握不住,也永远说不清楚我生活中这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到底是什么。当他俩几乎同时去世时,我发现,我同他们之间有着多么深的隔阂。我并不为他们而悲哀,因为我几乎不认识他们。使我悲哀的倒是无可挽回地失去的那一切。由于这个缘故,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几乎像一片空白。我感到悲哀,因为我认识到,一种共同生活的尝试已彻底失败:一个家庭的成员数十年之久只是勉强地生活在一起而已。我悲哀,还因为我认识到我们兄弟姐妹们聚集在坟墓旁已为时过晚,我们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每个人都各奔前程。

母亲去世后,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并因此而为人称道的父亲,试图再次唤起从头开始的假象。他独自前往比利时,据他说是为了建立业务上的关系。但实际上,他是准备像一只受伤的野兽那样在隐匿中孤独地死去。他出门时已经老态龙钟,走路很吃力,离不开两只拐杖。接到他在根特去世的通知后,我乘飞机到了布鲁塞尔。在机场,怀着抑郁的心情踏上了一条漫长的路。我父亲也曾走过这条路,并且不得不拖着他那两条因血脉不通而行动艰难的腿,在楼梯上爬上爬下,穿过一个个大厅,一条条走廊。那是三月初,天空晴朗,阳光灿烂,一阵阵寒风刮过根特的上空。我沿着铁路旁的一条街道向医院走去,父亲的灵柩就安放在医院的小教堂里。在一排光秃秃的、经过修剪的树木后面,一列列货车正在调轨,一节节车厢呼啸着飞驰而过。我来到那个形同车库的小教堂前,一位护士替我打开门。父亲就躺在一个蒙着帆布的担架上,身旁放着一口覆盖着花束和花圈的棺材。

他穿着那身过于肥大的黑色西装,套着黑袜子,两只手叠放在胸前。怀里,是一张镶着黑框的母亲的遗照。他那瘦削的脸庞十分安详,几乎还没有变白的稀疏的头发鬈曲地贴在额上,表情里有一种我以前未曾看到过的高傲和果敢。那两只匀称的手上,指甲闪着淡青色的光芒。当我抚摸这冰冷、发黄、皮肤绷紧的手时,那个护士就站在几步远的门外,在太阳地里等我。我回想着我最后一次看见父亲时的情景:在埋葬了母亲之后,他躺在卧室的沙发上,身上盖着毯子,泪水模糊的脸显得发灰,嘴里不停地小声念叨着母亲的名字……我久久地站立着,任凭凛冽的寒风吹拂着我冻僵的身体,耳边响着从铁路那边传来的汽笛声和机车喷出蒸气时短促的响声。我面前这个人的生命之火完全熄灭了,他那旺盛的精力已化成了彻底的虚无。在我面前,在异乡一间靠近铁路的车库里,躺着一个人的尸体,他将长眠地下,再也不可企及。这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曾拥有过许多营业所和工厂,曾作过无数次旅行,住过无数家旅馆;在他的一生中,他有过规模宏大的房屋和豪华的住宅,有过许多间摆满家具的房间;在这个人的一生中,他的妻子总是陪伴着他,在共同的家里等待着他;这个人的一生中也有过许多孩子,他总是避开他们,从来不会和他们谈点什么。但是,当他外出旅行时,他也会感到对孩子们温存的爱,希望见到他们。他总是把他们的相片带在身边,在旅途中,在夜晚住宿的旅馆里,他常常端详这些已经揉皱、磨损的照片,并且相信,在他回家后他们会对他报以信赖。可是,每当他回到家,发现的却总是失望和相互间的隔膜。这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曾作过不懈的努力来维护他的家庭,使它不至于崩溃,即使在忧虑和疾病中’他也同妻子一道勉为其难地维护这个家庭的产业,自已却从未从这份产业中获得过一丝幸福。这个人现在就躺在我面前,永远地安息了。

他从未动摇过对于现有这个家的信念,然而却孤独地死在远离这个家的一间病房里。在他离开人世的那一瞬间,当他伸手按电铃时,他也许突然感到了一阵寒冷和空虚,想唤来某种东西,得到哪种帮助或是宽慰。我端详着父亲的脸,还活在人世的我’心中保留着对他的纪念。这张被阴影笼罩的脸变得陌生了,他正带着满足的神情躺在这里,永远脱离了尘世,而与此同时,他的最后一幢大厦还矗立在某个地方,里面铺满了地毯,摆满了家具、盆栽花卉和绘画。这是一个失去了生命力的家,是他经历了多年的流亡和频繁的迁徙,克服了种种不适应的困难,饱尝了战争忧患拯救下来的家。这天的晚些时候,父亲被殓进了我从滨仪馆买来的一口普通揭色棺材。在那位护士的关照下,他妻子的相片仍留在他的怀里。在货运列车驶过的隆隆声中,两名杂役旋紧了棺材盖并将父亲的灵柩抬到灵车上,我则乘坐一辆出租汽车跟在后面。在通往布鲁塞尔的公路上,过路的农民和工人在夕阳的映照下向那辆黑色的灵车脱帽致意,这是父亲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所作的最后一次旅行。在市郊的.一块高地上,坐落着设有火葬场的一座公墓,寒风吹拂着墓碑和光秃秃的树木。父亲的棺材被抬进了礼拜堂的一间圆形大厅里,安放在一个台基上。我站在一边等待着。壁龛里的管风琴旁,坐着一个面带醉意的老人,他开始演奏一支安魂曲。此时,墙壁正中的一扇门突然开了,载有棺木的台基开始微微移动,沿着嵌在地板上几乎察觉不到的轨道缓缓地向门后一间空荡荡的四方形房间滑去,然后,门又无声地关上了。

两个小时后,我拿到了父亲的骨灰盒。我捧着这只嵌有十字架、上宽下窄的盒子,在工作人员和客人陌生的目光下走过,父亲的骨灰随着我的脚步在盒中发出轻微的响声。我回到旅馆,先是把骨灰盒放在桌上,然后移到窗台上,接着又放在地板上,放进大橱里,最后,放到了衣帽间^我下楼进了城,到百货店买了些纸和绳子,将盒子包好。当天,我陪伴着衣帽间里父亲的骨灰在那家旅馆里过了夜。第二天,我来到父母住过的房子,同我的同父异母兄弟及其妻子、我的亲哥嫂以及我的姐姐、姐夫一道商量了送葬、执行遗嘱和分配遗产等事宜。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这个家终于解体了。

【鉴赏】彼德.魏斯的《告别》参现父子亲情,运甩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文章是作者在对自己与爻母的感情隔膜的叙述中开始的。这种隔膜到了“我从来把握不住,也永远说不清楚我生活中这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到底是什么”的地步,以致他俩去世时,“我并不为他们而悲哀,因为我几乎不认识他们。”但当你读完全文以后,你会发现站立在你跟前的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时刻聋着自己的妻儿,并为他们奔波一生,付出一生的,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

父亲“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并因此而为人称道”,“在他的一生.中,曾拥有过许多营业所和工厂”,“有过规模宏大的房屋和豪华的住宅”,有一个“总是陪伴着他,在共同的家里等待着他”的妻子,还有一群因他总在外奔波而很少有机会交流,而心生隔膜的孩予,“他总是避开他们,从来不会和他们谈点什么”,“每当他回到家,发现的却总是失望和相互间的隔膜”。但他却深深地爱着这个家,爱着这个家中的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曾作过不懈的努力来维护他的家庭,使它不至于崩溃,即使在忧虑和疾病中,他也同妻子一道勉为其难地维护这个家庭的产业”,而对于和他有很深隔膜的孩子们,“当他外出旅行时,他也会感受到对孩子们温存的爱,希望见到他们”,“总是把他们的相片带在身边,在旅途中,在夜晚住宿的旅馆里,他常常端详着这些已经揉皱、磨损的照片”。读到这些文字,一个有事业心,有家庭责任心和爱心,又有坚韧毅力,能忍辱负重的好男人、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人曾说,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只有当你失去它的时候才能发现它的珍贵。作者心中涌动的对父亲的情意也是如此。在父亲生时的隔膜、误解,误认为他们之间“一种共同生活的尝试已彻底失敗,一个家庭的成员数十年之久只是勉强地生活在一起而已”,使作者未能在父亲生时向他表达出自己的爱意,成为了心中永远的痛,而直到父亲故去后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才让作者心中雪藏的爱意、敬意喷发出来,于是有了“我”在前往为父亲料理后事的路上的想象:他“不得不拖着他那两条因血脉不通行动艰难的腿,在楼梯上爬上爬下,穿过一个个大厅,一条条走廊”,有了停放父亲灵柩的“形同车库的小教堂”里让人触景伤怀的一幕:“他穿着那身过于肥大的黑色西装,套着黑袜子v两只手叠放在胸前。怀里是一张镶有黑框的母亲的遗照。他那瘦削的脸庞十分安详,几乎还没有变白的稀疏的头发鬈曲地贴在额上,.表情里有一种我以前未曾看到过的高傲和果敢。”这一幕与回忆中最后一次看见父亲时的情景“在埋葬了母亲之后,他躺在卧室的沙发上,身上盖着毯子,泪水模糊的脸显得发灰,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一起形成相互的补充、映衬,具有了震德人心的力量,似乎要撕裂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在有了这些铺垫之后,作者为父亲料理后拳的平静过程,就蕴涵、潜藏下了一股翻涌的情感,猛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

这篇散文名为《告别》,事实上告别的只是今父亲一起有隔膜存在的生活,发掘的却是喷涌而出的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正因为它被压抑得太久,所以喷涌得便分外猛烈,因而也就分外地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