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经典散文:诗歌的宁静与优雅

经典散文:诗歌的宁静与优雅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W 次

诗歌之所以感动心灵,缘于诗歌都带有很多淳朴和原始的气味。从广义上讲,诗歌最能体现文学艺术的深层感悟。而一些乡土气息及浓郁的地方诗歌,更能打开人们对于一个地方的向往。

经典散文:诗歌的宁静与优雅

在贵州,很多地方文化越来越问鼎和向外扩散,真正感受一下,确实特色不少。大方县六龙镇就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诗歌之乡”之一。如果要找寻这么一个小地方,为何流传着诗歌不衰的历史,那么只有翻看一下历史赋予的真正内涵了。

不过,这几天,笔者确实认真拜访了这个地方。感触深刻的同时,也有很多诉不尽的诗情和感触。

毫无疑问,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诗人选择了传统。在很多诗歌中,我们是能够看得出来。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诸多有成就的诗人队伍中,无论他们的文字受到多少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他们身上总是有着传统文化的印记,甚至很大程度上传统文化底蕴支撑了他们的'作品。甚至很多一直怀有故乡或者梦想的情节。不管是现实中也好,历史记载中也是一样。

大方县六龙镇从几株上百年的桂花树,笔者就感受到了这里不一样的文化气息。现在每年出刊两期的《龙中诗刊》,《龙中诗刊》每期出版都有很多诗歌精品在地方流传,地方储存的诗歌文化,通过《龙中诗刊》可见一斑 。

比如以六龙中学为代表的诗歌,就会很大一部分囊括这个地方全新的地方诗歌的气氛。比如李红描写地方特色的《索玛花开》:

落日金辉映晚霞,游人驻足赏奇葩。

忽闻间道歌声起,索玛花开醉女娲。

又比如吕昌林的《乡野景观》:

绿竹隐清香,乡村藏瑞祥。

嗡嗡欢闹处,一路菜花黄。

如果了解这个地方背景的人都知道,百里杜鹃正是在六龙不远的地方,而由于逐渐发展的乡村环境,正是这样一种种真实的图画。

在现代文明的改革发展下,这种牧歌式的诗歌表达,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歌功颂德的错想。以为为我们留守了昔日农业社会的宁静与祥和。不可能从复着这种与现代发展一般的心灵留存。 因为很少见到焦虑与不安,全部是一种大自然的挥洒。

其实,这也是这个地方特殊的一个方面。六龙镇素有“小荆州”之称,明崇祯八年改为六龙一直沿袭到现在。地方有很多文化古迹,虽然经过文化xxx洗礼。不过很多留下来的遗迹,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文化繁荣的痕迹。

而《龙中诗刊》的诗,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得不在诗歌文化涌现的时候,捡拾起这些生活的片段,然后进行整理实时呈现出来。

这些诗歌带着清新浓郁的泥土气息。围绕着一方乡土,守候着乡土灵魂进化的平台。让地方人爱一切具有山水田园特色的风物,呈现出的是一曲悠扬清丽的田园牧歌。

读这些诗歌,不仅让笔者深入浅出的感受乡土的厚重,这些诗歌更像是在体味一曲散淡而深入灵魂的民歌,因为文字里泥土的芬芳,温柔敦厚,淳朴无华。有着现代气息,也有着地方文化。

虽然这些诗不是出于名人之手,也不是受到大碗捧场。但从简简单单的灵魂深处,哪怕是一个乡野之人,还是政府工作人员、教师,疑或是学生。从这种氛围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诗歌在这个地方的重要意义。

比如一个中学生李紫薇的《秋思》:

月光轻泻过窗前,惹起相思无意连。

父母安康人子愿,临行身影显心间。

也比如中学生高富的《月夜约客》:

小径人稀鸟不鸣,蚁虫隐去蝙蝠行。

相约树下观风景,却见星儿不见人。

虽然从笔法,从意境,确实有着一些天真幼嫩,可恰恰就是这样的有着现代气息,也有着古体文化的情思。恰恰更能撬开心灵通往诗歌的路径。

不过,一个小镇,确能涌现出这么多诗歌现象。在现在的社会来说,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传承的吸引。

否则,很多学生就连作文也写不好,焉能提笔作诗,那除非天方夜谭罢了。

也许,要让这些诗歌走出去像模像样的成为一种文化,估计还需要很多努力奋斗的工作。除非能够像大浪淘沙一样留下一些经典。但是仅仅从这个地方的感染来说,诗歌进校园,诗歌进政府,诗歌进乡村,估计也只有这个地方能够做到,并心甘情愿去做。

因此,希望这些“诗人们”把这个地方的生活景象用诗歌处理出来,给予了人性化的点缀,在那些看似很普通的景物中融入了诗人的感情。不管善良也好,展露也罢,能够把这个地方的心灵展露出来。具有的浓郁的乡土特色,能够温暖了一些浮躁的心灵。品味着宁静,享受着成长,也就不失一种优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