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网络的文艺鉴赏和批评散文

网络的文艺鉴赏和批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8W 次

几年游走于网上,真是见识了许多。

网络的文艺鉴赏和批评散文

过去,寄出一篇稿件,如果发现三个月没有刊登,就翘首期盼,等待退稿,等待编辑的一片建议或者提出的不足与修改意见。那时,年轻,总是自以为非,认准了老作家说的:“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那时的编辑们是极为负责的,不厌其烦,数句真言或者长篇大论,都受益匪浅。对待作者,从来没有挖苦、讥讽,或者不做评点的,更不会有一棒子把人打死,就好像现在的“拍砖”。而且,肯定会退稿,不会扔到故纸堆里去。及至人渐渐长大了,写作也渐渐成熟了,心中总是不改故思,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字师,等等,总觉得什么话都得听,因而,也就得到了很多见解和经验教训。有时一句眉批,就得到了一个不知道的境况。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写了一部电影剧本,叫做《可疑的信号》,说的是一次飞机差点被劫持的事件,也是工作所经历的真实事件。人家制片厂寄回了剧本,只有眉批一句话:“还是不要着电。”才知道,从那时就开始有了报刊影视熟人上位的事情,有了小圈子的陋习。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加入了省作协,那时,是凭真本事进入的,也不愁没有地方登文章,对于砸我的人,不予理睬。可是,对于网络文学发展却应该说一说。

现在,网络文学兴旺起来,很多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们,虽然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在纸质报刊发表作品,在网上是自由谈的.,有幸这么多的站、圈子,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地方,而且,这些网站和圈子的编辑们大都是兼职的,也是很辛苦。

现在的网络文学编辑们的鉴赏程度,从一个大众化的角度来说,从一个并非专业人士担任的角度来说,也就很是难能可贵了。例如收入精品时所做的评语或者按语,是对于一个作品的肯定。

评论的功能是对于一个作者的评价,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分析作品的性质,一是指出在圈子里所站的位置。但是,也应该是对于作品优缺点的评论。批评的使命应该是表达大多数读者的意见,促使这种意见在大多数作者中传播,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高作品水平的目的。毫无疑问,只有明确而不含糊、坦率而不娇作,才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促使本网站、圈子的志士仁人们有一个提高水平的平台。

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编辑,应该是无倾向、无偏爱、无个人己见、更无一个圈子或者网站、社团的争强好胜;而大量地、虚无地把本不属于精品的文章全部打上精品的烙印,那是有碍于作者的进步,又是给自己的网页挖掘坟墓,因为,我看了你那么多“精品”,都不怎么样,我就不想来了。因此,知其所短,扬其所长,才是一个编辑的上乘表现,也是作为园丁浇灌鲜花的使命。当然,一个真正立志走上作家之路的人,对于批评是应该有自己的理解的。如果没有直面批评的勇气,就不该动笔,也就不该期望永远不会渡海翻船和上街落雨的了。当然,对于那些冒充文艺风流,优美的恶少,网界的瘪三们,无缘无故扔给你一大堆石头,则当做没有听到看见,只有这样,他自己倒是被别人“轻”了。其实,网上的文学园地,容不得害群之马的。说轻一点,用一句时髦话:“不带这样的。求求你了。”

文人相轻由来已久,不过应该分清两种情况。一种是中肯的、确切的批评,这不叫文人相轻;一种是谩骂式的、挑骨头式的、无中生有式的和中伤作者的。后一种可以说是标准的。这些人不是无事可干,浪费自己芸芸几十年的光阴,就是厨子找不到做饭的材料,或者是患了口腔疾病,舌头太厚,只能发出一些呜呜的哀鸣而已。也许,得了网上出线神经病,那么,就赶紧叫他去吃药吧。

文人相轻是一种恶习。他们就如当下一些不知道爱惜绿地的恶少,在上面奔跑或者死命地践踏,遭殃的一定是整个绿地。文人相轻常常结成圈子,这一派打压另一派,另一派谩骂那一派。如果到了“涉黑”的地步,也就不用用文章理论了,干脆动员一帮兄弟,赤膊上阵,拿起石头砖块,举起钢管扫把,端起污垢泼出去,臭人、致人于死地而后快。看到人家头上、脸上被砖头砸得面目全非,则在暗处偷着乐,以为得计。

能对作品大打出手,打不退作者的雄心,而能成就更沉稳的作者。而砸人的他自己却永远成不了作家,因为他已经衰败成为了庸才和斗气场上的打手。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大谈鉴赏和批评,是看到一些人的苟行。倘若是我个人的事,又何必在这里罗嗦呢。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成为名家,希望后来者居上,不要再相互争斗,把精力用在文学创作的事业上,用在自己所耕耘的园地上,使之捧出更多的鲜花,哪怕是喇叭花。园地花多了,自然引来众多游客。

如果抓到了一面旗帜就拿出大内总管的架势,挥动鞭子达达地响,以为能打遍天下无敌手,那是特别悲哀的一件事,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了你是一个“不全”的奴才,打久了,主子也会请你出局,

本来嘛,本就该“不带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