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以诗的心境为题目的散文

以诗的心境为题目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2W 次

中国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是雅文学,并非来自民间的草根文学。

以诗的心境为题目的散文

那就有反驳的了,诗本源于《诗》,《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一百六十篇多出自“民间”,然而这“民间”未必就是真正的底层。

“《诗》不云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当时社会民间其实际生活状况,易尝能有琴瑟钟鼓之音?”

《诗》多数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民间无关,即便是来自社会底层也一定经历过一个加工整理润色的过程。

周代的社会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集体劳动,上至天子,下至贫民都要劳动,不和西方的奴隶社会一样的“只流血不流汗”,劳者歌其事,这里指的劳者也并非就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但凡《诗》中的诗,多有比兴,多见文字技巧,多有背后的意思,话说的隐,若是普通的歌谣也估计到而今难见。

如果诗在贵族上竟也不会有什么再新的花色来,历史的车轮前进谁也无法阻挡。

春秋末期,一个瓦解和重构的时代,一个全新的阶层的崛起,从此知识和美的内在的浇灌,诗的新时代来了。

他们凭着知识和美,构建诗的王国的基石。

成为诗人,要成为这诗的王国的基石之上的一砖一瓦,要传承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这个和身位没有关系。

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是从骨子里洋溢出来的,那些形式主义的作为只会让人觉着恶心,更为低劣。

诗人有高的信仰,有独立的人格。

有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狷介之个性,类如:“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在独立的境界中思索,在自由的思索中时而沉睡,时而惊醒。一切文学经典都是有病的不正常,有病的呻吟,正因为如此不正常才让正常人折服。当屈原行走在那江边的时候,风一吹头发就乱了,他依然昂着头,向着没有目的的方向,如果你不知道我,天地之间一个人含着一腔热血投入江中,就是死也要干净利落,遗世而独立,横而不流,这就是真诗人的态度。

诗人要有悲悯的情怀,不要多么的惊天动地,在一支笔尖的墨是血和泪的凝就,这就足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永远把全人类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那湘江上的破船上,一轮明月,一根孤独的桅杆陪伴着一个头发稀疏的老人家,秋风一起,他胡子就掉了。

诗人惟余心之所善也,于国于家于人为善。我不知道什么是“善”,只知道即便是僵卧也要尚思为国戍轮台,即便是已经失去了,沈园的柳花还是一年一年飞舞,门前的镜湖水依旧泛着清波。有着十分强硬而又激烈的执着,“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

诗是心语,是诗人内心激情外在表现,都有着冲动命令你用笔尖来写,用纸承托你的心灵的重量。诗根源于心“诗着,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反复吟咏这句,也以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社会本身不是诗的源泉,也只是感触心灵的作用。

社会给的只是材料,就算整理出来也只能叫着新闻杂谈。

白乐天先生的邻居老妪大概也不是俗人,他的诗连邻家老太太都能听懂,就通俗而言应该是相对的,诗追求的是深远,深婉,要有美感的。

真正的技巧是有技巧而你往往会忽略了,但是要问问自己那个水平了。

夫文胜于质則史,质胜于文則野,文质彬彬才好的。

如今许多人和《红楼梦》中的香菱初学诗一样,见了那浅显通俗的就爱,不学也就罢了,若学诗一入到那“古砚微凹聚墨多”的格局中,再学就难了,恐一辈子就出不来了。情至于深处就有一种想说的冲动。

格局是心的格局,心有多大诗的容量就有多大。诗人的思想可能没有语言的逻辑,但一定有着丰富的情感逻辑。

当你读一篇诗的时候,没有心音的参与,在脑海中只不过文字的传送。在某一时间,同样的味道,你会猛然大悟,此时此刻的心有在那曾经的诗篇中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