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古琴台随想散文

古琴台随想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9W 次

古琴台在汉水之滨的龟山脚下,古色古香的建筑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月湖上,十分雅致,是为纪念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故事而兴建的。说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一次,伯牙荡舟江上抚琴,弦断,举目四望,见樵夫钟子期正洗耳恭听,与之交谈,曲中之意,钟子期了然于心。伯牙大骇,相见恨晚,引为知音,相约来年再见。伯牙精心准备了新曲赴约,得知钟子期已故,前往坟头挥泪演奏,然后摔琴而去,从此不再抚琴。

古琴台随想散文

现在离古琴台不远有地名琴断口,是否和这个故事有关不得而知。每次瞻仰古琴台却总让人浮想联翩。回味他们二人的交往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留意过老外听导游解说后频频点头,眉宇间呈现着敬畏而又仰慕的神情。看来,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同样需要朋友,渴望遇到知音。

蒙蒙细雨中,在此见到过新婚夫妻共一把伞,望着绿苔深深的古琴台,满怀诗意又不无惆怅的自比。我丝毫不怀疑年轻人的真诚,也相信他们能白头偕老。然而却固执的认为他们只是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夫妻,算不得知音。

知音者,乃精神层面的高度默契与解读。如伯牙一曲吐露心声的高山流水为钟子期所心领神会。乐曲是艺术语言,灵魂的外化。一弹一听,是心灵的对话,是难以言表的神交。我想,伯牙抚琴应该有很多人听过,有懂音律的,也有不懂音律的,只可惜对他来说都是匆匆过客,不是充耳不闻就是毫无反应。寒来暑往,孤独的伯牙总算幸运的遇到了钟子期,谱写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我忽然想到了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称谓的《易经》,此书初成于新石器时代,据说是根据伏羲的言论整理、加工出来的。多少年来人们知道易经是蕴藏着稀有金属的矿山,涉猎哲学、天文、地理、占扑、预测等诸多方面,可谓博大精深。顶礼膜拜者不少,真正读懂者寥寥。该书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收获,包罗万象。研究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何为正解,莫衷一是。莫非无解是解?谁知道呢?这个谜团或许N年后伏羲的知音才能解开。

我还想到了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其短暂的一生贫病交加,借贷无门,但他不是一味的顾影自怜,悲悲戚戚。而是呕心沥血地埋头作画,匠心独运前后画了十一幅有不落的太阳之称的`向日葵。画面色彩充满张力,洋溢着动人心魄的罕见的生活激情。

有人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在房间放了梵高画的向日葵的复制品,放一群没有见过真花的蜜蜂进去。结果,蜜蜂纷纷落在梵高画的向日葵上。该是怎样令人击节的艺术品!可是很遗憾,梵高的画当时无人能识,登不了大雅之堂。有谁吃饱了饭没事做去关心一个穷困潦倒的无名之辈的作品呢?用生命完成的画被生命漠视。他一次次诘问这是怎么回事?满世界的人都看不见吗?终于想知音想疯了。

死后,只能是死后。一个在艺术领域越走越远,没有社会活动能力的艺术家注定只能与孤独为伴。杰出的艺术品经历了残酷的大浪淘沙的过程终于得以脱颖而出。一幅画竟卖到五十九亿日元,现在成了收藏家的抢手货,价格还在节节攀升。可悲的是梵高生前只以极低价格卖出过一幅《红色葡萄园》购买者不是他的知音,更像慈善家。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独具慧眼,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在他二十六岁,距梵高死后三十九年,用生花妙笔描绘了依然默默无闻的梵高超乎寻常艰苦卓绝的奋斗的一生,打动了万千读者。从而让梵高重新站在世人面前。

是欧文·斯通在小小年纪为我们拂去了岁月风尘,让金子闪闪发光。若不是这个年轻人发现,不知伟大的画家还要被冷落多少年?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会不会当做米缸的盖子或是遮风挡雨的窗户的遮阳棚。

我相信,这样的故事还有续集。因为知音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