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让心力符合规律散文

让心力符合规律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9W 次

心力,一个人的心气、努力方向等,也就是志向或梦想、愿望等。犹如一匹骏马,如果不能跑在正确的方向上,就会南辕北辙,就是缘木求鱼,就只有徒劳无功甚至事与愿违。

让心力符合规律散文

和朋友们探讨时,常有人对教育孩子感到困惑,一方是焦急万分、苦口婆心的家长,一方却是我行我素甚至抵触抗拒的孩子。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想到了一些环节,比如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心境,如何通过激发孩子的自尊心来实现其方向的调整,如何掌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且让他们通过正确的途径来消除负面情绪、实现自我最大限度的充实、自信与快乐。这些问题的提出,缘于一些家长总是用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来试图让孩子明白眼前的处境、未来的危机、现在的任务。也就是说,他们主观上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可以感应到自己的心境的。这当然有失武断。

其实,家长们想要实现的,无非是让孩子的心力符合规律,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坚持就是胜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等等,具体到眼前的某一个目标,或者升学,或者名次,或者技能,或者健康,等等。而这种愿望与结果之间,便是教育的精髓。

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良苦用心,如何让孩子与家长的心态保持同步、观念保持大致的相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古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不能实现,将责任推到孩子身上,即称孩子为“不肖子孙”,即不像父母、长辈那样优秀、出类拔萃、积极向上。今天看来,问题当然要从两方面分析,所谓“言传身教”,所谓“教学相长”都说明了教育问题是两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教育与被教育者两方面来考虑。本文试就如何让心力符合规律,来谈谈个人浅见。

首先,需要教育者站的`角度比较高、看得比较全面、到位,并且有独到而经得起考验的见解。

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只有以身作则了,才能给孩子一个比较正确和具有可行性的指引;所谓“身教胜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也看到,教育者自身并不一定要具备某方面的学问后才可谈教育,许多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父母,孩子却成为硕士、博士甚至成为某领域的带头人,说明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具体的学问,而是另外一些很隐蔽的因素,比如性格、素质、观念等等。

其次,需要教育者通过了解其经历、所处环境等来真正掌握受教育者的性格、心态,即知其所喜所怒所惧所想,这样才不会出现“对牛弹琴”、“各说各话”的情况。打个比方,一个疲惫得只想休息的孩子,你再教诲也不如让他好好睡上一觉;一个不喜欢某学科的孩子,你再鼓励,也不如让他换一个领域。

再次,需要教育者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一点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关键。换位思考,也就是把自己所具备的想法、动机之来源认真梳理清楚,比如,作为家长的通过参观访问或听到优秀人士的事迹后,再结合自己的环境,便会生出某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却不一定在孩子身上能相同的出现,因为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的经历、性格等都是决定产生这些想法的条件,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实现表面上看是为孩子着想、实际上是自己的想法,就需要与孩子深入交流一下,用平等、探讨的语气来与孩子交流,大人的想法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有感而发,只有与孩子探讨后才具备可行性;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平等的原因在于,孩子只有自己认为是对的,才会甘心情愿的去执行。当然还有其它方式来实现某个想法的延伸,比如带孩子多去经历、了解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和事、多与优秀人士、良好氛围接触,这样就容易让孩子产生积极、向上、努力的心态。心态摆正了,具体的方向便不再重要,不管哪方面的优秀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让孩子与父母达成心态的同步,更确切的说,是让孩子的心力符合社会与自身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包括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方面面。实现之的方式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需要教育者本着爱的前提,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本着言传身教的宗旨,去认真而不断的提升自我、保持自我、更新自我,从而让自己的想法与建议、途径与方法更容易实现,不仅仅是父母、长辈对孩子,还有老师对学生、前辈对新人等等。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义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