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七年级作文 > 走进初一作文三篇

走进初一作文三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W 次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进初一作文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进初一作文三篇

走进初一作文 篇1

7月22日早晨,伴着凉爽的细雨,我们初三16班一行50余人在老师的带领下,历时4个小时来到平山县营里中学,进行为期两天的"手拉手"社会实践活动。

平山县营里中学是我校继元氏县苏阳中学、保定涞源二中、新疆乌什二中、石家庄55中之后的第五所“手拉手”学校。当我们走下客车,趟着雨水,步行来到校门口时,营里中学的同学们正静静的伫立在雨中期盼着我们的到来。他们夹道向我们表示欢迎,那一张张挂着雨水的面孔,一身身被雨水淋透的衣服,同我们多彩的雨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简单的迎接仪式之后,我们和营里中学的同学们“赠书交友”,一一结成了“对子”。四目相对,看到的是一双双渴望知识、渴望见到外边世界的眼睛;双手紧握,握到的是山里人的热情与淳朴……

接下来的互动活动中,我们两校合作,在破旧的村戏台组织了一场汇演。我班多才多艺的同学,献上了动情朗诵,吹奏了经典名曲。自编自演,演绎了精彩的小品;自弹自唱,唱出了新一代网络文化。而营里中学的同龄人,却只能以沙哑的歌声和简单的舞步,表达他们羞涩而质朴的情感。

随后,我们回到教室。两个学校各安排一位优秀英语老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在简陋的教室中,我们和自己的伙伴坐在一起。我惊奇地发现,营里中学的每一个同学竟都那么好学,他们仔细听着老师每一句话,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个字都刻在心里。然而,当他们大多数人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红着脸说“不会”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了山村学生知识的贫乏和观念的闭塞——我的心为之震颤!他们没有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没有合唱节,没有文化科技节,没有优秀干部夏令营;他们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没有多媒体设备、塑胶操场,甚至没有平整的课桌和完整的窗玻璃……看到这些,一种莫名的'担心油然而生:要知道,20xx年的中考,我们将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将一起面对现今社会的高要求、高竞争!想想我们,拥有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自己却还有许多的不满,对父母还有没完没了的要求,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想想营里中学同学们,如此恶劣的环境丝毫未磨灭其刻苦求学的精神,确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唉,我真的是惭愧,惭愧……

晚上,我们徒步翻过几里的山路,和刚结识的朋友来到他们家中。客厅中一个陈旧的立柜、一台21寸黑白电视、一张小方桌、几把椅子,加上两个小屋里各一张硬板床,便是的全部家当。在这简陋的房屋中,我们一起爬上爬下的玩,一起海阔天空的聊,彼此畅谈城市与山村的生活。一顿晚饭,让我更加体会到山里人的热情好客:小伙伴的父母有的拿出家中不多的白面给我们烙饼,有的在上午就把家中的鸡杀掉炖了起来,还有的特意给我们包饺子。吃着与众不同的饭菜,看着眼前一张张善意的笑脸,我被山里人的淳朴民风深深感动了。

好时光总是匆匆流去。第二天,当我们所有人的微笑被装进照相机的时候,短短两天的手拉手活动在彼此的依依不舍中结束了。然而我们四十中学与营里中学间,城市与山村间的互帮互助却没有结束,我们会在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同时,将这有意义的活动进行下去,将纯洁的爱心撒播下去。

走进初一作文 篇2

夏姐姐刚带着火辣辣的太阳走了,秋姑娘就迫不及待地踏着片片黄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秋姑娘踏着云儿,来到了田野,用她那五彩斑斓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金黄色的稻穗儿如同遍地的金子,微风吹来,稻穗都扭动起了身体,像是在跳舞;高粱像一位喝醉了酒的大汉,脸蛋儿红彤彤的;玉米可开心了,咧开嘴笑了,露出了一排排金黄的牙齿。

秋姑娘带着芬芳来到了果园,扑鼻而来的果香,让她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瞧,那一个个小灯笼似的苹果多么的诱人啊;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又大又圆,让人看了垂涎三尺;一旁的石榴树上,结满了大大的石榴,有的石榴怕冷,把“外衣”裹得紧紧地,有的石榴里面的“娃娃”太多了,挤破了屋子,撑开了门,露出水灵灵的石榴子儿,似乎在说:“你想品尝一下我那甘甜的石榴子吗?”

秋姑娘踩着几片枫叶,又来到了树林里,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落叶,把她吸引了过去。有的树叶还是那样的绿,松树青翠欲滴,在红黄的衬托下,十分如惹人喜爱;梧桐树树叶金黄金黄的,秋风一吹落下几片,它们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可爱极了。枫叶如同燃烧的火焰,把人们的心也燃烧了起来。

秋姑娘你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丰收果实;带来了浓浓的果香;带来了片片黄叶;更带来了秋天的热情。如画的秋天。

走进初一作文 篇3

昨日,趁着暮春的一个周末,我随着年迈的父母,来到了距离我所在城市仅23公里的李白故里,作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尽管只有20分钟的车程,可毕竟是头一回离开居住了二十四年之久的绵阳市城区,而且是去朝圣千百年来被世人久久称颂,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心境是异样的激动。难以表述的言语和那些感动,时时地涌入心怀,我只能静静地走近李白,走进他闪耀了千余年的诗歌里,读着真实的李白和他那璀璨的文字。 李白故里位于江油市青莲镇,地处绵阳与江油两城市之间。青莲左有濂水环绕,右有涪江环抱,山水灵秀,仙气飘渺的意境。再加之沿途那一律白墙红(或黄)木,三角形瓦砾屋顶,以两层楼居多的颇具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更给了这个在唐代就是古绵州的重要城镇,添了几许古老而神秘的色彩,也增了不少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拄着拐,在母亲的搀扶下,踏上了这片充满古代诗歌气息,一代“诗仙”的故地。走在由长方形石块铺就的平整的路面上,这里没有喧嚣,有的只是少有的一份宁静,绿树,翠竹,石条小路都静静地躺在那儿,偶有古筝弹奏的带有古代韵味的乐曲,时时扣击着清净的耳畔,落入了闲来自得的心灵。

走近李白,更多的是要走入太白碑林,去觅寻他光辉闪耀的文字,让心久久地徜徉于诗歌这一古老而又现实的感动中。太白碑林分为地碑、圆柱碑和石碑三种,均由古今历朝历代书法家,为李白诗词挥毫所著。穿行于这片诗歌的园林间,用心去谛听那些久远了的声音,在这个心绪浮躁的年代里,唯有在这里,才能很冷静地去品读“诗仙”的心音,这些熠熠生辉的诗词,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留于后人的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穿过碑林,拾级而上,我来到了有三层楼高,木质结构的太白楼下。小憩片刻后,素来永不言弃的我仍然决定爬上塔楼的最高层,去一览全景。太白楼的楼梯,是只能容一人行走的极窄且陡的通道,母亲在前引着我一路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终于到了最顶层,登高远望,整个青莲镇的美景尽收眼底。只有在登上太白楼的这一刻,我仿佛觉得自己走进了盛唐诗歌的塔尖中,回溯远古,耳边似乎被那些抑扬顿挫的诵诗声所占据,所感染。

走近李白,自然要去他的居住之地游览一番。走过长长的石条小路,我来到了李白的故居,走进千年的历史,那些班驳的碎片依然闪烁着其独特的光辉,许多的尘埃落地,可思想和感动犹存。那青油灯和纸、墨、笔、砚构成的书房,其深邃的寓意有着怎样的广袤空间,那些构筑李白一生的情感文字,就是在这里孕育,并牢固地根系这方土壤。这些诗歌的情怀,并没有因年代的远去而沉寂,而消失,而是因了其璀璨的光芒,更加明媚地走进今天,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这次走近李白,还走进了他的许多雕像,在神态各异样的塑像群中,我尤喜爱他的那尊坐像。他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斜斜地靠着,仰着头,杯酒握于手中,许是在仰天作诗,释放他那豪迈的心胸与气概;亦或是在沉思着什么,但也高高地仰着头颅,对天冥想。这许是李白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吧,他的浪漫,他的游侠,和他真真实实的感情,从这尊坐像上,都能一一读到,并且领悟于心间。这就是李白的思想和其诗歌,在穿越了长而久远的时光隧道中,仍弥新于千年之后的子孙后代。

当我走出李白故里时,一抹阳光正好照射在我的跟前,悠远的古乐仍停留于心际,古老诗歌的精髓,随着这一地点点的光亮,顺着风情万种的春风,爬满了我的额,和我灵动的,想要舞蹈的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