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现代诗 > 押韵的爱国现代诗歌

押韵的爱国现代诗歌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3W 次

爱国押韵诗歌 论诗词押韵 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分别成熟、兴盛于唐、宋时期,我国素有唐诗、宋词之称。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押韵的爱国现代诗歌

国有殇,手足创,

三军壮士赴川疆;

风雨狂,路崎长,

舍身何惧已存亡.

九州夜未央,众志系他乡.

薄力济危困,吾辈自先当.

小诗抒雄志,山川再辉煌!

或许他们在文体以及起源、成熟的时期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诗人或词人内心世界的载体,承载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诗人多赏风花雪月、观人生百态,看尽了身边之人的生老病死,他们看透了一切,只是一些事情或者一些感情羁绊着他们,让他们无法离开尘世,于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便将心寄托在了世间万物之中或以他人之遭遇体现自己的一切,这些羁绊着他们的事情可能是一个对别人的承诺或者是一种感情等。

但是无论羁绊着他们的是什么,唯一的结果便是他们始终在混迹于尘世之中,又看潮起潮落、又观日落星沉,承受着世界带给他们的一切,包括忧愁、欢乐,可是对于诗人这一类多愁善感的人而言尘世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就像杜甫和辛弃疾一样,他们是很好的呃诗人,但是他们被爱国之情牵绊,国家的一切带动着他们的感情、牵动着他们的心跳。

而正是这种感情带给了他们欢乐,但跟多的是?忧愁。

他们既然被感情牵绊着混迹在尘世,那么他们也需要如正常人一样生活、生存、养家糊口啊!那么那些只知道吟诗作赋而无一点生存技艺傍身的人怎么办呢?特别是他们中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所谓“诗人”。

高,他们不能处理国家政务;低,让他们自给自足的耕种,他们又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弯腰劳作“有辱斯文”。

他们能做什么呢?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无奈之下开始哗众取宠、极尽华丽之词仅仅只是为了讨某些达官显贵的欢心而溜须拍马、夸张的歌颂别人的功德,当然了,像那样歌功颂德的诗词自古皆有,但是人家的歌功颂德却是一点儿也不夸大或者缩减,而这些所谓的“宫廷诗”呢?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人心不古”啊! 渐渐地,除了这些人以外,有些人开始受那些纨绔子弟的器重,为他们写诗作词以用作“故作风雅”,但是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能够背诵那些诗词嘛?很明显,的确有些人不会,于是那些人便特地作一些朗朗上口的诗词,这样不就好背了嘛?我想这或许就是那些押韵的诗词的诞生吧,谁知道呢?这些人在写出了这种朗朗上口的诗词之后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都可以知道这些好记的诗词是他写的,以衬托出他“有才”,于是开始制作自己的诗歌集,这或许就是最早的自编诗歌集吧。

但是这样为了作诗而作诗使得诗词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渐渐的失去了,成为了那些人班门弄斧、故作风雅的工具。

有些诗人在为了效仿那些作诗而作诗的“诗人”的过程中将自己那些原本蕴含有真正感悟、理解的诗词改得“面目全非”(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吧,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这样做),这样不得不说的确押韵了,但是他们却是不知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的含义,于是将一些词语更改了,这样看起来更容易被记住了,但是诗词中原本蕴含的意境不也被多多少少的篡改了嘛?当然了,不可否认有些诗词在创作之初便是那种押韵的诗词,到那时这样的诗词又有多少呢?对于押韵我们不能够强求啊。

有了这些只求押韵、好记以及那些为了作诗而作诗的人以后,诗词变得大众化了,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懂一些诗词。

有些人或许会说这是好事儿吧,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诗词大众化后会产生的一些误解? 因为诗词大众化而产生的误解让后人开始发出“读诗千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诗”的感慨。

但是我想请问发出这种感慨和赞同这种感慨的人一句:“诗词在神州赤县的文化上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如果说我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字博大精深,那么作为文字中的精粹的诗词呢?那是精华之中的精华啊!如果真的如此简单,那么是还有资格在我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吗?如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诗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语言有何差别?那么它也就不配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天下读诗千篇的人何止千万?但为 何诗人不是在大街上一抓就是一大把?这样说我想应该可以证明一些问题了吧?我们先且不说作诗吧,单说吟诗。

很多人说作诗难那吟诗总简单了吧?是啊,作诗当然简单,谁都可以这样说,毕竟“站着说话腰不疼”嘛。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吟诗不仅要会断字断句读出诗词应有的重音之外还要对诗词本身的意境与感情有一定的理解和共鸣呢? 既然很多人作诗作不出来、吟诗又吟不出什么意味却好药趋之若鹜的看诗、背诗呢?他们归根结底也不过就是为了“现”罢了。

这些人故作风雅、赏花观月也就罢了,但是其中更有甚者玷污了“诗”这一神圣的文体,打着“自古才子多风流”的旗号流连于烟花之地。

不得不说古时候有些诗人的确是流连于烟花之地,可是我想古时候的人们与现在的人们的目的应该不尽相同吧?毕竟在古时候哪怕是那些烟花之地的风尘女子也是会一些技艺的,这些技艺或是舞蹈或是音律等,所以并不能排除古时候有些人在烟花之地并没有抱有非分的目的的人吧?而现在的人流连于烟花之地的原因呢?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人心不古”啊! 言归正传,事实上写诗说难也不难,但也不能说容易。

诗词重在有所“感”,“感”即感悟,那是一种意境,并非现在很多人的跟风模仿之作。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古时候写“月”以衬托“思乡”之情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流传千古的诗也就那几首,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写诗虽然意象和感情一样,但是人家的诗词中有自己的感悟啊,那是别人所没有的。

所以我想每一首诗词的背后或许都有一个美丽但却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吧。

当然了,并非只有佳作才是诗,我说了,诗重在一种感悟,那是不能强求的,当你有所感悟之后只要是一个会一点点表达技巧的人就可以写出诗,这里的诗是指原稿。

原稿或许用字措辞不是那么华丽,但是正所谓“话糙理不糙”,用字措辞虽然不华丽但却是最接近诗人写诗当时的心境的,那才是一首诗的精华! 诗词的原稿或许并不押韵,也没有什么平仄可言,但是那却是诗人感悟的结晶,一般人只会用来当做自己闲暇、疲惫之时回忆的工具或者给自己的知己 和他分享,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会公开或者直接销毁,因为他不想去回忆,让自己徒增苦恼,仅仅当做平时的练习罢了。

除了这种寓情的诗词以外还有就是那种口口相传的民间诗歌,这些诗歌大都记录人民的生活、反映当时在统治者统治之下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一些祭祀用的祭祀诗歌。

其中的代表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有“诗三百”之称的《诗经》。

我不知道世人是否想过为什么古时候的诗歌不押韵而现代或近代诗歌押韵的原因,别说古时候的诗词也是押韵的!因为在唐宋时期出现的什么律诗、绝句都是押韵的,事实上在古诗的时间分类中同宋时期的诗应该算作近代古诗!我认为就诗词的传播而言押韵的诗词的确使得诗词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到那时就诗词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而言为了可以让自己的诗词被大众知晓而将诗词更改的“面目全非”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 诗词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让更多的人可以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并非哗众取宠! 让我们还原诗词的作用:将诗词与知己分享,让知己变得更加知心,共同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

或许有些事情你会不好意思说出来,那么为了让知己知道你内心感受,就当诗词是一种另类的语言,而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工具吧。

诗词,一种另类的语言、一种感悟的文字体现。

四川省筠连中学高二:何浪 篇二:诗歌押韵 诗歌押韵 基本句型“逢双必反”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

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

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这就是所说的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

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的“拗句”里我们会具体谈到。

至于最后一字的平仄押韵则是 句脚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句脚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首句可押可不押,押韵则平声收尾,不押韵则仄声收尾。

(这是基本规律,实际上也有许多仄韵诗) 句型平仄“对句相反,邻句相粘,首末相应” 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对句相反:指同一联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仄仄平平仄。

邻句相粘:指上一联的下句起句平仄,与下一联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

如山居秋暝第二联的下句天气晚来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则第三联的上句明月松间照,应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为句脚必须以仄声收,便变成了头粘脚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应:首句平仄与末句平仄相同。

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符合了以上这四条基本规律,中规中矩,就是一首合格的律诗。

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要想进一步了解其规律,请看“平仄”“押韵”“对仗”。

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 十八韵: 一麻,新华字典里的韵母 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二波,韵母 o、uo。

三歌,韵母 e。

四皆,韵母 ie、ue。

五支,韵母 i (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韵母 er。

七齐,韵母 i (属声母 b、p、m、f、d、t、n、l、j、q、x、y,有别于五支)。

八微,韵母 ei、ui。

九开,韵母 ai、uai。

十姑,韵母 u。

十一鱼,韵母 v。

十二侯,韵母 ou、iu。

十三豪,韵母 ao。

十四寒,韵母 an、ian、uan。

十五痕,韵母 en、in、un、vn。

十六唐,韵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韵母 eng、ing。

十八东,韵母 ong、iong。

十三辙即十三个通押韵部,分别是: 一发花,十八韵的一麻。

二梭波,十八韵的二波三歌。

三乜斜,十八韵的四皆。

四衣欺,十八韵的五支、六儿、七齐。

五灰堆,十八韵的八微。

六怀来,十八韵的九开。

七姑苏,十八韵的十姑。

八衣欺,十八韵的十一鱼。

九由求,十八韵的十二侯。

十遥条,十八韵的十三豪。

十一言前,十八韵的十四寒。

十二人臣,十八韵的十五痕。

十三汪洋,十八韵的十六唐。

十四中东,十八韵的十七庚和十八东。

因为十三辙的七姑苏和八衣欺对应十八韵的十姑十一鱼通韵,合并就是十三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