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文言文 > 郢人文言文

郢人文言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W 次

在平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郢人文言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郢人文言文

郢人文言文1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可是夜晚在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却不是信的`本意。 现在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似。

注释

1、郢人:楚国人。郢(ying),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书:写;写信。

3、遗(wei)送出。

4、尚明:以明察为贵。尚,崇尚,重视。

5、白:禀告。

6、持:拿着。

7、明:明亮

寓言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篇末点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

郢人文言文2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

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楚国人。 垩:白色的土,可用来粉饰墙壁 漫:通“墁”,涂抹

②匠石:名叫石的匠人。 斫:砍削

③运:挥动。 斤:锛子向里用力

④听:听信,听任

⑤宋元君:宋元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名佐,前531—前517在位

⑥质:对象,搭档

⑦夫子:指惠子。蝇翼:蚊蝇的翅膀。 斫:砍,削。 质:对象,搭档。 念:心里想的.。 穷:穷尽 逃:逃避 虽然:即使这样。

【翻译】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有个楚国的人把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但白色的泥土好像苍蝇的翅膀那么薄,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石匠人挥动锛子好像疾风一样掠过,听任他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楚国人的人站在那里不改变脸色。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也为我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使这样那么,我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什么人可以用来做搭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

郢人文言文3

阅读下面选文

郢 人有 遗 ① 燕 相国 书② 者 ,夜 书, 火不 明 ,因 谓持 烛 者曰 : " 举 烛。 " 云 而过 ③ 书 " 举 烛。 "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遗(wèi):给,送。②书:信。③过:错误,过失。

1.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中画线的句子。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 学说。③劝说,说服。④通"悦",喜欢,高兴。

2.对郢人"过书'举烛'"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晚灯光昏暗 B.一边说一边写 C.曲解了原意 D.有意讨好燕王

3"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答案】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

2【答案】B

3【答】此类指燕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穿凿附会学风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