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宋代诗词 > 《送范德孺知庆州》古诗

《送范德孺知庆州》古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W 次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送范德孺知庆州》古诗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送范德孺知庆州》赏析

这是一篇送人之作。范德孺是范仲淹的第四子,名范纯粹。他在1085年(元丰八年)八月被任命为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知事,此则作于1086年(元祐元年)初春。庆州当时为边防重镇,是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前哨,环庆路的辖区,相当今甘肃庆阳、合水、华池等县地。范仲淹和他的第二子范纯仁都曾知庆州,并主持边防军政大事。所以诗就先写范仲淹和范纯仁的雄才大略,作为范德孺的陪衬,并寄离勉励之意,最后才正面写范德孺知庆州,揭出送别之意。全诗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诗一开始就以纵论军国大事的雄健笔调,写出了其父范仲淹的才能、业绩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塞垣草木识威名”,用翻进一层的写法,极写范仲淹的名震边睡。草木为无情之物,原本谈不上识与不识,此时草木都能识,足见其声威之盛。草木尚能如此,人则更不待言。所以透过草木,实是写人。同时这一句也是用典:唐德宗曾对张万福说过:“朕以为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旧唐书·张万福传》)据史载,1040年(康定元年)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第二年,徙知庆州,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他在主政期间,功业卓著,“威德著闻,夷夏耸服,属户蕃部率称曰‘龙图老子’”(《绳水燕谈录》),人称为“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名臣传》)。因而这一句是对他功业威名的高度概括。接着写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敌人开户玩处女”一句用《孙子·九地》语:“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以此形容宋军镇静自着,不露声色。“掩耳不及惊雷霆”,则写迅捷的军事行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里用“惊雷”代替“脱兔”的比喻,表现出黄庭坚对典故的改造与化用。《晋书·石勒载记》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旧唐书·李靖传》也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惊雷”对“处女”,不仅有动静的对比,而且更加有声有色,形象的反衬更为鲜明。这两句诗是范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实写照。如他率兵筑大顺城,“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接下二句又是一转: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统帅,更是治国的能臣。“平生端有活国计”就是赞扬他的经邦治国的才能,“百不一试”,即还未来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长逝,沉埋九泉了。这两句也是写实。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入为枢密副使,旋为参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称“庆历新政”,但只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败。

第二段写范纯仁。“两持庆州节”,指1074年(熙宁七年)及1085年(元丰八年)两度为庆州知州。“骐驎地上行”袭用杜甫的诗句“肯使骐驎地上行”(《骢马行》)。骐驎是一种良马,《商君书·画策》:“骐驎騄駬,每一日千里。”驰骋广野的千里马正用以比喻范纯仁。“潭潭”二句写他戍边卫国的雄姿。“潭潭”,深沉宽广,形容他的统帅气度,如卧虎镇边,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边头”一句则写他的惠政:劝民耕桑,抚循百姓,使他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同上段的中间二句一样,这两句也是一个对比:对敌人有卧虎之威,对人民则具长者之仁。“折冲”一句承上经略边事之意而来,是活用成语。《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原指在杯酒言谈之间就能御敌致胜于千里之外,此处用以指范纯仁在边陲远地折冲御侮,应付裕如。但下句一个转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经邦治国之上:范纯仁虽富有军事韬略,但治理国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归结为送别范纯粹,临别赠言,寄以厚望。“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来,衔接极为紧密。“春风”二句描写仪仗之盛、军容之壮,幕下诸将士气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锋芒。王维《观猎》:“风劲充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所谓“射猎”有时常用以指代作战,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照理,顺着此层意思应是希望战绩辉煌,扬威异域。但是诗意又一转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只需对“羌胡”略施教训即可。孙子曾经说过:“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折箠”,即折下策马之杖,语出《后汉书·邓禹传》:“赤眉来东,吾折箠笞之。”诗至最后,宛转地揭出了诗人的期望:不要轻启战端,擅开边衅,守边之道不在于战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边定国。

至此,就表现出这首诗的立意与匠心了。诗中写韬略,写武功,只是陪衬,安邦治国才是其主旨。所以第一句就极可玩味,“知国如知兵”,“知国”为主,“知兵”为宾,造语精切,绝不可前后颠倒。“知国”是提挈全诗的一个纲。因而一、二段写法相同:先写军事才能,然后一转,落到治国之才。诗入突出父兄的这一共同点,正是希望范德孺继承其业绩,因而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诗意:由诸将的思军功转为期望安边靖国,但这一期望在最后却表达得很委婉曲折。尽管如此,联系上面的笔意可知,如果直白说出,反嫌重复浅露,缺乏蕴藉之致。

这首送人之作,不写依依借别之情,不作儿女临路之叹,而是发为论道经邦的雄阔慷慨之调,送别意即寓于期望之中。诗人如同在写诗体的史传论赞,雄深雅健,气度不凡。这正表现出黄庭坚以文为诗的特色。这种特色还体现于独特的语言风格方面。他以散文语言入诗,多用虚词斡旋,大量运用典故成语,力盘硬语,造语独特,使诗产生散文一样的气势,好像韩愈写的赠序,浑灏流转。如“敌人”一联,点化成语,别具一种格调,是未经人道之语。“平生”、“折冲”二联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朴茂,“百不一试”连用四个仄声字,奇崛顿挫,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用韵也别具一格。它一反常用的以换韵标志段落的写法,第一段用“名、霆、惊”韵,第三段用“须、枯、胡”韵,中间一段却三换其韵,首联、尾联分别与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韵,中间一联则押仄声的“虎”、“女”。全诗三段,句子安排匀称,而韵律却参差有变。

相关文章

热点阅读

  • 1《送僧游温州》古诗 作者朱庆馀 古诗送僧游温州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2《摸鱼儿送王子文知太平州》古诗鉴赏
  • 3《送饶州张使君》古诗 作者朱庆馀 古诗送饶州张使君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4《送薛温州(惊字)》古诗 作者权德舆 古诗送薛温州(惊字)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5《赋得秤,送孟孺卿》古诗 作者包何 古诗赋得秤,送孟孺卿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6《送邵州林使君》古诗 作者朱庆馀 古诗送邵州林使君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7《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古诗 作者张说 古诗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8《水调歌头(送竹隐知郢州)》古诗 作者戴复古 古诗水调歌头(送竹隐知郢州)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9《送祝秀才归衢州》古诗 作者朱庆馀 古诗送祝秀才归衢州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0《杭州送萧宝校书》古诗 作者朱庆馀 古诗杭州送萧宝校书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1《送璧州刘使君》古诗 作者朱庆馀 古诗送璧州刘使君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2《送李员外知扬子州留务》古诗 作者许棠 古诗送李员外知扬子州留务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3《送台州崔录事》古诗 作者权德舆 古诗送台州崔录事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4《送朱庆馀越州归觐》古诗 作者姚合 古诗送朱庆馀越州归觐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5《李湖州孺人弹筝歌》古诗 作者顾况 古诗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推荐阅读

  • 1送别的古诗
  • 2《送卢评事婺州省觐》古诗 作者权德舆 古诗送卢评事婺州省觐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3古诗词名句:送别300字
  • 4《送商州杜中丞赴任》古诗 作者权德舆 古诗送商州杜中丞赴任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5【妇孺皆知】 妇孺皆知的意思
  • 6《扬州送客》古诗 作者李益 古诗扬州送客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7《送谢孝廉移家越州》古诗 作者权德舆 古诗送谢孝廉移家越州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8《送岳州温录事赴任》古诗 作者权德舆 古诗送岳州温录事赴任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9《送吴郎中为宣州推官知泾县》古诗 作者徐铉 古诗送吴郎中为宣州推官知泾县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0庆祝国庆诗歌朗诵 适合国庆节朗诵的诗歌
  • 11《送孔江州(一作送人之九江)》古诗 作者权德舆 古诗送孔江州(一作送人之九江)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2《送范律师往果州》古诗 作者灵一 古诗送范律师往果州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3《去杭州(送王师范)》古诗 作者元稹 古诗去杭州(送王师范)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4《送韦校书佐灵州幕》古诗 作者朱庆馀 古诗送韦校书佐灵州幕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5《送凌侍郎还宣州》古诗
  • 16《送邢桂州》古诗 作者王维 古诗送邢桂州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7《措鱼儿(送王子文知太平州)》古诗 作者李公昴 古诗措鱼儿(送王子文知太平州)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8《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古诗 作者岑参 古诗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 19我知古典诗歌
  • 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