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中心 > 励志诗歌 > 关于中国诗歌的议论文

关于中国诗歌的议论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5W 次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也是中国人文生活的坚实基础。

关于中国诗歌的议论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诗歌分成了旧体诗和新诗。诗、词、歌、赋、曲多有鲜明格式、有复杂或严格的韵脚。我们一想到诗歌,就会想到押韵,想到整齐的行列。虽因现行普通话的简化处理,去掉了很多复杂的声调,而导致唐诗宋词的一些篇章读来不再押韵,但总体来说,押韵成为普通读者对诗歌的一个共识。但这个共识是错误的,而且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成见。

中国早期韵文如汉赋等也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对仗等规则,使得韵文的创作只能带着镣铐跳舞,到后来,人们就开始突破韵文的约束,而开始创作自由体的散文,从而能够更加直抒胸臆,写人状物。到唐宋时代,自由体散文大家辈出,而为鼎盛。从此,强调押韵的诗歌和不强调押韵的散文,各走向自己的巅峰。但诗与文,也常常是互为咏叹的。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十九岁时就写过杰出的长诗《桃源行》,对应着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而陶渊明自己就另有名诗《桃源行》诗文相配。另外一个例子是天才诗人王勃去南方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途中经过江西南昌,参加当时洪州牧阎伯屿滕王阁诗会,以一篇《滕王阁赋》和一首《滕王阁诗》的绝配,冠绝群伦,千古流芳。

以此可知,文章体裁的变化,随时代和现实而变化。在格律、押韵无法满足表达需求的前提下,自由体的散文和小说都出现了。而突破整齐行列的词曲,也在有规律押韵的前提下,调整句式为“长短句”。这些都是文学体裁随时代现实而流变的例子。我们今日读者,其实不必太拘泥于成见,认为诗歌一定要押韵,一定要整齐行列。古人都能突破,以新态度、新胸怀来变化,今人更应该胸怀宽阔、广泛容纳。

王国维先生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通常的分法。“唐诗宋词元曲”格律鲜明,有自己的规则,韵文的好处,是短小精练,便于记诵。但泥于格式和韵脚,略有些不自由,跟日常话语脱节,渐渐失去活力。而小说类语言则更为通俗,明清以降成为联系日常生活的最重要表达,不同体裁可以说不可代替,各擅胜场。

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近百年,摆脱韵文约束的新体诗,虽历经种种磨难,仍取得很高成就。新文化运动前后,旧体诗完全割裂的新诗体质尚弱,艰难前行,以胡适之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先驱者的最初创作实践,还都不太成功。闻一多、徐志摩等著名诗人,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才逐渐成熟。相比之下,与传统文化有直接精神传承的新散文,最早取得突出的成就,而新小说在第二个十年间也出现了较优秀的作品。新诗因为是自由体,并且无法从传统文化中获得能量,一直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是到了五四之后的第三个十年,因穆旦等新一代诗人的出现,新诗开始有了新气象。此后,他们被中断了三十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重新得到认识。而这个时候,更新一代的诗人,正在萌芽中生长。

新诗虽然没有严格的格律、韵脚,但在长期的探索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品格。诗歌的语言运用,把各种繁复意象,多变情感,交错在精练、想象力丰富、情景还原力突出的诗句里。在拓展汉语表现力上,在语言世界的表达中,新诗有着卓越的贡献。

新诗题材丰富多变,语言运用自由,意象磅礴充沛,而在评价上很难整齐划一,因此,新诗流派琳琅,当代诗人之间分歧巨大,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这本来是好事,也是诗歌创作力的体现。但这些成就,却无法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得到体现。

现行的语文主要教学方式之一,要求教师“教透”课文,要求学生“读透”课文,对一篇课文的字、词、句、段、节、章,无所不至地加以过度阐释,把作家、诗人可能根本没有想到,根本不曾表达的意思,额外地硬加在作品上,从而用“完全消化”的模式来加以“寻章摘句”,来加以考试和评测。这种教法和学法破坏了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特有的完整性,遮掩了惟有这种完整性才能发出的语言和思想的辉光。如此一来,无法被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读透”的、其美学品格和诗意空间丰富层叠、思想趣向复杂多变的当代优秀诗歌因此无法进入语文教材里。正在学习黄金时代的中小学生,也因此被隔绝与当代诗歌的接触。

在与优秀教师进行广泛而充分的交流之后,我编写诗歌分册时,将不按诗歌发展的时间段和流派来选择,而是以某些主题、素材来归类,如诗人描写“季节”一组,描写“风景”一组,描写“时间”一组,描写“爱情”一组,描写“庄稼”一组,描写“动物”一组。这样把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混排在相近的主题下,方便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阅读。

相对而言,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对当代诗歌缺乏有效阅读经验,对当代诗歌的学习比较困难,很多人一说到当代诗歌,第一反应就是“看不懂”,“不明白”。有一次,我在微信一个教师群里贴出诗人西川的一首诗《请不要取消我的复杂性》,一位语文老师跟着就说,当代诗歌都是垃圾!我的一位朋友、著名语文老师樊阳在私信里跟我说,他不同意那位老师的观点,于是带着这首诗去了学校,他要在自己的一个人文阅读班上为我做实验,看那些初中生们读不读得懂这首诗,排斥不排斥这首诗。第二天,他给我回信说,班上有三十名学生,除了两个孩子不知所云之外,大多数都能说出一点感想。有七八个学生,还能说得很深刻。大家的认识都是:人是复杂的,爸爸妈妈不要取消我们的复杂性,老师不要取消我们的复杂性。

我接到这个回信,心里感到很温暖。阅读当代诗歌,不一定需要想着“读透”,阅读经典作品也一样,要先读起来,在具体的阅读中获得直接的语言和故事的感受。经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你就会对当代诗歌有一种直接的、细腻的感受。

我个人认为,阅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直接阅读,不要深究;第二层,多次阅读同一部作品并感受作品的用词、结构、人物、叙事的特殊魅力;第三层,深入研究同一类作品并查找、学习、研究、对比各种不同的资料,形成整体的把握和感受。

第一层是普通阅读,第三层是专家阅读。 我们不应该苛求每一个人一开始就作专家阅读,这样会对尚未养成阅读习惯,尚未积累足够的阅读材料的普通学生形成压力,甚至让他们感到乏味。

我一直认为,我们今天的教师和家长,都太忽视学生的理解力,甚至打压他们的理解力,总以为他们这也不懂那也不懂,但孩子们的理解力永远超过我们。他们也许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是只要我们不打压他们,他们就能磨砺自己的认识,拥有自己的思考天地。

要改变这种“不懂”和“不明白”,需要有效的阅读积累和训练,要先读起来,从具体的语言、意象中,慢慢地感受那跳动中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冲击。不要专门去抓出一个所谓“准确”的理解,也别试图得出标准答案,更不要用“看不懂”作为借口,让自己远离诗歌。从语言上讲,远离诗歌者,就会远离梦想,远离语言的乌托邦。

从春天开始,承受着疑问的目光,我阅读了几千首当代诗歌,我不必挑选诗歌界认为最杰出的诗歌编入这本诗歌分册里,我只要按照相近的主题挑选过了语言基本面的作品,汇聚在这里,事情就做成了。

三十年来,当代诗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遗憾的是,这种成就被我们的中小学语文完全抹煞了。从中学毕业之后,千百万新人类怀着对当代诗歌无知且轻蔑的态度,走进了泥潭般的成人世界。